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劳动教育的内涵变革、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The Connotation Transforma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4548,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6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秀玲, 蒋叶子: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新时代农村劳动教育内涵困境发展New Era Rural Labo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ifficulties Development
摘要: 应时代发展变化推进农村劳动教育内涵变革、实践转型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推进现代乡村建设以及筑造美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变革的背景下,当前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依然存在教育观念片面化、家庭和社会劳育参与度不足、农村劳育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而,重塑正确的农村劳动教育观念、构建多方参与劳动共育机制、有效开发农村特色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考评机制是当前农村劳动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 of rural labor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value in promo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uilding a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promoting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ange in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uch as one-sided educational concepts,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families and society in labor education, low efficiency in the utilization of rural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n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s for labor education. Therefore, reshaping the correct concept of rural labor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 mechanism for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in labor education, effectively developing rural characteristic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a sound labor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are feasible path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labor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秀玲, 蒋叶子. 新时代农村劳动教育的内涵变革、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4): 520-52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548

1. 引言

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指出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围绕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了要求细化和专业指导,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根据年龄、学段特征为学生制定了多元化、层次化内容。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劳动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对此,农村有着劳动教育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在地化资源,对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也应从小学抓起。因而,把握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深入探究当前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及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对于更好地落实和推动农村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农村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2.1. 于个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

“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推动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系是劳动教育的内在诉求,四育的最终落实需要劳动来促使个体与客观世界发生现实关联以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劳动教育可以“树德”,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劳动品质等意义深远;劳动教育能够“增智”,学习劳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够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劳动教育能够“育美”,劳逸结合、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既能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理解劳动创造美的价值与意义,也能让他们体会劳动成果的乐趣,增强对美的领会与体悟,提升审美素养;劳动教育能够“强体”,劳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增进学生身体发育、强健体魄 [1] 。因而,劳动教育沟通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和外部精神世界,赋予个体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 [2]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生完美的有效方式。

2.2. 于教育:构建完整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疏离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已然成为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形式之一。受到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竞争性选拔考试成为教育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重智轻德、弃美厌劳,“单向度”的智育选择往往成为常态,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是匡正教育时弊的需要。同时,劳动教育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综合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实践形式和检验手段,成为育人质量提升不可缺失的部分。如果说德、智、美是心理层面的发展,体是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劳动教育则属于创造实践能力的发展,五育相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惟有将劳动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贯穿渗透于其它各育,才能提高全面育人成效 [3] 。以此,劳动教育是促使教育体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关键一环。

2.3. 于乡村:推进现代乡村建设的有效力量

农村劳动教育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劳动教育成效决定农村劳动人才的劳动能力、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劳动教育课程将田间地头变为滋养人才的新课堂,承载着未来乡村建设者的乡土情感,学生从中形成对于乡村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投身乡村建设的劳动精神与品质 [4] 。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支尊农民、爱农村、懂农业的乡村劳动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因此,乡村建设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2.4. 于社会:筑造美丽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劳动教育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劳动教育理论的学习能够扭转社会成员好逸恶劳的不良倾向,引领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培育敬劳爱劳的劳动态度,树立共产主义劳动道德。其次,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挥集体群策、交互创新,是个体实现社会化、拓展社会关系、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是群体之间共同营造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农民,是将知识型、创新型人才与工农群众相联合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增进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纳和尊重,调和社会阶层矛盾、实现社会共同体整体素养的提升,使社会关系朝着公正有序、和谐友爱方向发展,让尊重知识、崇尚劳动、爱戴人才、追求创新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5] 。

3. 新时代农村劳动教育内涵变革

劳动教育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全新的意蕴样态,具体表现于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与跟进。

3.1. 教育目标:从“游离”转向“明确”

在传统教育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为实现德智体美四维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将劳动教育目标局限于服务“德、智、体、美”的发展,忽略了劳动教育的作为独立的一部分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要素构成和内涵指向,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其他教育并列存在而不可或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指导地位,强调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也回归到育人本体之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导向,以切实发挥综合育人效能为价值旨归,锻造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6] 。

3.2. 教育内容:由“窄化”回归“生活”

