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Approaches for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Voluntary Service as a Carrier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1.101013, PDF, HTML, XML, 下载: 1,173  浏览: 3,97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 庆, 张 静, 刘子琳, 郝 琳, 陈华平: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新时代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New Era Voluntary Service Labor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e Approaches
摘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重要教育之一,劳动教育作为国家发展规划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是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与活动载体。探究新时代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educ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education system, labor edu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alent training and facilitating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China through talents in the new era.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and activity carrier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will b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approaches for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voluntary service as a carrier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胡庆, 张静, 刘子琳, 郝琳, 陈华平. 新时代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 77-8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013

1. 引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18日他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发出的最高指示,把劳动教育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诉求。劳动教育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和核心主张,也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推动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实质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历史是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理解艰苦奋斗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平等重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相统一、相辅相成。

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劳动教育不能只在没有理论教育的情况下实践劳动,不总结经验,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也不能只在没有劳动实践的情况下理论教育,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理论上,忽略劳动本身的实践特点,脱离实际,那都是空谈。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讲,可以将劳动教育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能够直接传授的劳动技能、知识和方法,以及不能直接传授的劳动习惯,态度,素质和价值观等。因此,可以直接传授的劳动教育应该继续创造新教育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活力。对不可直接教授但可以间接施加影响的劳动教育,一方面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努力通过典型的教育宣传培养良好的劳动思路和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第二课堂、实践培训等形式,在实践教育中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

2.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为了应对新时代教育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更高、更全、更新的要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必须是劳动教育最朴实、最本质的内涵,也应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和设计依据。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等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为了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相互统一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强健体魄,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和本领,还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塑造性格,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更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思想觉悟的劳动者。实现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有助于探索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探索劳动教育实现途径对于现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面对因过度产业化和市场化导致区域性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教育的日益抽象化和虚拟化所引发的新矛盾冲突,解决现今存在的教育实效性和创新性不足问题,应该重新定位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载体和新模式的探索,促进教育体系向更高层次迈进,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切实加强在新时代新的人才竞争环境中更有竞争力,也有助于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民族传统精神。

3. 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

由于受社会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以往我国教育体系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发展,而忽视了劳动实践环节,相对缺乏性格素质、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充分认识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3.1. 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完全

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有偏差,甚至错误的理解。主要表现为盲目把劳动教育归为体力劳动的范畴,并与智育劳动相比是分离的两个独立个体,不平等对待。但其实不然,如果只是进行体力劳动,不对劳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理解加以深化,那体力劳动不会产生深远意义;同样地,如果只是进行智育劳动,而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那纯粹的书本知识也将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成果。假若长期将高校大学生困囿于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误区里,不但有损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而且不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 高校对劳动教育发展不够重视

现目前较多高校对劳动教育发展不够重视,劳动教育的传授方式依旧是依靠老师照本宣读,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没有创新也没有活力,没有劳动实践平台。由于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边缘化的位置,高校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不重视,有目的、有组织的劳动观教育次数少,强度小,无法让学生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更谈不上自觉进行劳动实践活动 [2]。

3.3. 高校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没有正确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涵,无力构建完善细致的劳动教育体系。二是没有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光荣崇高的劳动思想,练就基本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没有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无法构建劳动教育的整体结构。三是没有健全的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对劳动教育的成果和成绩认定没有标准,不能实现科学合理评价,施教者没有劳动教育的能力素养,受教者没有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与动力。假如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录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更有利于调动高校劳动教育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主动性,更会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科学化完善化。

4. 新时代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探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更加务实和理性。青年志愿服务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青年志愿服务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和基本遵循,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平等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精神境界、实践能力和知识拓展。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助于发扬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继承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明友善和谐的社会风气,也是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帮助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自身主观世界,实现自我教育。

