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ourism Security Evaluation Studies
DOI: 10.12677/SSEM.2021.104011, PDF, HTML, XML, 下载: 489  浏览: 1,280 
作者: 方永芳: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旅游安全安全评价研究综述Tourism Security Security Evaluation Research Review
摘要: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各种传统与现代社会旅游安全风险因素增多,旅游安全评价愈来愈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为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旅游安全评价为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和安全保障发挥着积极的理论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旅游安全评价基础理论、旅游安全评价内容、旅游安全评价方法、旅游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旅游和安全相关学科知识对旅游安全评价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ourism security risk factors in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ocieties are increasing, and tourism security assessmen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s the basis and important link of tourism security management, tourism security assessment plays an active theoretic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able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guarantee of touris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security evalua-tion and tourism content of security evaluation and security evaluation methods of tourism, tourist secur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four aspects, 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the related articl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ing with the knowledge of tourism and se-curity related disciplin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of tourism security assessment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文章引用:方永芳.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1, 10(4): 62-70.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1.104011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和追捧,旅游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比如,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呼伦贝尔火车站游客滞留事件、马航事件、新冠疫情等,为旅游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旅游安全评价作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重要指标,其评价的理论依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安全定义的基础上,从旅游安全评价的视角,阐释了旅游安全评价的相关内容,展望了未来旅游安全评价的研究方向,不仅为旅游安全评价的具体实施和综合治理提供实践指导,而且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化旅游安全评价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使旅游安全评价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旅游安全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2.1. 旅游安全基础理论研究

安全是各行各业稳定生产的基础环境,旅游安全作为区域行业稳定发展的需要,既是居民出游的首要前提,也是游客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1]。

20世纪70年代国外旅游安全研究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但尚未直接给出旅游安全概念的明确界定,90年代之后,随着旅游安全关注度得到提升,其研究范围集中在了对犯罪、战争、恐怖主义、民众骚乱 [2] 等危险事件的研究。Jud & Pizam开了旅游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先河,就墨西哥的旅游与犯罪进行了初步探讨 [3]。其次,Clift and Grabowski将旅游安全的内容进行拓展,不仅涵盖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安全问题,而且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空间中个人安全问题 [4]。随后学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为《Tourism, Crime and Security Issues》 [5] 一书,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犯罪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此外,2010年United Nations报告指出,旅游安全是旅游者所处的一种愉悦环境、无压力、无财产损失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6]。

国内学者的旅游安全研究起步较晚,始于高永生对旅游饭店如何防止火灾发生的关于安全的文章 [7]。进入21世纪,2003年SARS和2008年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给国家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旅游业带了直接的不利影响,学者们逐渐开始在不同视角下加强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探索。许纯玲和李志飞也对旅游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旅游安全包括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在旅游活动中不受伤害,不受外来因素的威胁干扰,处于愉快的旅游环境中 [8]。郑向敏于2003年在其著作《旅游安全学》一书中系统统计了2000年以前国内旅游安全事件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了旅游安全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其对旅游安全的定义类似于许纯玲和李志飞等相关学者的定义,是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和财务安全的总称 [9]。此外,郑向敏也在其著作《旅游安全学》一书中对旅游安全进行了阐述,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将旅游安全分类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旅游安全是指旅游业安全,是旅游现象中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有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狭义旅游安全指旅游者安全,确保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心理安全等 [10] [11]。王宇航在郑向敏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安全是其最本质的追求”,并对旅游安全范围进行了限定:包括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安全,将旅游安全关系分类为经济、人文健康、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 [12]。近年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邹永广教授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将旅游安全界定为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 [13],得到了较多学者的关注。《中国旅游辞典》中将旅游安全定义为:“旅游活动可以容忍的风险程度,是对旅游活动处于平衡、稳定、正常状态的一种统称,主要表现为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资源等主体不受危险、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免于承受身心压力、人身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自然状态” [14]。

