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在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融合探索
The Fusion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cology Course
DOI: 10.12677/CES.2021.96292, PDF, HTML, XML, 下载: 435  浏览: 1,0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俊龙*, 宋飞彪, 文 鑫, 骆 剑: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 海口
关键词: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Ecology Specialized Course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摘要: 课程思政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和协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课程,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紧密相关,具备挖掘思政元素的独特优势。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在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生态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w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cology, as a knowledge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a course for coordinat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m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ideas and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mpulsory undergraduate course “Ecology” for aquaculture major in Hainan University.
文章引用:孙俊龙, 宋飞彪, 文鑫, 骆剑. 思政元素在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融合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6): 1750-175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629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而以往专业课基本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常态化和持续化,思想教育成效不显著 [2]。课程思政的具体含义在于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将“课程”和“思政”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升课程的内涵价值,提高思政的艺术魅力。把专业知识传授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形成协同效应,一致推进,是落实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也对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

生态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生物学、环境科学、化学、地理学、生物进化论等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学科 [4]。进入21世纪,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重大挑战的根源 [5]。而生态学是连接“自然–社会–经济”的桥梁,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发展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由于生态学课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天然契合点,在生态学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突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7]。

2. 生态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生态学规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教学,一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储备;二是通过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理解水产养殖人工系统中各级生物的整体性,为养殖学、水环境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学习生态学建立生态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理解国家生态文明的政策和观点;四是学生通过学习及实践掌握生态学动手与知识运用能力,以期使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具体问题的能力 [8]。

3. 生态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3.1. 生态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大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9]。高校专业课程教师须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观念主动地、有计划地、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去 [10]。一线教师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价值观的整合。第一,应将家国情怀、民族团结、工匠精神等同专业发展和谐融合;第二,应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生自我认知的职业生涯有机融合;第三,应将道德情操、辩证思维、学术诚信等同品格修养统一融合。

此外,授课教师应将课程知识体系拆分为细化的成体系的知识点。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归纳知识点,扎实基础理论。然后,结合学生对前期课程知识体系的认识,将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理解的理论体系。而这种知识的有形化、模块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解读。学生专业知识模块化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有利于其对价值体系的构建。这有利于思政元素的融入,而思政体系的构建应该由属性相近的多个“知识点–思政点”结合形成一条“线”,再由多条“线”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政网络”。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学习来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学习,并在专业学习中建立思政认知。在绪论部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介绍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关的“海洋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内容;由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重要生态学相互作用意义,引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中外实例的比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豪感与使命感,提升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自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与总结休渔期设立的根据和意义,同时,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生态保护优先的观念。

3.2. 生态学原理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融合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高度总结和概括。因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随后又有改造了环境并继续影响生物的原理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应在授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当代青年学生高度认可生态文明,但是他们的参与度和践行度较低 [11]。主要的表现是缺乏生态责任意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水平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生态破坏的严重影响,但缺乏主人翁意识,错误的认为自己并非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其次,大学生作为网购的主要群体,缺乏绿色消费行为,对环保性等方面的考虑不足。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授课教师应引导青年学生明确自身正是肩负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中坚力量 [12]。后续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加强学生对环境情感的共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第一,结合生态学绪论部分的内容生动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使学生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党和国家发展政策中所包含的生态内涵。

第二,结合生态学中包含的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互联网、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带领同学们领略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独有的动植物种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与爱国情怀。

第三,结合生态学中包含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结构调控等章节的重要内容,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适度消费的良好生态行为,勇于担起年轻一代的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第四,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海南省的区域发展特色,建立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教学主线,由浅入深阐明生态文明内涵,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南繁育种中心建设的背景下,明晰生物多样性、生态入侵、海岛生态系统等概念及内涵,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学生逐步树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第五,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等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的深刻生态涵义。充分反思低碳生活的方式有哪些,让学生联系实际,在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又可提升学生低碳生活的意识水平;水华、赤潮是对水产养殖产业影响巨大的生态问题,明确引起水华和赤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体的富营养化,这使得水体中藻类大量生长,过度耗氧导致水体鱼类大量死亡,而这与磷的大量排放有关,提倡学生使用无磷或低磷洗涤用品,把环保理念融入生活的细节当中。

