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研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的1147份网络问卷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Based on 1147 Network Questionnaires of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OI: 10.12677/MM.2020.106136, PDF, 下载: 578  浏览: 78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宝国: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在线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新冠肺炎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Onlin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ation COVID-19
摘要: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全国高校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在线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为调查黑龙江省高校开设“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必要性,测量学生学习态度及在线学习效果,探索教学模式及改进方法,哈尔滨师范大学项目组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项目组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本科生受教育情况,得出五点研究结论,并展望了“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2019 to the beginning of 2020,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notice of “sus-pension of classes and ongoing learning”.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online one because of outbreak of Corona-virus pneumonia. Under this context, the project team carried out the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necessity of offe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o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test the online learning effect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project group used the methods of simple random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rew five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文章引用:王宝国.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情况调查研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的1147份网络问卷[J]. 现代管理, 2020, 10(6): 1123-113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0.106136

1. 引言

布鲁斯·乔伊斯等人于1972年首次对“教学模式” [1] 进行归类研究,并在此后的四十年间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类型,以应对变化的教学情境。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各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消弭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黑龙江省高校一些课程也随之发生教育教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及其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变革。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于2020年4月末至5月初通过“问卷星”(https://www.wjx.cn)发布了《黑龙江省本科生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情况调查(学生版)》调查问卷(ID:73562197),对全省高校本科生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项目组共收集1147份网络问卷,调查对象覆盖范围较广泛,能够反映2020年黑龙江省高校“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本项目组对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接受“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调查对象填答了自己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为黑龙江省推动公共危机管理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2.1. 样本基本情况

2.1.1. 性别比例与生源地分布

在1147份样本中,男性数量为250人,占比21.8%,女性数量为897人,占比78.2%。见表1。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黑龙江省高校女生居多,这同样本来自以师范、医学、外语等见长的大学有关。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本科生的生源地除港澳台地区为0人外,其它地区分布情况如下:来自华东地区55人,占比4.8%;来自华南地区71人,占比6.19%;来自华中地区67人,占比5.84%;来自华北地区133人,占比11.6%;来自西北地区56人,占比4.88%;来自西南地区98人,占比8.54%;来自东北地区667人,占比58.15%。见图1。由此可见,本次调研对象的生源地属于东北地区的居多。

Table 1. Sex ratio

表1. 男女性比例

Figure 1.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home

图1. 生源地地域分布情况

2.1.2. 年级与专业

在1147份样本中,有大一学生265人,占比23.1%;有大二学生519人,占比45.25%;有大三学生280人,占比24.41%;有大四学生83人,占比7.24%。见表2

Table 2. Gade

表2. 年级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本科生所学专业除军事学外,涵盖了各个学科。其中,学习哲学的学生为27人,占比2.35%;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为15人,占比1.31%;学习法学的学生为272人,占比23.71%;学习教育学的学生为108人,占比9.42%;学习文学的学生为278人,占比24.24%;学习历史学的学生为7人,占比0.61%;学习理学的学生为21人,占比1.83%;学习工学的学生为20人,占比1.74%;学习农学的学生为1人,占比0.09%;学习医学的学生为3人,占比0.26%;学习管理学的学生为392人,占比34.18%;学习艺术学的学生为3人,占比0.26%。见图2。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所学专业排名前三的属于管理学、文学、法学这些偏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

Figure 2. Major categories

图2. 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2.2. 本科生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基础

2.2.1. 公共危机意识的引爆点

人们受某些事件的影响而突然意识到公共危机就在身边,自己主动或者被动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或技能,这就是公共危机意识的引爆点。在1147份样本中,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由不同时间节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开始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就产生了不同的公共危机意识引爆点。本次调查罗列了在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影响深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俗称“三聚氰胺”毒奶粉事故)、2009年甲型流感、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1.61%本科生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而开始产生公共危机意识。见图3

Figure 3. The impac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on undergraduates’ public crisis awareness

