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孝”融入社会治理新路径
Integrat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into New Form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4272, PDF, HTML, XML, 下载: 62  浏览: 9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文熙: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夏辛萍: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孝文化基层社会治理Filial Piety Cultur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摘要: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将孝融入当代基层治理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表现为子女不孝、代际隔阂严重等问题。从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孝道能为新时代基层治理赋予文化内涵,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推进“孝老”观念融入到社区基层治理,推动对老年人的重视和尊重,使社会趋于和谐稳定。
Abstract: Filial piety, a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since ancient times. Integrating filial piety into contemporary grassroots governanc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The current soc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highlighting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manifested in issues such as unfilial children and severe intergenerational barri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filial piety can endow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owards social governanc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towards the elderly” into community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omote the importance and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文章引用:陈文熙, 夏辛萍. 新时代“孝”融入社会治理新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77-8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272

1. 引言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最重要的伦理观念,《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的孝道是百行之首。家庭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需要孝作为秩序来维护长幼秩序和家族延续,这种秩序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古人又将这些伦理制度化规范化,表现为种种“礼制”,形成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1] ”可见孝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传统孝的内涵

2.1. 孝是为人之本

当父母年迈体衰,失去劳动能力时,子女应该主动承担起照顾和赡养的义务,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要求,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在《礼记·内则》中,古人便已提出“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要求人们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即“养父母之身” ‎[2] 。《礼记·祭义》中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说明对孝顺的子女,在照顾父母时,一定是蔼然可亲、怡声下气的。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必须心怀感恩和尊敬之情,只有保证父母精神上保持愉悦,自身的心灵才可得到满足。孝道文化通过培养谦虚的心态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品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在道德修养品格操守遵守行为规范。

2.2. 孝是齐家之要

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内部存在着父子、兄弟、夫妇三对关系,外部包括亲戚和邻里等关系。“齐家”的本质在于整治好家庭内部关系,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观念,能帮助各家庭成员找准自己的位置,完成本份工作。儒家向来重视“齐家”,用孝来“整治、治理家庭”,《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中有丰富的齐家思想,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家范》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儒家“以睦亲为上”的齐家思想。《孟子》强调了家庭秩序和礼仪的规范性,将“孝”和“仁义”联系在一起,以“孝”齐家,家庭和睦。“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孝悌之道对于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用仁义作为联系父子、兄弟伦常的纽带。也体现了这一观点 ‎[3] 。

2.3. 孝是治国之本

“礼”是顺应人性的善行和规范,才能做到“有耻且格”,其中“孝”又是德之“德”、要、礼之本。道德准则是维护国家秩序的基石,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国家安宁。《三才章》所说“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将“孝”从家庭伦理推广到“爱天下之民”,与“为政”“治国”密切相关。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年(486),诏令:“民年八十以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 ‎[4] 。这些政策都体现了用孝治理国家的理念 ‎[5] ,改变了民族野蛮、落后的精神面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思想和政策基础。

3. 新时代孝的内涵

3.1. 赡养父母

赡养父母,是谓“能养”。无论是传统孝还是新时代孝都将赡养父母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赡养方式上。以前家庭的规模较大,一个家庭通常有多个子女,形成了多个年轻人赡养少数老人的格局,养老的压力较小。现代社会却与之相反,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年轻人承担的压力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力不从心的困境,养老问题也越来越被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所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迎合时代背景,对赡养老人的责任提出新的见解。一方面,家庭养老仍是最普遍的形式,这种以家庭亲缘为纽带,满足中国家庭三代同堂、承欢膝下的美好夙愿,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但是,社会的高度竞争,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许多年轻人没有余力去照顾老人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还需丰富符合现代养老制度的新时代孝内涵。社会上许多传统的人认为社会养老和临终关怀等是“弃亲不养”,但其实这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看法,“分而不离”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即老人和子女各自独立生活,但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互相照顾。社会养老需要政府、社区等多部门的联动和支持,这些就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尊重长辈

尊重长辈,是谓“尊亲”。在传统的孝道中,尊敬长辈是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念。这种现象通常被描述为“顺从”,权威性孝道强调子女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怀疑和争辩是不能允许的,即孩子们接受对父母的安排,这与近代所提倡的科学和创新并不相同。但是当代的孝的“敬”不应该是表面的、虚伪的敬,而是一种真正的、有形有意的敬。新时代的孝则应成立在亲子关系中实现平等和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不再是人格上的屈从和对自由的牺牲。在传统的孝观念中,对于父母的关心通常表现为对他们生活细节的关注,要求子女“随侍在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需要应付繁忙的学业,青壮年需要忙于生活,不可能时时刻刻呆在父母身边。在这种情况下,关注长辈的心理状况变得尤为重要。给那些无法与父母亲身相伴的人来说,通过电话或发送短信来沟通奉献关心父母的各种方式,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