4.1. 培育项目化、专项化的志愿服务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成效

培育项目化的志愿服务。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志愿者行动以来,志愿服务经历了由粗放到精细、由广泛化服务到项目化运作的过程,项目化运作逐渐成为许多志愿者组织选择的一种有效活动形式 [3]。相对于原来广泛化服务而言,将志愿服务项目化确实有诸多优点:更有利于组织或个人精力的集中和经验积累,更有利于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快速成长,使志愿者组织或个人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专业化,使志愿服务能够长期坚持、深入持久,能够在志愿服务的领域产生本质性的服务效果。

培育专项化的志愿服务。由于志愿者需要干预的社会领域太多了,志愿者团队和个人可以从事和参与的志愿者项目也很多。然而,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对志愿者团体和志愿者个人来说,由于所有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介入需要志愿者介入的所有领域,也不能介入全部想介入的领域,不能参加所有想参加的志愿活动,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做有限的活动,只能选择符合自己所学所得能够在其最终获得收获的少数志愿活动。建议培育专项化的志愿服务,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与兴趣特长集中在特定领域,这样更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更好地发挥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将志愿服务由广泛服务到项目化和专项化运作,更能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成效。在有限的领域内做有限的专项项目,选择合适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进行实践的少数志愿服务项目,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地做,将其深化、细化、专业化,才更有利于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和经验累积,使志愿者团队的同学们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快速走向成熟。也能成功地实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新时代高校,达到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目的,彰显劳动教育成效。

4.2. 积极关注参与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深入加强二者融合作用

志愿服务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劳动教育在实施途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不是在课堂里“讲”出来的,而是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干”出来的,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志愿精神体现为“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精神在影响志愿者和救助对象、作用于社会体系结构和心理各方面的基础上,最终的目的是在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灵中得到内化,成为一种面对人生、社会和生命的个体态度。这是志愿精神的最深层次,是“奉献服务”“自助助人”“公民参与”“互助友爱”和“共同进步”等精神内涵在个人人生态度之中的升华。而劳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培养人格,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积极关注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高校具有占地面积广、基础设施多、生源分布散等特点,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有想法有规划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践行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在大学校园里,通过加强志愿服务活动整体设计、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环节,提升志愿者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覆盖面,增加学生参与的融入性,拓展学生参与趣味性。同时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机制措施,将志愿服务等活动向学生招募开放,从活动项目设置、开展、效率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创造性地增强学校劳动形式的育人功能,是实现劳动育人的重要路径 [4]。

4.3. 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调动大学生参与积极性

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大力推行与顺利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经发挥着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作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作为高校推动学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促互融的抓手,极大的促进和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实效性。高校可以将志愿服务活动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相关联、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相关模块的设计和内容的增强,促进志愿服务中融入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了解和参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学分制度并相应提出志愿服务所获成绩的次数和分数要求。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奖学金助学金、入党入团等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鼓励或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学校公共地区卫生服务,绿化养护等公益性劳动项目,班级集体劳动项目,跟随朋辈导师进行实践学习等基础劳动实践机会,将学科知识教育和志愿服务结合。学院可以多与妇联、红丝带等社会福利组织共同组织志愿义务服务或宣传,为同学们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学生会可以举办“爱心义卖”等活动筹集物资,或组织义务表演,志愿者进入敬老院孤儿院等为老人和小孩送去温度和欢乐。学校还应鼓励支持学生深入城乡,进入农村进行义务劳动,例如“暑期三下乡”等。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现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基金项目

2019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 (SZQ201905);2019年成都工业学院思政专项研究重点项目(2019SZ001);2020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202011116060);2019年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SXJYB1921)。

参考文献

[1] 梁广东.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实践原则及推进理路[J]. 教育与职业, 2020(20): 108-112.
[2] 庞小波.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0(4): 15-19.
[3] 远人公益. 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和专项化[EB/OL].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ae3b5e201014adz .html, 2012-05-06.
[4] 吴奶金. 高校劳动教育内涵与可行性路径分析[J]. 大理大学学报, 2020(5):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