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发展对比分析——以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A Case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DOI: 10.12677/MM.2021.117098, PDF, HTML, XML, 下载: 523  浏览: 1,63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廖婉宏, 刘倩倩: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Employ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uctural Deviations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摘要: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及其协调系数是衡量地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2013~2019年七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与广西的三大产业产值数据和就业人员数据,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系数两个方面出发,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对广西地区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影响,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的影响下,广西地区应如何寻求产业和劳动力供给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广西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性不高,而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性较高且稳定。因此建议广西应积极引导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转型,制定针对性政策吸引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实现两地区人员流动;同时积极承接大湾区待转移的产业,通过精准产业对接实现两地区优势互补;对于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广西与大湾区都应当从培养本土就业人员入手,实现地区内劳动力有效利用。
Abstract: The deviate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The article based on data from GBA and Guangxi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9, from the deviation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aspects tha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GBA on Guangxi Provi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iphon effect of GBA that how should Guangxi seek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Labor supp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of Guangxi is high, the coordin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low, but the GBA is higher and stabl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Guangxi should guide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to other industries and adopt policies to attract industrial labor and training of local service labor, achieving effective use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region.
文章引用:廖婉宏, 刘倩倩.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发展对比分析——以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现代管理, 2021, 11(7): 774-78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1.117098

1. 引言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入,对大湾区周边省市产生了一定的虹吸效应 [1]。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被大湾区所吸引,广西产业发展出现阻碍。如何平衡粤港澳大湾区与广西的就业结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对大湾区及周边省市的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研究认为,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逐步转变。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工业化的起步和推进形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将不断下降,与之相反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不断提高;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趋于平缓不再有显著增加,大量第一产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上升,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2]。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能否协调发展,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研究多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 [3]、就业弹性 [4] 和结构偏离度 [5] 三种方法,王庆丰(2009) [6] 在结构偏离度的基础上引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构建的产业结构相似经验公式,提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系数并对我国1978~2006年协调系数及2006年国内各省协调系数进行分析;张抗私、高东方(2013) [7] 等人利用协调系数及灰色关联度对辽宁省偏离度变动进行分析,表明辽宁省的结构在逐步优化并提出了对三大产业结构及教育结构的政策建议;周健(2020) [8] 运用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测定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并探讨其产生原因。

针对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刘建成、廖振(2020) [9] 从产业转移角度研究广西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李强、杨丛丛(2020) [10] 通过分析广西产业承接基础、发展优劣势方面来评估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精准承接的匹配性;但在广西与大湾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及协调系数对比方面,少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产生的虹吸效应,本文将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提出在虹吸效应下广西和大湾区对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建议,促进两地区优势互补、产业结构错位发展。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对比分析

产业结构即各产业相对总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其调整意味着各产业内及产业间的比例发生变化 [11]。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就业结构指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分配的数量及比例关系 [12],采用2013~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与广西的产业与就业人员数据进行纵向及横向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前后对两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影响。

2.1. 产业结构现状

图1可知,广西2013~2019年产业总产值在不断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逐年下滑,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在2015~2016降幅较大,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在大湾区设立前后增速较大,但在2017年之后增速放缓。由此可知广西在2014~2019年期间,第二产业产值不断减少,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加,主要支撑产业由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由产业发展第二阶段向最终“三、二、一”产业格局演变。

Figure 1. Status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angxi from 2013~2019

图1. 广西2013~2019年三大产业结构现状

图2可知,粤港澳大湾区2013~2019年产业总值逐年提高,其中广东的产业产值贡献最大。整个大湾区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偏低,表明大湾区农业不再是城市居民食品大宗消费的来源,而是向都市农业转型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成为世界城市生态涵养、居民休闲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载体 [13];同时广东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外迁至东南亚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 [14]。整个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都相对较高,尤其港、澳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常年占比达90%以上,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大湾区设立后港澳地区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减小,表明港澳开始紧跟国家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而继续以国际贸易为本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继续迈向第四次产业转型 [15]。

(a) (b) (c)(注:图表数据根据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9市统计局统计年鉴、香港政府统计处和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粤港澳大湾区统计专页数据整理。)

Figure 2. Status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GBA from 2013~2019. (a) Guangdong Province; (b) Hong Kong; (c) Macao

