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Miniature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Luzhong Mountain Area
DOI: 10.12677/AE.2021.116337, PDF, HTML, XML, 下载: 224  浏览: 28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曹智奇: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关键词: 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Luzhong Mountain Area Rural Miniature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摘要: 我国城镇化已到了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加速,鲁中山区的乡村由于与城镇化脱节,出现了大量微型学校。这些学校深受地理位置偏僻,优秀师资数量不足,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比例失衡,政府的财政扶持和社会的资金帮扶不足等多方面影响,长期处于基础课程开设不全、校本课程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教育质量较低的现状中。因此,通过实行“走教制”,打造优秀课程开发团队,多渠道开发乡村课程资源,加强政府对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财政扶持,积极向社会筹集资源等举措,有助于促进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深更广的水平推进。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accelerating. Due to the disconnection with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miniature schools have appeared in Luzhong mountain area. These schools by remote, excellent teachers’ shortage, parents culture quality is generally not high,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capital support and other aspects, the longterm insufficiency in basic cours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not fully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is low. Therefor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make goo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multi-channel development of rural curriculum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mountain country miniature school positive measures such as raising resources to the society, help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iniature school in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o a deeper and broader level.
文章引用:曹智奇. 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1, 11(6): 2169-21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6337

1.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到1996年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小学的目标。但是,部分山区乡村的教育城镇化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学生人数迅速减少,形成了大量“微型学校”。现阶段,“微型学校”存在国家课程开设不全面、地方课程难与地方特色有效衔接、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课程建设缺乏整合性等课程建设问题。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经济资源较为贫乏,但存在本地区独有的自然条件和乡土文化,有更大的课程建设空间。因此,推进微型学校课程建设改革,有助于推进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课程建设向良好态势发展。

2. 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的问题

现阶段微型学校仍是我国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新正视这部分学校的存在意义,反思其办学难题,才能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推进。

2.1. 国家课程开设不全面

山区乡村微型学校在国家课程开设方面并不完善,导致教学质量存在问题。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专任教师时,没有按工作量充分考虑各学科所需教师的人数,导致学科教师出现政策性短缺,缺乏教师就失去了开设课程的动力。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经济资源短缺,教学硬件不足,导致学科教师经济性短缺,出现国家课程开设不全面的状况。与此同时,学校追求升学率,压缩音、体、美等属于非应试科目的国家课程,甚至让音、体、美的师资资源兼任其它应试科目课程的代课教师。

2.2. 地方课程建设不到位

地方课程停留在对某些优秀学校的地方课程进行简单复制,没有真正融合本地区独有的地区特色,致使大部分的山区乡村微型学校出现了经典诵读、书法等千篇一律的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未凸显本地区独特的人文底蕴,既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有部分微型学校在地方课程开发中,缺乏专业的民间师傅和教育专家的指导,导致课程只停留在画作研习、手工技艺制作层面,地方特色与教育理念未做到有效衔接。

2.3. 校本课程建设不完善

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人员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建构以及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起草困难。由于乡村教师身份的复杂性,在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和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更偏向于个人的舒适,很少会产生主动变革的勇气。此外,大部分山区乡村学校的国家课程或者地方课程开设尚不全面,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升学率和学校整体课程的影响低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以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相对薄弱。

2.4. 课程建设缺乏整合性

课程建设要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资源,推动课程的内源性建设。微型学校缺乏先进教育资源以及教师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有限,对有效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造成困难。从学校管理方面来看,学校课程管理弱化,学校管理层面的课程整合工作完全依托于教师个人,整个过程完全是处于零散、机械的局面,缺乏全面、系统的长远规划。同时,山区乡村微型学校普遍采用的教研方式仍然是以学科教学为本的学科教研和以行政管理为本的年级教研,导致教师缺乏综合性素质和技能的专业引领。

3. 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山区乡村微型学校都面临的困境,与地理位置偏僻、师资课程建设能力欠缺、学生家长的支持力度薄弱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帮扶力度不足等密切相关。

3.1. 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设施配置落后

学校位于鲁中山区乡村,由于受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是我国东部教育发展的弱势。城镇化建设大潮中面临人口流动、基础设施改善等挑战,山区乡村学校脱离了社会发展正轨,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时常无法做到完善,也难以响应政府的号召,从而缺乏政府与社会的帮扶。山区本身较低的生产力,使得该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办学硬件参差不齐,缺乏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必要的设施配置,导致部分国家课程难以全面开设。

