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3.1212994, PDF, HTML, XML, 下载: 80  浏览: 129 
作者: 韦 娜: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劳动教育高校思政课路径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Path
摘要: 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品德品性上发挥关键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强化劳动育人实效,拓展思政课教学实践,因此需要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转变固化观念,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多元协同;打破形式主义,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接班人。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expand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hange the solidified concept, infiltrate labor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discipline, strengthen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strengthen multi-coordina- tion; we should break formalism, fully grasp the practic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successor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韦娜.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7297-730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94

1.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1] 。高校思政课作为教师育人的基础手段和方式,在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当中,必须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过去的劳技训练的区别,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认清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现状与困境,综合分析,找准解决措施与策略,推动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切实融合。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2.1. 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人本身 [2] 。学校教育其中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此外,劳动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宏观教育体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实践性人才,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劳技训练,并不是部分人所理解的劳动教育仅仅是让学生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培育时代新人,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2.2. 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综合育人理念

人格发展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基础,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从整体出发,以人的整体性为基础,整合社会与自然等多学科知识,融合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传递给现实社会。它具有树立道德、增强智力、增强体质、培养美育的综合教育价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的成人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新时代劳动教育兼顾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

当今社会,劳动仍是获得财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民靠体力劳动创造和获得生活来源,企业家们靠管理和运营这类的脑力劳动来获取财富……新时代下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化、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新时期的劳动教育除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劳动外,还结合了新的产业形态、新的劳动形式等新的劳动内容,这两类劳动的有机结合,使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全面。

3.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3.1. 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使命之所在

大学是学生良好品德和科学理论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与升华。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劳动教育培育有崇高理想的时代新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新时代劳动教育将理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并以此引导学生认探究出劳动的本质,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观点,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相结合,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时代劳动教育鼓励学生身体力行,接受劳动,出力流汗、努力锻炼,在不断的劳动中形成马克思劳动主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从而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养成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一批有一批具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培育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在实践中学习,在责任中体验,在尽职中成长,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人民的感情和奉献社会的使命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在热爱和尊重劳动的集体氛围中成长,培育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培育有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实干才能兴邦”,新时代是干出来的。知识改变命运,无论哪个时期,练就一番专业本领都不会过时,广大学生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成为一名兼有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才具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重担的能力。在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强调提高与学习劳动者素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实现学习、思维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提高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创造未来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是培养有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3.2.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实践性。高校是大学生实践场景最密集和最丰富的阶段,在高校的学习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直接接壤,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尤为重要。办好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实践”的内涵,更好地拓展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实践的综合育人价值。德、智、体、美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也是一种教育内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德育起着主导作用。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支撑,也是德、智、体、美教育发挥育人作用的必要载体和途径。简言之,劳动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力,强身养颜。劳动教育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从修订和完善培训方案入手,坚持价值取向、知识的转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全面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突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长期的高校实践教育建设中,目前,针对高校实践教育运用的场景丰富多样,总体上上可以分为国家考察、军事训练、专业实践、海外实践、志愿公益、社会服务、课外创新等等。这些教育活动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与探索相结合、脑与手相结合,它们居于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前沿,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同时,高校以实践教化学生为核心,加快教育的教学改革,争取培育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拓展了实践育人的有效渠道。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强化实践的探究体验特点。劳动教育所要求的实践形式在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体验性的和服务性的学习。在高校培养人才,关键是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创新的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给我们一条重要的途径,新的时代发展阶段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将教育与创新相结合、重塑教育链,重新构建出实践教育的体系,同时,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以劳动教育作为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这是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4.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4.1. 观念固化,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无从开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来临,在劳动教育形态上的技术之维更加凸显,谈到劳动教育,教育者们大都不约而同地默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类的体力活动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劳动教育是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模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认为劳动教育即动手操作类的劳动课程,忽视在脑力活动的重要作用,这种脑体分离即导致劳动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教学无从下手、无法开展。将劳动教育内涵仅定位于体力活动,忽视脑力活动,这是弱化劳动教育的多维度功能的体现,使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无法开展,青年集体应承担的使命淡化,难以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4.2. 主体分离,融通共建机制未形成