图2. 粤港澳大湾区2013~2019年三大产业结构现状。(a) 粤;(b) 港;(c) 澳

2.2. 就业结构现状

图3可知,广西2013~2019年就业人员总数变化不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较大但已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据总就业人数50%左右,然而其产值占比却低于20%,远低于第二、三产业产值,由此可见广西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效率过低,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未形成规模效应,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是广西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农业转型的必然发展。第二产业长期以来是广西发展的主导产业,广西柳州、百色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及发展优势,然而在2015年之后就业人员占比和产业产值占比逐年下降,主要是因为广西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发展与建筑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工业产值占比较大对第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建筑业的发展滞后则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2015年后已然成为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产业内部依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房地产等因缺乏基础及受大湾区虹吸效应的影响发展缓慢 [16],同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在2016~2019年增速放缓,由此可见广西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四年内对于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Figure 3. Current status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Guangxi from 2013~2019

图3. 广西2013~2019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现状

(a) (b) (c)(注:本表数据根据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9市统计局统计年鉴、香港政府统计处和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粤港澳大湾区统计专页数据整理。)

Figure 4. Status of three industrial industries in GBA in 2013~2019. (a) Guangdong Province; (b) Hong Kong; (c) Macao

图4. 粤港澳大湾区2013~2019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现状。(a) 粤;(b) 港;(c) 澳

图4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上升,其中广东各产业就业人员总数最多。粤港澳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都偏低,港、澳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趋近于0。广东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少,而香港制造业在20世纪70年代产业重心向北移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一直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澳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在2015年有短暂的提升,但随着大湾区的设立,澳门逐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旅游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逐步下滑。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可知大湾区已形成了“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完善,各产业也较为成熟。广东部分第二产业逐步向外转移,由周边省市及东南亚人力低廉国家承接,港澳地区在大湾区设立后紧跟国家战略部署确定自己的发展重心,香港定位为物流与经济中心着重发展金融科技,澳门定位为休闲旅游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因此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维持着高占比状态 [17]。

3.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对比分析

人与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样密不可分,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与就业结构的变动有极大的相关性。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促进,使就业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产业结构逐步完成转型。相互匹配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资源的利用上发挥最大效应,同时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就业结构的优化;反之,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性较差,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也遭遇阻碍难以升级,无法匹配市场需求。

3.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协调发展指标构建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认为,工业化的进程将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步下滑,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威廉·配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步由有形财务生产转向无形服务性生产 [18],而克拉克研究发现由于产业间产品附加值存在差异导致就业人员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劳动力逐步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再由制造业转入服务业及商业中 [19]。就业结构需要和产业结构相匹配,才能更好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基于“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来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的各产业发展情况,对其产业发展程度进行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其就业人员结构与产值结构应当保持为合适的比例,超出这一比例的程度就称之为产业结构偏离度。

现借鉴王庆丰等人的研究构建产业结构偏离模型:

Di = Si Ei 1

= ( / ) 1

就业结构总偏离度则是将三大产业结构偏离的绝对值进行加总,计算其总偏离度:

D = i = 1 3 | Di |

= | | + | | + | |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系数构建

Re = i = 1 3 SiEi i = 1 3 Ei 2 i = 1 3 Si 2

R e = S i E i / ( ) ( )

根据上述模型,若产值构成比与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完全协调匹配,则其比值应为1,产业结构偏离度则为0;若偏离度趋向于0,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逐步改善趋向匹配,反之偏离度远离0,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性越差,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除此之外,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数时则代表此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数时则代表此产业劳动力供大于求 [20]。就业结构总偏离度代表了地区总产业结构与总就业结构的匹配性,偏离度越大则其匹配性越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适;反之,若偏离度越小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性越好,产业所需劳动力满足需求。

协调系数Re取值在0~1之间,若Re越接近0则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越差;Re越接近1则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越好,发展更均衡 [21]。根据上述2016~2019年数据及偏离度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广西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各部分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

3.2. 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指标分析

表1可知,广西2013~2019年就业结构偏离度逐年减小,由2013年的2.21降至2019年的2.09,但降幅较小,表明各产业结构在逐步改善。但第一产业表现为较低的负值,说明广西第一产业劳动力供大于求,且劳动力逐年富余,因此未来应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打造高技术规模农业由劳动力投入型转向技术投入型农业。

Table 1. Deviate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of Guangxi employment structure

