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析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a Panorama” to Overseas Students
DOI: 10.12677/CES.2021.94145, PDF, HTML, XML, 下载: 348  浏览: 1,115 
作者: 吴娟红: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课程思政留学生融入价值引领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verseas Students Integration Values Guidance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新兴且特殊的群体,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面临挑战。在留学生的必选通识课“中国概况”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本文立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以这门课程为对象,探究其教学中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中的功能体现和实现途径,探析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f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overseas students, which is a quite new group of popul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indispensable and challenging. Perform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values guidance into knowledge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a Panoram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easib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ways to off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overseas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China Panorama” by integrating the value guidance into knowledge delivering on the basi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theory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文章引用:吴娟红. 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4): 881-88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414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在这教育“大思政”的背景下,2017年5月,“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成为全国上下各高校探索的新课题。“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并行,相辅相成,更好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理念下,所有的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而它不同于以往独立开设的思政课程,它是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教书育人落实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将育人元素融入知识教学,实现溶盐入汤、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来华留学生是近几年高校的新兴且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组成部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 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他们作为我国高校中一个新兴且特殊的群体,因为来自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思想认知、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等与中国学生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导致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存在适应障碍,出现不良行为,甚至给所在学校和中国社会带来问题。比如,部分留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各类政策存在认识片面,一知半解的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不认同。他们对诸如“中国制造”、“独生子女政策”、“一党执政”这些具有明显中国这会主义特色的事物甚至存在深刻的误解和不友好的态度。同时,一些来华留学生行为不文明、不道德,法纪观念差,不遵守学校和社会规章制度。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差。他们逃课旷课、上课迟到、作业拖欠、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这些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作为在高校长期从事留学生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认为在留学生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将会大大助力留学生的思政教育。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挖掘留学生课程中思想教育的元素,将其清晰化,系统化,常规化,实现留学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这种渗透在课程里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的制度、道路、文化和价值观等,引导他们理解并践行中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素质,使其成为“知华,友华、爱华”,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人 [2]。

3. 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思政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中国概况”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以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为纲,系统介绍中国地理、历史、思想、文化、习俗、科技、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及发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具备一定的中国国情知识,拥有中国文化素养,在“知华”的基础上,日渐拥有“友华、爱华”的情感。作为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课程,这门课在留学生中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3.1. 帮助来华留学生客观地认识中国,树立正确的中华观,消除之前的片面认识和误解

初来中国的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误解,也因此对中国的某些事物存在抵触甚至敌对情绪。“中国概况”课程通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客观详实的介绍,以及与学生来源国家进行比较,让留学生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消除之前的误解,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拥有正确的中华观。

3.2. 促进来华留学生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追求中国精神 文明和道德规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生活风尚的根基。“中国概况”课程在系统介绍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组织开展各种中国文化的体验活动。让留学生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听到中国文化,还让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认识到当前中国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是当前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蓬勃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康乐的基石。认识到这些,留学生逐渐养成中国文化素养,认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自发追求中国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

3.3. 增强来华留学生宣传中国的积极性,使他们怀有深厚的爱华情义,赞赏并主动传播 中国文化

中国当前良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非一朝拥有,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中国概况”课程向留学生展现真实的中国经济发展路程,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用事实说话,使来华留学生切实认识到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高效性等。从而理解并认可我们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喜爱中国,赞扬中国并传播中国。

基于这些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可以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几乎所有的章节中。以下是几例我们教学团队在2018和2019年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在“中国概况”第一章“中国地理和人口概貌”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在概览全部知识点时着重跟学生强调中国土地广阔,资源丰富,但是地貌复杂,西北多沙漠,西南多高山,不适宜生存生活这一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在解放战争之后的二十年里急剧增长,积累了巨大的人口基数,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将会有灾难性后果。这样的国土特点和人口基本国情是中国包括“计划生育”政策在内的许多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定依据。清楚这些之后,原本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充满敌意的学生开始能够理解当时政府的举措,对中国东西地区存在较大贫富差距也能理解其地域特点的原因,而不再是一味地动不动从人权和不平等方面批判中国。这样将真实的中国国情展现给他们,消除了他们之前对中国一些事物和现象的错误认识,实现了真正的“知华”,为将来他们“亲华”奠定基础。

在第二章“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全面介绍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我们选择特别聚焦于中国异于西方很多强国的“一党制”。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一党制的历史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与多党制进行比较,并对孰优孰劣进行辩论,通过深入了解,对比和辩论,学生对中国一党制认识更为全面客观,评价也更加尊重事实。实际上,留学生群体一开始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就是一党专政,一党专政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 [4]。在我们教师有意识在这个点上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后,许多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明显认识到一党制的优势,对中国一党制带来的历史巨大进步充满赞赏,逐渐认同我党的领导和路线,进一步亲近中国。

