我国学分银行评估现状及发展趋势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chool Credit Bank Evaluation
DOI: 10.12677/AE.2022.123096, PDF, HTML, XML, 下载: 417  浏览: 66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邵 娟:四川开放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吴文嘉:四川开放大学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李 华:四川开放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学分银行评估质量保障School Credit Bank Assessment Quality Assurance
摘要: 开展学分银行评估研究,进行学分银行质量建设,是学分银行利益相关者的外部需求,是学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必然选择。我国立足自身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旨在构建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目前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评估。关于学分银行的定位和功能评估、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基本原则、指标体系、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评估结果的公布等尚未进入研究视野,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突破口。
Abstract: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quality construction on school credit bank both are the external demand of the stakeholders as well as an intrinsic necessity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build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flyover. China is established in its own background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aiming to build the effectiv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Now, most studies are currently focused on discussing the evaluation of gains from learning. The orientation, func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form, basic principles, index system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of school credit bank haven’t come into research perspective which shall be focused on mor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breakthroughs.
文章引用:邵娟, 吴文嘉, 李华. 我国学分银行评估现状及发展趋势[J]. 教育进展, 2022, 12(3): 583-5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3096

1. 研究背景

学分银行概念源自韩国。学分银行借鉴金融银行储蓄运营基本原理,可以实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等的自由选择,有效对学习者所获学分进行存储、转换与兑换。学分银行的关键在于学分的认证和转换。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学分银行有效、持续运转的根基。尤其是在如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学分银行开展评估研究,是学分银行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学分银行利益相关者的外部需求,是保障和提高我国终身教育均衡化水平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分银行质量体系建设,确保学分银行的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包括欧盟和韩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由政府主导、积极推进学分银行相关理论和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但是,如何建设好、运作好学分银行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症结在于建设学分银行,就要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利益相关者分为决策群体和受评价影响的群体两大类。要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机制,需要更大勇气和智慧,需要应对许多挑战和压力。学分银行多元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社会及政府希望通过评估来实现学分银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分银行效益的提高;教育机构希望通过评估来确保学分的可信度和含金量,并且尽可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更好的生源;学习者个人希望通过评估来获得更多关于高校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颁证机构的准确信息,以便进行选择,保障自己接受优质教育的权益。行业企业则希望通过评估来保障职工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质量,使他们能够得到所需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学分银行”在实施层面要关注各参与方的视角,尊重各方合理利益诉求,包括学习者、认证机构、教育机构等,建立新的利益表达与分配机制。因而,各利益相关主体势必要求开展学分银行的评估工作,为学分银行改进提供信息的评价,确保学分银行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学分银行评估概述

学分银行评估是根据学分银行建设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客观的价值标准,对学分银行的运行功效和工作状态做出评议和估价的过程。

学分银行评估是回应问责、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学分银行评估的目的一是做质量保证,二是学分银行政策制度的问责制,三是为了提高现有的运营质量。评估的结果会以公布排名、分级或评估分析报告的形式让公众知晓,以供选学参考;让教育方得知,以改机教学及运行效果;让政府了解,以供决策所需。

学分银行评估包括评估标准、评估人员、评估方法、评估技术、评估结果、评估自身设计等。学分银行评估的方法主要指自我评估、互相评估(同行评估)和实地考察评估、专业认证、问责等。其中,认证是教育评估体系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是对质量全面评估的一种以标准为基础的评估方法。借鉴近十年来我国教育评估形成的三级网络形式:全国性教育评估、地方性教育评估、大学内设评估,在此提出构建以“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学分银行内部自我评估”三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实现“管、办、评”三分离。

3. 我国学分银行评估现状

作为推进终身教育的重要学习机制,互联网下的学分银行建设应当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我国学分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关于学分银行评估或质量保障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建立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学习成果评估是我国学分银行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聚焦点。

