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DOI: 10.12677/MM.2022.122012, PDF, HTML, XML, 下载: 599  浏览: 1,947 
作者: 杨吉梅: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健康产业现状发展模式Health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Model of Development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健康产业被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媒体高度重视,近几年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整理了健康产业的概念、研究现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概括了目前健康产业的五个发展模式,包括健康科技化模式、中医养生保健模式、健康旅游疗休养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展望健康产业的未来研究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arrival of aging society, the big health industry has been highly valued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dustries and media, and has also been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health industry, five development modes of current health industry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mode of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ode of health ca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ode of health tourism and recuperation, the mode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and the mode of health management, based on this, looking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health industry.
文章引用:杨吉梅. 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文献综述[J]. 现代管理, 2022, 12(2): 78-8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2012

1. 引言

健康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健康产业称为世界“第五波财富”。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我国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表明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健康消费意愿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医药健康、食品安全和养老等社会性问题被普遍关注,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地政府和产业界也越来越重视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

2. 健康产业的基本概念

国内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部分学者认为大健康产业是相关产业的统称。汤炎非认为凡是直接影响健康,能直接改善、促进或保障健康的产业,或与健康紧密联系的服务及相关制造等产业均属于健康产业 [1]。鲍勇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与维持、修复、促进健康等相关的有规模的产品生产、人才培养、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相关产业的统称 [2]。赵莹 [3]、郑亚庆 [4] 等学者的观点和鲍勇基本一致。梁冰华等认为健康产业是以人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健康产品和服务延伸形成的相关产业 [5]。

其他观点认为健康产业是相关活动的总和。王子会等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修复、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 [6]。宋恺等将健康产业定义为机构或个人提供健康产品或健康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 [7]。王俊认为大健康产业是通过健康关联产业融合满足社会健康生活的全产业链活动 [8]。《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定义如下: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 [9]。

3. 健康产业研究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20%,亚健康人约占75%。大健康产业是世界各国的“朝阳产业”,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其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走在前列。比较来看,大健康产业规模在美国经济的占比达到19%,日本为13%,整个发达国家超过10%,而我国目前仅为6.3%,产业尚处开发初期 [10]。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价值16万亿之多。

近年来,四川省的健康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攀枝花市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将阳光康养服务与养老服务充分结合,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都江堰市逐步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广元市把康养产业纳入新兴服务业范畴。温江率先提出“医学、医药、医疗”融合发展理念,确立了在三医——医学、医药、医疗融合基础上引入两养——养生、养心产业,打造健康产业高地的产业定位 [11]。浙江目前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万亿朝阳产业 [12]。宜春市的大健康产业集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医疗医药服务、养生养老于一体 [13]。

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王昊等认为其发展需要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和素质建设 [14]。钟鑫等也认为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现阶段健康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发达的一线城市以及沿海地区,其相应专业人才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 [15]。就全国而言,大健康产业相关人才供给尚有较大缺口,关于西藏 [16]、广西 [17]、河北 [18]、泰州市 [19]、杭州 [20]、宜春市 [13] 的健康产业发展文献中都有提到此问题。

4. 健康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 健康科技化模式

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彭玉凌等认为“互联网+”逐渐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养老信息系统的建设,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等都是健康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许多社会资本也倾向于智慧健康产业,这让健康产业向科技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也在提高健康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21]。李炳亮在河北省大健康研究报告中提到,河北省正在构建“互联网 + 医疗”平台,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河北健康云,整合全省健康医疗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22]。

陶晓敏认为大健康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将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与大健康深度融合,快速发展为新技术革命驱动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互联网 + 保健食品、互联网 + 健康管理、互联网 + 健康设备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极具潜力的市场,为大健康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3]。迪安医疗大数据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开展医疗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平台的建设,致力于诊断技术与方法、诊疗新模式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研究分析 [24]。

丘彩霞等认为将网络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健康产业管理平台的建立,结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促进健康产业信息的共享,为我国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内在动力 [25]。大健康产业的升维离不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改造与全程布局。对于医疗等健康服务机构而言,一方面。通过流量入口和集成数据可以发现更多需求,进而创造出丰富的健康消费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极大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增加医疗机构的诊断精准度 [10]。

(二) 中医养生保健模式

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一种医药卫生资源,在“治未病”、养老、康复等方面作用突出,在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在重大的疫情防治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医疗和救治作用。在这次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深度介入到诊疗的全过程当中,成为我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6]。

