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课程体系构建初探——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Creations” Course System—Taking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1.91017, PDF, HTML, XML, 下载: 606  浏览: 9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毅驰, 陈巧兰, 钱 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 苏州
关键词: 三创教育第一课堂课程体系Three-Creation Education The First Classroom Curriculum System
摘要: “三创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备受关注。“三创”课程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如何将既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三创”课程高效融合,真正将“三创”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际中,梳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三创”教育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三创”课程体系建设从三个方面着手:三创课程意识化、三创课程竞赛化、三创课程项目化,让“三创”着陆性可持续发展,进而逐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动态性、可持续发展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
Abstract: “Three-creation educati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inno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lies in how to efficiently integrate the establishe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with the “three innovation” curriculum, and truly include the “thre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novations” education in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innovation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wareness of the three innovations and the competition of the three innovations courses. The projectization of “three innovations” and “three innovations” will allow the “three innovation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gradually building a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and sustainable “three innovation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文章引用:张毅驰, 陈巧兰, 钱磊. “三创”课程体系构建初探——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1): 100-10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1017

1.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需要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更加需要创新活力注入,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三创”能力和精神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是对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在办学机制和模式的补充和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需,一定程度上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 [1]。相比于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的“三创”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将“三创”课程体系融于“第一课堂”,在培养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展示个性、发展特长,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当中培养“三创”能力。“三创”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各种产教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建立正确的合适学生自己的角色定位,促进个性的成熟和未来的发展。

2. 概念界定

2.1. “三创”教育

“三创”教育主要涵盖三个逻辑层级内容,即创意、创新、创业。三个层级的内容层层递进且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创意是思想的有无,即是否“想得出”;创新更突出于在创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对一定的产品或事物有所发现和突破,即是否“如何做”;创业则以创意创新为“底色”能否开创新的条件,即是否“做得出”。创意、创新、创业三者都具有“创”的成分,但是其程度各不相同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理论逻辑切实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育人实际中,实现创意、创新、创业的有机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用型本科大学积极推动“三创”教育一定程度旨在让学生具备灵活的创意思维、切实的创新能力以及坚定的创业动力与精神才能更好的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2.2. “三创”课程体系

推进“三创”教育纵深发展,需要加强资源的整合、深化与地方政府的联动对接等,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顶层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则是发展之关键,因此更加重视“三创”教育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发展,即“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是“三创”特色人才培养的基石、关键,但建设发展终究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依据学院发展实际,“三创”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创意创新能力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三创”课程体系的设置遵循点面结合,“全面推进”、“重点培养”相结合 [2]。

3. 开设“三创”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3.1. 智能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的要求,尤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处理、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亟需“思想型”、“创新型”人才,同时时代发展的足迹对当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带来更大的挑战、提出更高的要求 [3]。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人才的培养则更务实。单一学科、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教学和管理模式与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度将逐步降低,更需要培养有一定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面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产教融合,离不开的是创新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则是有效的补充。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融合于专业能力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式融入创新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将三创课程体系引入,满足社会紧缺性人才的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构建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2014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提出:“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独立学院需抓住机遇、找准定位,探索出新的办学模式,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须以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型,培养出不同于“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而是真正能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站稳脚跟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 [4]。同时面对市场,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三创”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构建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才能使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落地生根。充分集中社会、政府和企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是独立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强有力的保证,也是独立学院进一步转设发展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3.3. 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际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的是人,是创新型应用性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凸出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对于知识点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同时对于创新教育的投入也会捉襟见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第一课堂的呈现尤为重要。构建独立学院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是实现独立学院转型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这些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的是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社会实践,恰恰来自于通过三创课程体系对日常教学的有效补充。

4. 三创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

4.1. 学院初具“三创”教育发展条件,建立三创学院

教育是教化培育,核心在于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乃至“三创”的着力点。学院“三创”教育理念“从0到1”,“三创”教育引入至“三创学院”成立历时5年,发展时间轴详细见表1。整体而言,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成效,同时仍在持续推进建设并逐步壮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学院“三创”教育开展的至关要素已经具备并逐步完善。

Table 1.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hree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表1.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三创教育发展历程

4.2. 逐步构建“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改善人才培养方式

学院着力于优化学院办学资源,推进第一、二课堂的深度融合。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三创教育,贯彻创意创新创业理念,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把三创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创业精神培育作为学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三创”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第一课堂专业课程为基石,以现有Moocs和现有创业课程为抓手,逐步增设“三创”教育公选课程,建设并逐步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三创”教育课程,构建“三创”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目前学院联合苏州市人社局创业指导中心开设《SYB创办你的企业》,选聘校内优秀青年师资担任《创业慕课》教师。同时自2018年9月起,学院与大型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超星等平台合作,线上开设10门三创课程,线下开设6门课程,具体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The “Three Creation” courses of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2020-2 semester)

表2.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三创”课程开设情况(2020-2学期)

“三创”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并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学院以三创学院为平台,第一课堂为基座,开设公选课程、与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开设创业类课程,始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意识为目的,营造学院的“三创”氛围。

5. “三创”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构建路径

5.1. 三创课程意识化

根据学院办学特点,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特点,及以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型培养出不同于“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而是真正能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站稳脚跟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验,逐步探索“三创”课程体系。通过逐步完善三创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结合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深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在社会外部助力和内部驱力共同推动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促使独立学院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新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5.2. 三创课程竞赛化

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出发,运用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本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与“三创”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依据每学年特定时期既定的相关专业竞赛,有针对性地开设与竞赛相匹配的“三创课程”,即依据系列竞赛进行前期、中期乃至后期的引导、拓展,一方面可以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竞赛内涵及价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5.3. 三创课程项目化

设立专门的三创教育基金,建立融资和三创投资体系,并科学应用于三创相关课程开发、竞赛项目资助、师生奖励。对于学生,引入学分制。对参与三创课程体系的优秀学生可以得到加学分等奖励,对于指导的教师也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奖励,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师的指导热情,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为了使教师的指导效果得到发挥,亦可针对教师群体制定三创课程的考核制度,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教师在三创课程当中的指导效果,学校还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6. 总结

智能化创新化社会发展下,独立学院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对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三创”课程体系如何更好地将专业课程与“三创”课程进行细致融合,扎实稳步推进需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据可查资料显示,独立学院“双创”“三创”教育各有不同,整体而言依然面临培养体系不完善,资源匮乏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依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环境等变化,切实地解决并逐步完善相关问题,以期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经济成功转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于2019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三创”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21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爱景, 肖荣辉, 孔佩伊. 融合与突破: 新工科背景下“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探索, 2021(11): 99.
[2] 赵建峰, 杨开亮, 梁伯栋. 中国台湾与大陆学生创新及职业能力培养对比分析——以龙华科技大学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观察, 2016(5): 17.
[3] 王立端. 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台湾高校“三创”教育之分析[J]. 三明学院学报, 2018, 35(1): 83-88.
[4] 鞠志宇, 陈新华, 贾晓红, 吴长增.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1): 74-76.
[5] 樊澜. 普通高校“三创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6, 30(1):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