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与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秋天的怀念》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ond Memories of Autumn in the Unified Edition and the Former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DOI: 10.12677/ae.2024.144491, PDF, HTML, XML, 下载: 55  浏览: 92 
作者: 徐淑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关键词: 统编本旧人教版《秋天的怀念》教学内容Unified Edition Former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Fond Memories of Autumn Teaching Content
摘要: 《秋天的怀念》是散文大家史铁生笔下的经典散文名篇,旧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均将其收录在七年级上册中。与旧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对教学的弊病起到一定纠偏作用,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落脚点在一线教学中依旧纷繁复杂。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分析探讨两版教材部分助学系统,分别确定其教学内容,进而对两版教材进行评价。
Abstract: The Fond Memories of Autumn is a famous classic essay written by Shi Tiesheng, a master of prose. It is included in the first volume of Grade 7 in both the former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edition and the current National Unified Curriculum E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vers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unified compil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correcting the drawbacks of teaching, bu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points of this text are still complicated in the first-line teaching. This paper takes Fond Memories of Autumn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artial aid system of the two editions of textbooks, determines the teaching content respectively, and then evaluates the two editions of textbooks.
文章引用:徐淑君. 统编本与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秋天的怀念》比较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4): 151-15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491

1. 引言

2016年9月起,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开始投入试用。无论是教材外形设计、印刷质量,还是字体大小、插图编排等,统编本教材都比旧人教版教材进步许多。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课文在统编本与旧人教版中描写的内容一致,但在教材中课文定位、单元导读、课前导读、课后习题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也有显著差别。

2. 《秋天的怀念》概述

《秋天的怀念》作为史铁生的散文名篇,2013年正式被选编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足以证明该课文极具教学价值。除了各教材编写者青睐这篇课文外,语文名师们也偏爱有加,如于永正、窦桂梅等名教师都上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展示课。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性回忆散文,这种文体往往通过对生活典型事件的选取,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三次“看花”的生活小事作为叙事主线,第一次母亲想带“我”去看花,但那时“我”沉浸在失去双腿的痛苦中,狠心拒绝母亲;第二次“我”冷漠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恳求,但母亲走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了;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花,以此怀念已故的母亲。与此同时,本文还有一条主线是母亲病情恶化到病逝。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把作者曾经暴怒无常的情绪与母亲小心翼翼的爱串联起来,构成文章的第三条线索:作者后来对母亲深切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三线连贯相行,即是本文独抒机心的章法。” [1] 本文通过细腻动人的细节描写、蕴含情感的语句、构思巧妙的章法,含蓄婉转地抒写出作者的情感,有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和愧疚,也有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3. 旧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3.1. 单元导语分析

在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之爱,其中有五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羚羊木雕》《散文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这几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秋天的怀念》是精读课文,叙述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单元学习要求上,旧人教版提出要“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难点,深化理解;也要结合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由此看出,本单元要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时,要在朗读中梳理文章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以及母爱的深沉伟大。

3.2. 课前导语分析

旧人教版的课前导语,提到“我”因双腿残疾而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变得焦躁不安,母亲却一直默默忍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小心翼翼地耐心安抚着“我”心灵的创伤;在母亲病故后,“我”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终于领悟出“好好儿活”的意义。该导语意在引导学生在细节分析中,把作者情绪的暴怒无常、焦躁不安与母亲情感的如履薄冰、隐忍宽容相对比,集中表现母亲给予作者的小心翼翼而又深沉宽厚的爱。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母亲一直默默安抚着作者的生命与心灵,给了他生的希望,最终让作者的心境发生根本性变化,读出生命意义的感悟,也读懂了母亲说“好好儿活”背后用心良苦的大爱。

3.3. 课后习题分析

旧人教版的课后习题有“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两个板块。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本文是一篇叙事性回忆散文,两次“秋天去看花”可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全文;再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去思考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以及流露出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题考察细节描写的作用。在本单元的课文里,细节描写是《秋天的怀念》独特的亮点,掌握细节描写的效果是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意在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分析母亲的形象,体现母爱的伟大。

