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模式也由此诞生。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立足于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一背景,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在教学方面做出有效改革。本文先论证了“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改革路径,以期帮助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ises. This bring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make effective reform in teaching. Starting with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proposes the reform path of personaliz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帆琳.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5): 1365-137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5187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育学生优良品质、高尚道德涵养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与政治素质,还可以对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了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的限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互联网+”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出现,而这种新形态又反过来为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发展创造了便利的网络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1]。”从这当中可以看到,党中央鼓励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运用互联网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占领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的高地,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现在不断书写世界发展新的篇章,2020年,我国手机网民人数已到达9.40亿 [2],这个数据在大学生群体内几乎是百分之百。这充分表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工作的主要载体。

2.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需要

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起到了指引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的日新月异,不论是网络方面还是现实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都愈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3]。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意识形态发展与建设状况处境艰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背景,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开辟学习发展建设的新阵地,学会利用新媒体所不断衍生的新手段,了解学生喜好与需求,争取采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利用互联网以便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要不断加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要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高校思政教育者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强化网络空间阵地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风朗气清的网络氛围。高校必须要抢先占领网络这个重要的宣传阵地,用大学生愿意倾听并且可以理解的方式去授课,正确引导大学生们认清现实,端正思想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2.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宣传思想战线要积极作为、开拓进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利用好网络阵地,采用新颖潮流、丰富多变,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价值与其特有魅力的理解。与此同时,高校必须要搞好校园网络空间治理,将网络新媒体作为主要的宣传渠道与阵地,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网络思想文化。

2.3. “互联网+”自身具有创造和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上网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如下三点优势:一是“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可能性。大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思想也越来越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越来越具有自己独特的待人处事方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可以便利他们学习生活的人性化内容与灵活的操作方法。二是“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选择。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渴望特立独行,对于与众不同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强烈要求。而“互联网+”时代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三是“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达到了大数据提取的技术,这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3.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权威性相对减弱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主教学形式主要为讲述,而且内容大多为理论性,严重依赖课本,导致课堂内容虽说是十分丰富,但却也相对枯燥,提不起学生兴趣,整个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都远低于期待值。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障教育主题明确,知识体系完备,教学目的清晰,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能够使用网络来进行知识的采集,而网络上知识更有趣味性 [5],这便使得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网络使得学生们学习深度不断加深、知识面更加广泛。互联网的这种特点使得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显著提高了其主动性,参与讨论,他们成为了知识信息的交互者。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掌握舆论的大致发展方向,这样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便被不断削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严重被弱化。

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引导方向被质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构建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然而,在“互联网+”的背景,各种自媒体与信息门户的出世与流行,不仅拓宽了大家接收信息的渠道,提高了大家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观点表达者和舆论发酵者。每个人都有直接的对任何时事新闻表达观点的权利与能力,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产生了困扰。纷繁复杂、难辨真假的信息,给学生获取正确信息增加困难,使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但是在互联网出现后,随着各类门户网站、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应用,拓宽了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了舆论产生和转发的便利条件,导致学生可能会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正确产生质疑,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一步被弱化,从而致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产生怀疑,对社会有较多不满。

3.3.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停滞不前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类似于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十分依赖于教材。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案例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性,不能引起与学生的共鸣。此外,由于理论性较强,大部分教师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这样的教育模式严重滞后,并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精神需求。

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休戚相关,极为重要,这边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这也就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此外,也要对社会热点事件有足够敏锐的嗅觉。但由于当代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方案较为陈旧,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和认知都不甚清晰准确。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思政课与思政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的改革刻不容缓。

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改革路径

4.1. 在保证思政课权威性的前提下创新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们在网络上具有多重身份,既可以充当舆论的制造者,也可以成为舆论的传播者、评价者,充满自主权,这也使得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们更乐意在网络上来获取知识,这也是思政课权威受到挑衅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是灌输者,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可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不起太大兴趣。所以,要想保证思政课的权威,必须深刻了解学生需求,来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可以进行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除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可以在确保思政课的权威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2.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善于利用一切的渠道来促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并理解网络的工具性与发展的持续性,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但是,也要了解到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可信性有待商榷,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在此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必须要加强网络上的资源信息的甄别能力,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观点。因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有保障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同时也有义务教导学生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要学会辩证地看待网络信息,不断提升客观、独立看待世界的能力。

