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Shandong
DOI: 10.12677/mm.2024.144066,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6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杜 玮, 东光明: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数字财金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山东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Shandong
摘要: 我国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新标准和高要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亟需研究支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性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山东省文旅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文旅产业科技融合现状,本课题研究构造了三化四链五融合发展模型,即三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人才链;五融合:管理融合、服务融合、队伍融合、绩效融合、信息融合的高质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致力于优化山东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文旅创新性发展研究,助力推进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Abstract: China’s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also facing new standards and high requirements.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ra has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unction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at support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is context,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this project constructs a three-in-four-chain and five-in-on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namely, three modernizations: digitalization, intelligence, and greening, four chains: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information chain, and talent chain, and five integrations: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 integration, team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committed to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 Shandong,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and helping to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文章引用:杜玮, 东光明. 山东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研究[J]. 现代管理, 2024, 14(4): 541-54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406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基本原则,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旅游成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过程,推动旅游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要关注到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坚持创新驱动、优质发展,创新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集合优势资源,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行业发展当中,大兴“互联网+”数字旅游;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守住生态底线,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综合性文旅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推文旅消费全面升级,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业体系。使其成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强化科技支撑,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要素集约、开放合作,打造“好客山东”升级版,开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通过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与文旅产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施“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文旅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关于推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通过统筹推进文旅类行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提升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通过加快对最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2.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华北平原东部的沿海省份,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的不二之选。山东现有A级旅游景区1205个,居全国前列,历史文化方面山东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物古迹及历代名人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有胶济线、烟大线、京沪线、京九线等铁路干线以及济青高速、青银高速、同三高速、京沪高速、京福高速等高速公路及多条国道,8处民用机场,众多航线贯通全省,沟通全国,这极大地为往来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山东省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智慧景区,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疫情过后,山东旅游市场强势复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09.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01%和50.09%。

山东省文旅资源丰富,经过各方多年的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产品更加优质丰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已经逐步显现 [1] 。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科技成果正在更加高质量地转化成为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反向推动文旅事业的发展。

而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新标准和高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已经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山东文化与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突出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但是,公共服务体系过多聚焦在文化服务领域,缺乏针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中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

目前文旅产业融合仅有广泛而缺乏深度,存在大量的披皮工程,产业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行业模仿现象泛滥,缺乏创新性,导致整体竞争力低下;产业结构亟需优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对加快文旅高质量融合造成阻碍;城乡文旅发展不平衡、区域文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旧广泛存在,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不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自身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和特色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缺乏市场调研,缺少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与科技融合能力低,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响应机制不完善给文旅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缺乏应急响应应对办法;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整体创新效能不高,相关基础研究较为匮乏;文旅产业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资源比较匮乏,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 [2] 。

综上所述,国内文旅产业融合研究与国外文化产业研究比较,基于政府政策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集中在对文旅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测度和对策等领域的研究。支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性公共服务体系亟需优化发展,其中基于大数据下文旅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融合中公共服务内容的研究方面,鲜有相关研究。本课题研究构造了三化四链五融合,即三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人才链;五融合:管理融合、服务融合、队伍融合、绩效融合、信息融合的高质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致力于优化山东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文旅创新性发展研究。

3. 三化四链五融合路径优化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研究提出“三化四链五融合”的山东文旅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路径,即三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人才链;五融合:管理融合、服务融合、队伍融合、绩效融合、信息融合。

三化中数字化主要指出优化文旅发展路径的数字化“互联网+”数字旅游新模式,打造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文旅发展新模式;智能化指应用大数据、AI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支付、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现代文旅产业服务质量;绿色化是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绿色资源管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链中创新链指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推动文旅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产业链指构建以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旅游产业融合为新纽带,通过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构建“点状延展、带状串联、网状统筹”的全省产业链新发展方向;信息链指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统筹区域文旅信息,在信息管理的同时对文旅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分类定级,对游客端实现信息的简洁高效呈现;人才链指打通高校与基层间的人才输送渠道,开展创新型旅游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优化旅游相关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健全继续教育机制,培养具有基层专业素质和运营管理能力的现代文旅高质量人才。

管理融合主要分为旅游资源管理和行业监管管理,旅游管理重点强调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实现区域统筹管理协同发展,一体化开发,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样化特色文化旅游,推进多元功能整合。监管融合指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增强文旅产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发挥旅游投诉数据的预警监督作用,建立风险分析预警监管机制,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服务融合指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优化文旅产品结构、创新文旅产品体系,通过线上云平台数据收集和分析,针对大数据算法下不同群体的偏好推送个性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更多高体验性、高互动性的文旅项目。融合文旅产业上下游配套旅游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平台一条龙服务机制并实行绩效排名分类定级,提升服务质量。支持旅行社转型升级,旅游景区等场所开展预约服务的同时,同时应提供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高龄及互联网不敏感人群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为其提供必要的人工服务,保证其游览顺利。