2.2. 旅游安全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评价是明确需要测量对象的属性,将其转换成主观效用,即价值明确的过程 [15]。旅游安全评价则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工程、系统、生产经营行为和社会活动等领域进行的安全评价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标准《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对安全评价进行了明确定义:“运用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和分析出工程、系统、生产经营行为和社会活动中的危险因素,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职业危害程度,最终以安全为目的,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风险安全管理措施” [16]。学界对旅游安全评价的界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主客观角度对旅游安全评价进行定义,既反映了旅游系统客观保障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也表现了旅游各主体的主观感受,即旅游安全评价是客观与主观感受的双重结合 [17]。陆燕春侧重于旅游资源安全的评价,其认为的旅游安全评价是在明确旅途过程中危险源类型的基础上,对其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最后对旅游资源的风险等级制度进行评定 [18]。另一方面则从系统学的视角对旅游安全评价进行定义,即“旅游危险评价”,将其概括为“在旅游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中,运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识别出其中的危险源并对其如何控制进行的评价” [19],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将旅游安全评价范围在系统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界定,概括为旅游地系统安全和旅游过程系统安全,即识别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在旅游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预防,综合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相关理论和旅游学科的实际操作经验,为制定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措施提供有用的对策与建议 [20]。邹永广在2020年发表的《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研究》一文中,将旅游安全评价界定为旅游安全价值明确的过程,其认为旅游安全评价首先应确定其评价对象,然后对其安全这一功能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14]。显然,旅游安全评价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种是主客观状态评价,另一种则是结合旅游系统对其中的要素进行界定的过程。

综上,国内学界对旅游安全及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较多的是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邹永广、郑向敏等相关学者,他们对旅游安全及评价的定义得到了较多学者的支持。旅游安全及评价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较快的进步,概念经历着逐步厘清的过程,其自身的独特现象、本质与发生规律得到较多学者们的探讨。

3. 旅游安全评价内容研究

旅游涉及的范围较广,关联性较强,构成要素也比较繁多,结合国内外对旅游安全的研究现状,现将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内容,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安全评价、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旅游基础设施安全评价、旅游产品安全评价等方面。

3.1. 旅游目的地安全评价

作为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旅游目的地是游览者前往旅游活动国家或地区的首要考虑因素,旅游目的地安全评价是旅游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学者们从宏观(指当下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是否安全可靠)、微观(在游览者进行食宿行游娱购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为游览者提供安全的环境)两个尺度开展旅游地安全评价研究,且宏观尺度的旅游地安全评价是较多学者关注的对象。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的目的地类型旅游目的地进行了旅游安全评价,主要探究了不同旅游目的地类型下的旅游安全影响因素,对未来旅游目的地安全建设提供了保障。见表1

Table 1. Security assess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表1. 旅游目的地安全评价

3.2. 旅游资源安全评价

旅游资源安全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维持良好运行和避免遭受不可恢复发展的状态”,保证其在生态上的平衡,维持其在数量质量、结构功能上的持续稳定性供给 [28]。学者们从不同的尺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冯亚芬从生态安全角度,在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对其开发评价和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天干扰因素比资源环境的生态承受能力影响更为重要 [29]。Bentley、Stephen和Keith从政府角度出发,考虑到当地政府应当对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价,以保障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安全 [30]。刘浩龙等从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角度,从3个维度(旅游资源易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和风险预防的治理能力)挑选出8个评价指标,为克旗旅游资源综合风险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 [31]。孙滢悦等分别从行政区、网格两种空间尺度,以空间分析、网格技术、数据展布等技术手段对吉林省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并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2]。邹永广从旅游资源安全系统视角划分三个子系统,分别为生态系统、行为系统和保障机制,并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对子系统进行测量,以便明确旅游资源整体安全状况 [33]。

3.3. 旅游基础设施安全评价

旅游基础设施安全评价也作为学者们关注的视角。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在结合风险认知概念模型的感知安全风险维度中(主要包括设施设备、医疗、财务、身体、心理、社会治安,以及支付风险等),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设施设备等实体安全风险的感知较为关注 [34] [35]。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外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案例综合来看,旅游线路、旅游道路交通和旅游住宿等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发生概率普遍增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了旅游线路、旅游道路交通、旅游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评价上。

