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应用——以湖北大学某学院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A Case Study of a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DOI: 10.12677/AP.2019.96134, PDF, HTML, XML, 下载: 894  浏览: 1,69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温 迎, 陈建新: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摘要: 目的:本研究调查湖北大学某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该院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线上测评。结果:两个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男女生在SCL-90测试中,在人际敏感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各高校应该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测评常态化,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测评结束后根据测评结果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 Sophomores and juniors in the college were assessed by online questionnaire using 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90)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 The scores of the two scales were all higher than norm,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factor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the SCL-90 test,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aspects. Suggestion: All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normalize 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select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ool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archives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results.
文章引用:温迎, 陈建新 (2019). 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应用——以湖北大学某学院为例. 心理学进展, 9(6), 1088-1093.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6134

摘 要

目的:本研究调查湖北大学某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该院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线上测评。结果:两个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男女生在SCL-90测试中,在人际敏感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各高校应该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测评常态化,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测评结束后根据测评结果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

关键词 :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容易经历一些比较强烈的生活事件,例如人际交往不顺或失恋,同时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有时难以自主处理一些压力事件,较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过度焦虑、抑郁、心境障碍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自杀。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中,自杀死亡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47.2% (杨振斌&李焰,2015)。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相关部门不会把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数据对外公布,而是当作内部资料收集起来(吴才智,江光荣,&段文婷,2018),使得很多研究调查得不到完整的数据。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自杀的比率仍居高位,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深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2002年教育部颁布《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性)》,要求高校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有具体明确的部署。再到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由此可见,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均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举措也各有利弊,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受众面广,但针对性不强。心理咨询与辅导虽然针对性强,但受众面较小。大学生心理普查采用的是心理测评的手段,心理测评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初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验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有关的心理辅导或干预。目前,心理测评常用的人格量表可以大致了解个体的人格特点,判断某种环境是否适合于测试者,预测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这些可能不适应某种环境的大学生,再适当地心理辅导和干预,或者引导大学生适应环境,在即将出现心理问题或已有心理问题的初期把其遏制住(牟新博,2010)。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会在新生进校不久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方式有问卷作答和上机作答,对于排查出心理疾患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心理测评只反映了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很难做到排查无遗漏、无失误。因此,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尤为必要。湖北大学某学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新生入校心理测评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测评,把心理测评作为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排查隐患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拟通过线上量表测评的方式来调查湖北大学某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数据结果,初步得到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参考现有文献和该学院已有的做法,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为今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

2. 对象/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对象/资料来源

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某学院大二和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344人。其中男生126人(36.63%),女生218人(63.37%),大二学生167人(48.55%),大三学生177人(51.45%),年龄19~23岁。

2.2. 方法

2.2.1. 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到学院机房进行测评。施测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独立完成线上测评。

2.2.2. 研究工具

1)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90)。现版本由Derogatis编制于1973年,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Kass et al., 1983)。该量表由90道题目组成,分为九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主要用来测查精神病门诊患者的症状行为及严重程度。1986年金华等人提供了我国正常人的常模,所以该量表也可以帮助正常人初步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该量表为五级评分,从“1” (没有症状)到“5” (极度严重)分为五级,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答。

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William W.K. Zung编制于1965年。用于抑郁症状筛选及严重程度的评定。SDS包含20个项目,评分按症状出现频率评定,分为四个等级:1) 为近一周没有或很少出现,2) 为少部分时间,3) 为相当多时间,4) 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反映抑郁状态的4组特异性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刘贤臣等人测得SDS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4,且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信度系数均在0.8以上,SDS与其他抑郁量表的评分成中度或高度相关,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SDS分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抑郁严重指数(0.25~1.0)来反映受测者的抑郁程度。受测者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的感受按1, 2, 3, 4四级评分,累计各条目得分为总粗分。抑郁严重指数 = 总粗分(各条目总分)/80(最高总分)。抑郁程度判断方法:阴性(抑郁严重指数 < 0.5);轻度抑郁(抑郁严重指数0.5~0.59);中度抑郁(抑郁严重指数0.6~0.69);重度抑郁(抑郁严重指数0.7以上)。另一种是用标准总分来判断抑郁程度。总粗分 × 1.25 = 标准分,标准分 ≥ 50为轻度抑郁,≥60为中度抑郁,≥70为重度抑郁(刘贤臣,唐茂芹,陈琨,胡蕾,&王爱祯,1995)。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t检验。

3. 结果

1) 该学院大学生与青年常模的SCL-90分数进行比较

有研究显示在使用SCL-90量表的研究中,有一半研究得到的数据是与金华等人所编制的常模进行比较的(金华,吴文源,&张明园,1986;黄艳苹&李玲,2009),所以将在本研究得到的数据与金华等人所编制的青年常模进行t检验,发现除了在偏执注意因子上没有差异,其他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该学院大学生的得分均比常模得分高(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SCL-90 scores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youth norm

