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Z高校为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Taking Z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1.96273, PDF, HTML, XML, 下载: 358  浏览: 3,13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梅, 游颖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关键词: 新媒体学生社团正向效应共建共享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 Positive Effect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摘要: 新媒体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也为大学生社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个体参与社团的态度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新媒体环境给学生社团发展带来正向效应;大学生参与社团行为和方式因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基于“共建•共享”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展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Abstract: New media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diver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activities, which also provides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The ternary interaction theory provides a new analy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student associations. With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the attitude and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n associations are affecte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new media brings positive effec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Meanwhile, the behavior and way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ssociations have changed. Therefore,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 new media,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display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s, quality and ability, broader student associations’ development spa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文章引用:杨梅, 游颖异.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Z高校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6): 1641-164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627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移动手机媒体的普及,人们享受着“微时代”带来的种种便利,移动支付、短视频娱乐、直播、线上网购、视频会议等已经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方式。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其中10~39岁手机网民超过50% [1]。大学生是手机的忠诚用户,也充分享受着网络新媒体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网络新媒体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网络抄袭、网络骗贷、非理性打赏、沉迷视频娱乐等。网络新媒体使大学生荒废学业,甚至诱发道德失范问题,严重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尤其是大学生沉迷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的学生社团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获取信息的便捷性降低了大学生社团的参与度与吸引力,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乃至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社团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和机会,因此网络新媒体给大学生社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大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直播等扩大社团影响,打造社团品牌;其次,大学生社团借助企业和社区的新媒体平台,获取其社会调查、技术咨询、品牌宣传等活动信息,扩展社团发展的资源,缓解社团资金短缺的问题;再次,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社团新媒体的活跃度,提高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核心概念界定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戈尔德马克(Caul Goldmark)及提出了新媒体一词,随后新媒体的说法逐渐蔓延至全世界。国外学者对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给出了很多界定,美国online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2]。国内学者熊澄宇(2007)则认为,所谓新媒体,也称数字媒体或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3];柳帅(2015)提出新媒体既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又能向受众提供大众媒体,是一对一平等交往的工具;匡文波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4],并提出技术创新让新媒体逐渐走向自媒体,表现出明显的“网络圈群”现象 [5]。本文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提供互动交流的媒介终端。

2.1.2.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团的相关研究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文化活动丰富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塑造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社团文化活动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新媒体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有的学者从新媒体与大学生社团发展结合的必要性来开展研究,认为新媒体的特性迎合了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短板,传播丰富了高校社团成员获取信息的方式、拓展了高校社团成员学习交流的手段,影响了高校社团成员思想行为的形成。还有的学者从新媒体对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进行探讨,如王鹏认为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着信息渠道增多、价值导向困难、社团发展不平衡、活动缺乏特色等问题 [6]。冯巍等认为自媒体的出现,在给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提供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方式适应、监管缺失等问题 [7]。于晓庆等认为新媒体凭借操作便捷、信息海量和受众广泛等优势,在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策划、实施、总结和宣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与大学生社团工作之间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 [8]。也有的从学生社团发展的建设路径角度来研究,如陈添巧等提出,要将自媒体与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社团微信公众号的这一形式,扩大社团活动的宣传与影响力 [9]。苗苗等利用新媒体的创新思维是学生社团干部培养的关键所在 [10]。刘小夏等提出通过新媒体作用于学生社团,创新管理模式 [11]。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路径。

2.2. 研究方法及案例高校概况

2.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高校网站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报道、参与式研究、非正式访谈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样本高校的完整资料,全面反映样本高校新媒体在大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个体及行为的影响,并探索新媒体给大学生社团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进而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路径。