3.3.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3.2.1. 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思政教育意识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对所有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自己意识系统的有机构成,并获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实质性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工作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真正触及他们认知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才能满足教学需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思维必须要新,学会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思政教育意识必须做到一下三点,首先,鉴古可知今,学史可明智。教师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历史眼光、强化历史思维,并将这种能力融入课堂,把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其次,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教师要精读、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变革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善于发现思政教育的新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第三,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创新,紧跟科研前沿,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知识储备。

3.2.2. 提炼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内涵,完善课程设计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从独立开设的思政课程到专业课程包含思政教育内容的重大转变 [13]。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提炼课程内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实现文化与德育、行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14]。生态学产生的初期即为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因此,生态学课程蕴含着很多的哲学观点。生态学融入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态系统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二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环境–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三是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尝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根据挖掘的课程思政内涵,完善生态学的课程设计,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小组,构建完善课程知识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教案与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并整理音、视频材料。在课程目标上,应包含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国家的生态文明政策及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环保意识。比如以养殖水域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明确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分析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比如温度和营养盐等。结合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循环特征,分析和探索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启发学生思考生活污水、养殖尾水等处理方式等。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生态内涵和潜在影响,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传授给学生生态学理论知识,还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

3.2.3. 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还需要创新授课方式,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课堂上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形象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和思政效果。

1) 通过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要求授课教师选择典型的生态学案例,进行系统的展示并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师生互动开展探讨,逐步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内容新颖、趣味性强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微电影展示、情景剧教学等方式以及使用教学APP、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融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积极性,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师生的互动机会,使学生印象中枯燥抽象的“基本原理”转化为现实中生动具体的“人生道理”,提升教学质量。

2) 优化教学语言,使用生动活泼的话语。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话语需求并运用他们的话语风格开展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要善于收集“生活话语”,把“政治话语”和“官方话语”转变成“生活话语”,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阐释课程内容,将基本原理以讲述基本道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时代话语”,将合适的网络新词、热词融入思政课课堂,使思政课话语与时俱进和当代化。

3) 结合专业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通过针对性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需求,增强专业和思政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参与实践可以将抽象的生态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15],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题设计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将理论与实际挂钩,提出研究或调研题目,利用生态学实验和野外调研,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综合性、探索性的题目,因地制宜的组织学生调查和观察自然环境中生态学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学到的生态学知识、图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撰写论文。提倡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生态保护宣传活动,用亲身经历体会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地使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内涵,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4. 结语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和协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突显了融入思政元素的独特的优势。教师应主动提升思想素养,强化思政教育意识,发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及创新,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讲授生态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政功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家国情怀,构建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海南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新农科教育改革项目资助,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YQD (ZR) 20085;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杨春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现状分析——基于师生双方视角的调查研究[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4/c40537-28611489.html
[3] 樊爱霞. 以得力措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3): 138-140.
[4] 王文侠, 李修岭, 陈永亮, 等. 生态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 绿色科技, 2021, 23(5): 206-208.
[5] 李振基, 陈小麟, 郑海雷. 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5.
[6] 艾训儒, 姚兰, 王柏泉.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1): 102-104.
[7] 佘新松, 董丽丽, 马明海. 《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J]. 黄山学院学报, 2020, 22(3): 67-69.
[8] 孙杰, 钟小剑, 杨红玉, 等. “生态学实验与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科学, 2019, 22(3): 146-150.
[9] 康译文. 试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0): 380+460.
[10] 车娟. 高职机电综合实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以“电气柜接地线路的安装与检测”为例[J]. 装备制造技术, 2020(10): 211-213.
[11] 胡佳悦, 李媛. 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指引: 生态哲学[J]. 现代交际, 2019(23): 232-233.
[12] 彭安安, 许锋, 宋宪强, 等. 《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20(18): 254-255.
[13] 余江涛, 王文起, 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 64-66.
[14] 沈娟凤.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若干思考[J]. 高教学刊, 2019(1): 180-182.
[15] 庞丽.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49):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