在旅游线路安全评价研究方面,EI-Sherbiny等通过构建风险发生与生态接受体的敏感性与可能性评价矩阵,提出了滨海旅游线路包含的旅游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22]。宋建学等对旅游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形式进行了概括,因此螺旋梯、栈道和悬索桥等是其主要结构形式,且栈道安全评价技术路线内容主要包括4项组成部分 [36]。在旅游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方面,朱向彩等相关学者在对旅游交通安全进行研究时,提出可以从车辆行驶的轮胎状况、司机与道路状况、天气情况、游客情况和服务情况等五个方面,对交通旅游安全进行评价 [37]。黄晓婷则通过灰色聚类分析法,得出了与上述学者不同的交通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每万辆车的死亡率、事故率、受伤率和事故死伤,并对旅游道路安全等级进行了划分,为特别安全、安全、临界安全和不安全 [38]。José I. 在对西班牙NUTS-3地区的道路交通风险评价的同时,探究了旅游如何影响道路安全的差距 [39]。在旅游住宿安全评价研究方面,Agyeiwaah等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发现了影响住宿安全的最主要的感知影响因素是犯罪 [40]。在总结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从综合因素方面对旅游基础设施安全评价进行了探究,其中,张晋对休闲农业旅游中的交通安全水平、住宿安全水平、餐饮安全水平等二十项旅游安全评价指标,证明了在旅游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存在于游览和娱乐过程中,而安全问题相对较少出现在餐饮、购物及住宿过程中 [41]。国外学者Stanislav Ivanov评估了2015年难民危机对希腊四个岛屿酒店业的影响以及酒店经营者对此的反应。结果显示,难民危机对所分析岛屿的旅馆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岛屿和住宿设施的形象也受到了损害 [42]。

3.4. 旅游产品安全评价

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繁多,近年来,随着追求冒险精神的多数青年群体的人数普遍增多,便应运而生了一大批的探险、漂流产品,其中的安全问题同样得到了较多学者们的关注。林香民等一些学者结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相关规定,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在考虑人、机、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漂流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源进行了精准识别 [43]。Tim等分析评价了昆士兰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的安全管理措施,继而提出建立安全监测系统以规范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活动 [44]。在旅游漂流产品中的竹筏旅游也是旅游安全产品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炜等通过构建四个方面的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安全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为其他地区开展竹筏旅游产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45]。国内学者胡明雷在总结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探险旅游的行业特点,对旅游地进行徒步探险旅游产品开发中所涉及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有效评定,得出我国将如何进行有利于徒步探险旅游产品发展的结论 [46]。Haas D等对航空旅行产品安全的过去、现在和前景进行了评估 [47]。

4. 旅游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旅游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早期的旅游安全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目前更多的学者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用跨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见表2

Table 2. Methods of tourism safety evaluation

表2. 旅游安全评价方法

5. 旅游安全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建立是相互统一的,其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旅游安全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崔秀娟建立了包括综合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安全和旅游环境安全3个方面的旅游区安全评估体系 [56]。在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风险评估中,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进行探究,其中席建超等构建了,涵盖交通、治安、卫生、住宿、气候、旅游线路、医疗救援7个层面,共有14个评估的指标体系 [57];马晓路等构建了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责任人风险、个人行为风险和旅游活动意外风险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对灾后旅游地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26]。邹永广构建了“旅游安全抵抗力一入侵度”与“游客安全期望–感知”目的地游客安全感主观评价模型,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模型和游客安全感知评价模型进行拟合检验 [3]。王丽华等提出“以游客供求关系”为核心系统的城市旅游安全系统(简称为UTSS)模型,城市旅游地安全系统由核心子系统、辅助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3个部分组成的,并以此构建了城市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8]。Ruan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新的“驾驶员–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数据,包络分析(DPSIR-DEA)综合评价模型,测度旅游地生态安全 [59]。

6. 研究述评与展望

6.1. 研究述评

6.1.1. 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历史较短,近年来,国内学者邹永广和郑向敏等一些学者对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其定义正处于逐步厘清的过程,学者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拓宽。

6.1.2. 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多学科交叉融合

文章从对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安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内涵,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安全评价、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旅游基础设施安全评价、旅游产品安全评价、旅游安全评价方法、旅游安全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覆盖面广,结合了旅游学、生态学、安全学等多种学科。

