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时代”语境下数字影像作品的真实感知
Real Perception of Digital Video Work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esting Times”
摘要: 作为艺术界“奥运会”的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于2019年5月11日如期开幕,展览持续至11月24日。本届双年展展览场地位于绿城花园和军械库,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79位艺术家、90个国家参展。作为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伦敦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馆长拉夫·鲁戈夫(Ralph Rugoff)提出本次双年展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这句过去曾被西方认为渊源于中国的古老诅咒话语,现以最大限度的包容性接纳来自世界各地参展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期让艺术成为人们在“有趣时代”生活的工具和指南。而在本次双年展展出的作品中,数字影像作品占据着不容小觑的位置,“影像”已经成为艺术家们惯用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Abstract: The 58th Venice Biennale, as the “Olympic Games” in the art world, would open on May 11, 2019 as scheduled, and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until November 24. Located in the Giardini’s Central Pavilion and the Arsenale, 79 artists and 90 countr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articipated in the Biennale. As the curator of the Biennale, Ralph Rugoff, director of Hayward Gallery in London, proposed the theme of the Biennale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This old curse, which was once considered by the west to be originated from China, now embraces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art work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the maximum extent, so as to make art a tool and guide for people’s life in the “Interesting Times”. Among the works in this Biennale, digital video works are so important. And “digital video” has become a common creative technique and form of expression for artists nowadays.
文章引用:孙倩男. “有趣的时代”语境下数字影像作品的真实感知[J]. 艺术研究快报, 2021, 10(1): 33-39.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1.101006

1. 引言

在为展览书写的序言中,拉夫·鲁戈夫表明本次展览的一大关注点即是艺术家们采用了高度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手段,以当前时代热门话题为切入点,创造出多元的个体艺术作品。“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中” [1],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视觉文化导论》开篇写到的第一句话点明了这个时代的特性。当下,“荧屏”正在成为当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影像”则作为文化精神的视觉呈现形式而得到广泛重视。

2. “有趣的时代”——来自“假语言”的真实修饰性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源自东方中国一个虚构的谚语。1936年,约克郡邮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了英国国会议员奥斯汀·张伯伦爵士在伯明翰工会发表的讲话。张伯伦援引他从一位英国驻亚洲外交官那里学到的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愿你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来强调当时英国从一场危机转移到另一场危机的紧张局势并对对手进行诅咒。而后,多年过去,这句被认为是诅咒的东方俗语仍多次出现在许多公众人物的政治性话语中。但事实证明,不论过去或是现在,中国从来没有这样的诅咒。就本意而言,“有趣的时代”暗指动荡不安、混乱、甚至充满危机的时代。在西方,这种神秘的“东方主义”一直是一种虚假的文化旧俗,却总是在重大的公众交流场所中产生着真实的修辞效果。尽管其本身只是一个虚假的谎言,但一旦这种似乎无证可考的“人工制品”变得内涵丰富,其间必然隐含着值得我们探寻的潜在意识形态。而在影像时代的今天,“假新闻”和“另类事实”正通过数字媒体平台大肆地侵蚀着公众话语,“真实”和“虚假”之间的鸿沟被填平,“假语言”的真实性成为当代探讨的一大热点话题。

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如何定义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和如何定义数件参展作品,成为拉夫·鲁戈夫的一大难题。拉夫·鲁戈夫希望本次展览能够使艺术成为引导人们重新思考在当前这个“有趣的时代”中潜藏着的更多可能性的指南和工具。作为展览主题,拉夫·鲁戈夫赋予了这句古老的“东方俗语”以巨大的延展力和包容力。若是我们悬置前文本对其进行解读,“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饱含着艺术家对于未来无限的憧憬和期望。而结合前文本分析,“有趣的时代”引人深思。当我们追寻着“假语言”提供的潜在线索,越过事件表象,深入本质,即会发现当今世界多样复杂的面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3. 数字影像作品虚构指涉下的真实感知

