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建设及应用
“Three-Linkage”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Basic Medical Teaching
DOI: 10.12677/CES.2021.95212, PDF, 下载: 421  浏览: 54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袁琳波:温州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浙江 温州;金可可*:温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浙江 温州
关键词: 课程思政基础医学育人模式课程改革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Mode Basic Medicine Education Mode Curriculum Reform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本团队拟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三联动”式育人模式:教务方面,整合资源设计,构建优质思政教学体系;教学方面,教师引领,实现课内基础医学与思政的融合教学;学工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外思政的实践学习。协同发挥教研室主体功能、学生团委部门思想引领、教务教学部门管理评价三者的作用,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要求和价值引领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链条之中,让课程思政改革落地见效。
Abstract: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outstanding talents. The team planed to construct a “three-linkage” education mod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ource design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terms of teaching, teachers lea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basic medicin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lass. In terms of study and engineering, it takes students as the center to realize practical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outside class. Cooperating with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the Studen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and th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curriculum,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and value leading element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and chai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curriculum effective.
文章引用:袁琳波, 金可可. “三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建设及应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5): 1289-129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5212

1.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理念的升华、内涵的转型和体系的重构。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主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有力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

2. 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2017年12月课程思政被教育部选定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推模式,成为全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改革领域的“上海经验”。2018年以来,“课程思政”改革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领域的热点,“上海经验”也被全国高校学习推广 [1]。总结三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情况,笔者发现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学建设过程中有以下不足:1、研究缺乏系统性,推广性较差。现有研究广泛涉及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程设计等多方面,但缺乏系统的设计,大多仅涉及某一方面的研究,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把握总体研究情况和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部署。2、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对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仅仅流于表面就爱国、诚信、敬业等价值观进行空谈,专业与思政生拉硬扯,融合度不够。3、课程思政在诸多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未充分结合学科具体情况,缺乏学科特色。4、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仍然偏“专业”评价,“思政”评价缺失。极少数针对课程、教学质量等领域采用理论研究或定量研究的方式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罕见基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价值观改造的有效性评价。因此,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 [2]。

3. “三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建设

本团队拟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三联动”式育人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主线,教务、教学、学工部门三方协同开展思政育人”的有效机制,协同发挥教研室主体功能、学生团委部门思想引领、教务教学部门管理评价三者的作用,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个方面的建设,从而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3.1. 教务方面,整合资源设计,构建优质思政教学体系

首先在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协调各门基础医学课程间的衔接,层层分解学生的需求,深度结合价值引导,有计划、有准备地在各门基础医学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逐步完成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全方位“思政”覆盖。纵向上,让思政教育贯穿全程持续开展,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横向上,让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每一环,且环环相扣,相互呼应。

其次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落实,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委员会,广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名师组建专家库。积极构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建立教师思政教学“共同体”,营造氛围,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

再者,做好基础医学课程间的联动和呼应,带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联动,教学与教辅联动,教务与学工联动,协同好各要素资源有效支持课程思政开展,让课程思政既有感性认知又有实践体会。依托基础医学大讲堂、实验室、育人工作室构建思政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基础医学大讲堂、基础医学实验中感受思政,将思政鉴于行,体会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去尊重生命,在工作室相互探讨,提升自身的认识。

最后制定并实施思政教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探索完善“学评教”机制,在所有课程中都设置了课程思政的监测点,把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加大专项保障,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院和教师绩效考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教学表彰奖励。

3.2. 教学方面,教师引领,实现课内基础医学与思政的融合教学

首先以思政教学改革为契机,组建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思政教师、人文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交流沟通,培养任课教师的全员育人共识 [3],增强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高校教师思政素养。可通过开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培训,制定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提升专业课教师有效育人能力,提炼社会责任、法治思维、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等要素,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其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与时俱进,实现基础医学与思政之间的有效交融。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思政课程教材。具体到每门课程,就要做到“系统化的教材体系转变为专题性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有效转化” [4]。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教学理念和具体生动的个性化教学体系。基于思政元素,搜集思政相关的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做成专题讲座、制作成视频,动画,专题报道,供学生学习。基于课程目标的转变,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变革。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辨析式、案例式等方法。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就一些热点话题搜集资料并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问答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吸引学生关注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辨析式教学要求学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观察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互动中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掌握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最后,改革考核形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以动态的多元的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思想素质。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改革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

3.3. 学工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外思政的实践学习

结合理论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实践活动。首先以校园文化带动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如与基础医学相关的校史馆、校园景观、雕塑、道路、楼宇让它们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医学人文大讲堂、医学生宣誓、“青马工作室”等人文素质拓展活动,将思想政治和医学人文教育精髓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之中,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其次,在实践活动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特色,重视创新。比如“我和实验动物”和“人体手绘大赛”等专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医德水平及医学职业精神,对“敬佑生命、守护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者,抓好学生组织与参与社团建设,开展健康宣传、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诸如树医冠、医学论坛、大画医学、医学摄影、医学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情感认同,发挥活动育德功能;每年举办遗体捐献者感恩活动、以及局部解剖学开课仪式,以身作则,引领温医学子,感恩医学路上奉献大爱的奠基人,严谨克己,做有人文关怀,心怀大爱的新时代优秀医学生。

另外,通过以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多途径拓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在早期接触社会的同时,促进学生医学职业精神从知到行的转化,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于一体,贯穿教学全过程。

4. 结论

综上所述,“三联动”课程思政改革模式从教务方面,整合资源设计,构建优质思政教学体系;从教学方面,教师引领,实现课内基础医学与思政的融合教学;从学工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外思政的实践学习。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医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探索学科间、多部门的协作育人机制 [5];把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纳入“全员育人共同体”,整合党政部门如教务、学工、团委、组织部等职能部门,做到职能互补、促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一体化管理;从教师、教学、课堂三个方面,课程导入、研究方法、价值意义三个环节入手,贯穿了课程思政整个过程,从而有效推动并实现了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医学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实现医学课程与思政工作双向激励。“三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建设为“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进步。

基金项目

温州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KCSZJG202016);温州医科大学疫情与教育教学专项课题(YQJXG202001);2020来华留学质量保障研究专项课题申请书(QUARHEIS2020117);2021年浙江省来华留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基础医学双线教学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 高锡文. 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4): 16-18.
[2] 蔡志奇. 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热点与展望[J]. 高教论坛, 2019(12): 1-3, 20.
[3] 乔晓华. 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18): 21-23.
[4] 任健. 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五位一体”[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4(3): 116-119.
[5] 邱仁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 286(4):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