图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本科生公共危机意识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是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产生公共危机意识的首要的引爆点,2003年非典疫情与2009年甲型流感则是本科生产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第二和第三的引爆点。可见,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与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基本特性都会对本科生的公共危机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影响范围特别广泛、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发生比较突然,从而对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公众的危机感知产生剧烈的冲击,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公共危机意识。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更好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情境融合式教育教学,满足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需求。

2.2.2. 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培训情况

在1147份样本中,占比31.91%的366人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占比68.09%的781人没有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这说明黑龙江省高校大部分本科生并没有接受过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在接受公共危机管理教育的本科生中,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或技能。把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接受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知识教育或实践技能培训的形式进行频次与重要性排序。见图4

Figure 4. Form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education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图4. 本科生接受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培训的形式

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形式以专业理论课为主,全校素质教育公选课、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在本科生学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相近,也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培训活动、专业实验实训课来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或者技能,而通过其它途径或形式来学习公共危机管理则是最不重要的选择。这提示我们,采取更多样的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形式变得日益紧要。

2.2.3.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为了研究高校“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本科生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途径中的重要性,项目组设计了一道问题,请被调查者对自己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途径进行排序。“问卷星”对1147份样本计算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其结果是:“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是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最主要的途径,“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期刊”则是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比较重要的途径,而“主动浏览互联网相关网站”与“选修学校相关课程”则分别是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最一般的途径,而“接收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推送信息”与“接受政府相关机构的指导或培训”分别是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倒数第二与倒数第一的途径。见表3

这提示我们,以广播电视和书报为主的传统的信息载体及其信息传播通道,仍然是新时代黑龙江省高校学生获取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加强高校、政府和通讯公司的合作,以便拓展本科生公共危机管理知识获取途径,这是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Table 3. Access to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knowledge

表3.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2.3. 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评价

2.3.1.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度

项目组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题目,以便了解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度。在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366名本科生中,48.36%的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教育教学活动非常满意,35.52%的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比较满意,14.75%的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结果为“一般”,只有0.55%的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比较不满意,只有3名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教育教学活动非常不满意,占比仅0.82%。见表4

Table 4. Satisfa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表4.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满意度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满意度比较高。其中,“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为83.88%,而“比较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合计为1.37%。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师可以运用在线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带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公共危机管理“金课”。

2.3.2.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意愿

在1147份样本中,781人没有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知识。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意愿比较强烈。其中,34.57%的本科生“非常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21.77%的本科生“很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40.72%的本科生“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这三者合计占比97.06;而仅有2.94%的本科生“不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见表5

当问及23名本科生“不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原因时,39.13%的本科生表示“没听说过,不愿意接受新知识”,39.13%的本科生表示“听说过,但是觉得对自己没有益处”,21.74%的本科生表示“觉得有益,但是没信心学会”。见表6

Table 5. Willingness to lear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knowledge

表5.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意愿

Table 6. Reasons for not wanting to learn abou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表6. 不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原因

由此可见,虽然有过半数的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没有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知识,但是他们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意愿比较强烈。即使那些表示不愿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的本科生,也是由于不了解公共危机管理或者没信心学会公共危机管理,这些人可以通过建设浸入式、交互式、情境化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来改变他们的学习意愿、态度与信心。

2.4. 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019年末局部爆发并在2020年蔓延到全世界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包括“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加入了世界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行列。

2.4.1.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认可度的变化

在1147份样本中,366名本科生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知识,他们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认可与选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而发生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56.56%的本科生喜欢通过传统实体课堂教学模式来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43.44%的本科生喜欢通过新媒体在线教学模式来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喜欢通过传统实体课堂教学模式来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本科生降至总人数的38.8%,而喜欢通过新媒体在线教学模式来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比例则升至总人数的61.2%。见图5

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本科生比较能适应疫情形势变化而接受“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本科生更具有吸引力。这给“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Figure 5. The change of the recognition degre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图5.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认可度的变化