第三题则引导学生思考“菊花”与“好好儿活”之间的照应关系。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含蓄告诉读者他态度转变了。从一开始作者写自己“暴怒无常”,不肯去看菊花,到最后写自己主动去看“开得烂漫”的菊花,读出作者感受到花的生命力,也读懂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意义。本题引导学生分析“菊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从中体会作者人生态度的变化,领悟母亲对作者说“好好儿活”的含义。

第四题意在帮助学生区分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即“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情感差异。引导学生在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后,进一步体会作者后来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悔恨。

3.4. 旧人教版教学内容总结

综合教材以上的分析,可提炼出旧人教版教材中《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内容。首先,本文是叙事性回忆散文,在本单元的导语中,看出编者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课前导语叙述“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与回忆,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内容。课后习题中,编者设计了“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的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题目中得出文章叙事的情感脉络,通过题目来理解本文的情感。

其次,课后习题聚焦“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句子”,“表现母爱的伟大”,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和母爱的深沉伟大,这是本文重要的教学内容。

然后,课后习题提到文章最后“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开得烂漫”,又再次“重复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看出编者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几次“看花”,感知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领悟“好好儿活”的涵义,这也是本文重要的教学内容。

4. 旧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4.1. 单元导语分析

单元导语能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帮助教师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材进行修订后,《秋天的怀念》被安排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第一篇,属于精读课文。除本课外,该单元还有《散步》、《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这三篇课文。统编教材单元导语的主题指向“亲情之爱”,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看出本文不仅流露母爱的深沉,还有儿子的悔恨与愧疚,这是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4.2. 课前预习分析

统编本教材的课前预习则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提供了文本解读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补充,即史铁生的身心状况,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以及文中表达的情绪,引导学生反思: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懂得接受而不懂得回报”。另一方面则提出了必要的阅读方法,一是朗读课文,二是找出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课前预习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4.3. 课前预习分析

统编本教材则将课后习题做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分别是“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思考探究”第一题明确指出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情感变化的脉络,通过探究题目来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情感。

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叙事性回忆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感人力量,以及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

第三题要求学生理解“好好儿活”这一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期望,以及体会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

“积累拓展”中第四题的三句语句赏析的落点不同于“思考探究”中的语句赏析,这一层次的语句赏析强调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深沉含蓄的情感;并且理解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双重视角,在前文已分析母亲言行神色的细节后,进一步深入分析作者后来的深刻愧疚与懊悔之情。

第五题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母亲的不同情感。同时,注重散文学习的朗读训练要求,深化学生对朗读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4.4. 统编教材教学内容总结

根据上述对教材课文定位、单元导读、课前导读、课后习题几处的分析,可得出统编本教材《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内容。课后习题第一题强调把握全文情感的变化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直接指出《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和核心教学内容。而且“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也与单元导语、课前导语、课后习题相呼应对接,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朗读语气和节奏,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情感。

第二题作者通过对母亲的细节描写来呈现自己的情感。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秋天的怀念》的细节描写依旧是最有特色的,通过解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本文重要的教学内容。

第三题“指向的作者情感正是其人生态度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好好儿活’到最后的‘好好儿活’。” [2] 本篇课文包含了作者三种情感变化,有表层的“怀念”,有隐含其中的“悔恨”与“愧疚”,再到最后人生态度的转变,以及领悟“好好儿活”的意义。因此这是本文的教学内容。

“积累拓展”中第四题的三句语句赏析注重“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与单元导语、课前预习一同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编者点明了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深沉含蓄的情感。

5. 旧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把《秋天的怀念》调整至第二单元学习,目的是做好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的衔接,把学习内容的起点放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展开,减轻学生升学转变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又能唤起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记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自然过渡到第二单元亲情主题的散文学习中,对亲情有更丰富的体验。另外,统编教材把《羚羊木雕》这一篇课文删去,使得整个单元的课文更符合歌颂亲情真挚美好的主题。整体而言,修订后统编教材的课文定位更加合理,选文顺序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通过前文的比较解读,探讨出《秋天的怀念》适宜的教学内容。