3.3. 付出行动

付出行动,是谓“践行”。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的关怀和照料应该以行动来体现,尤其是在父母生病时,更应该竭尽全力地照顾,无微不至地关心,力图让他们没有忧虑。在传统孝道中,对于患病父母的照顾,越是表现出超乎常人的举动,就越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而被人们记住,例如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哭竹、卧冰、尝秽、割股等行为。在这样特殊的孝道影响之下,对长辈的悉心照料和情感鼓励,看来似乎过于平凡,难以达到孝的标准。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例如,有些故事中提到的牺牲自我、盲目服从等观念可能与现代人的独立、自主和追求个人价值的理念有所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摒弃这些故事。相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比如孝顺、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等美德。同时,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 孝在推进基层治理方面的作用

4.1. 孝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

当下,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新阶段,进程明显加快,程度不断加深,规模日益扩大。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上一次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不断加剧着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市场到社会,从家庭到个人,从有史以来的年轻社会到前所未有的老龄社会,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历史性转型正在全面展开。

在社区中,一线救助和社区防治中处处体现着关爱老人、呵护老人的救助理念,这正是孝老爱亲美德的体现。国家卫健委为照顾老年人健康,提出做好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测。要构建网格化布局医联体,对老年人进行分级健康监测,二级以上医院发挥技术指导等作用,牵头医院要建立绿色通道、快速转诊机制,帮助重症老人可经绿色通道转诊到高水平的医院。但许多年长者不具备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的技能,在生活中遇到出行、看病、消费等方面的困难,无法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所以多地选择完善医院老年友善服务,包括多渠道挂号、设立老年人绿色窗口、专属通道等。在智能自助终端设备增设导诊、导引服务。对医院互联网应用进行适老化改造,根据老年人需求优化栏目设置,推出大字体、大图标显示,提供全程语音提示等功能。汇聚合力,将对老人关怀和照顾融入社会氛围当中,大力弘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孝老爱亲”精神。基层社会治理中这些优秀的思想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民众的价值共识,从而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可以说以孝为首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使人们的判断和行动存在共同的基础,影响了对老人做到包容和友好的行为取向,使社会协调发展。

4.2. 孝有助于缓解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就意味着社会治理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矛盾。其中很多公共事件中都少不了网络的推波助澜,这些冲突延伸到社会当中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责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承担对老年人在经济、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责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因此,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这种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问题却十分棘手。首先,父母常常考虑到子女的面子,所以他们认为家事不应该被他人知晓。其次,即使父母因养老问题向法庭寻求帮助,最终判决子女承担赡养责任。子女能够顺利履行这一责任,父母的经济状况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能会破裂。中国的传统“孝”文化有助于维持家庭关系的和谐。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孝”文化主张最重要的孝道就是要孝敬父母,这种观念富有深厚的情感色彩。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当下,家庭和谐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子女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能够始终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彼此之间相互支持和友爱,他们通常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对他人持有同情心。传统的“孝”文化强调家庭成员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也尊重了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它强调子女应对父母负有物质和精神上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德教育,强调家庭成员团结互助、尊重老年人和相互容忍等概念。此种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不仅可降低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还为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4.3. 孝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康佛特生物学家直截了当地指出:“老年歧视是种看法:由于存在很长时间,人们不再是人,也不再是同样的人,或者变成了一种下层的人群。”换句话说,老年人被隔离出来,成为不同于“我们”的“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老年人歧视问题频繁发生。虽然媒体和网络上时常出现老年人“霸占”公共场所的新闻,但这并不代表老年人没有受到歧视。相反,这些事件往往引起了年轻人的不满和抵触,表现出了对老年人的偏见和不尊重。前不久,有媒体发起了关于“早高峰是否应该禁止老年人使用公交卡”的投票。结果显示,76.4%的参与者支持禁用老年人公交卡,评论中甚至出现了“早起上班够辛苦,还要给老人让座”的抱怨声。这些言论表明了一些人对老年人的不满和抵触,认为老年人在高峰期“没正事也要出门跟年轻人挤”,应该为此付出代价。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和不公正的。所有人都会老去,老年人也应该享有尊重和关怀。老年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尊重老年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尊心,也会失去他们的贡献和潜力。

老年人歧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孝作为以亲子关系为核心,需要外部社会力量的维护,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孝道受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融合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个人的约束力量越来越弱,就容易出现不孝事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尽一份力。只有通过加强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理解,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教育和提高公众对老年人的认知和意识,以及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我们才能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尊重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引导和培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既发扬传统,又结合时代新发展孝的内涵。

