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模式的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Border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DOI: 10.12677/ASS.2024.133201, PDF, HTML, XML, 下载: 40  浏览: 81 
作者: 邓依婕: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关键词: 边民互市贸易中越发展模式Border Trade China and Vietnam Development Model
摘要: 边民互市贸易对中越边境实施兴边富民、发展经济、维护边疆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发展新形势下,为了从理论的角度去了解中越边民互市,本文从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的组织模式出发,分析河口口岸发展边民互市贸易的制约因素,探索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新方式,并提出了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口岸信息化共享、合理策划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智慧化筑牢口岸安全防线等发展对策,为河口口岸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提供发展建议。
Abstract: Border trade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prosperity, foster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sur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border area. In ligh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landscap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China-Vietnam border trade by examining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for its development. I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HEKOU ports in facilitating border trade and explor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enhance its progress. Additionally, it proposes strategic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moting smart port information sharing, strategically planning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s for both border trade landing processing, and implementing intelligent port security defense systems. These recommendations aim t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rade at Hekou ports.
文章引用:邓依婕. 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模式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172-17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01

1. 引言

中越边民互市贸易源远流长,自1984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办法》《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边民互市的概念,并设置了边民互市贸易免征关税、产品税或增值税的限额,边民每人每日限额从不超过人民币300元调整至8000元。近年来,中越双方领导人多次互访,国家对边境城镇与接壤国家边境城镇之间的贸易以及边民互市贸易采取灵活措施,给予优惠和便利,中越边民互市贸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的组织模式

2.1. “党建 + 边民互市”模式

组织贫困边民、无自主申报能力的边民加入边民合作组织,推行“党建 + 链长制”“党组织 + 企业 + 互助组 + 边民”等模式,重新把握边民互市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 [1] ,由党员带头整合资源、口岸、园区“三大经济”及旅游、庭院、周末“三小经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围绕资源经济、跨境电商、现代物流、边境旅游等开展经营活动,拓宽边民就业渠道,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引领边民互市贸易发展。

2.2. “边民互市 + 落地加工”模式

由招商引资来的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企业与当地边民签订采购协议,边民从越南购进原材料,入境后由企业收购并运到加工厂区进行生产加工,同时边民可在落地加工企业获得物流、装卸等就业岗位。边民互市的进行,为当地农副产品的流通、工商产品的交易提供了途径 [2]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在河口当地是一种创新模式,加工企业向边民购买农产品,享受于国内农产品同等的税收待遇,增值税可以享受“征3抵9”或“征3抵10”加计抵扣政策,边民个体工商户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待遇,月销售额不超10万元,季度销售额不超30万元,免征增值税政策。该模式能够让边民与落地加工企业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关系,让边民在边民互市贸易过程中获取更大利益。

2.3. “边民互市 + 互联网”模式

搭建边民互市一二级市场交易平台,以边民互市一级市场吸引境外供货商开设商铺,成立边民合作组织在一级市场平台开展线上交易结算,二级市场吸引国内贸易企业,加工企业在平台上登记注册,对办结完海关手续的互市商品进行线上交易,交易完成后开具税票,征税后,进入国内流通和落地加工环节,实现海关、商务、税务、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全流程高效监管,边民无需排队等候申报,提高申报效率。

2.4. “边民互市 + 合作社(互助组)”模式

边民组建互助组是以市场主体的形式进入一、二级市场 [3] ,加入互助组的边民通过进入手机“边互通”App获取共享货物供需信息,形成统一交易意见,在“边民互市”栏目的互助委托办理委托,由互助组的代理申报人在边民互市申报大厅申报端进行集中申报。这种“互助组服务”的“互助委托”进行委托信息确认,委托互助组进行代理申报的方式,提高了边民参与互市贸易的组织化程度和便利化水平。

2.5. “边民互市 + 金融扶持”模式

资金是边民互市的命脉 [4] 。由当地政府引入富滇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边民提供跨境汇款、收款、账户管理、国际收支申报等全流程、电子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边民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在电商服务平台登记备案,与银行、电商服务平台签订三方协议,即可进行电子交易结算,边民可以使用NRA账户和境外账户两种方式结算。富滇银行、建设银行提供金融授信,以8000元免税交易额度为依据,定制2.4万元的边民小额信贷,为边民提供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边民互市 + 金融扶持”模式为边民互市贸易提供融资支持,在支付方式管理、支付交易管理、退款管理等方面,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优势。