2.4.2.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四种在线教学模式的喜爱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黑龙江省高校提供了“直播、录播、辅导、混合”等在线教学模式供师生选择。不同高校、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会根据各自的条件与偏好进行自主选择。在本次调查中,对于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366名本科生而言,35.52%的本科生喜欢直播式教学,25.41%的本科生喜欢录播式教学,36.07%的本科生喜欢混合式教学,只有3.01%的本科生喜欢辅导式教学。见图6

Figure 6. Online teaching model and its popularity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图6.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及其喜爱度

无论直播式、录播式还是混合式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学”为辅。这反映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仍然喜欢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成为摆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师面前的一道新的难题。

2.5.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变革需求与建议

2.5.1.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两种教学模式的选择

在1147份样本中,有758名没有上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被调查者表示了他们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其中,72.56%的本科生希望学校采取新媒体在线教学模式开展“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27.44%的本科生希望学校采取传统实体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见图7

Figure 7.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od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图7. 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由此可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开始的“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模式,深受莘莘学子的欢迎。在黑龙江省高校里,那些没有上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本科生,绝大多数也希望通过新媒体在线教学模式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知识。

2.5.2.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调查中,项目组向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征求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从硬件和软件等多个角度提供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与排序。366名学习过“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本科生,对不同建议内容做出了各自的轻重选择。经过“问卷星”对本题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进行计算,得出综合排序结果。其中,得分最高的建议是“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得分最低的建议是“改变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或改革教学形式”也是比较重要的建议,而“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与“增加实验、实训、认知实践活动”则得分居中,“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得分也不高。见图8

Figure 8. Suggestions for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图8. 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建议

这表明在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眼里,“公共危机管理”课程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高校首先应该扩大“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师队伍,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师资水平,其次应该改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形式,最后才是改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学生学习管理制度。

3. 总结与展望

3.1.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论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迫使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采取在线教学模式。这就需要配套的教学平台、管理平台,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掌握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需要学校和师生都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需要教师掌握新媒体在线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为了窥豹一斑,本项目组对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开展了“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对1147个样本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 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开课数不足,许多高校本科生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兴趣度显著增加,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获取了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3) 黑龙江省高校“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线教学效果整体不错,但是师资队伍与教学水平还有待改善;(4) 黑龙江省高校本科生虽然越来越喜欢新媒体在线教学模式,可是仍然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动者的角色;(5)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正可以借此危机进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教学训练,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

3.2. 课程改革的未来展望

在十七年前,中国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和训练机制” [2] ;三年前,“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都没有规范” [3]。于是,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师生都为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视教学视频”“直播课堂”“资源班班通”“自选资源 + 在线答疑”这四种在线教学和服务模式就成为学校的普遍选择 [4],“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可以做出多种选择。如今,应急管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设的本科专业,相关的课程、教材、专著、论文也纷纷出炉,大量的专业人才也应运而生。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经过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高校在线教育会有全新的发展方向,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也终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5]。就像“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系统” [6],就对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风险社会”里,“例外状况恐怕也要成为常态了” [7]。“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在一些关键重要指标上,尤其是原来我们认为是老大难问题的指标上,有可能做得更好、更有效” [8]。因此,如何把公共危机管理的在线教学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训演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今后进行“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

基金项目

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危机管理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GY2020014)。

参考文献

[1] (美)布鲁斯•乔伊斯, 玛莎•韦尔, 艾米莉•卡尔霍恩. 教学模式[M]. 第8版. 兰英,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i.
[2] 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 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03(7): 10.
[3] 杨诚.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7(1): 49.
[4] 王冬冬, 王怀波, 张伟, 王海荣, 沈晓萍. “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在线教学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的33240份网络问卷调研[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30(3): 13.
[5] 王辞晓, 杨钋, 尚俊杰. 高校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应用现状及转型机遇[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30(8): 14.
[6] 陆小志. 公共危机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5(17): 115.
[7]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 新的现代性之路[M]. 张文杰, 何博闻,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8: 10.
[8] 吴岩. 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