目前众多学者针对不同省份地区提出中医药有关建议举措。马琨提出贵州应加快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开展治未病、康复等多元化服务,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27]。王晶晶等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提出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加强人才、政策、资金等要素保障,以促进全省健康产业良性发展 [28]。

刘柳等鼓励中医药与养老、旅游、养生等产业紧密结合,以业态拓展挖掘安徽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潜力。比如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建设安徽省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支持中医养生保健基地建设,打造健康管理新模式 [29]。而云南省中医药资源充足,根据此优势,已经基本形成以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药品及保健品研发生产,以及医疗养生服务、商贸流通等构成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体系 [30]。

(三) 健康旅游疗休养模式

作为成都市的休闲乐园和生态大公园,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都市生态休闲旅游区为产业定位,突出“农业 + 创新”、“农业 + 旅游”、“农业 + 康养”等发展模式,致力于发展文创旅游、都市农业、医养健康三大产业 [31]。

目前四川在产业融合方面已建成体育文化旅游、少数民族医药生态旅游、中医健康养生旅游以及中药资源科考旅游四大板块,以西昌市和攀枝花市为试验点,围绕西攀高速向外辐射发展,形成阳光健康产业带和康养旅游区。广元市是全国第一个启动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工作的城市,逐步推进西部康养产业发展 [32]。河北省建设了20多处休闲旅游基地、30多个旅游精品项目、10多个产业集聚园区,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健康产业发展链 [18]。宋微等认为吉林省可以探索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建立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将中医药、地域特色医药和吉林省独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成立健康旅游服务中心和网上平台 [33]。黄炎梅等针对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挖掘少数民族独特资源,打造广西本土健康旅游精品;加快建设特色健康旅游基地;依托各市特色资源,打造健康旅游之乡 [34]。

钟鑫等提出在四川省县域蕴藏着许多养生文化,可以将养生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如在彭山县将彭祖长寿文化与彭山县的风景区结合,打造世界性的彭祖长寿文化体验与养生旅游景区。四川省各地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在各个县域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养生与工业相结合,如在旺苍县、剑阁县、青川县发展天麻、灵芝、山葵、金银花、杜仲、五味子等地道药材的生产制造,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产品 [15]。

(四) 医养结合模式

我国医养存在矛盾,较长时期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提供养老服务,而医院只提供医疗服务,“医养分离”使得养老院里的老人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

欧阳雪梅认为,医养结合是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是新时代保障老年人健康、幸福权利的重要措施,能够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医养服务的内涵广泛,包括生活照护、健康服务、康复保健、医疗服务、临终关怀等领域。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100余万张床位 [35]。应焕红提出要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引导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 [12]。陆崇芳认为必须做到医养结合,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覆盖面广的养老服务网络 [36]。肖坤认为应加快推进专业护养等机构建设,加快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37]。

(五) 健康管理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调查认为,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自身行为占比最大,为60%。因此,具备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关键,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38]。

杨迎春等通过分析健康管理的现状及趋势,提出了以社区、医院和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为依托的健康管理发展模式 [39]。张秀菊认为健康管理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为人们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河北省健康管理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主要提供健康管理(慢病控制)、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亚健康干预、保健医生、健康养生等多元化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岭健康城和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40]。黄奕祥在分析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基础上,提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学科和服务体系 [41]。

5. 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健康产业是集医疗卫生、养生养老、健康保险、营养保健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并且健康产业是一种可持续绿色发展的产业。我国的健康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而且是进一步促进就业、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42]。

目前我国学者对健康产业的研究更注重对健康产业体系的整体研究,涉及省级、市级、区县多个层面,对健康产业内在发展机理研究不多。综合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延伸出多种健康产业新模式,养老和中医是其中的重点。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大健康的核心是从治疗转向预防,从“治病”为中心转向“治未病”为中心。我国大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但健康需求旺盛,居民保健意识逐渐提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可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将优势资源与健康领域融合发展,取得创新优势,比如将武术与健身相结合,将中医食补与保健品相结合等。其次,健康服务业与信息科技业、旅游业、建筑业、制造业、美容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医疗 + 人工智能”、“医疗 + 养生 + 旅游”等新业态。

