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百日”演讲的趋近化分析
A Proximization Analysis of Biden’s 100th Day Speech
DOI: 10.12677/ML.2021.95156, PDF, HTML, XML, 下载: 395  浏览: 2,383 
作者: 黄伟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关键词: 趋近化政治话语合法化Proximization Political Discourse Legitimiz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趋近化理论分析拜登“百日”演讲中的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在空间趋近化上,政治演讲者采用我者与他者的指称来鲜明划立指示中心内部实体与外部实体的界限;时间趋近化上,用现在进行时描述未来事件,营造迫在眉睫的危险;价值趋近化上,夸大意识形态冲突,突出外来实体入侵内部价值观。拜登使用趋近化策略,强调威胁逼近来让民众相信应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合理化政府的各项决策。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政治语篇中暗含的意识形态倾向,使我们更好地认知政治语篇的本质。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proximization theory to analyze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Biden’s 100th day speech. It is found that politicians tend to use “we” and “other” to distinguish ODC and IDC in space proximization. Besides, they extensively us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to describe future, which indicates an imminent danger in time proximization. What’s more, in value proximization, speakers amplify ideology conflicts to emphasize the attach on inside value. In a word, Biden uses proximization to stress the approaching threat to convince the public that precautions should be taken immediately to rationalize government’s policy. This study helps to reveal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tendenci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enabling us to better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文章引用:黄伟玲. 拜登“百日”演讲的趋近化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1, 9(5): 1153-11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56

1. 引言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在对华战略上依然延续以往的大国竞争视角,在对华战略定位上,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竞争者”。在拜登的百日演讲中,他频频提及中国,宣称要为与中国竞争而投入资金。拜登在演讲中使用威胁论话语,塑造强大敌人入侵的趋势,营造外围强大实体逼近的紧迫感,突出威胁迫在眉睫,激起听众的被胁迫感,从而让民众相信立即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合理化本届政府的各项举措。如van Dijk所言,演讲者巧妙使用话语手段,通过在认知层面上的操控,传播政治意识形态,最终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1]。拜登采用威胁论话语,延续传统论调,不断鼓吹威胁论,屡屡抹黑中国,尤其渲染中国威胁者形象,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因此对拜登的中国威胁论话语进行解构就尤为重要。本文以拜登“百日”演讲为例,通过趋近化策略分析揭示该演讲中的话语策略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

2. 趋近化理论

威胁论话语塑造外来威胁不断迫近的趋势,这与趋近化理论不谋而合,趋近化理论是Cap基于空间认知与批评话语分析所提出的揭示威胁话语本质的研究方法,它分为空间趋近化、时间趋近化和价值趋近化,从这三个维度上分析外来实体(ODC)向内部实体(IDC)逼近的威胁 [2]。具体来说,空间趋近化关注话语生产者如何表征自我与他者的距离,时间趋近化关注生产者如何将未来事物拉近至当前来营造迫近感,价值趋近化关注如何强化意识形态冲突,塑造敌对的他者。趋近化理论作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主要应用于政治话语,分析演讲者如何通过趋近化话语策略强化外在威胁,从而使得政府的各项决策合法化。如颜冰和张辉基于趋近化理论研究中美贸易战话语,分析攻击方美国是如何合法化自身而妖魔化中国 [3]。武建国和牛振俊分析特朗普如何通过趋近化策略将移民建构为迫近的危险 [4]。

趋近化理论是批评认知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分支。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揭露社会不平等现象。近年来,多元融合的批评话语分析不断发展壮大,基于认知的趋近化理论以及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为批评话语分析注入新的血液,因为认知层面上的话语策略更加隐蔽,它暗含于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当中,比如选择特定的隐喻或者利用人们空间上的距离感来巧妙地引起公众情感反应,从而实现政治演讲者目的。因此,利用批评认知语言学方法分析政治语篇尤为重要。

3. 趋近化策略分析与讨论

3.1. 空间趋近化

空间趋近化是最基础的趋近化策略。在空间维度上,说话者通过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与名词(词组)在空间轴上对各类实体进行定位 [2]。在政治话语中,说话者将自己定位为话语空间的指称中心,把位于指称中心外围的他者进行负面表征,把自我与他者定义为互相对立的两面,并夸大描述指称中心外围实体的威胁不断迫近内部实体的趋势,引起听众的被逼迫感。

1. And we’re falling behind the competi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2. But the world has caught up, or catching up. They are not waiting.

