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不当使用及原因分析
A Research on the Improper Use of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in CET 4 & CET 6 Writ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DOI: 10.12677/ML.2022.101014, PDF, HTML, XML, 下载: 481  浏览: 78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转这类话语标记语语料库比较研究不当使用原因分析CET 4 & CET 6 Writing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Corpus A Comparative Study Improper Us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摘要: 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因不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话语标记语而使句式松散,缺乏衔接与连贯这一问题,本文基于CLEC和LOCNESS这两个数据库,借助于Wordsmith 5.0和卡方计算器,对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及英美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使用作了比较研究,以发现和英美大学生英语作文相比,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是否存在被过多使用、过少使用及误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中国大学生对这一类标记语的使用简单且口语化,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确实存在过多使用、过少使用及误用。造成这些不当使用的原因有汉语的写作思维模式、语体风格意识的缺乏、母语迁移、教学方法、学习者回避学习策略及教材参考工具中的材料信息不充分而产生的误导作用。
Abstract: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loosely connected sentences lacking i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due to improper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the research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in CET 4 & CET 6 writing and i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writing to find out whether they are overused, underused and misused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two corpora of CLEC and LOCNESS with the aid of Wordsmith 5.0 and Chi-square Calculat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overuse, underuse and misuse do exist in CET 4 & CET 6 writing. The causes leading to such improper use include Chinese writing pattern, lack of stylistic differences, L1’s influence, teaching methods, learners’ avoidance learning strategy and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reference tools.
文章引用:张鹏. 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不当使用及原因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 105-1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14

1. 引言

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评分标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为了实现语篇的衔接连贯,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要准确、灵活且多样。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话语标记语都被频繁地用来连接语句,表明作者或说话者的意图、态度或思路等。在书面语中,话语标记语使得写作通顺且有逻辑,提高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在过去几十年间,在不同的领域,包括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翻译、二语习得等,国内外学者都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的语言学家主要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以Schiffrin、Redeker和Fras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认为话语标记语是连接前后句的重要手段,从这些话语标记语能看出句法关系。其他学家则支持Blackmore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标记语在语篇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帮助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交流顺利平稳地进行。

相比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有廖秋忠(1992) [1],陈新仁(2002) [2],冉永平(2000) [3],李巧兰(2004) [4],黄大网(2001) [5] 等。国内的研究主要分成4类:以连贯理论或关联理论为导向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对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如wellbut等,以及对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的综述。但对某一特定类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还很少见,而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系统实证性研究少之又少。

根据前人的研究,外语学习者对准确使用话语标记语表现出潜在的困难(Altenberg, B. & M. Tapper, 1998) [6],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也是如此。Schiffrin (1987: 126) [7] 和Lenk (1998: 245~257) [8] 提出话语标记语能为文本提供上下文连接,显示出相关信息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帮助读者有效地理解整个语篇,他们把话语标记语看作一种对连贯起着积极作用的连贯标志。为了找出话语标记语和写作质量是否密切关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话语标记语确实提高语篇的连贯性(Cheng & Steffensen, 1996) [9],而其它研究(Crismore, 1990 [10]; Vande Kopple, 1980 [11] )得出结论,认为话语标记语对促进写作质量的作用还不确定,还需要采用更多样的方法在更广泛的文本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Deng Fei, 2006) [12]。

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特殊一支,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有着话语标记语的所有特征,在书面交际中因其独特的转折语义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来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们转向调查一些个别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如对but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Halliday和Hasan (1976) [13] 从内部及外部视角研究but,Schiffrin从功能及所指角度研究but。Fraser和Malamud-Makowski (1996) [14] 对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转折类标记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基于关联理论,Iten (1998, 2001) [15] [16] 研究了although的意义,认为其通过约束推理过程对程序信息进行编码。Blakemore [17] 通过分析neverthelessbut澄清过程意义的概念。Hall (2004) [18] 基于Blakemore和Iten的研究重新分析了but的认知意义。只有Fraser [19] 试图把转折类标记语作为一个独特的子类,研究它们在语篇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或是如何恰当地使用它们,虽然这一方法常因过窄或过宽的分类及对转折类标记语共同特征的描述呈现肤浅倾向而被批评,但分析结果对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研究的启发作用还是必定无疑的。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且国内外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使用上。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但许多都是从写作测试或写作练习中抽取样本,因此样本数是极为有限的。基于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并不多见(Ma Guanghui, 2002 [20]; Li Qiaolan, 2004 [4]; Deng Fei, 2006 [12] ),这些研究基于量化分析,作了对比和频率计算,但没有深入细致的质性分析。一些之前的有关语篇连贯与话语标记语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表明话语标记语对提高写作质量有很大作用(Cheng and Steffensen, 1996 [9]; Deng Fei, 2006 [12] ),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Crismore, 1990) [10],这表明话语标记语对提高写作质量的作用仍不确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此外,研究者们通常只解释一个或几个独立的、具体的话语标记语,或把所有话语标记语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对某一类话语标记语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见,更不用说在中国大学生和英美大学生之间就某一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作对比。

综上各因素,本文将基于CLEC和LOCNESS这两个数据库,借助于Wordsmith 5.0和卡方计算器,对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及英美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使用作量化和质性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和英美大学生英语作文相比,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是否存在被过多使用、过少使用及误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拟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 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是否存在被过多使用、过少使用及误用?