传统劳动教育侧重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对于劳动价值观念、精神与情感等深层次的培养不予重视,容易导致“有劳无德”现象,难以真正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劳动逐渐呈现出新形态,劳动教育已经不等同于书本知识与简单体力劳动之和,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劳动。现代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的活动 [7] ,不仅包括行为上的劳动习惯、能力上的劳动技能,还包含思想上的劳动价值观、心理上的劳动情感以及伦理上的劳动品德。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传统劳动教育局限,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对劳动的知情意行进行全方位建构 [8] 。因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不断丰富、不断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劳动中体悟物质财富创造的艰辛、激发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3. 教育方法:于“单一”走向“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劳动教育“唯教材–唯课堂”的方式和组织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劳动教育面临更高要求、高层次、高水平的挑战,社会劳动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和创新性。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5G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劳动教育丰富多元的教育形态,体力劳动、实体劳动不再是唯一的劳动形式,脑力劳动、生理力劳动、虚拟劳动等同样属于劳动范畴。新时代劳动教育方式不仅是教材知识的单向传授,随着劳动资源供给环境多元开放,新时代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依托先进技术、高尖端器材、实训基地等,在形态上体现为家政、养殖、种植、园艺、烹饪、非遗传承等活动;在过程上与革命历史、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美学艺术等有机融合;在空间上走出学校,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形成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互沟通、家庭社会共参与的劳动教育新形态,先更能激发和驱动学生劳动创造的动机和兴趣。

4. 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困境

4.1. 农村劳动教育观念片面化

劳动教育意识的缺失和劳动教育观念的片面化导致劳动教育的弱化和窄化。一方面,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问题,导致劳动教育政策的落实存在执行偏差,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流于表面。如劳动教育并没有被纳入育人全过程,甚至只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行动力。教师将劳动教育内容局限于劳动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劳动技能、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精神的养成,将劳动形式局限于教材学习和课堂讲授而忽略实地体验和动手实践 [9] ;学校管理和教师观念的偏差导致劳动教育无教材、无课时、无设施、无计划成为农村学校的普遍状态,甚至劳动往往被作为学生犯错后的处罚手段,给劳动无形间贴上“不良”标签,使学生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受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部分农村家庭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轻视劳动、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农活和体力活,秉持“干活耽误孩子前程,读书才能走出大山”的偏见,“学习至上、重智轻劳”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共性问题 [10] 。家校劳动教育观念和方式偏差共同误导了学生,使其形成错误的劳动观,影响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的养成,甚至形成懈怠、懒惰的享乐心理。

4.2. 家庭、社会劳育参与不足

劳动教育认知程度和劳动观念直接影响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参与度。学校和教师被认为是劳动教育的唯一责任方,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参与度及配合度低已成为农村劳动教育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农村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难以及时随时代发展快速转变,在家庭、村落或社区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屈指可数,甚至一些家庭以劳动“耽误学业”为由拒绝配合劳动教育的开展,甚至存在“5 + 2 = 0”的劳动教育现状 [11] 。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村落、组织等与学校劳动教育配合度也不高,导致学生学校及家庭以外场域参与体验生产生活劳动的机会匮乏。此外,一些偏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父母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学生学业,大多关注点只在于学生期末成绩高低,劳动教育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家长劳动教育参与率也不容乐观。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劳动教育参与主体单一,影响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不利于劳动教育内容及形式的拓展和丰富,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4.3. 农村劳育资源利用效率低

农村地区拥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丰富自然资源、非遗资源、农业资源、人力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良好场域。然而,由于劳动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农村学校忽略周边劳动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劳动教育城乡同化,缺乏活力和农村。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如学农园地荒废,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的实施设备闲置等。另一方面,校外资源得不到开发拓展。家庭课程资源、种植养殖基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遗址等农村特色资源被忽略。同时,人力资源实践性及利用率不足。农村教师及家长相较于城市教师和家长来说,更加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环境资源及生产实践活动,农村劳动人民事迹也是劳动教育的良好素材,劳动楷模、民间艺人等都是劳动教育的课程的重要人力资源,但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乡土资源边缘化、人力资源被埋没、农村劳动楷模示范作用尚未引入课堂 [12] 。农村劳动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导致劳动教育局限于书本和校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4.4. 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

当前,教育中“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现象仍旧突出,学校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一方面,劳动教育评价地位的边缘化导致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缺乏单独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和方式上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套用至于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劳动教育独立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往往注重对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对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性评价 [13]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家长参评、学生互评、社区评价、专家指导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尚未引入农村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教师作为唯一的劳动教育评价主体,难免存在主观臆断的现象,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低。因此,劳动教育监督评价体系的匮乏是当前劳动教育浅显化和低效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 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路径

