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对青年话语的运用初探
The Application of Youth Discour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1035, PDF, HTML, XML, 下载: 51  浏览: 74 
作者: 王 菲: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青年话语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Youth Discourse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势必要在把握新时代特征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思政课教学语言与新时代语言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青年话语的内涵、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如何良好地融入青年话语,不断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提升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应该注意,在改进教学语言的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牢把握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也是当前改进教学语言的重中之重。
Abstract: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mple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ought political work new era, will rejoice in matter and, sometimes,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new, reasonable use of youth discourse,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language, thus advanc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college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is in order to improve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s. In this proces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theory,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文章引用:王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对青年话语的运用初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255-2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35

1. 引言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 ,这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高校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改进教学话语、坚持与时俱进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需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运用和融合青年话语,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增强教学语言亲和力,将教学话语与新时代理念相融合,形成符合青年学生的青年话语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2. 新时代青年话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入推进,许多领域都在朝着“生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表现方式更为“接地气”,势必会推动信息技术优势与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的深度融合,处理好融合中的深层次矛盾是新时代思政课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继续向前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也需要发生变化。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同新时代理念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感召力与吸引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由高冷化、书卷化向大众化、生活化的转变,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话语主体的互动交流,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断优化,使其充分发挥在现实社会中的效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 。

2.1. 新时代青年话语的基本内涵

所谓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研究,可以看作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3]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的表现类型多样,既包括有政治话语,其特征为意识形态性和指向性;也包括有学术话语,其特征为理论性和科学性且不同学科还具有自身特色;同时还有生活话语,其特征为随意性和生动性,等等。这些话语都是从时代的演变中不断产生的,是时代发展的衍生物,青年话语的产生,同样也是要通过新时代这一时代特征来提取。

青年话语,即为能够在青年群体这一特定群体中,广泛传播的话语语言体系,带有意识形态导向性,其受众包括但不限于青年群体,是在新时代这个特定环境中,展开的沟通方式。新时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新时代,广大青年群体要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方向,接续奋斗、不懈追求、勇往直前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憧憬,就需要学习和了解新时代的思想理念和时代特征、就需要深度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光加彩。

2.2. 新时代青年话语的特征分析

新时代青年话语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又具有青年群体昂扬向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既具有青年群体不拘泥于理论、开拓创新的思想,也会有不稳定思想夹杂其中。青年话语的这种群体特征,让理论话语更偏向生活化,以简单明了的语言穿插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也需要加强辨别能力。

1) 形式娱乐化

近来,“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APP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类似于“韩美娟”这样的主播,“她”用其夸张的形象和独特的视角为年轻人开启了用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和主流文化的先河。例如,对于网络暴力,“她”对网络喷子直言“不要在网络上推推搡搡,有本事在现实中碰一碰!”;对于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她”也说到:“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我帮你,你不帮我,还害我,那我就扎你!”等等的话语,虽然话语简单粗糙,却表达了“她”对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接受和传播,同时通过这些话语,以及“她”的众多粉丝,也体现了当代青年中绝大多数还是能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只是希望有一些简单、易懂不刻板的言语让他们想要去接受、主动去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2) 主体多元化

青年话语体系就是以青年为话语主体的话语语言体系,也就是以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形式来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其受众为广大群体。对于话语传播主体而言,则更加多元化。有作为高校教师用青年熟知的“网络段子”、以通俗化的语言讲授较为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吸引了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也有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播,褪下了一身严肃,以活泼、轻快的语言在微博等平台上,用“主播说联播”这个平台简述时政,获得了众多的关注;也有流量明星通过行动向关注他的粉丝们表明齐对于“危害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企业或个人的严厉抵制,获得了纷纷点赞。众多社会各界人士,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深扎进广大青年群体乃至整合社会群体的心中,虽然言语较通俗,但内涵丰富,在全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动着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3) 体系不完善

青年话语体系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通过广大传播主体而自发形成的,存在于众多媒体和社交平台,由于其表现形式简单通俗、主体多元、仍在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以零散的、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公众的生活当中。

但是,青年话语体系形成由在社交平台和媒体中从一开始的各个平台流量主播,以简单明了的话语传播富有正能量的内容,也就是“网络段子手”,到现在由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用幽默、诙谐的话语,传播富有内涵、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活信息,吸引受众去走进社会、走进并且参与政治生活,通过他们的多样化宣传,从而达到以娱乐化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念,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的目的。因而,青年话语体系虽然不完善,但是仍然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青年话语的必要性