2) 造成这些不当使用的原因有哪些?

2.2. 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是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美大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由杨慧中和桂诗春建设的CLEC书面语语料库包含了ST2、ST3、ST4、ST、和ST6这5个分别代表不同英语水平的子类语料库,共119万单词。所有这些语料都来自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覆盖高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本研究选用的ST3和ST4.分别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四级议论文,共203,895个单词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六级议论文,共203,144个单词。所有语料都是未经修改的原始作文。

LOCNESS是由Lonvain大学的Sylviane Granger教授开发的英美大学生作文语料库,共288,177个单词。所有语料都来自17~23岁的英美大学生,以议论文为主,兼有散文。

2.3. 数据收集和研究工具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本文主要采用Halliday和Hason的分类,并参考谭晓晨(2003: 13) [21] 基于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对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收集,研究如下20个转折类话语标记语:on the contraryotherwisebutalthoughwhereashoweveryetthoughneverthelessinstead (of),in spite of/despiteeven soanywayratherin contrast withon the other handnonethelessin comparisonconverselyalternatively

Wordsmith 5.0在本研究中被用作检索工具,其中的Wordlist和Concordance两个功能被用来计算频率,考察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分布,以发现中国大学生和英美大学生在其使用上的差异。得出的数据被标准化:标准化频率 = 原始频率/总单词数 × 100,000。卡方计算器被用来对检索到的频率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发现和英美大学生作文相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被过多使用和过少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同时由卡方计算器得出显著值,已确认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means p < 0.05, “**” means p < 0.01 and “***” means p < 0.001)。

3. 数据分析及讨论

这一部分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是否存在被过多使用、过少使用及误用?

3.1. 被过多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

基于表1的卡方值和p值,和英美大学生英语作文相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被过多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有四个,如表2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20 CDMs’ Frequency in LOCNESS and CLEC

表1. 20个转折类话语标记语在LOCNESS和CLEC中的频率分布

Table 2. Overused CDMs in CLEC-ST3 and ST4

表2. 在CLEC-ST3和ST4中被过多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

根据表2,和英美大学生作文相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被过多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有butotherwiseon the contrary和on the other hand,并显示出显著差异。虽然为了表示转折语义,中国大学生和英美大学生使用but的频率都最高,但but在CLEC中的频率还要比在LOCNESS中的频率高得多。这部分归因于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倾向于使用最简单最熟悉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此外,中国大学生还大量地使用otherwiseon the other hand,和on the contrary,因为他们在英语写作中习惯把汉语“否则,另一方面,相反”直接翻译成英语。

3.2. 被过少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

基于图1的卡方值和p值,和英美大学生英语作文相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被过少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有10个,如表3

Table 3. Underused CDMs in CLEC-ST3 and ST4

表3. 在CLEC-ST3和ST4中被过少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

表3,和英美大学生作文相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被过少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有ratherthoughalthoughhoweveryetdespitewhereasinstead (of),in spite ofanyway,并显示出显著差异。在CLEC中使用频率第二高的however比在LOCNESS中的使用频率少3倍。究其原因,在表示转折关系时,中国大学生倾向于使用but,而英美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正式的单词however

3.3. 被错误使用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

我们在这一部分挑出最典型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but进行研究,中国大学生并不能准确地使用but,如和though/although连用。 而且和英美大学生相比,还会过多地使用but。如下面例子都是取自CLEC:

1) Though the salary is not high, but he takes the job.

2) Though money is necessary, but you can’t buy anything with money.

3) Although he is a small child, but he helps his parents to do many things.

4. 造成转折类话语标记语不当使用的原因分析

这一部分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造成这些不当使用的原因有哪些?

