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践及优化策略
Practic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System in Medical Majors
DOI: 10.12677/ae.2024.144496, PDF, HTML, XML, 下载: 31  浏览: 5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贝贝, 张运昌, 王柄凯, 陈天恒, 杨 峰*: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上海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度学术素养实践能力优化策略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System Academic Literacy Practical Abilit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摘要: 医药类专业本科教育在提升医学人才素质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而本科生导师制度则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措施。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旨在完善学生导师互选机制、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并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培养。通过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的协同努力,构建一个高效且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培养具备多元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Abstract: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medical majo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alents, and the undergraduate mentor system is a key measu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academic literac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undergraduate mentor system for medical major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mutual selec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ocusing on personalized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schools, mentors, and students, we hope to build an efficient and perfect undergraduate mentor syste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medical talents with diverse innovative abilities.
文章引用:郭贝贝, 张运昌, 王柄凯, 陈天恒, 杨峰. 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践及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4): 179-1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496

1.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1] ,该制度由资深且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全面综合素质的教师担任导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并提供针对性的思想引导、专业教育、素质培养和心理疏导。对于本科生的全面成长具有显著影响 [2] 。首先,这一制度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辅导员制度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本科生导师制度则通过个性化指导,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该制度为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它将辅导员的“以管为主”与导师的“以导为主”相结合,形成了互补的管理方式。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而导师则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专业爱好和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本科生导师制度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了解到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动态,发掘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潜力。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同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将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此外,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5]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度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导师资源不足、指导方式不规范、学生积极性不高等 [6]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践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建立一种合理且系统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践困难分析

2.1. 导师指导层面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在提升教育质量上作用重大,但在实际操作中,导师层面存在诸多问题 [7] 。首先,导师未能充分履行学术指导职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们忙于学术和教学工作,难以及时回复学生问题或提供必要指导,甚至可能无法亲身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指导。这使学生在学术上感到迷茫和无助,影响其学术发展。其次,导师的资质和学术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学生的学术发展。导师间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和科研经验各不相同,导致指导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导师因缺乏学术经验或专业知识,难以提供高质量指导,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导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术发展,并根据学生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然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时间精力有限等原因,部分导师难以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情况,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也至关重要。部分导师因语言表达能力或沟通技巧欠缺,难以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导师的指导意图和要求,影响学习效果和学术发展。同时,沟通不畅还可能导致导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无法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支持。最后,部分导师对指导本科生的责任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术上得不到有效帮助,甚至感到迷茫和困惑。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作用,必须关注并解决导师层面的问题,确保导师能够充分履行指导职责,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指导 [8] 。

2.2. 学生实践层面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旨在通过导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学术和个人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层面的因素往往影响其实践效果 [9] 。首先,许多学生对导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而自身仅作为接受者。当引入导师制时,学生往往对如何与导师互动、如何利用导师资源感到困惑,导致在与导师的交流中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其次,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此外,一些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或自信心不足,与导师的沟通存在障碍。有时由于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和导师之间可能存在沟通难题,学生不愿意与导师分享自己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这些沟通问题不仅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还可能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导师,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希望导师能够为他们提供完整的论文思路和内容,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来解决问题。同时,有时学生对导师的期待与导师的实际关注点不匹配,如学生期望导师对职业发展给予具体建议,而导师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若不能及时沟通和理解,可能会导致导师制度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通过关注并解决学生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导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学术和个人成长。

2.3. 学校管理层面问题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时,部分学校可能未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特殊需求和导师的职责范围,导致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0] 。主要体现在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未能明确导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也缺乏有效的导师评价和监督激励机制,导致导师的选聘、考核和评价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资源限制也是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效果的因素之一。部分学校因经费、人力等资源的限制,无法为导师提供足够的支持。例如,缺乏科研经费、教学设备或学生管理支持,这些都可能对导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本科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学科、年级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指导。然而,如果学校未能充分考虑到这种多样性,提供的指导服务和支持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制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导师资源并未同步增长。这导致部分高校出现导师短缺的现象,许多学生在学术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作用,学校需要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特殊需求和导师的职责范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术和职业规划指导。

