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践——以《全球变化》课程为例
Practi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y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in University—Taking the Course “Global Chang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069, PDF, HTML, XML, 下载: 312  浏览: 36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尹 军, 赵锦慧, 张雅诗, 张欣雨, 佘 灿: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双语课程建设全球变化高等院校Bilingu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Global Chan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背景下,“双一流”背景下的地理科学高等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文以湖北大学《全球变化》课程中英双语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本门中英双语课程建设的教材选用、课程讲授、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建设过程以及存在问题。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其他高校双语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key theory on education publish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geographical scien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This research took bilingu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Global Change” in Hubei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assessment of this bilingu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ere elabor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is proces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curriculum “Climate Change” has enhanced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the meantim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has been broad-ened. This research has provided reference for other bilingual curriculums in university.
文章引用:尹军, 赵锦慧, 张雅诗, 张欣雨, 佘灿. 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践——以《全球变化》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 443-4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6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1]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 [3]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4] 。实施“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基础工程 [5] 。

地理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是培养地理方向师范生的专业 [6]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7] 。对于地理科学专业来说,需要以培养双语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教育国际化为导向,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8]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变化”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起来,涉及到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该课程已成为许多高校地理学的核心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 [9] [10] [11] 。全球变化课程中涉及到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政治局势等全球热点议题,双语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广泛,搜集整合难度较小,因此以“全球变化”课程作为切入点建设双语课程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全球变化课程中涉及的许多研究内容是国家政府甚至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课程特性决定了学生需要对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具有较全面的掌握,因此建设“全球变化”双语课程有利于开拓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加深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2] 。

本文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的概况、存在问题与展望。为其他高校“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2. 《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开设背景

本文《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开设学院为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授课面向学生为地理科学专业(大二)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三)本科生。

课程32学时,讲授目标旨在通过英文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科学内涵、发展历程;掌握地球系统、大气系统、海洋系统、陆地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掌握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驱动力;掌握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尺度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途径;掌握过去全球环境变化的基本过程和特征;掌握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响应。

授课学生为地理科学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两个专业本科生均已学过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具备学习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储备;除个别学生高中阶段外语选择学科为日语等非英语学科外,绝大部分学生具有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大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具备了采用英语双语教学学习本门课程的基本能力。

3. 《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实践

3.1. 教材选择

本文《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教材选用中文教材为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的《全球变化》第二版。该教材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变化科学的过程、驱动力、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 [13] 。教材章节编排合理,内容阐述深入浅出,能较好满足课程讲授需求。

英文教材为Mark Maslin编著的Climate Chang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该教材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项议题,英文语言表达简洁明了,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 [14] 。

3.2. 课程讲授情况

课程讲授以全英文课件为基础,按照中文教材《全球变化》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期间穿插英文教材Climate Chang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的相关英文材料供学生课上讨论或课下作业。

课堂讲授为中英双语讲授,较为简单的部分用英文讲授:如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全球变化的驱动力等章节;相对较难理解的抽象的内容用中文加以辅助讲解;如地球系统关键过程中的大洋传送带运行机制、全球变化的研究方法等章节。

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期间选取了温室效应过程、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大气气溶胶作用机制、新仙女木事件始末、利用树木年轮重建过去气候变化等相关议题的英文材料,供学生进行英文材料翻译,并基于材料进行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文运用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

课程讲授的同时,在湖北大学智慧服务中心的课程中心进行了相应的课程建设。课程中心上传了课程全部的英文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上传了与课程相关的文字材料与视频材料,设置了讨论议题供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设置了线上平时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3.3. 课程考核情况

本门课程最终考核为闭卷考试,其中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考核总成绩60%,课堂布置平时作业以及课程中心设置平时作业成绩占考核总成绩40%。期末考试试卷为中英双语试卷,试题50%为英文,学生答题50%需为英文作答。