3.1. 学分银行外部质量保障现状

现实中,全日制统招“地位”最高,而门槛低、质量缺乏系统监管的继续教育难登大雅之堂。不少培训成为了一种被动完成的任务,一种狭隘的短期功利行为。因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不对等,学习成果类型、级别多,难以认定统一的学分,建立统一的标准,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存在壁垒。通过第三方教育认证体系确保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继续教育的互通互认。要突破这种壁垒,使多种教育体系的成果能够互认互通,就需要引入第三方外部评价。而且,政府向社会中介机构公开购买“评估服务”,引入市场力量辅助管理,建立起“准市场”的机制,已成为国际趋势。第三方机构实际充当了政府和学分银行之间的“缓冲器”,既有利于发挥学分银行的主体性,又能传递政府的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科学权威、有序规范的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仍是政府主导、管理和评价高等教育。如何突破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教育的界限,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何通过学分银行建设和传播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证学分银行的健康发展,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分银行发展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方认证是我国学分银行外部质量保障的主要途径。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从2016年起探索引入第三方教育服务认证,联合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和中标联合(北京)认证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培训机构教育服务认证规范》,在国家认监委进行了备案,并于2018年实施了首次认证。如今,国开学分银行第三方认证正稳步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联盟于2016年成立,由教育部直接指导,是国家开放大学与5所地方开放大学及部分行业联合会联合组建的非营利性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的开放性合作组织。学习成果互认联盟通过开展机构审核专家评审,作为学分银行质量保证系统建设中第三方教育服务认证的探索,于2018年进行了首次认证,2019年实施了第二次认证。这些认证实践探索,对于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联盟的建设发展,提升学分银行的认可度和公信力,逐步构建长效质量保障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017年,国家开放大学联合超星集团和新教育研究院发起了“学银在线”项目,进行学习认证评价,对课程以及课程机构进行双重认证,再进行对认证机构的第三方认证。为保证质量,学银在线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以及由行业、院校、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从对机构和学习成果的审核、课程认证、教学过程、团队运行、课程考核、学分认定以及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管。这种全过程质量监控主要考虑到了七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专业认证小组认定质量;二是实施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三是学分与学位分离;四是确保线上线下授课质量;五是职业教育课程或行业定制课程有企业和用人机构的深度参与甚至实施质量评估;六是实行成本分担机制;七是考虑到学习者对于课程的满意度。

截至2018年底,学习成果互认联盟成员已发展到32家机构,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的建立和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学分银行在全国互通、中外互通实践道路上,一定会坚持中国特色,始终把信用放在第一位,把质量放在最高点。

3.2. 学分银行内部质量保障现状

自我评估和自我管理可以形成自我提高的循环 [2] (罗慧芳,2008)。为保证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学分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内驱力,使学分银行保持自觉性与先进性,随时接受多个利益主体的考核与评价。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各教育机构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考核制度;建立学分认证制度,对学分累积、互认以及证书或学位授予过程严格管理、审查和监督;各教育机构间也要进行自我及相互监督,保证学分认证和转换质量等。关于学分银行内部质量保障的研究,多数集中研讨机构认证与评估、资质评定框架、学分银行应用效果评价等内部质量保障内容。

3.2.1. 逐步建立统一的资质评定框架

我国各地区资历框架建设起步时间较晚,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香港于2008年正式推行资历框架,拥有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相对于内地而言,其资历框架的构建较为成熟,对不同教育类别厘定了级别与标准。通过建立课程评估标准与方法,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等保障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的运行质量,通过法律、管理等立法组织层面保障资历框架的执行力 [3] (于倩等,2019)。近年来内地也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资历框架、上海终身学习学分银行资历框架,广东省也于2017年推出省级资历框架《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这是国内资历框架第一个地方标准。

目前,由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资历获取难度不同,效力不同,很难在不同资历间进行转换对接,已经开始实施的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资历框架或者省域资历框架的实施范围有限,受众面有限,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区域性、零散性、局部性的一些特征。就现实而言,我国国家层面统一的资历框架的构建,已经开始从理论层面的讨论走向了具体的实践行动。

3.2.2. 应用效果评价

应用效果评价主要有基于各地学分银行使用情况分析以及学分银行在各层次教育体系中的实践应用及存在问题分析两大视域。

随着各地学分银行平台的广泛应用,很多地方就应用推广的意义、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比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成为了学分银行的先行先试者,对于学分银行平台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江苏就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应用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讨工作。广西研讨了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应用的意义,为高职教育学分银行模式实践提供了参考。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构建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对学分银行平台实际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河南、黑龙江、安徽等省份也开始启动了学分银行的建设应用运行。围绕“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重庆、天津等地探讨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资历框架架构和学分互认等关键问题。

2020年,教育部委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紧接着,围绕“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开始正式运行,聚焦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建设和区块链技术在长三角学分银行的应用等内容,着力为跨省市的学习者提供支撑,助力终身教育。

诸如此类的地方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以及国家不同体系的学分银行平台的运营效果还有待于时间和实力的检验。

3.3. 学习成果认证评估成为目前学分银行评估研究的聚焦点

学分银行制度是对学习者从多个渠道获取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认证,然后进行积累和转换。因而,学习成果认证评估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环节。现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评估。所以,关于学分银行评估研究的研究视角还是比较单一,研究范围有限。