队伍融合指构建新时代文旅服务人才培育新模式,开展创新型旅游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推动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鼓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联合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推动产教研融合,同时促进职业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通基层高素质从业人员晋升渠道,发展继续教育,培养具有基层专业素质和运营管理能力的现代文旅高质量人才。加大力度重点培育旅游业领军人才、加快速度尽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变革新思路与新模式培育新技术、新业态人才。拓宽文明旅游队伍建设思路,引导游客接受旅游地优秀文化的浸染,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实践者和优秀传播者。支持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为企业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服务。

绩效融合通过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体系,对所管理企业及人员展开分类定级、分别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文旅规范监管系统,加强信息收集、管理、共享和公示,推进“互联网+”绩效管理机制,依法依规开展违规惩戒,构建信用为基础的文旅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开展平安文旅市场建设,完善文旅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云技术监测,建立线上云平台一体化的跨行业、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信息融合指加强全省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全省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的数据归集、信息整合,加快构建旅游市场智慧监管平台,着力实现监管业务全量覆盖、监管信息全程跟踪、监管手段动态调整。在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域信息统筹管理、分类收集、全量监管,通过云计算推送到游客端,实现信息高效呈现。

4. “三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特色

4.1. 数字化构建“互联网+”数字旅游新模式

塑造全方面数字化旅游新模式,整合当地实时交通道路通行情况,天气状况,旅游路线信息,人流量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利用现代云计算技术综合打分,根据分数从高到低显示旅游路线推荐指数。加强新型旅游云平台建设,发展前瞻性可预测旅游景区,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线上云平台可提供人流量预测及分流引导建议,展示景区特色内涵、历史传统,并根据游客往期数据分析游客偏好,为不同类型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个性化旅游新体验。

提高旅游区网络覆盖水平,提高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旅游区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数据输入功能,实时更新景区基础设施状态,对全区域进行统筹性综合管理,鼓励旅游社和旅游区、民俗馆等加强合作,开设一定数量的线上旅游服务旗舰店,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开展针对性、强效性的旅游营销,发展定制特色旅游 [3] 。

推进文旅资源全域化全形态数据整合,对各种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建成不同分类,不同层次的资源数据基因库。将储存好的数字资源信息有效利用起来,系统、全面、立体地呈现文旅资源。利用智能设备、新型技术开展体验式文旅,发展创意数字文旅,发展“互联网+”旅游、VR场景体验式旅游、沉浸式体验场馆,推进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 智能化奠定创新性智慧旅游新高度

提高旅游区基础设施智能化覆盖程度,发展无人化无接触的自助旅游,在线下旅游中推广对于应用大数据、AI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支付、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发展与新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智慧景区、特色虚拟现实艺术旅游区、AI特色超现实展馆,交互式旅游艺术表演,发展高互动性、高体验感,高沉浸式旅游。

发展设施智能化同时兼顾特殊需求,建设定制性个性化旅游,利用好智慧旅游服务机器人,加快建设老人友好、儿童友好、残障人士友好景区。同时,建设景区专属短期资源库,顺应大众旅游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着眼于提高旅游服务的便利度和安全性,发展共享旅游,开展租赁式公寓、共享汽车、共享营地、共享异地归还等服务。

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综合旅游平台,保证其具备智慧旅游路线推荐、智能旅游方案决策、智能支付、智慧导览等数字化高水平现代旅游功能。适应现代新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夜间消费,鼓励文化和旅游场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利用云统计分析技术,合理延长开放时间。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是目前智慧化导览应用的先进范例,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个性化、便捷的参观服务。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下载故宫博物院的APP,通过该APP获取导览服务,不需要租借导览器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游客可以通过APP获取展品信息、参观路线规划等服务。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还利用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的人流控制,减少了人员的管理成本。又如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提供智能化的酒店管理服务,采用智能高效的服务模式。游客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预订房间、办理入住手续等,免去了繁琐的前台手续。同时,酒店还配备了智能化的客房设备,如智能照明、智能温控等,方便游客调节房间的环境。此外,酒店还提供了智能化的客房服务,如通过APP点餐、叫车、预定门票等 [4] 。

4.3. 绿色化护航系统性文旅发展新路线

新时代旅游已成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防治理念的重要领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是发展智慧文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用好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自然资源检测系统,将各类绿色资源数字化管理、一体化维护,对绿色资源状态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将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形成更准确,更高效的智能绿色环境管理手段,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以数据为主要支撑,利用大数据、AI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让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更加有效、准确,助力文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创新链激活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内涵,加强自身优秀特色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展示,创新文化宣传方式,利用旅游业涉及面广泛、带动能力强、开放包容度高、发展动力强劲的优势,高质量融合文旅发展。开发文化开发宣传新形式,建设一批民俗文化智慧展馆文化、超现实互动文博馆;创作一批创新互动文化表演、旅游场景体验式文化活动。

加强区域统筹联合联动,强化系统观念,推动打造全域旅游一条龙,推进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将最新数字化技术融入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算法模型、隐私安全、社会伦理等基础性研究,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云平台综合化体系化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算法模型、隐私安全、社会伦理等基础性研究。