2.2.2. 案例高校概况

Z大学为Y省地方高校,全校共100多个学生社团,种类涵盖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公益服务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科学类、创新创业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颖的理念与想法层出不穷,社团种类也不断丰富与扩充。目前学生社团发展壮大,数量大,参与度高。自2011年起,Z大学紧扣地方高校学生特点,探索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创新“行动引领行动,辅导员和学生共成长”的理念,依托移动互联网率先探索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共同体”成长平台,逐步完善形成“Z大学××计划”——分管副校长、学工部长、团委书记、学院总支副书记以行示范,革新师生互动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实践,“××计划”育人功效明显,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陪伴”中,建设了满足学生个性成长所需的辅导员工作室9个,指导学生成立了60多个学科型社团。学科型社团发展良好,成果丰硕,拥有2个省级百强学生科技社团。截至2020年4月该校以社团成员为基础开展的项目申报、科技竞赛而获得的大学生三创项目有101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05项、国家级奖项77项,获批专利3项。

3. 案例分析

3.1.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个体参与社团的态度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Z大学作为工科见长的地方高校,近年来学科型社团获得蓬勃发展。全校有60多个学科型社团,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作为此类社团的核心力量,逐步形成了30人的生涯发展导师队伍,建设了满足学生个性成长所需的辅导员工作室9个。大学生自发结成志同道合的兴趣小组,加入了不同的学生社团,并以饱满的热情为学生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因此,Z大学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普及,Z大学学生参与社团的比例降低,调查表明,大学生社团参与率由60%降到40%。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有些社团由于参与人数不足而导致不得不解散,也有些社团为了迎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得不重新规划社团发展目标和规划。特别是Z大学“××计划”的实施,由学生自管会发起,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自发组成爱英语、爱阅读、爱运动、爱网课、爱上图书馆、晨读六大模块的学习小组,通过设立目标,以每天网络打卡的形式来督促目标的完成。这种新媒体平台的学习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促使学习类的线下社团因参与度太低而陷入解散的境地。

3.2. 新媒体环境给学生社团发展带来正向效应

在“××计划”的带动下,Z大学对学生社团进行了指导和整合。首先,从制度设计入手,校团委设立学科型社团分中心,制定了《Z大学学科型社团建设指导手册》,对学科型社团进行分类指导,推动优质学科型社团参与到科技创新和创业训练计划中去。其次,社团指导老师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咨询、指导、面访、辅导等多种渠道,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同时引导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Z大学在“××计划”的带动下,整合成立了60多个学科型社团。如企业模拟经营(ERP)社、无人机社等都是大学生在网络打卡平台参加“兴趣小组”和“小组同盟”,最终成立了学生社团。“××计划”各子项目参与人数累计近万次,最高单日打卡分享人员达3000余人,校内“打卡”从最初的“现象”逐渐沉淀为一种“文化”,吸引了来自校外自发参与的社会团体或机构300余个,促进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正能量。由于网络的叠加效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辐射效果。

该项目推动了该校学生社团校内外的资源对接,如Y大学学生艺术团、Z大学龙腾舞狮协会、Z大学国标舞团、Z大学橄榄球队等体育艺术类社团,与社区和社会团体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Z大学创业社和创业俱乐部与兄弟高校及中介组织对接,成功孵化了大学生创业项目。部分学科型社团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融合,通过过程化的培育与孵化,获得多项专利,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3.3. 大学生参与社团行为和方式因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Z大学“××计划”以“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构建团队学习将自律和他律形式相结合,充分运用学习者个体的碎片化时间,创设学习情境,通过网上团队与网络打卡展示,形成了一股相互影响的网络“正能量”。在团队内部,老师隐去身份,学生也不再是带有某一学院“标签”的个体,师生均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队员打卡、队长拼图分享,成员间互相点赞、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爱英语”“爱阅读”“爱运动”“爱网课”使学生社团的成员打破了社团组织的围墙,让社员在网络空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和共鸣,提升了社团成员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培训素材。此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建立了社团的公众号、视频号等传播平台。Z大学100多个学生社团,多数社团有自己的新媒体推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程序等。这些社团的社长多数也是“××计划”各板块网络社群的队长,他们在网络平台打卡—统计—晒圈中与队员和社员互动交流,为社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无形中增强了社团成员的忠诚度和认可度,同时也不断改变着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方式。部分学生社团的新媒体平台与网络打卡平台对接,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聚合效应,扩大了学生社团的传播范围,进而扩大了学生社团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4. 充分运用新媒体,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模式

