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l of Exam Dishonesty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DOI: 10.12677/AE.2022.127345, PDF, HTML, XML, 下载: 312  浏览: 490 
作者: 张玎葵, 谢 添, 施长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扎根理论考试失信影响因素Grounded Theory Exam Dishonesty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近年来,初中生学业诚信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到学校风气,还影响到社会诚信。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6名初中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收集数据、资料转录、三级编码和分析,探讨了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我们从33个概念中梳理出10个范畴,通过进一步比较归纳,整理得出4个主范畴,由此构建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academic integr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school atmosphere, but also affects the integrity of society.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rooted theory, an indepth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with 6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data, data transcription, three-level coding and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ntrustworthy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examination were discussed. We sorted out 10 categories from 33 concepts, and through further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we sorted out 4 main categorie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untrustworthy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ality.
文章引用:张玎葵, 谢添, 施长君. 基于扎根理论的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7): 2272-22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7345

1. 问题提出

诚信,作为修身安邦的基石,是维系社会交往的准则和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百年来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品格和行为之中。但是近年来校园中各种考试作弊以及剽窃、抄袭、造假等现象却屡见不止,考试作弊现象已成为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作弊行为成了吹嘘的资本,而旁观者竟是投来羡慕的目光,这种现象严重侵蚀了教育的根基 [1]。本研究旨在通过质性研究,探究影响初中生考试诚信的本质因素及应对策略。

考试最早是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重要方式。我国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完备的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科举取仕制度,发展至今考试已经成为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知识储备。考试作为学校检查教学质量、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对教和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地检验和质量评价,对师生起到一种激励和导向作用,实施得当则有助于教学相长。

考试失信行为(Exam dishonesty),也称为考试作弊行为,是参与考试的行为主体在执行考试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的直接破坏考试目的,严重影响考试功能与作用的正常发挥,虚假反映对象在特定知识经验信息传承中的效果和质量、品德养成性状、技能能力具备态、身心发展状况,导致考试结果失去特定信度和效果,要求偏离理论假设的行为 [2]。考试作弊行为是一种同考试本身相拮抗的行为,是对考试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消极否定。

关于中学生作弊原因的研究,卜德镇首先从社会方面分析其原因,其次是学校的评价制度不合理、考试制度不健全、师资水平差,再者是家庭教育方式的落后以及家长期望值的不合理方面分析,最后主要是学生自身方面,表现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造成的 [3]。吕亚发现,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包括不正确的利益需要、当前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学生诚信应考教育的缺乏、学生考试管理的不规范、家长、教师和学校给予的压力以及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等6个方面 [4]。孙云鹏在对初、高中部分学生的调查后指出,中学生考试作弊,除了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外,还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有关。当然还有研究者发现初中生作弊主要是由于顾惜自己的面子、他人对自己期望的压力、考试监管不力、社会风气不良等原因 [5]。

现有研究大都是从考试作弊的现象出发,采用思辨研究归纳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初中生个体对于考试失信行为的观点与解释作为切入点进行质性研究,分析致使学生做出考试失信行为的原因,整理并建构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对初中生的考试失信行为的研究,不能用审视的眼光去研究,以免由于批评的思维使结果有失偏颇。其次,学生对于考试失信行为的认知,也无法通过简单化、表面化的问卷来识别。尤其是还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初中生,由于思想的不独立、认知局限,简单填写一份问卷不能表达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对获取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后,可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把握该问题。其次,在教育学中运用扎根理论,能够尽可能发现教育现象中被忽视的问题与成因 [6]。因此,本研究采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6名初中生进行了访谈,在选取访谈对象的具体抽样方式上选择了开放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方式。本研究最终选择的访谈对象信息是通过知情人士(学校教师、学生)获得的。深入访谈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二轮访谈安排在第一轮访谈结束后的一周后进行。考虑到学生在校上学的情况,访谈时间定为寒假期间,具体为2022年一月份至二月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viewee

表1. 受访人员基本信息

2.3. 研究过程

访谈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采用开放式访谈,大致围绕“校园学习考试的事件及感受”这一线索让受访者畅所欲言。随着资料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问题逐渐聚焦,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访谈提纲 [7]。第二阶段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运用第一阶段生成的访谈提纲对重要概念进行纵向探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进一步补充已有研究内容和观点。

在对资料进行后续分析中,我们要对访谈对象表达的看法或讲述的“故事”进行分析整合,突出重点。另外,在研究中保持敏感性,关注非言语行为中可能传达的重要信息。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三级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一级编码为开放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对资料概念化的过程,从口语化的访谈资料中提炼抽象概念,并将意思相近的语句进行合并与重组。本研究对6位受访者的“讲述”进行逐行逐句编码,在尽量保持受访者原意的情况下,并经过进一步比较和修订以及抽象化处理,最后得到33个次类属。