不同于高校开设的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其他学科,高校思政课开设的初衷就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以强大的理论知识解决学生遇到的综合性国际国内的问题,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开学习。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仍待提高,表现在教学语言和教材内容一致、理论性内容较为晦涩难懂等。

3.1. 转变教学理念的要求

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思政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的实践与传播的主要阵地和主要途径,就此功能而言高校思政课必须与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衔接,贯穿运用新时代的新理念,将其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当下教材相融合,因此,理论与实践实现统一性的前提,就是运用青年话语充当教学语言,从而使得教学语言符合青年群体所在的语境。也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阐述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转换理论阐述的语言,运用青年话语来教学,在符合青年群体语境的同时,实现“教”和“学”的双向互动。

从当前时代环境上来说,互联网已经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环境。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范围越广,速度越快,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也愈发便捷,掌握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不出门知晓天下事”已然实现。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便捷的信息获得方式,还带来了符合青年人话语语境的青年话语,这种青年话语包含着青年对于社会生活的观点和看法,他们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阐述着现实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青年话语的发生场所大都在网络平台上,像“抖音”、“微博”、“斗鱼”这种关注度较高的平台上,同时,用各种形式的青年话语传播正能量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这些主播也获得了很高的粉丝关注,这也间接说明了青年话语还是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因而,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应当随着时代的潮流而转变,减小教师与学生之间所产生的代际冲突,形成既能融合学生语境又能融合主流思想的青年话语体系,以此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2. 增强教学亲和力的选择

讲授好高校思政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所在。长久以来,亲和力不足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在教学中运用青年话语是当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首先,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体现在高校授课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通的过程中。对学生而言,适应于学生群体的青年话语更能令其亲近,因而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在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亲和力不仅包括有教材的亲和力、教学内容的亲和力,还包括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其中,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贯穿在教学内容和教材中,教学语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对该课程、该老师产生主观的“亲近”、“排斥”的印象;同样,不同的教学语言也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善于运用青年话语的教学语言,也会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些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善于举实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令学生身临其境;有些老师善于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和运用视频、图片给予学生以视觉感官,同样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仍旧有一些老师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能够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以其独特的见解为学生解释当下时政,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契机,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并且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

其次,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元素,提升其亲和力可以为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语言有多种类型,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语音和视频,可以是抑扬顿挫的语调,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令人身临其境的讲述,同时也可以是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的文字,也可以是具有生活化、通俗化的讲授,也可以是思辨的、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直截了当的,等等。多样性的教学语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利用多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来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在平等的交流中传授知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3.3. 加强教学话语权的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中,许多教授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专家和学者没有运用专业的理论对引进的西方思想、文化、观念进行筛选、分析,导致严重的分歧” [4] 。后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利益杠杆的驱动下,加大与西方在贸易和文化上的交流,使得社会民众浮躁,冲击了集体主义原则,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加,东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量的西方学说和西方观念涌入我国,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青年群体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快的群体,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很快了解并开始传播“优秀”的西方思想。然而,青年群体也是具有不稳定性的群体,尽管他们能够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接受外来观念,但是他们的三观仍处于正在建成的时期,如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加强引导,运用具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青年话语,提升青年群体辨别是非的能力,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但也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青年话语时,要有效率,尽量平衡内容和形式,做到形式是服从于内容的,不能以符合学生“胃口”而过度追求形式主义,主次颠倒,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导向,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4. 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青年话语应坚持的原则

青年话语是在新时代这个特定环境中产生、发展的,具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也具有青年人的群体体征,其表现在思想跳脱、不拘泥于陈规等,在这种特征下,青年话语带来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消极方面产生的影响越小,是当下思政课教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逐渐生成一种对青年学生具有教育引导、价值引领和行为改进意义的青年化言说风格 [5] 。

4.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新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从而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路人,这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转变,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于高校青年进行传播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课,不仅要向学生阐述最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动向,而且还要向学生教授相关学术理论,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与指向性。对于学生主体来讲,一方面有些理论是简单易懂、在社会中时时能看到、了解到的,例如爱国、诚信这类思想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一些理论的论述往往过于拗口,对非专业学生相对难度较大,且学习讲求有用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在生活中派上用场,因而他们是不愿意主动接受的,仅仅是为了考试来死记硬背,消极应付。

在这种学生被动学习,消极应对课堂教学的情况下,高校思政课老师应改变教学思路,转变授课方式,从单向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切实把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也应当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做出改变,在课堂教学中,转换教学语言,提升教学语言亲和力。应减少在课堂中照本宣科环节,转变教学思路,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教师提问,学生自主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最后老师进行问题分析总结,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2.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始终突出课程的政治性,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信仰者和传播者。