表1. 广西就业结构偏离度及协调系数

第二产业表现为较高的正值,表明广西第二产业劳动力供不应求,且由于偏离度较高体现出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性较差,第二产业作为广西支柱产业,其优势没有被有效利用反而就业人员占比逐年减少,使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广西地区服务业的兴起,广西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逐步提高,然而受到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的影响,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于2016年之后重新增高至0.51,广西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就业人员供不应求的基础上,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服务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加大了人力资源的需求空缺,因此如何吸引和培养服务型劳动力也是广西减少就业结构偏离度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3年广西协调系数为0.763,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于2016年提高至0.790,但2016年之后的两年间,由于受到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的影响和冲击,协调系数一度回落至0.779,而在2019年广西经过产业的调整和人才政策的发布,使得协调系数回升到0.794,广西发展逐步从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影响中走出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持续向好。

3.3.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指标分析

表2可知,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就业结构偏离度在0.38~1.40范围内,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以来三大产业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匹配性较差,呈现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状态。其中第一产业的偏离度在 −0.81左右,由负值表示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劳动力供给过多,劳动力过剩,生产效益较低,需要及时调整就业人员的吸引政策及培养方向,构建合理平衡的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正值,则表明在第二、三产业范围内就业人员供不应求,从三大产业产值现状可知,大湾区整体以服务业为重心,对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是长期的、强烈的,吸引和培养更多服务型就业人员是大湾区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

Table 2. Deviate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of GBA employment structure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结构偏离度及协调系数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广东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重心向服务业转移,第二产业结构逐步偏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供过于求需要引导,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心仍需大量就业人员;香港、澳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较好,但第二产业方面偏离度总趋势变大,由于港澳将发展重心向服务业倾斜,因此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供给趋于饱和,劳动力过剩。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自设立以来就业结构偏离度均较大,且改善程度较小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恶化趋势。

3.4. 两地区协调发展指标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地区对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的需求都较小,表明第一产业已由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所需劳动力在逐步减少,农业人才的培养应与时俱进培养“新农人”;第二产业,大湾区港澳地区就业人员供大于求,而广西和广东求大于供,加大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第三产业,二者均对服务型人才有较大需求,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型人才是两个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协调系数都在0.9以上,表明整个大湾区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性较高,产业发展在适合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下得以稳步向前发展;但广西地区的协调系数仅为0.7~0.8,虽然近年来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匹配性在逐步提升,但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业和产业间的协调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 广西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性不高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出现富余,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广西长期以来便是农业大省,但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崛起,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逐步降低,但农业就业人员依然占据全社会就业人员的较大一部分,出现低产值高投入现象,表明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大量的劳动力却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规模效应。

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大,就业人员占比却不断减少。广西自改革开放以来其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第二产业发展具有区位优势,早期的工业体系也为广西第二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因没有跟上粤港澳大湾区设立随之进行的工业产业转移的步伐,有效承接大湾区工业转移,人力资源吸引力降低,就业人员占比逐步减少人员流失,开始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

第三产业竞争力不强,本土服务业就业人员流失。近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兴起令广西闻风而动,本土就业人员难以满足需求,但对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吸引力,广西在地域、经济和政策方面均存在先天不足,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好的多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足,难以吸引外地就业人员。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不高。结合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与产值占比存在的巨大差距,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就业人员流失,第三产业竞争力不足难以吸引人力资源的情况,广西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系数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下缓慢回升,但其实际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 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性较高

第一产业发展转移,就业人员富余。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长期大量的富余是大湾区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将重心放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将逐步减少,低技术第一产业人员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逐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第一产业劳动力富余而第二、三劳动力紧缺现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应。

大湾区内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分配不均衡。大湾区内部广东地区虽逐步将第二产业转移,但仍然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工业产业,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占比逐步下降影响了工业发展的进程,同时由于港澳地区大量工业产业向外转移将发展重心转至服务业,因此原本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来不及进行转型便被赋闲,因此出现了大湾区内部对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一方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量剩余。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人员极度缺乏。根据产业发展的演变,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最终的“三、二、一”产业格局,但由于广东地区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对于服务型劳动力的需求飞速上涨,而港澳地区服务业经过过年的发展早已趋于平衡,内部劳动力难以互相补充,广东地区开始出现因劳动力不足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的问题。

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性较高且较为稳定。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高,且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数相对较高且趋于稳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长久而稳定的港澳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匹配性,大湾区的产业经济发展以较稳定的状态向好持续发展。