Table 2. Three-level encoding

表2. 三级编码

二级编码为轴心编码。轴心编码中关注那些能敏锐地、充分地反映原始代码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编码结果代表着最重要、最频繁出现的初始代码 [8]。本阶段对轴心编码阶段形成的33个类属进一步提取,分析类属之间的联系,最终归纳出10个范畴。

三级编码为选择编码。选择性编码将不同类型的代码和类属再次联系起来,使数据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主要任务是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归纳、整合,最终确定的核心范畴为“外部环境”、“个人特质”、“道德观念”和“对待考试态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部环境是考试失信行为的先决条件

我们通过主轴编码提炼了外部环境的两个相关类属,分别是“班级氛围”与“人际关系”。前者指初中生对于所在班级的整体感受,后者则是初中生与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个人的关系理解。在访谈中,多次出现班级学习风气淡薄的观点,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个体所处的微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 [9]。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从编码结果来看,学生对于教师的看法分别为“信任老师”、“害怕老师”、“仇视老师”。后两者直接指向不良的师生关系,由于初中生的价值观并不成熟,不能理性地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情绪化、不稳定的。学生对教师的不良看法,不可避免的影响学生对该科目知识的学习,出现懈怠、敷衍学习的行为 [10]。总的来说,消极的外部环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懒惰的习惯。

3.2. 不良道德观念是考试失信行为的内在动力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均处于发展中,道德品质也同样是在不断成熟。在道德观念的相关类属中,我们提炼了两项类属。第一项为“诚信认知”,是指初中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的对诚信的认识。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初中生对于诚信的认识是比较有限的。对于判断行为是否诚信,表现出犹豫不决和标准混乱。例如:在谈论不诚实事件的行为取向的时候,有受访者会根据对象不同来判断是否去进行失信的行为。

(部分访谈内容)

访谈者:那就是之前你说的,你还就是比较看重诚实的,那你觉得这样一种行为,会不会可以把它归划分为,对老师不太诚实。

受访者F:不会,老师是老师,朋友是朋友。

访谈者:所以说你之前说的这个诚实主要是针对同学朋友之间的。

受访者F:对老师不是。

访谈者F:老师是另外的人,另外的那个标准去对待。

第二,初中生群体对于负面道德事件的取向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出现遵循权威、无可奈何、个人利益为上等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在考试诚信的事件中,初中生现有的道德水平不能稳定地驱动个体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对于个体已经出现的考试失信行为,可能会通过事后自我开脱、同伴从众等途径做出合理化解释。

3.3. 考试态度是考试失信行为的直接推动力

首先,初中生对于考试的看法是比较全面的,认为考试的功能主要是检查学习情况与升学选拔,也有访谈者认为考试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对于考试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常见与普遍的,探究其出现的原因于本研究意义不大,而这些观点对于学生考试是否诚信确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受访者提到,考试是否作弊取决于考试是否重要,在重大的升学考试中,成绩直接影响其学业前途。

其次,对于作弊的动机,本研究提炼出了四个次类属,分别是“态度不端正”、“自我认知有误”、“激励与惩罚的不适宜”和“有利环境的出现”。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与同学打赌谁敢在考试中作弊,个体以玩笑看待考试作弊行为;认为考试不作弊是胆小、是在同学面前“丢面子”的;或者是将成绩看成是能力的象征,认为成绩下降会被他人嘲笑。在自我认知方面,初中生表现出学业自我效能感低、诚信推脱和习惯性懒惰等观点。“激励与惩罚的不适宜”是指家长与老师对待孩子成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在激励方面过分宣扬物质激励,使学生对考试认知出现误解,认为考试仅仅是获得物质奖励的途径。在惩罚方面,家长与老师在忽视孩子个人能力的情况下做出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丧失取得成果的动机,孩子还会为了逃避成绩下降的严厉惩罚而不得不考试作弊。最后关于“有利环境的出现”是指学校提供的松懈考试环境以及教师对考试失信行为的消极应对,这些会增加学生的侥幸心理,并减少对考试、学习的重视。

最后,在访谈中,受访者对他人考试失信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可以理解的,是他们面对外界要求无可奈何的做法。同时,他们也提出考试作弊是没有意义的、对作弊者的看法是负面消极的以及作弊行为影响公正。这一方面体现了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于初中生的诚信教育是比较缺乏的。

4. 结果与讨论

4.1. 初中生考试诚信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综上分析,本研究建构了初中生考试诚信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Model diagram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am integr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图1. 初中生考试诚信影响因素模型图