首先,教师应把握一定的原则底线。思政课教师在转变教学语言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首要位置。高校思政课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立场等的学科,不管教学语言如何改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不能变,要通过从主流话语体系和青年话语体系的融合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嵌入教师讲课环节的方方面面,以多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的同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辨别青年话语中消极的和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不断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在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题转变的过程中,尽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让教师担任引导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严密的语言体系、严谨的理论知识进行解答,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授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把握灵活性的原则。话语和教学方式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青年生活,以事例的讲授、分析,让青年产生认同感和切身感,从而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学中要融合青年话语,既不是泛泛的进行政治口号宣传,也不是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要坚持系统性融合,高度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思考时代命题,也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深入简出,用丰厚的理论底蕴来论述社会事例。

5.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运用青年话语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既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高校所设置的一门课程,应当有一门课程教学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运用青年群体的语境,转换教学语言,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以轻松的形式掌握到更多的学术知识,也是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注意到的一部分。但是,正是因为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政治导向又有理论影响的课程,必须牢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在符合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变通。

5.1. 单向教学向双向互动转变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简单的单向教学是较为常见的,师生之间较少有交流互动,这对实现教学实效性是不利的。若想改善这种问题,首先要由教育者优先改变,就此而言,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往往在心理上占有优势、领导地位,从传统上来讲,以师为先、尊重师长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思想。但是,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要求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而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教师主导的语言并不能在师生中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反倒会让学生产生“被灌输”的逆反情绪。

讲好思政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备课、常备常新。在新时代,青年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在课堂留有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的时间,在“教”与“学”相结合中,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时政的能力。

单向教学向双向互动转变,就要求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主体作用,转为教育教学中的引导者,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予和保障学生“说话”的权利 [7] 。只有通过这种你来我往的形式,在思想碰撞和意见交换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紧跟课堂节奏,真正融入课堂,在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自主学生的潜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5.2. 将青年话语融入教学话语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极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流动,使得高校青年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了解各类信息,认识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虽然思政课必然要求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必然要以抽象化、学术性的语言阐述相关理论,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当适应新时代的大潮流,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运用当下流行话语阐述深奥的理论,如果不跟随时代潮流直接运用学理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授课,难免会与社会脱节,令学生产生不耐烦情绪。同时,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有用性,因而在讲授理论时应加以举例论证,让学生感受到该理论的有用性,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机与魅力。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指导的实践成果作为示例,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实际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和“政治”的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人们是在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意识性”的理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就此而言,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的源头认识和学习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而需要搜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典型案例,运用直观的案例向学生阐释理论,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其二,在新时代中,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快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跟上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学习和了解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运用具有青年群体特征的话语体系与当下主流话语体系相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运用优秀的流行词汇,贯穿思政课的教学,因为思政课的受众是青年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理论工作者,他们自幼接触和使用的都是生活化的语言,因而以高深的语言授课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运用青年话语,转变教学语言,保持课堂的青春活力,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保持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这门课,愿意去学习。

5.3. 理论话语和时代话语相结合

时代是永恒的话题,每个时代都有符合这一时代的时代语言,教学语言的生命力根本上体现在与当前时代语言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属于该时代的特质。高校思政课要不断更新自身的语言,在继承传统理论语言的基础上,汲取能够反映当前时代变迁的话语形式和语言内容,从而达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变化相接轨 [8] ,让学生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切实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当前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化也是当前社会的发展大势,思政课教学也要主动适应和迎合这一趋势,在教学中也要主动去运用和接受网络语言。但要明确,不是所有网络语言都能够成为时代话语。在网络语言中,也会存在“另类”、“消极”的话语,例如“坑爹”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以辨别、分析,在学生产生类似倾向时,及时引导学生向积极、主流的方向发展,只有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才能成为时代语言,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转换,要不断地融入新时代的时代语言,实现理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良性互动,不断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合理方面,让理论“活”起来,灵活运用在社会生活之中,体现出其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2] 兰天峨. 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1(6): 114-119+125.
[3] [法]米歇尔•福柯. 话语的秩序[M]//许宝强, 袁伟.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1-31.
[4] 白夜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第九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8): 156-159.
[5] 程丙, 成龙. 新时代高校育人话语青年化何以可能——从“网红思政课”现象谈起[J]. 江苏高教, 2019(3): 90-94.
[6]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7] 周洲. 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1): 101-104.
[8] 杨杰, 陈申宏.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旨归与路径——基于新媒体时代的视角[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3):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