5.1. 感受对抗中的母爱

旧版教材先学习《散步》这一篇课文,先让学生体会亲情是和谐正向、其乐融融的,引导学生感知到“父慈子孝”“母慈子孝”等较为正统的亲情观念后,再从另一个角度,即“母慈子不孝”,来描写亲情的特殊和张力,让学生体会到表现亲情方式的多样性。

本单元集中描写亲人之间温馨动人的情感连接,《秋天的怀念》是比较特殊的一篇,虽然本文最终也指向深沉厚重的亲情之爱,但文章却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作者与母爱对抗的细节,把儿子情绪的阴晴不定和母亲呵护的小心翼翼结合起来,与其他课文中温和的、非对抗性的亲情表达产生反差,让学生从文中母子冲突矛盾的片段背后反思自己是否沐浴在亲情之中而不懂感恩回报。

5.2. 体会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

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是本篇课文抒发的情感之一,但作为散文名篇,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悟以及人生态度的转变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作者态度的变化与本文的三次“看花”交织在一起,从一开始抗拒怨恨看花,到最后主动选择看花,两条线索暗示着作者精神状态的积极转变,指向最后的情感线索,即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来升华全文。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优美的环境描写来传递作者宁静的心境,相比此前的暴怒无常,他的人生态度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者熬过绝望的人生困境,重新燃起生的希望,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的不离不弃以及拼命给他“好好活儿”的勇气。归根到底,是母爱的沉重与力量促使作者好转。

5.3.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

前文已经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性回忆散文,即作者通过回忆叙事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思,这是散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旧人教版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都提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握全篇的情感基调”,但这些提示只是粗略提到,不够具体准确。在旧人教版的课后习题中,第二题的设置缺乏文体意识,忽略了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甚至把散文当成小说教,容易让教师的教学目标停留在分析母亲的形象上,只感受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深厚,而忽视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这就把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教学方式相混淆。

王荣生强调:“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3] 。也就是说,《秋天的怀念》最终的教学落脚点是作者史铁生的所思所感,即他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懊悔以及怀念之情,而不是落在言说对象“母亲”与“母爱”身上。

在旧人教版的课前导语和课后习题都强调领悟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意义,这是一句关键句,体现母亲对作者的万般珍爱与殷切期望,但这也只是本文的言说对象,并不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如果我们将落点落在言说对象上,就等于品读散文只品了一半,没走到终点” [1] ,学生并不能抓住散文学习的核心,无法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甚至掌握错误的散文阅读解读方式。

相比旧人教版教材,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找对了本文教学的落脚点:在单元导语、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练习部分,都一再强调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细节叙述里的“感人的力量”,以及“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在加点字词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愧疚与懊悔,以上才是《秋天的怀念》教学的最关键点。

6. 总结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地解读课文,同时也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 [4] 叙事性回忆散文的教学,建议始终都要聚焦在“这一篇”文章里加以解读,梳理文章的叙事章法,鉴赏本文的语言,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思,这才是散文教学的核心所在。通过两版教材的对比研究,《秋天的怀念》助学系统的差别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方法,故在使用统编教材进行教学时,需要更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基于前文的教材分析和文本解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秋天的怀念》这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课文,抓住蕴含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懊悔与怀念之情。

由于《秋天的怀念》教材定位与教学目标都发生变化,教学策略也应进行调整。在本文的教学中,要重视文体意识与文本特征,不能像以往一样架空文本升华母爱。建议通过研读课文,梳理构思巧妙的章法,赏析细腻动人的细节描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统编教材注重通过文章的阅读与写作方式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秋天的怀念》的评价标准“可以以阅读和写作两个形式展开” [5] ,在文本阅读中梳理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情感变化,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即“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叙事和抒情” [1] ,运用语言文字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孙琪.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J]. 中学语文教学, 2018(4): 57-60.
[2] 李凤. 《秋天的怀念》教学现状调查和教学内容建议[D]: [硕士学位论文]. 佛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
https://doi.org/10.27960/d.cnki.gfskj.2018.000051
[3] 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8.
[4] 步进. “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 邹佳叡, 马红丽, 马长安. 统编版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同文异样”比较研究——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J]. 教学研究, 2020, 43(4):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