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FIA.2021.103006, PDF, HTML, XML, 下载: 372  浏览: 1,089 
作者: 李梦苏, 许姝佳, 张 盈: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关键词: 绩效审计评价原则评价指标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Principle Evaluation Index
摘要: 本文首先引出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从绩效审计的定义出发,归纳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审计内容,同时结合《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中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依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leads to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erformance aud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audit contents of performance audi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performance audi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Basic Rules for Internal Auditing No. 2202—Performance Audit, 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erformance audit,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iversity performance audit.
文章引用:李梦苏, 许姝佳, 张盈. 浅谈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国际会计前沿, 2021, 10(3): 39-43. https://doi.org/10.12677/FIA.2021.103006

1. 引言

从绩效审计的最初提出,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实务中绩效审计发展较为缓慢,当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相关制度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足以及绩效审计重视程度不够都在制约着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至今未有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却是导致绩效审计开展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作为绩效审计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为了保证高校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本文尝试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绩效审计的顺利进行,完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下面将从绩效审计的定义入手,进而总结出绩效审计的内容,尝试探索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

2. 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审计内容

根据《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定义为: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由上述定义,可以将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归纳为以下三点:

1) 高校成本投入审计

对于一所高校来讲,成本投入有关学校的整体发展,对学校的产出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高校成本的投入是否经济合理也是绩效审计应该关注的重点,成本投入审计内容包括:① 基础设施投入,首先考虑教学楼、宿舍楼的建设情况,以保证大学生正常的教学和生活顺利进行;其次是教辅设施的投入,如:图书馆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配套情况,建设与学校自身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各类体育场所的建设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是校园网的建设,现代的发展已离不开网络,一所高校的发展更应该注重校园网的建设;② 教育经费投入,是指与教学相关的经费投入,一般为四项教学经费;③ 科研经费投入,包括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④ 人员经费投入,主要是各类工作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投入;⑤ 其他相关的商品及服务投入也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行的必要投入,包括水电费、电话费等维持费的投入。

2) 高校投资配置的审计

高校投资配置的重点审计内容为内部投入比例的测算,主要考虑的三方面内容为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及物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从人员学历结构、各类工作人员人数分布等方面考虑,财力资源配置从各类经费支出的配比情况予以评价,物力资源配置主要评价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等的利用率及使用频率。可以采用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等来分析高校投资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3) 高校产出效果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提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高校产出效果审计可以从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情况的开展两个方面来开展。人才的培养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自创业情况以及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情况来衡量,科研情况的开展可以从论文发表的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学术成果转化情况以及高校各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2]。

下面将以高校绩效审计的三方面内容为重要依据,来进行具体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3. 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从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出发,从而构建客观、公正、实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分层原则

高校绩效审计内容的层次性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层次性,在指标的构建过程中也应遵循分层原则。高校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二级学院负责教学和科研任务,行政部门承担高校的管理职能,还存在一些与高校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等,各个单位及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高校的运行,同时也共同分享高校的经济资源。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分层原则,综合考虑各个部门的经济效益,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

2) 相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绩效评价应该应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绝对指标反应投入产出的总量情况,相对指标评价的是资源的效率水平,因此需要将两种指标综合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系统性的原则,保证各个层次的评价指标有机结合,综合考虑评价目标的重要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系统、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

3)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可以直观反应评价的结果,同时用数字展现的评价结果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因此定量指标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定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展现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应绩效情况,而且有的绩效评价结果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由此需要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互为补充,相互结合来完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可操作性原则

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事务工作中更好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易于获得,所评价的结果科学合理,才能保证绩效审计标准更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

4. 具体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内容的分析,结合《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第十二条中提到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遵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具体绩效评价指标。本文具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层进行,主要分为三个目标层,一级目标层包含3个一级指标,二级目标层包含10个二级指标,初级目标层包含49个具体指标,具体的构建情况如表1所示 [3]。

Table 1.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表1. 具体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蒋俊鹏. 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财务与金融, 2013(6): 60-64.
[2] 张建. 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童燕军. 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通讯: 上, 2010(12):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