2.6. “边民互市 + 跨境电商”模式

该模式借鉴义乌线上线下互联网互动方式,以中方京东、淘宝、天猫等第三方知名销售平台和在越南的主流销售网站Shoppe、Lazada、Tiki等平台为基础,加大国际代购、网红带货、社交销售模式,将国内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儿童玩具等商品出口至越南,是跨境电商创新出口模式之一。“边民互市 + 跨境电商”出口管理模式具有要素更加活跃、成本更加低廉、效率更加高效等特点,与原手提肩扛自行车推货的原始贸易模式相比,交易效率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5至8倍。

3. 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数字化发展运用不足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企业市场能力不强,产业链衔接不紧。基于边民互市业务改革,二级市场仍然处于“半封闭”状态,缺少市场多方监管机制、服务主体、信息发布和展示载体。河口互市仍然处于中国的日用品换越南农产品的传统小额贸易阶段 [5] 。贸易结构单一,集中在农产品、家禽、水产品等传统农副产品上,多元化贸易品种较少,缺乏加工配套和产品“品牌”。加工方式、配套设施、优惠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形成具有河口边民互市特色的产品品牌。

3.2.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政策运用不足

在RCEP签订之前,国税部门已经将小额贸易中大量产品关税降到极低甚至是零,达到了很高的自由化水平。但由于中越边民互市贸易的落地加工企业开展的是简单筛捡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科技研发投入能力薄弱,无法承接精密制造产业的转移,低端的产业面临着向东南亚等劳动密集型国家流失的竞争压力。

3.3. 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信息化建设薄弱、口岸运营能力不足、口岸通关效率不高、与开放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低下。河口山腰站作为河口唯一国检站,基础设施落后,火车北站基础好,但越南境内仍是米轨,中国已是标准轨,中越铁轨无法正常接轨,难以实现“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河口北山货场掏货设施落后,产品出境后反复掏箱换柜,产品损坏严重。

4. 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市贸易运营效率

4.1.1. 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边民互市贸易通道功能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开发建设信息化系统和新技术基础平台,建设河口口岸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管理与支撑技术的边民互市贸易通道。按市场需求和边民聚居情况,在原有自然形成的民间通道数据的国家级口岸加快网络升级、推动5G应用,推进构建涵盖单兵设备、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监管设备的口岸物联网。利用大数据实时分析、微服务技术,探索基站扫描、电子围网等先进警用技术,形成中越边民互市贸易物理世界数字化连接,实现各口岸实时感知控制能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4.1.2. 运用人工智能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

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为边民贸易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6] 。通过智能化升级口岸冷链货场和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河口口岸南溪河联检大楼、河口红河公路口岸北山联检大楼、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坝洒监管区、北山国际货场监管区进境食用水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同时建设一个总的互市贸易大数据中心,各口岸分设大数据中心,由边民互市大数据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在口岸城市布局“AI +”模式行业,建立“AI + 医疗”“AI + 金融”“AI + 互市”“AI + 查验”“AI + 物流”等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在办理查验、业务向导上,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力成本。

4.1.3. 运用大数据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建立数据中心机房,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路资源统一在数据支撑、应用集成、应用开发、国产化操作系统运用,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系统一网统管、一网通用、一网通享,解决证照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问题。

4.2. 智慧口岸信息化共享,改善边民互市贸易营商环境

4.2.1. 构建信息化互联互通,形成优惠政策可视化共享

当地政府可结合发展现状,主动与海关、税务、市管和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提出优化口岸通关、物流监管、市场管理、政务服务、人力资源等政策,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在智慧口岸建设下,建立边民互市贸易政策大数据库,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纵向采集国家级、省级、市级、州级政策数据,横向采集海关、商务、税务、发改等部门公开目录的法规规章、部门文件、政策解读、规划计划等内容,将碎片化的政策资源用数字技术归纳成网,提升口岸服务能力。

4.2.2. 运用智慧化手段改善城市综合环境问题

建立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营商环境服务系统、惠企政策服务系统、惠企人才服务系统、惠企金融服务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口岸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解决在口岸运营过程中,涉及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导致通关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