表1. 该学院大学生和青年常模的SCL-90分数对比

2) SCL-90分数的详细情况

该学院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或等于160分的检出率为33.14%,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有中度及以上的不适感(因子分 ≥ 3)分别占0.58%、6.67%、5.52%、5.52%、3.78%、2.91%、1.45%、0.58%、1.74%、1.16%,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人际敏感和抑郁。

3) 男女生间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

对所有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做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只有在人际敏感因子上,男女生差异存在显著性,即女生得分(1.89 ± 0.59)显著高于男生(1.73 ± 0.63)。在其他因子上,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4) 该学院大学生与青年常模的SDS分数进行比较

本文采用的是王春芳等人通过对1340正常人施测得到的数据为常模,标准分为41.88 ± 10.57 (王春芳,蔡则环,&徐清,1986),而本次研究的344名大学生SDS标准平均分为46.98 ± 10.78,两者有显著差异(t = 8.782, p < 0.05),即该学院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常模得分。

5) SDS分数的详细情况

本次测评过程中,采用的是用标准分的判断,在该学院的大学生中,发现标准分 ≥ 50分的有130人,即轻度抑郁症状现患率为37.80%,≥60分的有41人,即中度抑郁症状的现患率为11.91%,≥70分的有8人,即重度抑郁症状的现患率为2.33%。

6) SDS标准分男女差异

男女标准分为46.68 ± 11.64和47.16 ± 10.27,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t = −0.40, p > 0.05)。

Table 2.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each factor of SCL-90 between genders

表2. 不同性别在SCL-90各因子得分的差异

4. 讨论

4.1. 该学院学生在SCL-90和SDS上的得分均高于常模

在SCL-90测评中,除了在偏执这一因子上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均有显著差异,且均为该学院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在SDS测评中,该学院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乐观。大部分大学生面临考研、就业、学业等压力,部分大学生可能还会经历恋爱不顺、家庭变故等应激事件,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这些事件。虽然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有二级心理辅导站,均可提供义务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但由于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对自身问题认识不清等原因,主动求助意识淡薄。

4.2. 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来说没有显著差异

在SCL-90测评中发现,男女生只有在人际敏感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因子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生性比男生比较敏感、细心,再加上该院的男女比近乎为1:3,女生居多。女生会比较在意一些细节的东西,当人际出现问题时会选择忍受或逃避,很难直接表达。而男生遇到很多事情不会放在心上,说话做事会比较直接,所以问题得到很快的解决。在SDS测评中,发现男女生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4.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4.3.1. 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体系,机制也日益完善健全,但就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掉以轻心,依旧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及问题意识。学校应加大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认识到求助于心理咨询是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同时,鼓励二级学院建立心理辅导站,聘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者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扩大求助途径和渠道。此外,要关注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自育、自助能力,从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助人”的终极目标。

4.3.2. 心理测评常态化

有研究发现,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会遇到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大四学生们面临毕业考研或找工作的焦虑(刘梦楠,2018)。大学四年里,不同的年级会有不同的压力事件。所以,有必要每年进行一次心理测评。心理测评作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帮助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早发现问题、早介入干预,并提供相关帮助。

4.3.3.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

选择合适的测验工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现在,常用的心理测量量表有很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大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像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关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量表。另一方面是在早期可以使用人格量表,像是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U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人格测定工具,预测其人格特征在某种压力情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可能引起学生不适的因素,并及时介入和干预(闻洋,2017)。

4.3.4. 建立完善心理档案

心理测评之后,要根据测评结果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并结合工作和学生实际不断完善。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实行分级管理机制。重点关注得分较高的学生,尤其是有自杀倾向的。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多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了解到学生经历了比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要鼓励他们接受咨询和辅导。对于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多开展相关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等,教会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能。根据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

基金项目

2017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重点资助项目“自育工作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11111301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艳苹, 李玲(2009).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5), 366-371.
[2] 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1986).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No. 5, 260-263.
[3] 刘梦楠(2018). 抑郁自评量表综述. 数字化用户, No. 30, 249-251.
[4] 刘贤臣, 唐茂芹, 陈琨, 胡蕾, 王爱祯(1995). 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9(1), 19-20.
[5] 牟新博(2010). 浅谈心理测量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科教导刊(上旬刊), No. 9,184-185.
[6] 王春芳, 蔡则环, 徐清(1986). 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No. 5, 267-168.
[7] 闻洋(2017). 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简述. 科教导刊(电子版), No. 12, 22.
[8] 吴才智, 江光荣, 段文婷(2018). 我国大学生自杀现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No. 5, 95-99.
[9] 杨振斌, 李焰(2015).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5), 698-701.
[10] Kass, F., Charles, E., Klein, D. F., & Cohen, P. (1983). Discordance between the SCL-90 and Therapists’ Psychopathology Rating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0, 389-393.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1983.0179004004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