例1、例2中,说话者采用“we”,“they”的指称,清晰地划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通过“we”的使用,说话者把听众也拉到指称中心内部空间。对于外围实体,说话者用“the rest of the world”与“the world”指代其他国家,夸大外部实体的范围,形成外围庞大的他者与内部弱小自我的鲜明对比,拜登使用该转喻将部分国家扩大到除了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突出外部的威胁。说话者使用消极的他者建构将自我与他者塑造为二元对立关系,将其他所有国家都列入敌对阵营,来凸显美国被孤立的弱势地位,激起听众情绪,强调立即采取措施的必要性来合理化政府的各项决策。

3.2. 时间趋近化

时间趋近化将“现在时”置于时间轴中点作为话语空间的指示中心,过去时与将来时位于时间轴两端,时间间隔越大,距离中心越远。由于人们通常注意存在的实体或正发生的事件,而不是过去与将来,因此后两者位于心理空间的边缘位置。但政治演说家们常出于政治目的,反复提起过去或未来发生的危机来制造恐慌,突出威胁迫在眉睫让听众相信应立即采取措施。

例3中,说话者使用现在进行时把将来事件拉到当前时间节点,如“are closing in fast”与“falling behind”说话者用整个时间认知域中的现在时态来表述未来,凸显了未来事件的现实性、紧迫性来使听众融入演讲者所构建的语境。例3中拜登说中国与其他国家将取消向美国出口商品,他把处于时间轴末端的未发生事件趋近为当前正在进行的事件,强调其他国家马上就禁止商品出口,美国目前处境非常危险,营造出威胁正不断靠近指示中心(美国)的趋势。他通过这种策略,使得发展国内制造业的政策合理化。

3.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closing in fast. We have to develop and dominate the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of the future: advanced batteries, biotechnology, computer chips, and clean energy.

3.3. 价值趋近化

价值趋近化指的是话语空间中心实体价值观与敌对的外部实体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通过价值趋近化,外部实体的价值观被解读为不断侵袭中心实体的范围,并强制构建内外部的价值观冲突会物质化为现实中的物理冲突。

4. America’s adversaries—the autocrats of the world—are betting we can’t. And I promise you, they’re betting we can’t. They believe we’re too full of anger and division and rage. They look at the images of the mob that assaulted the Capitol as proof that the sun is setting on American democracy.

例4中,拜登者用消极表征词汇如“adversaries”直接指代其他国家,把国家间的部分竞争状态夸大至两者鲜明的阵营敌对,并不断使用“we”和“they”渲染和夸大我者与他者的区别,强调其他国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唱衰,对美国价值观的轻蔑,构建出外部实体不断入侵内部中心价值观的趋势,利用美国民众对外来实体入侵的恐惧情绪,使得美国人民保持制度自信,拥护政府的各项决策。

4. 结语

本文基于趋近化理论分析拜登“百日”演讲中的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在空间趋近化上,政治演讲者常使用“we”和“they”指称,对立自我与他者,塑造指称中心内部实体与外围实体鲜明的对比,强调威胁不断逼近。时间趋近化上,说话者使用现在进行时把将来事件拉到当前时间节点,凸显未来事件的现实性、紧迫性来使听众融入演讲者所构建的语境。在价值趋近化上,拜登反复提及其他国家唱衰美国民主制度来夸大意识形态的冲突,制造外围实体入侵美国价值观的假象。总之,拜登使用趋近化策略,夸大外围实体的威胁,引起听众恐慌情绪,让民众相信应立即采取防范措施,为其政策提供合理化依据。拜登用中国威胁论话语塑造负面的中国形象,煽动美国民众敌对情绪,这种狭隘的民粹主义做法也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发展。总之,政治语篇充斥着政治演讲者精心设计的话语,而隐性的趋近化策略为其提供了极佳的语言资源,因此对政治语篇中的趋近化策略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语篇中暗含的意识形态倾向,使我们更好地认知政治语篇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Martin-Rojo, L. and van Dijk, T. (1997) “There Was a Problem, and It Was Solved!”: Legitimating the Expulsion of “Illegal” Migrants in Spanish Parliamentary Discourse. Discourse and Society, 8, 523-566.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97008004005
[2] Cap, P. (2013) Proximization Theor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Promising Conne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 5, 293-317.
https://doi.org/10.1163/18773109-13050208
[3] 颜冰, 张辉. 基于中美贸易战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趋近化理论的视角[J]. 外语研究, 2018, 35(6): 16-22.
[4] 武建国, 牛振俊. 趋近化理论视域下的政治话语合法化分析——以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为例[J]. 中国外语, 2018, 15(6):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