国内外很多学者专门引介和述评了发达国家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以及澳大利亚先前学习认证制度的发展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内容包括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内涵、意义、历程、程序、评估方式、实践特征和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学习成果认证服务制度、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团队建设、体系建设、培训及评价制度等策略,并且要重视成人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和高职高专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评估 [4]。

3.3.1. 学习成果的概念界定

美国重视教育的产出即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学生发展。学习成果已成为美国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学习成果主要指由学习导致的学生个体转变和收益,也成为学习结果、学习产出、学习效果。该概念现在已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质量评估领域。

3.3.2. 学习成果评估的实践意义

学分认证的前提是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可以为学分银行各类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黄海涛等学者认为美国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项目(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 CLA)的理念、实施方式与经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领域关注学生视角、重视学习成果、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评价教育和社会服务质量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5] (黄海涛等,2014)。彭湃认为美国“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为学校或教师提供学生素养中最关键的部分,能为学生提供社会标准,学生能够清楚地知晓哪些能力或素养才是重要的、社会认同或重视的,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能全面评估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 (澎湃,2015)。学习成果评估突出了高校在学习成果评估中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技能与情感的双重获得。

3.3.3. 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成果评估的主体,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受到关注。而高校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不是评估主体,是发起人。其承担着预设学习目标、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持续开展成果评估、合理使用评估结果,并向高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发布相关评估信息和评估结果等职责。

3.3.4. 学习成果评估的方法或程序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程序包括院校的自我评估、认证机构的现场考察和学生学习成果专门评估机构的最终认证。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强调学生学习成果的“增值”,采用增值评估法评价教学质量提升的成效。 [7] 包括直接评估法和间接评估法,直接评估法直接考核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而间接评估法主要采用问卷等对大学生就读经历、行为活动等进行间接评估。

3.3.5. 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的应用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分为知识掌握情况、知识理解情况、知识运用情况和知识反馈情况四个维度。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用于高校内部质量的不断改进。学习成果评估结果应用于高校教学实践与内部管理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认证、专业认证和评估、方案评审、回应各利益相关者的具体问责、课程与教学改革、调整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高校质量提升等方面。

3.3.6. 尝试建立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标准的构建上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开发了资格框架,提出了学习成果描述维度。借鉴国际有益做法,张伟远教授明确提出我国需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将学习者在任何场所中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到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通过认证标准给予认可,保证各类学习成果的互认互通。多数研究强调了构建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互认。郭富强认为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包括基准标准、认证标准和转换标准三部分。黄霖、江颖等学者认为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包括宏观的认证与转换资格框架、中观的认证与转换单元标准和微观的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标准三要素 [8]。还有学者专门论述了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质量的制度、认证质量保证的基本规则、认证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与公信力、认证机构的认证、认证人员的素质能力保证、认证质量保证的监管体系等内容,并对学分银行的内外部评估做了初步的分析。

实践经验表明,我国以六所开放大学的建设为依托,着力建设和发展学分银行,组建学习成果互认联盟,运行和完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进行学习成果描述维度的设计,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国家开放大学以建立资格标准、认证单元标准、学分标准和转换规则为主体的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框架为突破口,绘制和实践了完整的标准体系运行图。上海市则制定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试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用户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成果互认。江苏省也以《江苏开放大学关于对以往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与转换流程》为依据,构建了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标准体系。2019年,根据《学习成果认证办法(试行)》确定的认证标准与工作规程,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围绕目标定位、考核评价、学习内容、质量控制、支持服务、师资队伍六个维度收集论证材料,沟通专家意见,统一认证评价尺度。

4. 目前学分银行评估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可知,我国学分银行评估或质量保障已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上关注到了内外部质量保障相结合的方法,实践层面非常重视学习成果评估,构建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的基本思路、实现路径等是当前学分银行评估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然而,学分银行评估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4.1. 外部质量保障视角单一,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我国全面建设学分银行的进程中,缺乏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保障机制。外部评估或外部质量保障主要包括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目前学分银行评估主要建立了以第三方专业认证为主的社会评估,缺乏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分银行的督促。未来可以采用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建立以“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学分银行内部自我评估”三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

外部质量保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在的第三方专业认证实践集中于学习成果互认板块,缺乏对于学分银行的整体运营效果的监管与评估。再则,由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缺乏独立公正的资质以及公众权威性,使得学分银行自身诚信系统的建设有所缺失。因而,国家层面学分银行制度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须快速推进完善第三方认证服务,确保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和学分来源的真实性。