3.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中,明确导师的职责至关重要。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还需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和职业规划。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导师应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在学术、实践和人格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导师的素质对导师制度的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导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导师培训体系,以提升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在选拔导师时,应重点考察其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确保导师具备指导本科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定期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导师可以深入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宗旨和职责,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其指导水平。同时,导师也应持续自我学习,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以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是提高指导效果的关键。导师应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如面对面交流、在线指导、小组讨论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高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交流,以提升其指导能力和积累经验。可以定期组织导师分享会,让不同专业的导师交流心得与经验;同时邀请资深导师进行专题讲座或培训,以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为了增强导师制度的实效性和提高导师的荣誉感与责任心,高校还需加强对导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使导师深刻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重要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本科生导师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应鼓励导师探索多元化的指导模式,如科研项目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积极引进校外导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机会。

3.2.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性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性至关重要,这是导师制成功的核心要素。首先,导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通过深入交流,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更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目标。导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自主研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导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提供建设性反馈,助力学生完善思考与表达。此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性至关重要。导师应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通过关心与支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同时,导师应保持专业性与权威性,确保指导质量。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将更愿意参与学习与研究,发挥自身潜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具有积极作用。导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发表研究成果,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其学术成长。

3.3.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3.3.1. 建立灵活的互选机制

学院应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确保每位本科生都有导师。导师的配备应考虑导师的特长,将导师分配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群组,以实行个性化指导。每学年新生专业分流后,学院应公布导师名单、指导内容与方向以及相关个人资料供学生选择。建立互选机制,在互选过程中应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导师的指导权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长选择合适的学生。如果双方意向一致,则互选成功。如果双方意向不一致,则需重新选择或由学院进行调配。互选机制完成后,应加强对学生和导师的后期管理。学生应按照导师的指导要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导师也应履行自己的指导职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提供帮助。如果存在互选不匹配的情况,学院应及时进行协调和处理,确保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选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3.3.2. 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完善的导师评价机制 [11] 。学校在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广泛汲取各方意见,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和实效性。随着学校的发展变化,这一制度还需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高校应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涵盖导师的指导方案、方式及效果等多个维度,对导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应直接与导师的绩效和晋升挂钩,同时重视学生的反馈,将其作为评价导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包括设立优秀导师奖项、提供晋升机会和增加薪酬等,以表彰和奖励表现卓越的导师,树立行业榜样。对于表现欠佳的导师,学校应及时提醒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此外,加强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两者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各有专长,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高校应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小结

随着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医药类专业教育愈发注重对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度作为一种个性化且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在医药类专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导师选拔机制、加强导师培训、强化学生选择机制、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师生沟通等优化策略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一制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21YF1457700)。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董春阳, 刘铄.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探索[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2): 49-55.
[2] 丁珏, 杨小权, 唐小龙, 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机制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3, 9(22): 173-176.
[3] 骆玉梅, 张密密, 周华, 等. 创新创业型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 15(19): 35-38.
[4] 赵斌, 张青青, 王玉涛, 等. 本科生导师制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分析[J]. 继续医学教育, 2023, 37(9): 93-96.
[5] 王舰浩, 王嘉贝, 朱兮子, 等.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于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23): 117-122.
[6] 李青山, 刘凤霞, 褚蕾柔, 等. 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困境及优化策略[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6(1): 112-119.
[7] 王方田, 田薇, 王天宇, 等. 本科生导师制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 9(4): 184-187 192.
[8] 朱郴韦, 刘楠. 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理念、实践特征与机制保障[J]. 高教学刊, 2023, 9(20): 142-145.
[9] 欧阳方平, 孙克辉, 孟建桥. 本科生导师制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物理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1): 1-4.
[10] 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6): 58-60.
[11] 贺武华.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演进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及其实践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3):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