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ses on Feuerbac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CPP.2021.104061, PDF, HTML, XML, 下载: 469  浏览: 826 
作者: 刘 芳: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思政课Theses on Feuerbach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具体阐述了实践理论、人的本质以及环境的作用等,他用经典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对于解决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需要进一步来探究。
Abstract: Theses on Feuerba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x’s classic works. In this work, Marx specifically expounded the practical theory, human na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He used classic and profound language to show his new world outlook, which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rther exploration is needed.
文章引用:刘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1, 10(4): 349-35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4061

1. 引言

马克思早期受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较为深刻,但是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他逐渐看到了这一思想存在的缺陷,试图转变思想观念,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恩格斯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提纲》中直接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存在的问题。该文章虽然没有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但是其中表达的关于实践的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重要观点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启示。

2. 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2.1. 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的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 很显然,这句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在对实践的理解的过程中忽视人的主体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一切实践活动都应该首先关注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充分发挥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了主体“人”的参与,那么一切实践活动都缺失了感情,只能被动的接受外来事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缺少主观性,因而对实践的理解与阐释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2.2. 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旧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却过分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了物质的产生,人的思维具有至高无上的作用。“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2] 黑格尔虽然认识到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人的思维向现实活动转化的过程,但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实践的本质,认为“实践”只是某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转化。从某种意义上将,黑格尔关于实践的观点只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进行的抽象解释,并没有真正摆正实践的真实意义。

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都没有对实践观做出正确的解释,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因此,马克思开始从工人劳动这个新的角度来探索“实践活动”的特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产生,并由此延伸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概念,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此开始初具雏形。在之后的《<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继续研究实践的理论关系,并且开始把实践放在首要位置,强调“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从实践的思想上研究解决现实的劳动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马克思最终在《提纲》中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观,将实践思想与其他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阐释了自己观点并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在积累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活动,总结出来的系统、综合的观点。

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步。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初露锋芒,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出路。同样,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解决方式。《提纲》中所体现的一系列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尤其是实践观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3.1. 从实践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体现

《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脑力劳动,同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主旨进一步的探究更有利于使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主体的认识活动是由实践决定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思想政治课程上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到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产生更深的理解。随着国家对现代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的提高,作为教育主客体的双方会在满足自身思想发展要求的同时,针对外界复杂变化的社会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规范自我的实践行为,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恰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体现。

3.2. 从人的本质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方法论

《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表现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些现实性活动的基础。个人作为单个元素,需要在集体元素中生存与发挥价值。集体活动的展开对个人素质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这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在高校思政课上的重要体现。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是思政课堂上的主要受教育者,其思想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正确的实践行为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活动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政课中将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相呼应。

3.3. 从人与环境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人、环境和教育三者的关系,并阐述了三者之间存在的丰富内涵。《提纲》第三条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的整个实践活动之中,体现在思政实践课堂上就是教育活动要将教育主、客体与教育中介进行完美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主要组织者在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之后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积极推进与加强实践课的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创造相应的实践环境,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与实效性。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随社会发展而进步的要求,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充实自我的实践机会。

从社会历史视角来看,《提纲》中的一些观点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从当代社会教育视角来看,这些观点也为当代的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路径,需要进一步展开探究重要范式。

4. 从《提纲》中探究高校开展思政实践课的重要范式

4.1. 发挥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特点,重视方式的多样性

《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及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要授课形式,是现代社会“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的实践形式,从实践类型的归类来看,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将高校的思政实践课列为科学文化实践活动的范畴,但是纵观这一实践活动的整个运动过程,不难发现,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被纳入该实践课中,发挥一定的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物质生产实践可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中有着最基础的作用,因而在实践课中可以同样可以将其纳入教学范围: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做到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精神。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也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高校大学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性质,发扬艰苦奋斗奋斗的优良品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活动不能仅限于一种方式,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4.2. 发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注重方式的融合性

《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的三种形式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但是三者又可以密切联系起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方式的多样性,还要巧妙地将三种实践方法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发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这种反复复杂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关于实践的各种形式可以相互联系的思想,启发高校要重视各种方法的融合性,促使实践教学各环节产生协同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的展开要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期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党政机关、宣传部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让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接受社会政治教育。

4.3. 发挥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加强方式的创新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数字媒体、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的范围阵地不断扩大,实践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一提的就是“虚拟实践”,即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借助数字化的实践方式,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虚拟的时空内现实主体与虚拟客体进行双向活动,使实践主体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高校思政课堂要充分运用虚拟实践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发展性活动。一方面,虚拟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它逐渐成为网络媒体教学领域的模块,为高校的思政课堂开辟了新的教学空间,提供了新的选择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克服虚拟实践教学的困难,提高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虚拟实践作为高校思政课堂的衍生方法,要避免传统实践课的形式化主义,防止出现实践教学主客体颠倒的不良倾向。

5. 结语

《提纲》中提到的观点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引领社会主义新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学习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高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8.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9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8.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