4.2. 内部质量保障范围局限

学分银行拥有自己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其持续改进的基本前提,内部质量保障的目标是学习者的使用效果、使用体验和满意度。围绕学习者中心,学分银行应致力于建立学分银行内部质量标准体系,搭建质量保障的内部流程、确立内部质量保障的组织机制。而现实的内部质量保障缺乏标准体系、流程和机制,内部质量保障仅限于机构认证评估、资历框架认定、学习成果认证、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讨。

4.3. 尚未形成明确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

做好一个评估检查项目需要事先拟定工作方案,结合选择评价点和面、预先搜集有关信息、自评和专家客观判断、确定指标观测点、反馈评价结果要求等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和设计,并与检查预期目的和工作定位相协同,事后还需及时进行工作反思和改进。学分银行评估的服务面向定位、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基本原则、指标体系、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评估结果的公布等都是未来研究的侧重面。学分银行的评估选择哪种模式?内部评估还是外部评估?谁来评估?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方式来衡量或评价学分银行的质量?评估什么?如何评估?多久评估一次?是连续性的质量评估还是间断固有规律的质量评估?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

4.4. 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缺乏评估参与意识或参与热情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主要集中面向开放教育、继续教育的学习者以及少数职业群体,社会各行各业的参与度十分有限。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也未真正参与其中。尤其是学分银行的持续运营与持续改进,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监督监控。学习者、认证机构、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及政府的参与学分银行建设与学分银行评估的热情、兴趣点有待进一步激发。只有利益相关者各方积极参与其中,学分银行立交桥才能名副其实。

总之,关于学分银行的质量文化评估、制度建设评估、组织机构评估、评估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评估的组织与管理等却鲜有论述。目前关于学分银行评估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的讨论缺乏实践操作层面的一些具体实施意见,研究内容和范围有待拓展。

5. 我国学分银行评估发展趋势

开展学分银行评估研究,进行学分银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确保学分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评估手段来促进学分银行质量的提高,备受世界各国的青睐。各国主要选择评估作为宏观管理的手段,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国际学分银行评估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部分典型的国际做法和经验列举如下表1表2

Table 1. Korean experiences of school credit bank evaluation

表1. 韩国学分银行评估经验

Table 2. European experiences of school credit bank evaluation

表2. 欧洲学分银行评估经验

纵观表1表2,国际视角与国际经验为我国学分银行质量保障或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我们既要加强欧洲和世界范围的合作,也要考虑到我国的现实需求,要针对实际问题,在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保障学分银行建设质量,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本土化模式。如何建立我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学分银行质量保障体系,并使之制度化,以保证学分银行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既是全国学分银行建设步入深水区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质量监控、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

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目前的现状,学分银行评估可以从以下方面健全或完善。

5.1. 建设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形成整体的质量建设标准

建立统一的资质评定框架将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亟需出台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标准,实现不同类别、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学习成果能平等互认、相互转换积累。而且,评定框架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行业这个关键因素,与行业结合的紧密程度会影响到“学分银行”认定的学位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建立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学习成果转换标准,使得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能进行有效认定与转换。此举也可以使学分银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充分信任与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学分银行体系建设。

重构或完善学分银行系统的核心要素,在法律与组织管理方面提供保障,进一步开发平台功能,强化校际合作 [9]。建立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质量标准。

5.2. 学分银行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如何建立一套内外部结合、及时动态调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应坚持内外部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学分银行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确保学分银行的运行与实施。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实现学分银行的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也可使评估成为学分银行自主发展和政府宏观管理之间的制衡杠杆 [10]。

在学分银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深入认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建设主体、建设原则、建设机制、建设规划与愿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11] (李令群,2016)。其次,建立健全学分银行认证认可管理制度。对我国认证认可管理制度及不同类型办证机构的质量保证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加强机构审核机制的建立,包括机构审核的对象、条件、内容、流程、规则、时效、监察、经费等,树立学分银行的公信力 [12]。

5.2.1. 建立第三方专业认证机制,完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第三方的质量保障和评审机制,是学分银行外部质量保障的着力点。首先,建立专业、权威、独立的第三方教育认证体系,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教学质量、师资质量、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体验或满意度等进行外部质量保障 [13]。其次,建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的学分互认质量监控系统,建立学分互认实际评估机制,确保专业、公平的认证体系落地落实。高标准的质量是学分银行公信力的强有力保证,是学分银行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体系的引入与建设既是推进学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质量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从现实来看,通过第三方认证评审,实现各类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教育课程、资历、学分互认互通与转换,是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难题的妙招,是搭建终身教育桥梁的纽带。