以科技推动文化更快融入旅游项目,深入发掘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线上云平台体系支撑,为本地旅游提质点彩,以特色文化作为新的旅游推广亮点,搭上当代文化复兴风潮快车。

4.5. 产业链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新方向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点状延展、带状串联、网状统筹”的全省文旅产业链新格局。以文旅融合为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旅游产业融合新纽带,加强文化和旅游上下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鼓励文旅企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鼓励企业产业链数字化技术创新,以新技术支持产业链提质升级。

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提高创意设计发展水平,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旅游经济、风景区当地生产生活、游客消费需求对接。响应品牌建设,推动助力泰山游、三孔文化游成为世界级山东旅游名片,围绕儒学文化、齐鲁文化、沂蒙红色文化等游学地标打造山东品牌。

4.6. 信息链形成文旅发展新保障

拓宽文化旅游传播渠道和数字文旅服务应用场景,打造“互联网 + 公共文旅”,加强官方文化旅游部门,文旅研究机构和数字科技企业的对接合作,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作为信息链基础支撑,区域统筹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收集储存分析数据 [5] 。积极开展多方面数据测评标准修订,分类整理云平台数据形成路线游客偏好,制定个性化旅游路线推送,收集旅行社旅行路线评价及反馈做好排名打分机制,旅游相关产业做好大数据量化评比机制,集中数据统一管理,集中反映,使游客在云平台上对各类景区状况一目了然 [6] 。

构建云平台诚信评价体系和好客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云平台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进全省旅游产业数据统计流程体系,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分类定级,评选发布齐鲁文旅名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年度人物及企业,对其进行资源政策奖励,拓宽文旅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多样化融资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4.7. 人才链增添文旅发展新活力

开展创新型旅游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推动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加快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调整方法,构造亟需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如适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发展特征和需要的从业人员,加大力度重点培育旅游业领军人才、加快速度尽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变革新思路与新模式培育新技术、新业态人才。

推进文旅从业人员等级考评机制改革,建设线上云课堂,补全在职从业人员培训空白,鼓励高水平从业人员培训深造,建设继续教育机制,打通基层实践从业者理论研究道路和晋升渠道,培养具有基层专业素质和运营管理能力的现代文旅高质量人才。

优化旅游相关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完善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教育,加强高校的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学生基层实习实训。

以企业为重点推进云平台资源协同创新和产业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文旅产业现阶段亟需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引导高校将文旅产业现存实际需求作为科研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同时可进行专业人才的提前培养,相关企业可参与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完善高校科研后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产业性转化作为项目结项和人才量化评价的重要内容 [7] 。

5. 结语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寻找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各衔接点各环节的对接点,将千年优秀文化底蕴融入现代旅游,提升新时代旅游的内涵品质,又以旅游巨大的发展带动力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与消费,实现优秀文化产业和现当代旅游产业的双向融合、相互促进。以儒家文化、齐鲁文化、沂蒙红色文化等为底蕴,重点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融入大数据云科技,构建线上数据平台,实现利管理、便游客、集质量、保安全、向发展的文旅发展新模式,打造全方面多层次的精品旅游发展体系 [8] 。山东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三化四链五融优化路径,从创新、绿色、服务、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对优化区域文旅创新性发展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打造区域一条龙式文旅发展新思路,推动形成区域管理高效、游客使用便利、数据全面清晰、发展道路明确的创新型区域协调发展道路。“三四五”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路径拓展了新时代新征程文旅发展的新思路新路线,提出了区域文旅绿色协调发展,更好地解决了新时代文旅产业如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为区域文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借鉴依据,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实现文旅公共服务体系信息数据的更高质量融合利用,实现资源的更高效率运转。

基金项目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优化山东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区域文旅创新性发展研究”成果;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混合所有制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三共五融’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040;2023年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企业数字化营商环境评价科技创新团队”成果;2022年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重点课题“数字化赋能山东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程编号:22WL(Z)29。

参考文献

[1] 郭新茹, 陈天宇. 文化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 2021(2): 79-87.
[2] 赵嫚, 王如忠.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评价[J]. 生态经济, 2022, 38(2): 121-129.
[3] 孟政宇, 周春波.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58个旅游城市数据的检验[J]. 生产力研究, 2021(10): 74-78 86.
[4] 武金爽.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热点及趋势[J]. 新经济, 2021(10): 50-60.
[5] 张立荣, 姜庆志. 国内外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 政治学研究, 2013(1): 104-115.
[6] 王伟同. 中国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1(5): 19-25.
[7] Ferris, J.M. and Graddy, E. (1994) Organizational Choices for Public Service Supply.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0, 126-141.
https://doi.org/10.1093/jleo/10.1.126
[8] Beesley, M. and Littlechild, S. (1994) Privatization: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Priorities. In: Bishop, M., Kay, J. and Mayer, C., Eds., 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xford Academic, Oxford, 15-31.
https://doi.org/10.1093/oso/9780198773436.00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