4. 《全球变化》双语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4.1. 教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授课教师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较好完成中英双语教学任务。大部分课程内容可利用英文课件以及英文讲解,学生可较好理解课程主要内容。但部分相对抽象的课程内容需要在英文课件的基础上采用中文讲解以使学生更好得理解,例如大洋传送带、地球系统内部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反馈、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研究方法、全球变化的模拟等章节,由于内容较为抽象,仅依靠英文讲解学生掌握效果较差,因此对于部分章节采用中英文双语讲解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课程讲授以全英文课件为基础,但课件紧扣选用的中文教材,较难章节另以中文讲授辅助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理解课程讲授内容。

但某些相对较难的内容,即使用纯中文讲授,部分学生掌握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前期所学课程中涉及到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内容较少,对于理解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定影响。

小部分学生运用英语的水平欠佳,另有个别学生高中阶段选择非英语的小语种作为外语高考科目,因此英语水平欠佳,导致对课程内容掌握存在一定困难。期末考核试卷中存在50%英文题目,部分学生因为英文题目理解有误导致答题失误,另有部分学生因英文写作能力欠佳导致失分。

整体上大部分学生在中英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可以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但个别同学受英语应用能力的限制学习效果欠佳。与纯中文授课情况相比,中英双语授课学生最终考核成绩有所降低。

4.3. 课程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门中英双语课程建设位于湖北大学智慧服务中心课程中心,课程中心上传了课程全部英文课件、相关文字及视频资料、平时作业及讨论议题等相关内容,学生可随时在线上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复习。

课程中心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上传视频资料格式有限制,某些视频资料无法上传;讨论议题学生参与度不够,反映出学生仍对线上学习部分重视程度不够。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教材选择、课程讲授、课程考核三方面介绍了湖北大学地理科学(师范类)《全球变化》中英双语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阐述了本门中英双语课程建设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了本门双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与展望如下:

(1)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全球变化》中英文双语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中英双语教学特点重新梳理了教学内容,增添了与全球变化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删减了部分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的教学内容,以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在准备全英文课件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同时教师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

授课过程中,部分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探索如果在中英双语授课背景下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水平。

(2)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本门课程中英双语教学过程中,除了掌握全球变化科学基础理论、方法和研究技术外,拓宽了国际视野,更好地将全球变化科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在中英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学生将来进一步进行外文科研文献研读并进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完成课程的中英双语学习,但个别学生由于英语运用水平欠佳而存在较大学习困难,因此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前期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进而决定是否进行中英双语教学,或如何对英语水平欠佳的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讲解与辅导,以保证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3) 从课程中心建设角度看,本门双语课程在湖北大学课程中心进行了课程建设,完善了英文课件、平时作业、课程议题讨论,使得学生能在课前与课后更为便捷的进行课程预习、复习以及课后延伸学习,起到了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但学生对课程中心的利用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课程中心建设,增添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与讨论议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课程中心资源的利用率。

基金项目

湖北大学师范教育教研项目(一般项目),项目号:202116,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地理科学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的“双叠加”实践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 秦林姿, 黄乃祝, 李伟.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9): 256-257.
[2] 贾静, 王世博, 梁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关于校友育人工作的思考[J]. 甘肃教育研究, 2023(8): 13-16.
[3]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 2017-01-27.
[4] 高众, 林焕新. 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策略, 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争创世界一流[N]. 中国教育报, 2022-02-15(001).
[5] 杨林玉, 张一帆. 省域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蕴, 价值取向与实践进路[J]. 山东高等教育, 2023, 11(3): 13-19.
[6] 徐玉霞, 鱼颖萱, 曹昕, 张彦军. “双一流”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2022, 10(1): 78-81.
[7] 卢晓宁, 王增武, 王永前, 等. 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践[J]. 地理信息世界, 2022, 29(6): 120-124.
[8] 范珊珊. 高校双语教学创新性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4): 68-72.
[9] 董进国, 蒋庆丰, 钱鹏, 等. “全球变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 2017, 20(1): 8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305.2017.01.026
[10] 张兰生, 方修琦, 任国玉. 全球变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1] 朱诚, 谢志仁, 申洪源, 等.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M]. 南京: 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12] 周锐, 魏明建, 王均平. 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实践——以“第四纪环境学”、“全球变化研究”课程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10, 19(2): 21-25.
[13] 张兰生, 方修琦, 任国玉. 全球变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14] Maslin, M. (2014) Climate Chang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