仰赖于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制作、赛博空间、基因工程、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推衍,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他们大胆拥抱高新技术,努力将形式背后的各种联系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旨在激起观者对于现存观念和物象之间关联性的质疑和反思。

相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而照相式的逼真影像这种索引性的符号,在观者的眼中,总是同其所指涉的对象紧紧联系,因为似乎它们总是同它们所表现的对象百分百相似,且观众普遍倾向于常规性地认为其是点对点对应的。在过去,正如罗兰·巴特所言,照片永远无法脱离其所指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摄影时代,照相现实主义早已深入人心。而步入影像时代,电影影像作为“物质现实的复原”1,被认为是一种照相式的媒介,同样具有照相符号的索引性身份。而区别于最初的电影影像,基于高新技术,数字影像并不能够作为对于物质现实的完全复原,因为其在产生和绘制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符合甚至违反物理真实。在数字影像中,物体的影子完全可以出现在同光线来源相同的方向,甚或相同的位置。但同样作为摄影的扩展,数字影像总是能以其各种各样微妙的处理方式博得观众习惯性的认同。“如我们所见,即使不真实的影像也可以在接受上成为现实主义的。不真实的影像即是那些具有虚构指涉性的影像” [2]。正是如此,本身具有无限操作性的数字影像,尽管其在指涉上是虚假的,却能够在此基础上给观众带来感知上的真实。

本届双年展金狮奖最佳艺术家奖项由美国艺术家阿瑟·贾法(Arthur Jafa)凭借其影像作品《白色唱片》(The White Album) (2018)囊入怀中(见图1)。在这件仍然承载着对极端种族主义批判的作品中,贾法致力于利用“黑色”来呈现世界。在他看来,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转而以被认为已是世界力量统治系统的“白色”为叙事线索来向观者进行讲述。从种族主义者的哀叹到洛杉矶白人卡车司机被殴打的镜头,再到白人至上主义者、杀人犯迪伦·洛夫(Dylann Roof) 2015年犯罪时的监控录像片段等,阿瑟·贾法通过对一些YouTube视频短片、新闻片段等进行混剪再编辑,揭示存在于事件表象之后关于种族主义的深刻思考和内涵。在作品的剪辑手法上,通过对影片情节、人物动作、情绪以及声音等精细化的处理,贾法将对于“白色”霸权主义的叙述不断放大,以此挑战观众头脑中现存的固化观念,并打破这种观念同现实物象之间似乎必不可少的关联。此外,同作品《爱是信息,信息是死亡》(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一样,贾法也将音乐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融入本次影片的创作中。由Iggy Pop演唱的 被作为影片的背景音乐,Iggy Pop沉稳的嗓音、平缓宁静的乐调为影片所在的这个三维物理空间蒙上一层更加深沉且阴郁的气息,正是这多重维度的知觉体验为观众观看影像时带来深刻的感知真实。“爱,使我干净。真相是一种爱的行为”。(Love, make me clean. The truth is an act of love),简单的一句歌词,绝于耳却仍时刻萦绕于心。

与《白色唱片》相对应的作品,来自加拿大艺术家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在本次绿城花园展出的拉夫曼的数码影像作品《梦想杂志》(Dream Journal)中(见图2),借助互联网时代的高新技术,艺术家通过动画合成的方式展开了一场由梦境为始的荒诞主义叙事。影片中的女主角居住在虚拟的暗黑科技空间,这里生活着奇怪的非人类和增强型基因混合体,而影片主要叙述了女主角寻找自己的一位人狗混合体同伴的冒险之旅。在这件影像作品中,艺术家透过一种与观众理解和感知相符的形式表现出观众所熟悉的、现象世界中的光线、色彩、形象和运动等,在观众的视听经验和动画影像之间建构起一种结构性的关联,以此使得观众即使在观看虚拟影像时,也能够获得高度的感知真实体验。例如,影片将熟悉的叙事轨迹与奇异的怪物体结合,生成令观者感到不安却又可识别的奇异角色,创造出一种似乎是现实主义却又饱含非现实主义特质和元素的景象,令人不禁误感这个梦幻般的空间似乎就真实存在于宇宙的某一处。而展厅中为配合影片特意定制的振动座椅,更是为这个幻觉世界增添了一个真实的物理维度。在当前这个已然步入后现代主义的时期,乔恩·拉夫曼以一种反乌托邦的超现实手法来探索人们关于未来观念的转变,并试图打破人们对现象世界中机器和科技高速发展仍然保留的乌托邦幻想。透过对于这种诡异未来空间的观看和真实体验,使观者开始对原本自身所处的这个真实物理空间开始有所质疑和反思。