4.3. 合理策划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的产业链延伸

4.3.1. 利用信息化技术精准分析市场,谋划边民互市贸易产业链

充分发挥自贸区、边合区平台优势和政策红利,整合园区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的价值属性,掌握中方对越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产品结构、市场需求,摸清产品来源和本地资源优势、口岸优势及外向型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支持鼓励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设备的升级,增强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挖掘RCEP原产地区域积累规则带来的贸易效应、产业链合作效应和投资效应,推进产业链向区域内延伸,挖掘“本地化”合作空间,拓展多元化加工贸易业务。

4.3.2. 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力边民互市产业链延伸

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打造特色产业 [7] 。由当地落地加工企业就近招聘边民作为装卸工和深加工工人,以员工身份办理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按月支付边民工资。同时,将边民互市进口商品在边境地区落地加工,可以使企业享受厂房、税收、政务服务等优惠政策,边民在家门口就业,提高人均纯收入。建立“企业 +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 边民”模式,立足于边民和资源优势,引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投入资本和技术,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初级加工厂,让边民在互市贸易中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收购边民每日进口的商品并进行初级加工后,转卖给加工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所获收益进行年底分红。这种模式既帮助中越边境抵边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又降低落地加工企业的市场风险。建立“边民互市 + 园区”模式,借助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和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市经开区的园区优势,探索打通铁路运输通道,支持蒙自北站至越南海防“一柜到港”模式,有效避免反复掏箱、装卸搬运等环节,减少企业物流成本。推行中越经河口口岸国际物流跨境公路直达运输模式,采取“定企业、定线路、定时间”的模式,在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资源,作为加工原材料无缝释放至综保区,提升中越国际货物运输效率。

4.3.3. 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的强弱反映决策者对未来的把握程度。选优配强经济贸易领域的高层次领导干部,在推动智慧口岸建设背景下,能够快速适应口岸经济发展趋势,懂得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准确预测评估并权衡不同项目选择的潜在收益和成本,以保持竞争力和敏捷性,并做出快速明智的决策,同时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分配和资源利用,在减少机会成本中降低交易成本。

4.4. 智慧化筑牢口岸安全防线

4.4.1. 建立智慧化安全防线

协同理念的共同追求是公共管理活动产生协同行为的前提,协同治理理念已日渐被公众接受,其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已被广泛运用。可通过顶层设计逐步修补边民互市贸易“化整为零”存在的问题 [8] 。探索依托公安部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智慧公安,围绕大数据、视觉计算、移动警务等领域开展新技术、新战法研究应用,建立口岸警务大数据智能化联合中心,开发边民互市二维码管理系统,形成具有较强现实战力的现代警务模式。

4.4.2.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宇宙宣传教育中心

协同治理所具有的多元化形式、网络化运行机制、多元化主体等特征也大大促进了公共价值的完善和创新。元宇宙是数字生成的超现实世界,实现了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中越边境世居少数民族较多,利用少数民族边民天然的亲近感,以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在立体再现少数民族祖先迁徙过程、生存奋争的历史场景中,潜移默化引导跨境少数民族寻根问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虚拟人物向边民宣传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树立边民正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参考文献

[1] 刘玺鸿.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 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J]. 云南社会科学, 2021(4): 11-19+186.
[2] 卢鹏, 孙东波. 边民互市的经济与政治功能——以绿春县平和乡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7(5): 37-41.
[3] 胡美术. 中越边民的互助与互市: 基于东兴河洲村的讨论[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7(6): 112-117.
[4] 冯巧玲.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边境地区边民互市贸易政策探讨[J]. 中国市场, 2020(5): 70-71.
[5] 曹贵雄, 黎莹. 口岸型城镇化进程中边境互市与边民互惠研究——以云南河口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1): 149-156.
[6] 邓玉函, 王岚. 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设与边民贸易畅通研究——以东兴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3): 82-89.
[7] 汪瑾, 韩佳伶. “一带一路”下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8(10): 59-62.
[8] 陈宁. 对中越边民互市贸易“化整为零”的合法性探讨[J]. 法制与经济, 2021, 30(9):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