4.1. 汉语的写作思维模式

中国大学生在推理或议论时常常使用归纳,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中文和英文写作中。而英美大学生在推理或议论时更多采用的是演绎。因此汉语的写作思维模式会在许多方面极大地影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包括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在中文作文里,学生为了表示转折关系,会频繁地使用“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否则,相反”等转折类话语标记语。那么在写英语作文时,为了表示同样的转折关系,学生会把这些汉语里的转折类标记语直接译成英语里对应的词,这样就造成butotherwiseon the contrary和on the other hand的过多使用以及ratherthoughalthoughhoweveryetdespitewhereasinstead (of),in spite ofanyway的过少使用。

4.2. 语体风格意识的缺乏

中国大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语体风格差异并不是很清楚。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对语体风格的重视都是不够的。在英语教学中,对口语及书面语之间的语体风格差异缺乏重视,这也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缺乏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语体风格意识。因此,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口语风格,这也造成一些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过多使用以及另一些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过少使用。根据Bible et al. (2000) [22] 和Quirk et al. (1985) [23],在表示转折关系时,but作为非正式用词,常用在小说和日常对话里,ratherthoughalthoughhoweveryetdespitewhereasinstead (of),in spite ofanyway都属于更正式的用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英美大学生在议论文中更倾向于使用更为正式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而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有口语化倾向的but

4.3. 母语迁移

根据中介语理论,外语学习者会依赖于他们的母语,尤其是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因为成年学习者已经建立起了他们的母语语言体系并且处在另一种语言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语言迁移在每一个层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大学生常常会依赖于使用他们更为熟悉的语言体系。这也导致了过多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以及过少使用或回避使用他们不那么熟悉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此外,母语迁移还体现在在汉语里面,“虽然……但是……”是在一起连用的,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在表示转折关系时会把thoughalthoughbut连用。

4.4. 学习者回避学习策略

学习者回避学习策略不容忽视。在表示转折关系时,中国大学生倾向于使用那些更简单、更早习得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而回避使用那些更难或是不那么熟悉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but作为最常见、最早被习得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中国大学生如此频繁地接触到but,就造成他们对像ratherthoughalthoughhoweveryetdespitewhereasinstead (of)in spite ofanyway这样更为正式的转折类话语标记语不那么熟悉。根据Selinker (1972) [24],相比于母语者产出,当具体的目标语特征没那么熟悉时,回避就在学习者产出中发生了。因此,学习者会回避使用那些不那么熟悉又更难的表达,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在书面语中过多地使用偏口语化的but

4.5.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会造成转折类话语标记语的误用。如过于强调万能句型、套用模板等会造成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过多使用,过少使用,简单化和机械化。

4.6. 教材参考工具中的材料信息不充分

教材参考工具中的材料信息不充分将会向学习者提供不一致的事实(Granger and Tyson, 1996: 23) [25],无疑,这样的信息一定会误导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转折类话语标记语。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 NR2019028。

参考文献

[1] 廖秋忠. 廖秋忠文集[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2] 陈新仁. 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 调查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5): 350-354.
[3] 冉永平. 会话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0.
[4] 李巧兰. 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初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3): 14-150.
[5] 黄大网. 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 福建外语, 2001(1): 5-130.
[6] Altenberg, B. and Tapper, M. (1998)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 In: Granger, S., Ed., Learners’ English on Computer, Longman, London, 80-93.
[7] Schiffrin, D. (1987)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1841
[8] Lenk, U. (1998) Discourse Markers and Global Coherence in Convers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30, 245-257.
https://doi.org/10.1016/S0378-2166(98)00027-7
[9] Cheng, X.G. and Steffensen, M.S. (1996) Meta-Discourse: A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Student Writing.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0, 149-181.
[10] Cristmore, A. (1990) Meta-Discourse and Discourse Processes: Interaction and Issues. Discourse Processes, 13, 191-205.
https://doi.org/10.1080/01638539009544753
[11] Vande Kopple, W.J. (1980)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12] 邓飞. 中国学生连接副词的使用对英文写作质量的影响[J]. 中国英语教学, 2006(1): 105.
[13]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London.
[14] Fraser, B. and Malamud-Makowski, M. (1996) English and Spanish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Language Sciences, 18, 863-881.
https://doi.org/10.1016/S0388-0001(96)00052-6
[15] Iten, C. (1998) The Meaning of Although: A Relevance Theoretic Account.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0, 81-108.
[16] Iten, C. (2001) Although Revisited.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8, 1-33.
[17] Blakemore, D. (2000) Indicators and Procedures: Nevertheless and But. Journal of Linguistics, 36, 463-486.
https://doi.org/10.1017/S0022226700008355
[18] Hall, A. (2004) The Meaning of But: A Procedural Reanalysis.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3, 199-236.
[19] Fraser, B. (1988) Types of English Discourse Markers.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38, 19-33.
[20] 马广惠. 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4(5): 345-349.
[21] 谭晓晨. 中国学生使用英语对比性标记语情况的原型理论分析[J]. 国外外语教学, 2003(4): 13-18.
[22] Bible, et al. (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3] Quirk, R., et 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gman Press, New York.
[24]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0, 209-231.
https://doi.org/10.1515/iral.1972.10.1-4.209
[25] Granger, S. and Tyson, S. (1996) 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15, 17-27.
https://doi.org/10.1111/j.1467-971X.1996.tb0008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