Figure 1. Arthur Jafa, , 2019, Single channel video projection, excerpt from Biennale Arte 2019 Short Guide

图1. 阿瑟·贾法,《白色唱片》,2019,单频道影像装置,节选自2019威尼斯双年展展览手册

Figure 2. Jon Rafman, , 2018~2019, Single channel HD video, excerpt from Biennale Arte 2019 Short Guide

图2. 乔恩·拉夫曼,《梦想杂志》,2018~2019,单频道HD影像,节选自2019威尼斯双年展展览手册

实际上,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斯蒂芬·普林斯(Stephen Prince)在其研究中指出,现已有理论家认为,尽管观众在对电影进行观看时对指向性具有强烈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却是以在认定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重视与其同时发生作用的其他元素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并进行的。而这里所言之“其他元素”,被认为葆有某些非现实主义的特质,或是反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这为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科幻电影、荒诞主义影片等虚拟影像作品提供了充足的论证,也为影像的虚假性所具有的真实性修饰和传播效果作出了合理的阐释。

4. 由感知真实带来的修饰真实

在大众传播媒介与消费社会正肆虐发展与深化的当下,数字媒体对于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有力传播,促使社会公共话语逐渐走向极端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多的公共传播被划分为越来越窄的平台,被大量复制的图像看似极度真实却总是找不到客观来源。数字影像作为现代生活精神文化的视觉呈现和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同样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对本次双年展主题的回应,众多影像作品通过对“假语言”的叙述体现出其具有的真实修饰性和复杂本质。

英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的作品《48部战争电影》(48 War Movies) (2019)通过对声音和图像之间关系的探索(见图3),对48部好莱坞战争影片进行局部剪辑。在这件影像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层一层叠置在一起的电影画面,只有在每部影片的边缘才能够模糊观看到战争的景象。作品没有清晰的叙述,有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局部一瞥的模糊,嘈杂刺耳的声音和万花筒般不断闪烁的屏幕让人头晕目眩迷失方向。在封闭幽暗的展厅中,48部战争影片叠加的轰炸声、炮弹声震耳欲聋,回旋激烈。艺术家通过对展厅的精心布置,使得所有音效在这里得到极大强化,而物理环境和计算机环境的高度协调也赋予影像以最大程度的真实感和可信感。此时这48部战争影片在观众的视听感知层面上建立的对应关系尤为真实,而在给观众带来感知真实的同时,也使其产生几近处于战争环境之中的具身性体验。就此而言,似乎这里出现了一些悖论。观看该影像作品的观众绝大部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见过或者参与过战争,且参与剪辑的好莱坞影片虽具有其真实的指涉性,但影像实则却是虚构的。然而由于艺术家对于影像和展厅环境极其细致考究的处理,却能够为我们带来高度的真实感。感知真实作为数字虚拟环境和真实物理环境之间的粘合剂,成为数字影像区别于照相摄影而独特存在的基础。尽管在我们将其称作“真实的”时还涉及关于本体论等问题的讨论,但由于它们所携带的感知信息是有效的,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摄影式真实感。而正是这种摄影式真实感,为其宣扬关于战争的反思和引起观众的共鸣提供了基础并产生出极大的催化作用。这部影片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寓意着从美国内战到近时的伊拉克战争,尽管这样动荡的局面也许会一直持续,但绝不会重复。

