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课堂中的应用——以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为例
Application of “Theory-Practice-Theory” Teaching Mode in Undergraduates’ Classrooms—Taking the Case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3395, PDF, HTML, XML, 下载: 64  浏览: 1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 肖: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自贡
关键词: 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理论实践教学改革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s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为例,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从师资、教材、理论实践一体化和考核形式四方面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the “theory-practice-theory” teaching mode, as a new teaching mo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tegrates the “theory-practice-theory” teaching mode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nd reform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rse in four directions, namely, the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theoretical-practical 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 forms, in order to better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郭肖. “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课堂中的应用——以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3): 447-45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95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 [2] 。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多学科、交叉性强的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既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导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3] ,而学生则只是简单地听一听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少。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内容和知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不尽人意,最终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 [4] 。因此,在当前高校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中如何将“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中急需决的问题。

2. 高校《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前预习缺乏监督

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是现在多数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农学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培养计划,要求了该专业学生掌握并运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指导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促进区域农业综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以社会科学为主,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因其课程总体框架广泛、杂乱,且内容相对抽象,因此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然而,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然而,目前,高校忽略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多数任课教师仅仅是课前或课后在班群里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内容,并没有做强制性要求,导致了学生并不在乎课前预习。更有老师直接不布置,单纯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些情况都不能很好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所了解,长此以往,教学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2.2.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现阶段在大多数高校中,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材为主,多是依靠教师采用PPT讲授的方式,教学内容比较受限,且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PPT,讲授PPT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本就有限的交流、讨论只局限在课堂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由于“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较低,课堂氛围也较为单调。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仅限于书本,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只能被动的接受课堂上讲授和教材上的知识。同时,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更会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改进和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2.3. 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5]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课程的目标、计划、内容等有清晰的认识,教师也要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有明确的了解。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教授教学计划中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那么教学效果并不会如预期的一样。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实现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中,涉及到较多的学科领域,课程内容非常庞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分别讲解,并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中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加入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都会有很大提高。

4. “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4.1. 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的宗旨就是要求课程教师在有能力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的要求下,课程教师多采用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才能够得到保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如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利用现有的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院校在教师人才储备方面,应首先明确招聘要求,优先考虑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以充实学校教学教师队伍。让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既能结合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4.2. 教材一体化

教材一体化是指将教材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与实践同步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教材本身出发,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融合一体,让学生通过教材就能够领会环境与资源知识实践应用的方式。目前学校课程除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以外,其他学科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空有理论基础,而对农村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实践应用有所欠缺。对此,我们就需要从教材本身的角度出发,探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方式,使学生理论成绩与实践能力都能有所提高。首先,从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教材实践内容编写的层面来看,实际案例内容真实性略有不足,其中多数内容只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现阶段有关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与实际情况相违背。众所周知,环境资源管理知识实践运用的综合性较强,因此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讲解案例,以免影响学生对理论教材的学习以及掌握。但是从总体的教学情况看来,多数学生认为这种现阶段的教材案例,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表示这会让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其次,现阶段环境污染与保护管理制度基本完善,但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迭代更新,或恶化或好转,教材实训的部分内容需要紧跟现有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心现实情况变化,并以教材理论知识对现实情况做出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学生对现阶段我国资源与环境发展现状的紧密连接。最后,课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与资源理论以及实践应用两部分的内容,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对相关环境资源知识理论和实践进行学习。根据相关实践表明,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增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兴趣的现象,学生表示教师引导而自身自主学习,增强了其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能力。

4.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相分离的现象。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实践一体化首先是课程实践一体化,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现阶段多数综合型大学院校均建立有课程实验室,而大部分学生表示,其通过在实验室学习相关实验操作能更好地掌握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而自然资源与环境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更应该将实践操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同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课程教师可以小组分层合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同组的学生指出在发生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出怎样的解决对策。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也能更好地整合相关资源,学校与校外资源合作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等合作的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学的开展。校企合作是大学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方式,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当地组织与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其次,合理的安排课时是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在课程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既要重视实践教学又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可将总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前期可进行理论教学,后期设计良好的实践环节,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参与操作与实践。

4.4. 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理论知识考核中,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测试,还应该适当纳入一些开放性的分析题或论述题,从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与环境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技能考核中,应尽可能结合实际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个形式,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平时考核中,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整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除课堂问答问题、出勤外,还可在教学后期由教师规定主题,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不同的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与分析,进行汇报,并对各个小组如:汇报内容、团队合作、PPT制作、时间把控等方面进行评分。以往的分组汇报往往由教师评分,缺少学生参与,因此在评分中可综合学生意见,以此提升学生对自己组别和其他组别优缺点的认识,提升了教学效果。最终通过设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权重,确定最终课程成绩。

5. 结论

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需要从课前预习、教学方式方法、效果等几个层面入手,探究将“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融入具体教育教学中,以此代替传统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在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时的进行反馈,以此更好地践行“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营造的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提升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学习的丰富性。

基金项目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347)、四川轻化工大学2023年研究生教学建设项目(JG202326)。

参考文献

[1] 朱志伟. 理论与实践的双元转换: 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靶向与应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9): 147-153.
[2] 凌妙, 罗秋雪. 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以百色学院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22): 71-74.
[3] 张赞.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践-理论-实践法的运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3): 39-40.
[4] 张会萍, 郭美丽.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原则与路径[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4(5): 97-103.
[5] 李传, 刘欣梅, 孙昱东, 等. 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 创造“理论-实践-理论 + 实践”的大学教学模式[J]. 化工高等教育, 2012, 29(4): 63-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