该模型为一个四棱锥形结构,其中“初中生”、“个人特质”、“外部环境”、“道德观念”和“考试态度”构成了四棱锥的五个顶点。个体通过“个人特质”、“外部环境”、“道德观念”等因素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对考试的态度上。该模型大体上反映了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的全部因素。由图1可知,初中生考试诚信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外部环境对个人特质、道德观念与考试态度的直接影响。个体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其发展受到环境的促进和制约,学校环境是初中生主要生活、学习的主要阵地。个人特质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环境中的重要他人、重大事件以及思想观念塑造成的。外部环境对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主要由教师实施,在现有的教育思想下,教师除了教授学科知识之外,育人也是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其中就包括了品德培养。此外,个体还会主动从环境里的重要事件中学习,完善自己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外部环境通过班级学习风气、他人诚信观点为载体影响个体考试态度。

2) 个人特点与道德观念对考试态度的直接影响。首先,在本研究中,个人特点包括了受访者的班级身份、交友标准和消极品质。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大都是普通人或者是“坏学生”的代表,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是不太被关注甚至是厌恶的。这一群体可以从成绩的提高而获得教师积极的关注。其次,从交友标准和消极品质部分来分析,这一部分学生有虚荣心、同时学习效能感低、价值观较为混乱,这些特点使其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促使其考试作弊的潜在动因。第二,从道德观念的层面考量,错误的道德观念导致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混乱。观念是个体做出行为的根源,道德观念对考试态度的影响是泛化的。

3) 考试态度对个体考试诚信行为的直接影响。初中生对考试的态度是其是否进行考试失信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内隐因素 [11]。对考试的错误认知,包括考试功利化、工具化惩罚性等观点,促使初中生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获取高分。考试在初中生的眼中已经变成了获得奖励的工具,是逃避惩罚、欺骗自己的捷径。

4.2. 对初中生考试诚信的思考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初中生的道德发展正处于习俗水平,该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关系和谐协调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12]。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众的行为,就是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该水平的儿童倾向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在本研究中,初中生在很多时候习惯性地把家长或老师的要求作为自身的道德标准,这样强行移植的后果是个体不能内化灌输的道德标准,在没有内在认知的支持下,已有的道德标准凸显不出重要意义,导致个体的行为与他的认识是矛盾的。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努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关注自身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但他们的思想并不独立,在价值判断观中倾向于听从权威。由此,初中生对其考试失信行为的认知,会受其道德水平发展的制约,做出错误的道德判断。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编码后建构的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理论模型,初中生这一群体在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后,主要是班级学风涣散与有利考试作弊环境的影响,加之以个人较低的学习效能感为主的特点,从而更易改变其道德评判标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出合理化解释,最后形成较为稳定的考试不良态度。

因此,对于初中生考试失信行为的对策,除去考试制度本身的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1) 营造良好的学习与考试环境,正向积极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初中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道德观。2) 教师与监护人以包容来关心青少年群体,对于存在不良价值观的初中生,积极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相对于苛责,疏导才是妥善解决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良方。3)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教育者首先要改变“分数至上”的陈旧观念,在教学教育中,融入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考试的导向与激励功能,消除其筛选差生、无限增加学习压力的样貌,使学生不用“谈考色变”,倡导以全面发展、提升素质为目的的考试观。

本研究根据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初中生考试诚信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影响初中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因素。虽然研究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但仍有不足,需要作进一步思考。第一,本研究是以湖南省某县作为案例区域,并以该县的6名初中生为样本展开的。虽然我们考虑到了案例区域和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但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也存在差异,研究结论能否推广,尚待进一步检验。第二,本研究建构了初中生考试诚信影响因素模型,这种行为的出现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本研究仅对其进行了简要探讨,期待未来有更深入、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杨琪. 初中生诚信观: 现状、问题与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 廖平胜. 考试学原理[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卜德镇. 农村初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叙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09.
[4] 吕亚. 当前中学生考试作弊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5] 孙云鹏. 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成因与预防[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05.
[6] 巴尼G.格拉泽, 著. 扎根理论研究概论: 自然呈现与生硬促成[M]. 费小东, 译. 美国: 美国社会学出版社, 2009: 5.
[7] 李晓凤, 佘双好. 质性研究方法[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127.
[8] 凯西•卡麦兹著. 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 边国英, 译. 陈向明, 校.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73.
[9] 刘杰, 孟会敏.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2): 250-252.
[10] 唐芳贵. 初二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及文化因素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3): 250-252+259.
[11] 余丽莎. 农村初中生考试作弊心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5.
[12] 杨国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04(14):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