5.1. 重塑正确的农村劳动教育观

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是农村劳动教育观念转型基础和前提,打破传统应试教育观念重塑农村劳动教育价值观是当前劳动教育开展的首要任务。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带领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勇于打破“唯智独大”的教育机制,大胆走出“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状态,致力于“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以美为贵,以劳为基”的教育实践 [14] 。其次,农村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家长会、讲座、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增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认知,做好劳动教育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引导家长和学生通过实践深刻感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劳动参与度和家校良性互动。此外,当地政府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宣传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劳动共识。

5.2. 构建多方参与劳动共育机制

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唤醒灵魂的事业,劳动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和家长必须全面认识到学校和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引导孩子在校学习劳动知识和在家进行劳动实践相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应纳入多方面的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破除唯教材、唯分数的局限,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增强学生劳动素养。在家庭生活中,参与家务劳动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也是孩子习得生活和生存技能、形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态度、观念和习惯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明确自己的劳动教育职责,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农村劳动教育离不开村或社区的配合,社区应配合好学校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增进劳动教育效果。另外,党和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发挥宣传引领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农村特点加快制定当地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同时要加大农村劳动教育财政投入、鼓舞劳动模范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创造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只有多方教育主体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有效推动农村劳动教育的落实。

5.3. 有效开发农村特色劳动资源

农村地区作为劳动的发源地,具有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农村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农村特色优质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地域性探索课程资源的在地化,避免劳动教育“千校一面”的局面,实现农村劳动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一方面,农村山川田地、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工业生产等都是劳动教育素材和资源,如农忙时节的帮农、集体劳动、劳动节气等都可以纳入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实施之中。另一方面,农村劳动模范、工艺匠人、非遗传承人等选聘用于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不仅可以解决劳动教育师资短缺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尊重。此外,学校应与当地农场、社区合作,创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为学生提供义务植树活动、打扫社区卫生、帮助敬老院老人等志愿劳动机会,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种植、收割、搬运等劳务活动,使学生习得更多实用劳动技能和形成崇尚劳动的情感态度 [15] 。

5.4. 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考评机制

科学的督导评价是劳动教育扎实有效推进的条件保障,应根据农村实际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首先,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师生考评体系。将劳动教育成效作为教师教学成果、推优评先、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实。只有劳动教育过程、结果与学生考评标准相挂钩并占据适当比重,才能激发家长与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提升劳动实践质量及水平。其次,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元的考评方式。通过现场督导、数据监测、社会考察、家长反馈等形式,记录学生真实劳动情感和体验,观测学生劳动素质变化和考察其劳动实践能力,加强对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评价,突出对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的考量,将学生劳动理论学习及实践情况及时纳入学生劳动教育档案,用于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另外,要强化外部监督。政府部门应重视劳动教育的督管,将其作为学校绩效监测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经费使用、课程编制、师生配比以及实教成效等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范畴,确保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 [16] 。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20年培训模式的流变研究》(项目编号:2023Y0565);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初中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昆明市P区3所中学为例》(项目编号:YJSJJ23-B88)、《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SJJ23-B33)。

参考文献

[1] 冯永刚, 师欢欢.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3): 112-121.
[2] 班建武.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19, 40(1): 21-26.
[3] 李政涛, 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7-16.
[4] 刘佳, 王玥玮.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6): 71-75.
[5] 张利钧, 赵慧勤, 张慧珍. 新时代劳动教育: 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26): 3-6.
[6] 梁大伟, 茹亚辉.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目标导向与价值旨归[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6): 20-26.
[7]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8] 陈云龙, 吴艳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 人民教育, 2020(7): 35-38.
[9] 高吉柱.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甘肃教育研究, 2021(8): 30-33.
[10] 张晓燕.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22(1): 6-9.
[11] 韦丽银, 刘远杰. 新时代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8(10): 36-46.
[12] 鲁妍妍. 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13] 郑培培.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意蕴、困境与实现机制[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20(10): 56-59.
[14] 彭强.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实施路径[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14): 4-7.
[15] 夏剑, 陈江宁. 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可能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7): 15-20.
[16] 张策华.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J]. 江苏社会科学, 2022(3): 16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