因此,通过第三方评审机构的认证,采用外部评价模式,确保学分银行各实施环节的公信力,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都能及时得到评审认可,保证互认衔接的时效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成人高教评估领域同样如此,成人高教评估制度也迫切需要改革,核心在于改革评估内容、评估指标,改革成人高教评估制度,使不同形式、不同类型成人高教的学习成果能够互认与衔接 [14]。提高各类成教毕业证书的公信力和认可度。

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改革推进部负责人季欣强调要建立可靠学习信用体系,维护学分银行品牌信誉,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其中包括严格的学习成果审核认定规范、区块链数据存证和第三方监管,以确保学分银行学分的含金量和公信力。

5.2.2. 内部质量保障中须完善关于提供学分的机构的认证与评估

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因此,学分银行管理机构必须对各类教育机构进行资质鉴定与评审,并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审核。首先,严格教育机构的准入、监督、退出机制,只有具备资质的学分银行认证机构才能进行有效的学分考核和认证。其次,教育行政部门、院校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确保各类职业证书或学位资质的质量效力,保证职业证书的公信力。为保证职业证书的公信力,学分银行要与行业密切联系,由行业巨头领衔,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制定职业评定认证标准。企业行业与“学分银行”合作,前者确定培养目标,后者提供课程制定、学分认证等支持,才能使最终的一纸证书有用武之地(张伟远,2019)。

5.3. 健全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的制度保障

学分银行多元利益相关者应当拥有充分的表达诉求的权益。在评估实践中,要注意激发多元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的愿望与动力,保障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对学分银行运行效益的评估,了解和问责其投资回报效益的制度化途径。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分银行适应社会需求的敏感性,有利于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形成多维质量观,可以给予整个教育系统以多元和稳定。

5.4. 采用满意度视角评估学分银行质量

质量保障或质量评估的一种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测评顾客的满意度来确保质量。鉴于希望获得多样化选择机会的学习者是学分银行的顾客,我们是否可以基于学习者视角探寻学分银行的质量建设?是否可以提升学习者诉求的响应度与满意度?或者我们还可以思考,学分银行如何提高老师们和行业导师的满意度,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或行业定制课程,从而提高公众意识,以保障学分银行体系质量 [15] (Lee, Youngjae, Lee, Woonhyun李英在等)。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增值评价应用研究——基于四川三所院校的调查分析”(课题编号:GZY21B05);四川开放大学2021-2022年度重点教改项目“理塘学习者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感知现状及教学改进”(课题编号:XMWLJY2021001Z);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21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开放教育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EIMIS-2021-03)。

参考文献

[1] 李令群. 学习成果互认联盟稳步发展 第二批18家机构加入联盟发布中国网[EB/OL]. http://ou.china.com.cn/2018-01/12/content_40185938.htm, 2018-01-12.
[2] 路易斯•莫利. 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 罗慧芳,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2.
[3] 于倩. 谢明浩. 香港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5): 76-80.
[4] 俞佳君. 美国高校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J]. 外国教育研究, 2016, 43(1): 17-29.
[5] 黄海涛, 张华峰. 如何评价大学教育质量——美国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项目解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14, 36(9): 48-53.
[6] 彭湃. 为高阶学习而评价——表现性评价及其在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中的应用[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6(11): 55-63.
[7] 吴凡. 我国“985工程”高校本科学生学习成果评估[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2): 9-16.
[8] 江颖, 黄霖. 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运行标准体系研究[J]. 当代继续教育, 2016, 34(6): 52-57.
[9] 孙昭磊, 冯琳. 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 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及启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4(5): 57-58.
[10] 熊庆年. 宏观高等教育评估学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34-236.
[11] 李令群.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质量保证体系初探[J].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6(6): 73-78.
[12] 李令群. 学分银行机构审核机制的构建与运用[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112-120+127.
[13] 熊丙奇. 贵贱有别让“学分银行”流于概念化[J]. 湖北教育杂志, 2017(1): 16.
[14] 陈清洲, 李博. 基于学习成果互认的成人高教评估制度创新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3(8): 29-31.
[15] Lee, Y. and Lee, W. (2015) Operation Situation of Academic Credit Bank System for Academic Degree of Cosmetology & Aca-demic Research Trends. Fashion Business, 19, 74-81.
https://doi.org/10.12940/jfb.2015.19.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