参考文献

[1] 汤炎非. 给健康产业发展找个“新标尺” [N]. 健康报, 2018-12-12(007).
[2] 鲍勇. 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基于健康中国的思考[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9, 39(2): 78-82.
[3] 赵莹.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推进建议[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23): 15-16.
[4] 郑亚庆, 刘思辰, 吴霞, 杨榆, 苏芳文, 罗志勇.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 现代商业, 2019(1): 39-40.
[5] 梁冰华, 黄李凤. 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20, 34(9): 18-22+32.
[6] 王子会, 韩璐, 姚晓东. 天津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与路径研究[J]. 天津经济, 2019(6): 8-12.
[7] 宋恺, 邢以群, 张大亮. 市场需求下健康产业分类探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20, 39(5): 64-68.
[8] 王俊.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改革与战略, 2020, 36(9): 65-72.
[9] 国家统计局. 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 [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904/t20190409_1658560.html, 2019-12-04
[10] 毕夫. 大健康产业的市场矩阵与商业前景[J]. 中关村, 2020(11): 34-35.
[11] 沈雪.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温江大健康产业实践[J]. 中国经济周刊, 2020(18): 90-91.
[12] 应焕红. 促进后疫情时代浙江健康产业大发展[J]. 浙江经济, 2020(9): 46-47.
[13] 唐小明. 地方生态型城市大健康产业研究分析及对策——以宜春市为例[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11): 26-27.
[14] 王昊, 张毓辉, 王秀峰, 王荣荣, 郭锋. 国际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与经验研究[J]. 卫生软科学, 2018, 32(6): 7-9.
[15] 钟鑫, 王桂超, 朱修凝. 县域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0, 31(5): 1-7+64.
[16] 米玛旺堆. 西藏净土健康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北方经贸, 2020(6): 110-112.
[17] 罗涛. 大数据时代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出路研究[J]. 质量与市场, 2020(15): 52-54.
[18] 赵萌. 河北省健康产业发展对策研究[C]//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财金观察(2020年第1辑). 吉林: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2020: 202-208.
[19] 卢艺天, 常晨. 基于全产业链的泰州大健康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5): 62-63+72.
[20] 王建勋.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 中国市场, 2020(18): 20-21.
[21] 彭玉凌, 王蕾, 夏咏梅. “互联网+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J]. 卫生经济研究, 2018(7): 34-36.
[22] 李炳亮, 常之魁. 河北省大健康产业(2019)研究报告[J]. 社会科学论坛, 2020(6): 82-102.
[23] 陶晓敏. 新时代背景下的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J]. 城市建筑, 2020, 17(32): 39-41.
[24] 侯瑞. 迪安, 打造健康产业新模式[J]. 信息化建设, 2020(6): 34-37.
[25] 丘彩霞, 徐静, 郭汉章, 罗雪琼, 周毅.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模式[J]. 现代医院, 2012, 12(11): 8-11.
[26] 郑璐. ICU内外的中西医合作——专家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重要作用[J]. 江苏中医药, 2020, 52(4): 92-93.
[27] 马琨. 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8, 31(3): 1-7.
[28] 王晶晶, 丰志培, 陶群山. 安徽省健康产业发展论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6, 33(3): 229-232.
[29] 刘柳, 丰志培, 张然. 安徽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56-58.
[30] 徐颖剑, 高矗群. 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 41(24): 6-7.
[31] 何秋洁, 姜雨欣, 陈国庆. 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7(4): 63-69.
[32] 何莽, 杜洁, 沈山, 方磊.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1-11.
[33] 宋微, 杨婧, 张舒逸, 崔迪. 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1): 9-10.
[34] 黄炎梅, 姚海燕, 潘小炎. 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 大众科技, 2020, 22(7): 156-158+101.
[35] 欧阳雪梅. 中国大健康产业如何塑造未来医养模式[J]. 人民论坛, 2020(28): 71-73.
[36] 陆崇芳, 黄宏纯. 广西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前景研究[J]. 科教文汇, 2020(22): 184-185+188.
[37] 肖坤. 加快养老健康产业发展[J]. 北京观察, 2021(1): 30-31.
[38] 沈爱民. 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J]. 经济导刊, 2021(1): 19-21.
[39] 杨迎春, 巢健茜, 王小雨, 董文慧. 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22): 4401-4403.
[40] 张秀菊, 杨振儒, 刘斯文, 刘波, 翟俊霞. 河北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对策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31): 193-196.
[41] 黄奕祥. 健康管理: 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J].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4(6): 66-74.
[42] 黄明安, 万华军.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当代经济, 2020(9): 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