6.1.3. 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较为完善

旅游安全评价方法涉及到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神经网络、熵值赋权法、可变模糊方法和线性加权法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评价模型由简单层面到复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到多级指标的构建,对旅游安全评价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6.2. 研究展望

综上,国内外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涉及范围较广,目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未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6.2.1. 加强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明确评价的理论指导

国内学者较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以此为依据对旅游系统的特定环节进行安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而国外更多的侧重于特定的旅游危机事件对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论基础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应加强对旅游安全评价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评价的基础理论指导,这也正是国内外旅游安全管理缺乏的真正原因。

6.2.2. 加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匹配性

指标体系构建包含5个环节,分别为理论准备、目标分解、精简指标、相关性分析以及专家论证等。国内外对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指标体系的精简(归类、筛选)和相关性分析方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以保证研究问题与指标体系更加适配合理。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新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对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将显得尤为重要。

6.2.3. 权重系数精准匹配,增加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旅游安全评价方法较多涉及到权重的确定,主要以主观赋权法为主,熵值赋权法和可变模糊方法等客观赋权法为辅,指标和权重的适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进而影响最终评价结果客观性、可信性,仍需研究检验。为此,未来对于旅游安全评价的研究,应结合研究的实际问题,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思想确定权重,推敲权重与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使其与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等更好地契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存, 孙宏斌. 旅游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36): 118-119+124.
[2] Mansfeldy, P. (2006) Tourism Security and Safe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ergamon, New York, 1-22.
[3] Ju, G.D. (1975) Tourism and Crime in Mexieo. Sociazscienee Quarterlx, 56, 324-330.
[4] George, R. (2003)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and Security While Visiting Cape Town. Tourism Management, 24, 575-585.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03)00003-7
[5] Hall, D. (1996) Tourism,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17, 622-623.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97)84229-X
[6] United Nations (2010)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 for Tourism Statistics 2008.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7] 高永生. 旅游饭店防火安全浅见[J]. 旅游学刊, 1989(3): 49-51.
[8] 许纯玲, 李志飞. 旅游安全实务[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
[9] 高玲, 郑向敏. 国外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08, 1(6): 436-41.
[10] 郑向敏. 旅游安全学[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11] 郑向敏, 宋伟. 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05, 19(5): 1-7.
[12] 王宇航, 王斌, 王宇红. 从游客角度看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原因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6(23): 213.
[13] 邹永广. 旅游安全评价: 研究现状与述评[J]. 旅游学刊, 2020, 35(7): 133-146.
[14] 邹永广.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厦门: 华侨大学, 2015.
[15] 赵耀江. 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2.
[16] AQ8001-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标准《安全评价通则》[S]. 行业标准-安全生产: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7.
[17] 赵怀琼, 王明贤. 旅游安全风险系统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1): 17-21.
[18] 陆燕春.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与对策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4): 135-138
[19] 罗景峰. 我国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6(4): 51-58.
[20] 尹世强. 旅游景区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21] Pizama, A. and Fleischer, A. (2002) Severity versus Fre-quency of Acts of Terrorism: Which Has a Larger Impact on Tourism Dema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 337-339.
https://doi.org/10.1177%2F0047287502040003011
[22] El Sherbiny, A.H., Sherif, A.H. and Hassav, A.N. (2006)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Tourism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the Egyptian Red Sea Coas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2, 1272-1281.
https://doi.org/10.1061/(ASCE)0733-9372(2006)132:10(1272)
[23] 叶欣梁. 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以九寨沟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4] 张捷雷, 周国忠.城市旅游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杭州为例[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 11(10): 121-126.
[25] Semley, N.A. (2012) An Evaluation of Tourism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y Responses to Tourism and Crime: A Case Study of Two Cor-nish Destinations. University of Plymouth, Plymouth.
