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双线混融教学”新生态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New Ecology of “Blending and Integr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n Post-COVID-19 Era
DOI: 10.12677/ML.2021.91031, PDF, HTML, XML, 下载: 563  浏览: 1,564 
作者: 叶 玲, 吴新炜*: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上海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教育生态学双线教学混融学习共同体Post-COVID-19 Era Ecology of Edu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Blending and Integrating Learning Community
摘要: 后疫情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大学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如何有效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和混合融通,构建面向未来的教学新生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生态位”、“抵抗力稳定性”、“花盆效应”和双线混融“共生”角度探知双线混融教学新生态的特点,旨在建设共生共赢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Abstract: In post-COVID-19 era,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facilitate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How to blend and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nd construct a new future-oriented teaching ecology are epochal topics. The new features of ecology of integrat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r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niche”, “resistance stability”, “flowerpots effect” as well as “mutualism”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which is intended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mutualism and win-win strategy.
文章引用:叶玲, 吴新炜. 后疫情时代“双线混融教学”新生态的构建[J]. 现代语言学, 2021, 9(1): 222-2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1031

1. 引言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我国高等教育造成的巨大影响,确保教育部确定的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基本方针,全国各高校普遍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陆续启动“标准不降、形式多样”的各类线上教学实践活动。这场前所未有、超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进入“线上 + 线下”的双线混融的教育新生态提供了重要契机。疫情所带来的特殊情境,使得对在线教育的质疑和阻力降到最低,人们对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空前提高,在线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机遇 [1]。

2. 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上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生态学是一门生物科学,也是一门社会学。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学科,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教育活动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见图1)。教育生态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的生态大环境,例如教育体制、政策和技术革新等方面。微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则研究学校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具体的学科教学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馈反思等微观系统。

Figure 1.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图1. 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强调整体与融合。外语教学与研究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与社会环境(国家、社会、经济体系、机构、体制等)和自然环境形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多元的关系,人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2]。在应对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顺应环境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教学生态的变化,寻找一种更积极更有效的模式。本文将以“生态位”、“抵抗力稳定性”、“花盆效应”和双线混融“共生”为切入点探讨双线混融教学新生态的特点。

3. 学习共同体:师生“主导–主体”关系的新定位

生态学的一个比较显著特征是物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共在,即“多元共生”。多元共生是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和生活方式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某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生态链位置。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群体内部和学生群体内部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于教育生态系统而言,协同进化是主流。每个学生在班级的生态环境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无论在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生态位,开展针对性支持和指导。

在线上课堂中,学生的“生态位”相比线下课堂更具客观性和包容性。在线下课堂,坐在前排、靠近中心位置的同学,或者发言积极的同学,会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但是,线上教学能打破物理维度的“生态位”局限。在线上课堂,学生在电子设备上学习,隔着屏幕相见的模式让他们都有平等抢答和互动的机会。师生交流互动不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线下课堂发言少的同学有机会在线上积极参与交流活动,打破自身心理维度的“生态位”局限。教师也发现更多的学生更愿意在线上课堂表达想法。因此,线上教学环境相比线下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觉、主动、有效地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情感、完善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和提升学习效能。

4. 双线混融模式:“共生”的教学新生态

新冠疫情期间,教学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教学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生态“旧格局”正在逐渐被双线混融教学“新常态”所取代。与“混合教学”相比,“混融教学”更加强调“融合”或“融通”,愈发凸显混融中的“共生”,以此作为“混融教学”的根本特性和核心追求 [4]。

4.1. 线下课堂的“老问题”

语言学习是交流活动。语言学习的内容是与社会现实相关的知识。在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受到教科书的限制,很难与当前社会实际联系。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造成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不强。语言需要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交流,缺乏使用的语言是“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这些知识虽然被学生保存在头脑中,但是处于非活跃状态,不能被有效用来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以及同伴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记笔记,导致学习效果不高。在线下的教学生态中,“花盆效应”(flowerpots effect)尤其明显。花盆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小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学校和课堂亦是如此,相对封闭的环境容易形成与社会脱离的生态小环境。英语学习的目的是用英语语言交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教学内容来自现实社会,但是存在时间上的脱节,加上教学方法未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习得的知识大多是惰性知识。

4.2. 线上课堂的“新困境”

网络的学习资源具有及时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学习资源更新速度快,信息分享更便捷,因此“讲授式教学”更适合在线上开展。教学内容上,教师主动更新教学素材,引入当下的社会热点,设计思辨话题,让学生养成用英语表达观点的习惯。相对宽松的心理和开放的环境,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外语教学发展及其相关研究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换代升级,这种更新换代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他们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5]。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知识整合和构建搭建“脚手架”。慕课、公开课、微课等线上教学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然而,触手可得的信息可能会让“网络原住民”大学生们缺少探究意识,很容易产生信息疲劳综合征(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学生学习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知识结构也随之变得碎片化。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任务设计,学生可能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4.3. 双线混融共生是“新出路”

双线混融教学是后疫情时代教育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建构的“新常态”。“线上 + 线下”融合共生的新生态体系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动态发展中维持平衡。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被称为抵抗力稳定性(resistance stability)。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会使得生物链更牢固,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教育生态体系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即生态因子的多样性与其抵抗力稳定性正相关。

现代教育生态体系拥有丰富的生态因子。线上教学能让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线上教学生态的环境中,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学习共同体的生态因子。除了教师和学生的传统因子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教学资源等生态因子新组合大大提高了双线混融教学生态的稳定性。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的线下教学要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双线混融教学致力于开拓学生的思想维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成长学习型思维。

我国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近几十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大规模地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互联网 + 教育”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具备了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学生也是传输信息的重要一环 [6]。新冠疫情来临时,我国教育部门果断决策,迅速采用在线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不断线”,反映了我国教育生态体系已具备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北京大学为例,全校4/5以上、400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开设,覆盖4万名学生 [7]。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能结合线下和线上两者的优势,规避两者原有的劣势,打破“花盆效应”,实现“1 + 1 > 2”的协同效果。《教学指南》特别指出:“教师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 [8]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信息资源筛选、在线平台的应用、真实交流情境创设、线上和线下不同学习策略指导、学习

Figure 2. Blending and integr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图2.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过程监督和多样化评估等。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增加了线上的“输入”时间,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线下的“输出”的时间,大大弥补了英语课时不够的短板(见图2)。双线混融教学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突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群体内部,互相交流经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拓展职业的“生态位”,打破限制其发展的“花盆效应”,增强自身“抵抗力稳定性”,实现“融合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5. 结语

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回到原来的“旧格局”,而是要适应双线混融教学的“新常态”。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推动课堂变革、重塑教学流程,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对教师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要从生态学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促使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其内在的有机关联。课堂亦是社会。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注重体验,促使社会成为课堂。通过构建全天候、全时空,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尽快从理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 教育应如何转型[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4): 13-20.
[2] 黄国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 中国外语, 2016, 13(5): 1, 9-13.
[3] 赵攀. 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24): 141-142.
[4] 李政涛. 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 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EB/OL]. https://www.eduthink.com.cn/index.php/article/index/id/4773.html, 2020-06-13.
[5] 郑琼, 贺云. 高校外语教师教育技术学术能力的培养[J]. 外语电化教学, 2017(3): 92-96.
[6] 叶玲, 章国英, 等. “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 外语电化教学, 2017(3): 3-8, 21.
[7] 郝平.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大学担当(凭栏处) [N]. 人民日报, 2020-06-21(05).
[8] 王守仁.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 外语界, 2016(3):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