在第三章“中国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向留学生梳理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将思政教育的点放在中国近现代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繁荣强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学习,留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在第四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中,我们重点讲解儒家思想及其影响。儒家思想在教育、道德、社会关系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材施教”,主张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因循守旧”,强调学生需独立自主学习以及批判性思考,这些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至今推动着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完善。当前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一流本科教学要“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的目标和要求闪耀者儒家教育思想的光芒。同时,儒家思想倡导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尊崇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讲究礼节、诚信,追求行为文明和精神高尚。在抗击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议方针,中国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履职尽责,竭忠尽智,舍身忘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在这场斗争中,这样的名族精神和个人品格为世界所瞩目,而这些我们都能从儒家思想中找到它们的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引领着中国精神,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谓是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把传统儒家思想与当下中国的发展实例相关联,留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中国的现在和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逐渐认同并自觉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礼崇德,追求高尚。我们也发现这个章节的学习之后,留学生不顾校纪校规,旷课,迟到,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明显减少。

在第五章“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中,除了讲解重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文化知识以外,我们通过在课后开展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我们组织“与中国人一起过节”的文化体验活动,为留学生创造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比如,在一起过中秋节的文化体验活动中,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月饼制作、玉兔描画、讲中秋节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不仅进一步认识了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还深入感受了中国人在中秋节望月思乡、赏月抒怀、月圆人团圆的文化内涵。留学生也了解了嫦娥奔月、月中蟾蜍、玉兔等古老的神话传说,感受中国人民的想象、审美和追求。结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帮助留学生理解“嫦娥”、“玉兔”等文化意象在中国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感受中国人民一代代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留学生更加勤奋好学,不断进取。通过将课堂授课与课外文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将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元素与知识学习融合,有效地传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展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特别加入中医的食补养生文化。“五行”、“天人合一”、“治未病”、“阴阳平衡”等中医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诠释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独特的保护生命、守护健康的养生之道 [5]。这些启发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背后的指导思想,引导他们敬畏大自然,尊崇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并关注自己的生命健康,寻求合适的养生方法。

总之,“中国概况”课程思政以中国国情和文化为主线,在介绍中国地理、历史、人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知识时,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中,使思政教育如溶盐入汤,润物细无声。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地认识中国,由衷地认同中国制度和道路,情不自禁地喜爱并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成为真正知华、友华、爱华,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人。

4. “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途径

4.1. 修订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明确纳入教学目标

之前的教学大纲中,“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目标多聚焦于向留学生传授中国国情和文化知识,没有明确的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后,我们在原来大纲的基础上,将在课程中对留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明确写进大纲,使其显性化。并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设定为挖掘中国国情和文化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课堂授课与课后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相结合,使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观,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对中国制度、道路、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成为明礼尚德,追求高尚的,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能有贡献的人 [5]。

4.2. 提升师资质量,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

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中国概况”课程的任课教师只具备中国国情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老师们还应结合时代的发展,更深入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党的各类文件,了解党正在做的事,让自己拥有较高的党性,确保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符合时代的发展,这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政治保证。同时老师们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关注国内外的发展局势,了解国际时事,涉猎世界各国的国情和文化,并能进行精准对比,在比较中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唯有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同时完好地具备,才能在留学生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

4.3. 完善教学内容,挖掘更多的思政教育元素

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只停留于中国情和文化知识,需对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两年的探索中,我们不断完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力求每一个章节都有教学环节能够触动留学生,实现他们或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或对中国的制度和道路更加认同,或生出对中国由衷的喜爱。

4.4. 改革教学形式,拓展思政教育渠道

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应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线结合开展各类课外文化体验活动,拓展思政教育渠道,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6]。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与中国人一起过中国节”、“中国传统故事讲述比赛”,“进入社会现场感知中国”等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中国人、去企事业单位、进入普通家庭、置身文化活现场进行实地体验和感受。这些课外的文化体验活动为留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展现在留学生面前的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更加生动、立体、直观,对学生更能造成情感上的触动。这些活动也直观鲜活地向留学生展示了中国当前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现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切实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优越性,从而生出对中国的喜爱之情。

4.5. 改革考核模式,检验思政教育效果

考核是为了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既然思政教育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最后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必须涵盖思政教学的内容。除了在期末笔试中通过命题或半命题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述从而来看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认同和喜爱之外,我们通过形成性评估的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形式多样的考核,多层面地考查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考察思政教育的效果。

5. 结语

来华留学生作为新兴的、不断壮大的高校学生群体,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是留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任之一。“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是趋势也是必然。作为留学生的必修通识课程,实践证明在“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将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不仅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还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孙望舟, 王倩. “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在留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28(4): 57-61.
[3] 蔡明均, 刘洋. 关于高校留学生文化活动的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7, 4(14): 122-124.
[4] 冯洁. 中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1): 11-16.
[5] 江伟. 宋欣阳.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初探[J]. 上海教育, 2019(3): 76-77.
[6] 戴继天.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工作的深度融合[J]. 现代教育科学, 2017(7): 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