4.1. 运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兴趣发展、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教育载体。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能够使社团成员在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和参与社团管理中与社团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社团的价值取向和社团活动的锻炼也能够让社团成员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而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易传播性的特点,恰恰迎合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需求。大学生在社团平台上能即时获取活动信息,即时传播社团活动情况,并在运营学生社团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时,锻炼了自己的媒体素养和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学生社团新媒体平台的签到打卡制度、活动宣传及即时的培训和学习制度,增强了社团新媒体台平台的“粉丝”粘性,进而提高了大学生对社团的忠诚度和参与的积极性。如Z大学通过“××计划”培育了60多个学科型社团,构建了社团成员自律和他律的社团参与方式,形成了社团成员间在新媒体平台互相点赞、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促成社团成员之间互助、互信的团队合作关系。社团成员情趣爱好、素质和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了快速提升和展现,也有力地推动着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4.2. 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社团种类繁多,但部分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组织管理自治能力稍差、社团宣传方式落后、社团资金缺乏、与社会接触互动不足、学校限制过多、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社团缺乏活力、内部交流较少、活动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新媒体给社团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直播间等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普及社团组织建设相关知识,宣传社团活动、直播社团竞赛,尤其是学科型社团或创新创业型社团可以利用新媒体普及创新创业政策、企业或行业最新动态、社团最新成果展示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学习和培训。其次,学生社团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企业、社会的新媒体平台对接,参与政府(社区)、行业(企业)的社会调查、技术咨询、品牌宣传等活动,借助这些影响力较大的活动和政府(社区)、行业(企业)的新媒体平台,增加学生社团的曝光率和社会知晓度,同时拓展学生社团发展的资源。

4.3. 充分利用线上 + 线下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新媒体给学生社团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共建·共享”理念,学生社团应借外力,利用新媒体整合学生社团发展的资源。首先,借助高校科研平台及大学生科技园的资源,通过新媒体平台与社区和公益组织对接,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为学生社团项目孵化、社团建设经费的获取创造条件,扩展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其次,充分利用线上新媒体平台聚合、高效的传播优势,如视频直播、音频互动、微信墙等形式,通过即时互动、快速转发、迅速扩散,以线上媒体传播带动线下群体参与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新媒体平台积极拓展与线下学生社团的合作与共建。以兴趣和爱好为着眼点,聚合新媒体社群的热门和焦点话题,发起新媒体社群,吸引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新媒体社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展示、竞赛活动,探索新媒体社群和线下社团紧密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9年上海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规范问题研究”(编号:C1906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岗.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我国网民规模超十亿[N]. 中国青年报, 2021-08-27.
[2] 罗青, 马为公. 新媒体传播[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3] 熊澄宇. 新媒体百科全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匡文波, 李芮, 任卓如. 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J]. 编辑之友, 2017(1): 13-19.
[5] 匡文波. 自媒体时代圈群文化新特征[J]. 人民论坛, 2020(Z2): 151-153.
[6] 王鹏.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与对策[J]. 长治学院学报, 2017, 34(1): 102-104.
[7] 冯巍, 辜德宏.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 26(11): 43-45.
[8] 于晓庆, 宋德群, 姜宇, 张蕊. 新媒体助力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思考[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5): 620-624.
[9] 陈添巧, 沈克印.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24(7): 37-39.
[10] 苗苗, 王万奇.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加强学生社团干部培养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8): 147-150.
[11] 刘小夏. 以社会网络嵌入视角分析新媒体下高校社团管理——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1(7):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