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伟臻教授临床治疗咳嗽十二法
Weizhen Shou Profess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ugh Twelve Methods
DOI: 10.12677/TCM.2020.93040, PDF, HTML, XML, 下载: 620  浏览: 1,501 
作者: 郭文韬, 寿伟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关键词: 咳嗽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咳十二法Cough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welve Ways to Cure the Cough
摘要: 咳嗽是整个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病证,发病率高。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在治疗咳嗽方面有较大优势。寿伟臻教授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总结并提出了治疗咳嗽的十二法,分别为“温法”、“清法”、“宣法”、“肃法”、“润法”、“燥法”、“补法”、“疏法”、“泻法”、“健法”、“敛法”及“通法”,本文意在阐述及总结寿伟臻教授总结咳嗽的十二法。
Abstract: Cough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yndromes in the whole lung system with a high incidence. Clin-ical practice shows that TCM has great advantages in treating cough. According to his own clinical experience, professor Weizhen Shou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welve methods to treat cough,respectively, “Wen”, “Qing”, “Xuan”, “Su”, “Run”, “Zao”, “Bu”, “Shu”, “Xie”, “Jian”, “Lian” and “Tong”,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ound professor Weizhen Shou’s twelve methods for treating cough.
文章引用:郭文韬, 寿伟臻. 寿伟臻教授临床治疗咳嗽十二法[J]. 中医学, 2020, 9(3): 272-276.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0.93040

1. 引言

纵观整个肺系疾病,咳嗽是最常见的病证,发病率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咳嗽病证的发病率为10.9% [1]。祖国医药认为咳嗽的致病因素不外是外感或内伤,从而引起肺气不清,失去其宣发肃降功能,上逆作声发为咳嗽,伴或不伴咳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上将有声无痰称之味咳,有痰无声称之为嗽,两者皆有就统称为咳嗽。在临床上多见痰声并发,很难截然将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寿伟臻教授根据《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结合历代中医学家治疗咳嗽的经验总结了治疗咳嗽的原则及方法并将之运用于临床,效果颇佳。

2. 咳嗽的病因病机

2.1. 咳嗽的病因

《医学三字经》云:“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寿伟臻教授纵观古代医家关于咳嗽的记载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于咳嗽的研究,认为咳嗽的病因责之外感及内伤这两个方面。外感病因是指机体感受四时之不当邪气,即六淫之气,内伤病因是指机体脏腑的病气。这两个原因都可以导致肺气不清,失于宣发肃降之功,从而上逆作声而发为咳嗽。

2.1.1. 外感病因

《河间六书·咳嗽论》说:“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中医上认为风邪为六淫之首,其他外感邪气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这正如《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所云。

寿伟臻教授认为外感病因多因为自然气候突然发生变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当时之气不足或太过,或因为自身机体调摄不当,导致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人体,使肺气被束缚,而导致肺失宣肃而作声为咳。

2.1.2. 内感病因

寿伟臻教授认为内伤病因多指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或者肺脏自损。

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导致机体内生火热之邪,从而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吃生冷肥甘厚味之食,损伤脾胃之气,致痰浊内生,上干于肺,使气道堵塞,而引起肺气上逆而发为咳。情志不畅,肝失调达之司,人体之气郁而化火,气与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宣肃而作咳。肺脏自损者,常常是因为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时间一长,耗伤气阴,肺失其司,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亏虚不能输布津液而聚集为痰,或肺阴亏虚,虚而生火,灼伤津液为痰,痰阻气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2.2. 咳嗽的病机

肺主气而司呼吸,《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寿伟臻教授认为咳嗽的病位主要在于肺脏,无论外感六淫或是内伤所生的病邪,皆是侵犯肺脏而导致咳嗽,而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必须通过肺脏。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肺脏,肺气壅滞不畅所致。外感六淫可单一发病,也可相兼发病,病变过程中又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多为邪气实与正气虚并见,他脏犯肺的咳嗽,多因为邪气实而导致正气亏虚,肺脏自损的咳嗽,多因虚致实。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津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表现为寒痰咳嗽。肺脏自病,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综上所述,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

3. 治疗咳嗽的原则

3.1. 治咳当治肺

寿伟臻教授认为治咳当治肺,正如《景岳全书·咳嗽》所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生理位置又最高,是五脏的华盖,而肺脏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脏最容易感受外感六淫之邪和内伤之邪,而肺生理上又为娇脏,且肺功能上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不能耐受邪气侵犯,邪气侵犯则肺气不清,失于宣降,则发为咳。在者,肺为咳嗽的主脏,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故云治咳嗽当从肺论治。

3.2. 治咳当治痰,治痰当治气

寿伟臻教授认为治咳当治痰,是因为整个肺系疾病重点在一个“痰”字。痰由水湿所化生,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正如国医大师颜德馨所说“阳气不到之处,即为饮邪停滞之所”。而治痰需先治气,其数由来以久,《丹溪心法》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痰因气病而生,故治痰先当治气,气顺则痰自消而津自布。皆以治气为首务,而治痰之方,调气为先,所以治咳当治痰,治痰当治气。

3.3. 治咳当辨脏腑

寿伟臻教授认为治痰当辨脏腑,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仅限于肺,凡是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影响到肺,皆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升降出入,当邪气侵袭肺时,易致肺内津液凝聚成痰而作咳;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当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多、劳倦及饮食不节致水湿内停凝结成痰,上干于肺而发为咳;肾为生痰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之根本,脾阳不足致水湿内停凝结成痰导致肺气被束而发出咳声。

4. 治疗咳嗽的十二法

寿伟臻教授的治咳十二法是基于《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言之理论及其多年来临床经验总结及提出的。