[26] 马晓路, 王杏丹. 灾后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49 -51.
[27] Pinto Machado, L. (2012) The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ouristic Destinations: The Case of Madeira Island Portug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2, 50-56.
https://doi.org/10.1177%2F1467358411429636
[28] 邹永广, 郑向敏.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44-51.
[29] 冯亚芬.干旱、半干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0] Bentley, T.A., Stepjen, J.P. and Keith, A.M. (2007) Adventure Tourism and Adventure Sports Injury: 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Applied Ergonomics, 38, 791-796.
https://doi.org/10.1016/j.apergo.2006.10.007
[31] 刘浩龙, 葛全胜, 席建超. 区域旅游资源的灾害风险评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 资源科学, 2007, 29(1): 118-125.
[32] 孙滢悦, 陈鹏. 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9(4): 83-85.
[33] 邹永广, 郑向敏.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7(4): 114-119.
[34] Roehl, W.S. and Fesenmaier, D.R. (1992) Risk Perception and Pleasure Travel: An Explanatory Analysi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 17-26.
https://doi.org/10.1177%2F004728759203000403
[35] 刘春济, 高静. 基于风险认知概念模型的旅游风险认知分析——以上海市民为例[J]. 旅游科学, 2008, 22(5): 37-43.
[36] 宋建学, 袁英保, 刘贺龙. 旅游栈道安全评价技术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 29(3): 129-132.
[37] 朱向彩, 徐健, 栾云才.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交通安全评价分析研究[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72-75.
[38] 黄晓婷. 福建省森林旅游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与整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39] Castill-Manzano, J., Cas-tro-Nuno, M., López-Valpuesta, L. and Vassallo, F.V. (2020) An Assessment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 Spain: The Role of Tourism.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3, 654-658.
https://doi.org/10.1080/13683500.2018.1548581
[40] Agyeiwaah, E., Akyeampong, O., Amenumey, E. and Adutwum Boakye, K. (2014) Accommodation Preference amo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ourists in the Kumasi Metrop-olis of Ghana.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0, 7-10.
https://doi.org/10.1016/j.tmp.2013.11.004
[41] 张晋. 三明市休闲农业旅游安全评价和保障体系构建[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42] Ivanov, S. and Stavrinoudis, T.A. (2018) Impacts of the Refugee Cri-sis on the Hotel Industry: Evidence from Four Greek Islands. Tourism Management, 67, 214-22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8.02.004
[43] 林香民, 李剑峰. 漂流旅游重大危险源及其评价[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 4(2): 63-65.
[44] Bentley, T.A., Cater, C. and Page, S.J. (2010) Adventure and Ecotourism Safety in Queensland: Operator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31, 563-571.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9.03.006
[45] 陈炜, 李军辉. 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6, 36(4): 859-864.
[46] 胡明雷. 徒步探险旅游安全保障评价体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11.
[47] McCrie, R. and Haas, D. (2018) Why Airline Passenger Screening Will Be with Us Forever: Past, Present, and Prospects for Air Travel Safety. Journal of Applied Security Research, 13, 149-159.
https://doi.org/10.1080/19361610.2018.1422359
[48] Huanga, J.H. and Min, J.C.H. (2002) Earthquake Devasta-tion and Recovery in Tourism: The Taiwan Case. Tourism Management, 23, 145-154.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01)00051-6
[49] 郭小鸿.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0(3): 24-27.
[50] 周丽君.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长白山景区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1] 席建超, 张瑞英, 赵美风.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评价[J]. 山地学报, 2012, 30(6): 737-746.
[52] 楼文高, 王广雷, 冯国珍. 旅游安全预警TOPSIS评价研究及其应用[J]. 旅游学刊, 2013, 28(4): 66-74.
[53] Kumar, R. and Varshney, G. (2011) Tourism Crisis Evaluation Using Fuzz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1, 19-22.
[54] 罗景峰. 旅游安全预警的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4): 151-156.
[55] 孙浩, 黄华乾. 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安全评价[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 41(9): 16-21.
[56] 崔秀娟. 旅游区(点)安全评估体系初探[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1(1): 64-67.
[57] 席建超, 刘浩龙, 齐晓波, 吴普. 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研究——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J]. 山地学报, 2007, 25(3): 370-375.
[58] 王丽华, 俞金国. 城市旅游地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 17(2): 85-89.
[59] Ruan, W., Li, Y., Zhang, S. and Liu, C.-H. (2019) Evaluation and Drive Mechanism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DPSIR-DEA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75, 609-625.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9.0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