Figure 3. Christian Marclay, <48 War Movies>, 2019, Singl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the author was photographed in August 2019

图3.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48部战争电影》,2019,单频道影像装置,作者摄于2019年8月

同样,通过为观众带来感知真实而使作品具备高度可信感和真实修饰性的,还有来自法国的艺术家尼尔·贝鲁法(Neil Beloufa)。其作品《全球公约》(Global Agreement) (2018~2019) (见图4)通过社交视频软件Skype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男女青年士兵进行视频采访,而来访的观众只有坐在类似于健身器材的器械上,这些被采访者才会出现。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贝鲁法都致力于研究当人们理解并正在面对这个“真实”的时候,对人们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对影像作品的观看,由于大众本身对于国家和军队具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性,实际上在看到屏幕中出现青年士兵式,观众很难会对影片的真实度产生怀疑。从观众的角度而言,由于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无需进入到与观看对象——青年士兵——真实的某种关系,从而保持自身“动态的中立”。“视觉是‘理想的距离性感官’,也是唯一的距离性感官,这一优势就在于它不需要认知者与对象之间的接近” [3]。利用视觉的这一特质,《全球公约》这一影像装置作品通过对具有真实指涉性对象的描述获取来自观者信赖的目光,并以此使其获得来自感知的真实体验,并使影像中男女青年士兵对于军队事件的叙述产生高度真实的修饰性效果。《全球公约》颠覆了我们原本对于部队和军人的文化感知,且在这个装置中,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地位被重置,这使得这个影像装置成为一个几近完美的自我表现和视觉故事的叙述平台。同时,展厅中的影像装置都是没有任何遮拦且平行分布的,这样的空间配置意味着每个观众都可以观察到其他人在对另一个人观察时的场景。“你可能正在看录像,但总有人在看你”2

Figure 4. Neil Beloufa, , 2018~2019, installation view, excerpt from Biennale Arte 2019 Short Guide

图4. 尼尔·贝鲁法,《全球公约》,2018~2019,视觉装置,节选自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展览手册

5. 在“有趣的时代”语境中观看数字影像作品

作为对展览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这一“假语言”却具有高度真实修饰性的回应,本次参展的众多数字影像作品通过艺术家对于观者和影像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关联的精心处理,将虚构性的语言或影像放置到与观者日常视听体验高度吻合的语境中,制造出观者对于某一事件或信息的真实感知,从而使观众在观看影像作品的过程中达到照相式的真实体验。立足于此,我们可以说,数字影像作品作为形式或意识形态的建构,虽然其是虚假的,却仍然对其所指涉的对象具有高度真实的修饰性。而作为现代精神和大众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数字影像作品也成为在当前这个“有趣的时代”语境中“假语言”发挥其真实修饰性的重要场域。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必须意识且关注时代进程的演变。艺术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现象的反映和历史记录,也并非要带领人们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和矛盾,其关注的是被人们忽略的隐藏于形式背后种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联想。这种联系与联想总是出人意料,且引导着各个不同的方向。所谓特定的“文化边界”不断受到艺术家们的质疑和挑战,艺术家打破“边界”的壁垒,游走于各个联想之间。当我们能够穿透事物表象触及内沿,我们所想要强调和彰显的主体性也就可以有所呈现,这也是本届双年展中拉夫·鲁戈夫想要呈现的基本理念。“愿你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

NOTES

1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将其电影理论命名为“物质现实的复原”,认为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摄影的扩展。

2引用自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导览手册 ,第57页。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M]. 2006年版. 倪伟,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1.
[2] 斯蒂芬∙普林斯. 真实的谎言: 知觉现实主义、数码影像与电影理论[M]//周舒, 译, 吴琼, 编. 凝视的快感: 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24.
[3] 克里斯蒂安∙麦茨, 吉尔∙德勒兹. 凝视的快感: 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 吴琼, 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