4.1. 治五脏咳

4.1.1. 治肺咳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乃贮痰之器,肺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而发为咳嗽,故咳嗽多责于肺,寿伟臻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咳嗽多数也是从肺论治的。

1) 温法

肺性偏凉,感受寒邪侵袭或形寒饮冷皆可伤肺而导致咳嗽,其特点在于咳痰稀薄色白,咳嗽声重,临床上常伴有咽痒,气急等症状,寿伟臻教授多用温法来温肺化痰止咳,其方药多源自小青龙汤(《伤寒论》)及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2) 清法

肺为娇脏,其性偏凉,畏热怕火,易被热邪所伤。热邪伤肺,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致咳嗽,其特点在于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嗽频剧,临床上常伴有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等症状,寿伟臻教授多以清法来清热化痰止咳,其方药多取自清气化痰汤(《医方考》)。

3) 宣法

肺气清,喜宣通而恶壅滞。肺感于寒,寒邪与肺气相感,从而使得肺气壅塞不能宣发,导致咳喘上气而发为咳嗽。其特点在于咳吐白痰,临床上常兼见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症状。寿伟臻教授多以宣法来宣肺止咳,其方药多源自麻黄汤(《伤寒论》)。

4) 肃法

肺当金秋之节,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肺中如有逆气、痰浊、逆火、瘀血等阻滞气道脉络,导致肺失清肃、气逆不降而生咳嗽,其特点在于咳嗽多痰,临床上常伴有胸中满闷,寿伟臻教授多以降法来降气化痰止咳,其常用方药取自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润法

肺属秋金,其性本燥,燥邪最易伤肺。秋季初凉,空气干燥,秋风肃杀,伤及皮毛,感之受病,多为凉燥。若时值秋令,秋阳暴烈,久晴无雨,尘埃飞腾,感之受病,多为温燥。久病、大病伤耗津液,或房劳耗精,或久服金石热性补药,而致血燥,此为内燥。燥邪伤肺而生咳嗽,须用生津养阴之品,滋濡津液,润养肺阴,以除燥邪。其特点在于痰少不易咳出,临床上多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热或伴有喘息等症状,寿伟臻教授多以润法来润肺化痰止咳,其方药多取自杏苏散(《温病条辨》)及瓜蒌贝母散(《医学心悟》)。

6) 燥法

肺乃贮痰之器,易感湿邪或内生痰湿致肺气壅塞而作咳,其特点在于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临床上多伴有胸闷气憋,寿伟臻教授多用燥法来燥湿化痰止咳,其方药多源自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7) 补法

久咳肺虚,寿伟臻教授多以补法来补肺止咳。久咳伤肺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肺气亏损,肃降失司则发为咳嗽,其特点在于咳嗽声低,若临床上症见面白,气短,言少声低,神疲脉虚等,多为肺气虚,其常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来培土生金止咳;久咳伤肺,阴津亏损,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而发为咳,其特点在于咳嗽无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若症见潮热盗汗,颧红,夜间咽干口渴,声哑,脉细数等,多为肺阴虚,其常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及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滋阴止咳。

4.1.2. 治肝咳

肺主一身之气,但有赖于肝的疏通条达。气机不畅则肺失宣降,久则津液不布,聚而成痰而作咳。其特点在于干咳及久咳不止,临床可伴有咳嗽两胁下疼痛,甚至不能转身。邵长荣教授通过长期的临证积累,提出“止咳不独治肺,重在治肝”的学术观点 [2]。寿伟臻教授在这学术观点的指导下多以疏法来疏肝理气解郁来治疗肝咳,其方药多源自四逆散(《伤寒论》)及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1.3. 治心咳

心咳多由心阳虚导致水饮凌心,而间接导致肺气壅闭而发为咳,其特点在于咳吐粉红色泡沫状痰,心咳临床多伴心痛。现代不少中医工作从事者以泻法来治疗心咳 [3]。寿伟臻教授临床上也常以泻法来泻水平喘,平冲降逆,其方药多源自葶苈大枣汤(《金匮翼》)及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4.1.4. 治脾咳

脾乃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干肺气而作咳,其特点在于咳嗽痰多,临床上多伴有右胁下疼痛,通引肩背,寿伟臻教授多用健法来健脾化痰,其方多取自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4.1.5. 治肾咳

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久咳后肺气浮散无根。其特点在于咳嗽无力,咳不易止,临床上多见动则气促且伴腰背疼痛,寿伟臻教授多用敛法来敛气平喘,其方药源自肾气丸(《金匮要略》)并多用五味子、乌梅、白果、诃子等敛气之品。

4.2. 治六腑咳

寿伟臻教授认为六腑以通为顺,六腑实则气机不畅,上干肺气则发为咳,故其多用通法治疗六腑引起的咳嗽,如临床上胃咳特点在于伴有干呕,大肠咳特点在于伴有便秘,其常用大承气汤(《伤寒论》)及小承气汤(《普济方》)来通气止咳。

5. 结语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寿伟臻教授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历代中医学家的经验总结了治疗咳嗽原则及从脏腑辩证的角度提出的治咳十二法在临床上已取得了不俗的疗效,笔者阐述这篇文作的目的在于将寿伟臻教授治疗咳嗽的方式方法以供广大同仁参考讨论。

参考文献

[1] 陈如冲, 赖克方, 刘春丽, 等. 广州地区1087名大学生咳嗽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2): 123-126.
[2] 邵长荣, 张晔敏. 辨治慢性咳嗽, 宜以疏肝调心从之[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0(3): 1-3.
[3] 刘驯, 孙景环. 周天寒教授治疗“心咳”临证经验[J]. 中医学报, 2013, 28(178): 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