3.2. 师资数量不足,课程建设能力欠缺

微型学校多建设在山区乡村,地理位置偏远,教师来往路途奔波,教育任务繁重,水电缺乏等生活压力较大,加之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缺乏教学效能感和价值感,导致山区教师频繁流失。乡村微型学校的教师与城镇学校的教师调换困难,师资流动性小。微型学校的电子学习资源相对缺乏,参加专业性教育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少,教师专业化较低,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脱节。这都不利于微型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导致师资力量薄弱。

3.3. 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支持力度薄弱

在山区乡村微型学校学生的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家校沟通。大部分山区乡村的家长工作繁忙或者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的抚养任务交给年迈的祖父母抚养或者将孩子完全托付给教师。同时,家长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传统思想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坚持“读书无用论”,甚至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家长的教育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职业负担,也造成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

3.4. 政府教育扶持和社会资金帮扶不足

乡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效减轻了乡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但是政府财政拨款往往更倾向于部分城市优质中小学,对山区微型学校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加之山区乡村微型学校分布较为分散,对单所学校的扶持力度较为薄弱。同时,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缺乏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引领和区域协同,“新课改”的实际落实程度较低。社会对微型学校的报道度较低,致使教育公益和教育志愿者对山区乡村的关注度不足,山区乡村微型学校陷入资金短缺和教育质量降低的恶性循环的泥潭。

4. 鲁中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在明确课程建设困境的基础上,从多角度看到山区乡村微型学校课程建设的优势,探索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打造优秀课程开发团队等路径,促进微型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4.1. 整合教师资源,在片区内实行教师“走教制”

教师“走教”制度,让教师在几个学校之间走动专职教学,一师多校配备,可以很好地弥补师资的短缺,促进部分学校薄弱学科的增强。针对部分山区乡村微型学校中英语、音乐、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科目的教师资源十分稀缺的困境,政府可以通过整合一个镇的不同学区、不同学校的稀缺专业教师实行“走教制”。这样保证了学生享有教师资源的公平性,也便于教师间的流动,满足不同微型学校的师资需要,保障微型学校中国家课程的全面开设 [1]。

4.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课程开发团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年龄结构。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招聘一定的师范类毕业生增加新鲜血液,联合师范类高校进行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短暂补充师资。实施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引导乡村教师学习城市教师的培养模式,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2]。同时,完善乡村教师福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职业激励机制,促进乡村教师的文化转型,提高其身份认同感。通过学历培训、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建立教师培养质量评估和培训制度。发挥小规模学校的优势,形成更加灵活和更具凝聚力的教学团队,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师生间形成紧密联系,打造优秀课程开发团队 [3]。

4.3. 有效利用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多渠道开发课程

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地方课程。教育需要源于本乡本土化、充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概念体系与表达方式 [4]。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本地区的乡土文化气息,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校际联合,将各个学校的资源和力量进行集中,充分发挥合力,更好地挖掘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既满足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又促进乡土技艺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4. 政府对微型学校进行财政扶持以及政策倾斜

政府与社会的扶持是学校办学的有力支撑。政府应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既要进行覆盖面较广的财政投入,又要对部分教育条件十分匮乏的山区微型学校进行重点拨款扶持。同时,推进乡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过程,使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对学校的招生政策进行严格把控,避免造成山区乡村微型学校优质生源的大规模流失,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深入实施“特岗计划”,改善山区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和教师的生存状况。

4.5. 学校利用网络传播方式,向社会筹集经济和教育资源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实现各主体的制衡和博弈,实现对教育的拉动 [5]。学校内部和社会群体可以通过网络把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相关文字、照片,音频等进行发布。把山区乡村微型学校办学的艰难困境,师资的严重紧缺和学生求学的渴望等实际情况在网络上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通过这种宣传方式,唤醒社会对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了解和关注,以吸引部分企业、公益机构和同地区知名校友对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资助以及为有志于服务于山区乡村微型学校的教育志愿者在此任教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加强对家长和学生教育观念的积极引导,促进其认同并积极配合微型学校相关课程的实施。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编号SM202010005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翠, 车丽娜. 走教制: 乡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新举措——以西营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为例[J]. 当代教育科学, 2012(1): 25-28.
[2] 高盼望, 徐继存. 论新型城镇化中乡村教师的文化转型[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2): 96-100.
[3] 刘善槐, 史宁中. 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学业成绩问题研究——以西南某县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4): 17-20.
[4] 刘长海, 罗怡. 伙伴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的乡土化阐释[J]. 教育科学研究, 2005(8): 57-60.
[5] 赵茜. 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11(6):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