4.2. 建议

1) 广西应促进富余劳动力转型,针对性吸引所需劳动力,培养本土服务型人才

促进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转型。广西地区长期发展传统农业,由于地势原因农业发展较为的缓慢同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较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广西开始利用高科技技术替代传统农业,原本依靠体力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逐步被淘汰,第一产业底层的就业人员在被科技替代后变成了过剩的劳动力。因此对于富余的第一产业人员,政府应给予统一培训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或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型,例如广西地区紧缺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积极制定针对性就业人员吸引政策。在第二产业方面,广西的自然资源优势不足,教育的不均衡也使得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培养难以满足需求,面对粤港澳地区过剩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政府应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吸引政策为吸引大量的第二产业型人员而努力;除吸引之外,广西地区可以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合作进行工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工业基础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转移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业、区域金融等,积极进行产业优势互补。

加快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培养。第三产业作为有别于传统的新型产业,在三大产业产值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就业人员的培养供不应求,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本土就业人员的保留和吸引外地就业人员,是广西发展的当务之急;除吸引外,加快培养我们自己的服务型人才是对广西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 粤港澳大湾区应加速富余劳动力转型,同时将富余劳动力输出实现人才流动

促进第一产业人才转型。第一产业人才长期大量的富余是大湾区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将重心放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将逐步减少,低技术第一产业人员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逐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应当引导低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培训向高技术人员转型,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对于无法掌握新技术的从业人员,可以引导其向其他有需求的产业转型,缓解其他产业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

提高第二产业人才向周边省市的流动性。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较多第二产业人才,尤其是香港、澳门地区的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表明有大量产业人才无法被市场有效利用。广西与大湾区地区建立产业人才帮扶,富余地区向紧缺地区输送第二产业人才,提高第二产业人才的流动性,一方面缓解了大湾区人才富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一方面解决了广西对于第二产业人才的需求。

加快对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经济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提供补贴鼓励高校培养创新型服务人才,同时与高校定向培养高质量服务型人才是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有效方式,引导富余产业人才向第三产业转型,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人才结构的不均衡问题。

4.3. 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广西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尤其是第一产业偏离程度较为严重,表现出明显的就业人员“供大于求”,农业劳动力急需转型的问题,同时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地区对服务型就业人员的需求都有很大的缺口,因此单纯的劳务流动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从供给入手培养本土自己的服务型人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稳定在“三、二、一”经济格局出现了最终的产业演变形态,第三产业呈现出成熟且稳定的状态。然而,本文仅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系数方面对广西和大湾区产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未深入到各大产业中的行业内部分析,深入地对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将会对地区的发展有更为深刻的感受,也对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协调系数的测算仅单纯的分析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现状,并未对两者的相互时间关系进行测算,探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的滞后时间,从滞后时间角度研究广西和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是否存在改善。

广西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匹配性也在稳中向好,随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将逐步实现广西“南向西合北联东融”大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FGL009),广西财经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BS201901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崔昊, 谢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周边三线城市发展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7): 46-47.
[2] H∙钱纳里, M∙赛尔奎因. 发展的型式——1950-1970 [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
[3] 孙晴, 韩平, 丁莹莹. 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与比较劳动生产率协同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10): 129-133.
[4] 马斐斐.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6): 20-21.
[5] 马庆. 行业视角下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协调性研究——基于改进的结构偏离度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10): 94-98.
[6] 王庆丰.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11): 112-114.
[7] 张抗私, 高东方.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6): 80-90.
[8] 周健. 中国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滞后期研究[J]. 兰州学刊, 2020(6): 95-109.
[9] 刘建成, 廖振. 产业转移视角下聚焦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J]. 人力资源, 2020, 36(9): 36-37.
[10] 李强, 杨丛丛. 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精准承接的匹配性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20(9): 73-82.
[11] 刘强. 区域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12] 冯书强, 武艳东. 邯郸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J]. 统计与管理, 2016(2): 68-71.
[13] 田璞玉, 万忠, 王建军, 黄薇妮, 林萍, 陶清清, 张丹婷, 张磊.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南方农村, 2021, 37(3): 4-9.
[14] 罗子航, 张楚琳, 方祉琳. 国际贸易视野下香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及趋势[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26): 38-41.
[15] 黄荣意. 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民族大学, 2015.
[16] 杨向乐, 洪锦端. 广州市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 大众投资指南, 2019(14): 2.
[17] 马超平, 林晓云.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趋势[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11): 43-45.
[18] 威廉∙配第. 政治算数[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19] 科林∙克拉克. 经济进步的条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20] 马霄, 李红娟, 桑秀丽. 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及预测[J]. 改革与开放, 2020(15): 76-85.
[21] 徐彤.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民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