4.3. 优化教学内容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时俱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了解自己进行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与效果,不仅要将教材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更要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相关观点,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及时的引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制作教学大纲时,应该要在尊重教材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联系实际,在必要时可借助互联网的相关信息,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更有认同感、参与感。对于逻辑分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由于较为枯燥,教师可尽量采用碎片化的方式来灌输,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晦涩难懂的理论。只有不断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优中选优,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要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使其面向所有网民。在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产生新的内容,这些内容良莠不齐,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获取与理解,不被不良信息所影响。除此之外,为了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挣脱打破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束缚,将思想教育的工作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6]。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们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4.4.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的学习变得十分快捷方便,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高效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的引导与感化作用,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硬本领,增强教学实力。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要与时俱进,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与思政课的知识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来促进思政课知识的传播。其次,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开阔自身视野,及时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7]。最后,思政课教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也要掌握一些网络技能,让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政课更有趣味,更引人入胜,使得学生们更能感受到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举止。

4.5. 创新“互联网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路径,搭建APP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手机APP软件相结合,在网络上搭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信息平台,这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桥梁与渠道,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APP也能为高校的党建、团建工作提供便利,对于弘扬主旋律,宣传高校校园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角将思政课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有趣的新闻、议题来吸引学生使用APP进行交流、辩论等。但要注意的是,在交流时,要注意度的把握,教师要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控和引领工作。

4.5.1. 努力构建交互的师生交流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该款APP可以联合学校设计基础功能,使得学生认同该APP存在的价值。此款APP设计必须要贴近时代潮流,贴合学生的欣赏水平。校园APP不仅可以囊括本校功能,还可以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与国内高水平学校接轨,也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努力打造一款高水平、知识性强、潮流的师生共用APP。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该APP上的交流和沟通,增加相互了解,可以拥有个人主页,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简单信息。同时也可以设置个人博客,大家可以随意发言。互相关注之后便可以看到对方发出的消息。除此之外,每个课程的师生可以成立一个班级,在班级内大家可以加进沟通,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可以进行解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置具有趣味性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游戏,将看起来较为沉闷叙事的思政课以小的切入点切入,使其更有趣更易接受。并且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来决定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政治系或者社会学系等本身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可以适当将课程内容深化,鼓励学生思考。对于理工科学生也可以多举一些生动的实例,使得他们更易于理解。

4.5.2.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平台APP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风,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构建高校专属APP时,必须要考虑清楚每个学校不同的特点,构建有自身特点的APP。例如在APP的图标设计方面,可以参考本校的校徽图案与风格,使其保持一致。从特色的校园文化入手,通过学校里发生的比赛、新闻等入手,反过来营造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者必须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将本校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以及优秀学生代表事迹利用APP平台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力量,鼓励学生们像榜样学习。在宣传榜样力量时除了要凸显个人的优秀,也要突出其对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使得学生能够思考如何在提高个人价值的同时,同时履行社会责任。

4.5.3. 要有足够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

要想充分发挥APP的教育功能,必须有一支实力足够过硬的高校思政教育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在确保个性化引导的同时不走岔路。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专业水平与网络技术学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理解,做出新的研究。其次,该款APP需要一支足够有实力的设计与日常维护团队,这也十分重要。要求该团队必须业务能力足够扎实,反应足够迅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及时的信息对接,共同创建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交流平台。最后,要确保所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团队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学生沟通交流无障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习近平同志指出“让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变为‘最大的正能量’” [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谨记网络只是渠道,要善用网络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工具,保证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本APP的存在与使用才有意义,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5. 结语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学生的选择也日益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会不断加大。利用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互联网+”的背景,把思政教学与网络联系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时代的挑战,也是其必须做到的一点。加强自身硬实力,创新运用APP,让“互联网+”的时代红利同教学改革路径相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层次,使其更好地融入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平语”近人——关于互联网, 习近平做过这些重要论述[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0/c_128911200.Htm, 2016-04-20.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 中国质量报, 2020-09-29.
[3] 新华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photo.china.com.cn/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f=pad%EF%BC%86a=true, 2016-12-08.
[4] 习近平: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 紫光阁, 2018(9): 7-8.
[5] 吴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探讨[J]. 数字通信世界, 2020(6): 269-272.
[6] 乔露.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J]. 现代交际, 2020(10): 196-197.
[7] 王杰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探微[J]. 新课程研究, 2019(31): 71-72.
[8] 新华社.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zgjx/,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