5. 将孝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

5.1. 基层精英领导

选出一个好的领头人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基层社会的许多事务依赖于基层精英的参与和组织,利用自身的声望和影响力,组织和引导互助组织,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基层秩序的维持。根据韦伯的观点,人们服从于支配者并不仅仅是出于功利计算。在日常生活中,

服从是基于对支配者的“合法性”的信任。权威是一种获得内心认同和自愿服从的“合法性”权力。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或称为卡理斯玛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6] 。根据韦伯的观点,基层精英被视为具有魅力型权威,他们获取权威地位并不依赖于外部权力的授予,而是源于他们个人魅力的合法性,从而获得了他人的自愿顺从。具体来说,基层精英获得权威的基础是建立在自己的道德品质之上。“基层精英可以提高精神层面的收益,通过自身对基层的内聚力和控制力,设置村规或民约,通过非正式的手段提出具体的规定,将孝道融入到共同约定的行为守则当中 ‎[7] 。基层精英作为乡贤新时代在社区基层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传播和扩散,“关爱父母”、“尊重长辈”、“缅怀先祖”的美德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传播提供了环境。

5.2. 法制手段引领

制度作为一种规范、规则和惯例的集合,为人的个体行为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块,从而影响个体的基本偏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以此形塑个体的持久行为模式。人的内心中的道德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很多时候是来源于习惯上的养成,而人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道德上的养成就需要制度上的规范,相对而言,法治就是最好的抓手 ‎[8] 。传承孝中的法治思维,完善制度的构建,提高它的导向强化和监控作用,使之成为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中国特色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比如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就是将孝伦理性和法治性相结合的案例。尊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将老人赡养问题拔高到法制的层面,把探望和问候老人也作为明确的法律要求。法律的强制性使得子女以“自身为中心”的价值观受到限制,不能冷落和忽视老人。但是法律只是进行一种引导性的规范,并没有对探望的频率、时间以及怎样问候进行要求:也没有对违反法律后要承担怎么的责任进行确定。所以将孝编入法律就是在风向上进行引导的作用,引导并教育社会对老年人的重视,主动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5.3. 舆论方面引导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基于熟人的交往准则,容易建立起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舆论是一种隐性的伦理文化,也是道德规范的传播机制和渠道,达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治理效果。在交流中,增进了居民间的日常交流和互动,强化了彼此之间情感上的联系,大家对孝有不同的理解又互相融合,最终达成一致的看法,让思想上回归到行动中,培育出良性的治理资本。另一方面,居民之间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并用以表达自己看法,判断出事件的是非曲直,这是一种强大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权威。因为当道德规范被违反时,社会往往会通过表示不满或者不悦的方式来做出反应,为了避免自身成为舆论的中心,维护自己的脸面,人们选择遵守孝道和道德规范,舆论就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着重打造舆论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不仅为基层提供了社交场所,也是舆论产生的重要场域。比如在休闲广场内设置文化宣传墙 ‎[9] ,通过文字、图片及雕像等形式展示孝的故事和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孝的观念,塑造优良的精神品德。在社区内开展孝道讲座、标语宣传、孝道模范评优等多种方式营造基层孝老爱亲的舆论氛围。通过舆论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让孝道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柔性治理方法之一。

6. 结论

孝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一种真善美,历来被视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10] ,是规范中华民族日常行为的重要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积极推动孝道与社会治理相融合,让孝道在社会治理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求,为构建更美好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

2022年广西哲社规划课题《极老龄观视角下青年群体孝老观念与行为的变迁和调适研究》(项目编号:22BRK002)。

参考文献

[1]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 人民日报, 2014-10-14(1).
[2] 刘余莉, 聂菲璘. 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J]. 甘肃社会科学, 2021(5): 152-159.
https://doi.org/10.15891/j.cnki.cn62-1093/c.2021.05.021
[3] 曹坤, 胡永新.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生成机制与实践价值[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3): 3-13.
https://doi.org/10.13676/j.cnki.cn36-1224/f.2021.03.002
[4] [齐]魏收. 魏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 李世龙, 刘惟. 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6): 83-89.
[6] 汪倩倩. 文化治理: “以孝治村”的形成机理与运行逻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5): 102-108.
[7] 尹霞. 孝文化的现代治理价值及其应用[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92-97.
[8] 章玲. 论传统“孝”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价值[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 21(3): 109-112.
[9] 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将孝善文化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J]. 政策瞭望, 2023(10): 57-58.
[10] 陈保同, 尤吾兵. 论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活化” [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 41(2):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