在劳动教育宏观环境中,教育的主体有学校、政府主管部门、家庭、社会机构,他们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其中,政府主管部门是主导因素,发挥主要作用统筹协调各教育主体共同发展,除政府主管部门之外的其他主体间的融通共建是建设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高校教育是公众熟知的教育主体,绝大多数家庭认为,子女成年进入大学意味着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截止,高校具有教化学生的全部责任与义务。其实不然,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教育教化作用是一部分,家庭对学生三观形成和发展作用占很大的比重。多数家庭忽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导致各教育主体间缺乏主次,发展失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发挥高校自身的教育作用,也要发挥家庭内部的教育作用。

4.3.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缺乏深度融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在价值导向和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皆致力于学生实践认识能力的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实现两者深度融合发展。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较为匮乏,主要体现在:其一,缺乏真正贴近社会的教育实践资源。部分高校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且设立实践岗位供学生实践学习,但设立的实践岗位并未脱离学校,校内实践占大多数,例如参观校内党史馆、校外博物馆、纪念馆等,学生很难在这些活动中了解劳动、认知劳动、感悟劳动以及获得强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些走马观花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也无法体现劳动教育深刻内涵与实质。其二,缺乏以劳动精神为主的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资源多集中于近现代史教材、文化教育基地和主题教育活动,缺乏以劳动精神为主的教育资源,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效较低。

5.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途径

5.1. 转变固化观念,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随着推进新课改、实施新课标和使用新教材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国家政府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惯性和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做到实处、做到深层次、做到更精、更细,以防出现低效、无效的情况,这考验着每一个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当前,阻碍落实劳动教育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缺乏学科和教师基础,缺乏对劳动育人理念的认同。

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转变学生和教师的固化观念。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不是劳技训练,也不等同于脑力劳动,而是脑力与体力的相结合。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这离不开学科的支撑,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根据学科背景和专业素质,自觉地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同时,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学科共同体建设,突破综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教与学的协调。整个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包括学科渗透和跨学科渗透。一是学科渗透,深入探索各学科劳动教育内容,在大学生必修课教材中设置劳动教育专题,教师要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弘扬劳动者的光辉事迹,彰显劳动价值,传承劳动精神。二是跨学科渗透,与技术、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科共同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打破学科间的育人壁垒,营造协作育人的氛围。此外,要激发各学科教师与学生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师生平等、民主协商,共同创造和谐民主的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铸就劳动精神。

5.2. 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多元协同

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限制因素规律”,指的是根据生物耐受性,当生物因子的作用超过生物耐受性的上下限时,生物因子就会限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当重要因素成为“限制因素”时,整体的教育结构将会失衡,只有当各因素均衡发展时,教育的整体生态系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方向。由此得知,在教育宏观生态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主导的关键性因素的作用,通过主导因素指导和平衡各其他要素,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避免其他因素转化为“限制因素”,从而阻碍教育的整体发展,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改革的关键。

政府主管教育部门是劳动教育宏观生态的主导因素,具有统筹协调其他各因素共同发展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可以制定规划劳动教育的蓝图,搭建多学科的桥梁,联系家庭和社会等资源,发挥力量,积极引导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体系。其次,调控宏观政策法规,及时纠正和调整各主体的目标和行为,使各主体的各种因素发挥各自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劳动教育的其他主体也应发挥各自的作用,例如学校、社会机构、家庭等,要积极发挥协同政府主管部门作用,在顶层设计发挥指导作用中通过相互呼应、相互帮助和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产生更大的整合和促进作用。首先,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各方企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开放可供活动的场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和实践的场所,让大学生能够切切实实的体验劳动、感受劳动、付出劳动,在劳动中学习思考、掌握技能;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打造人才就业创业平台,探索建立出以行业协会或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劳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种体系以大学生成长为导向,通过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场所,为劳动技能提升提供平台,帮助学生深入一线了解社会,强化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人才。劳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是家庭教育,家庭同时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整个劳动教育生态中起着基础性的框架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止是对中小学生,对于大学生家庭成员的言行同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在家庭形成的劳动家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协调,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培养环境,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闭环。

5.3. 打破形式主义,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3] 。通过让广大青年个人参与实践,让他们了解国情和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增加智力、磨练意志,同时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乐趣,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情实感。开展劳动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是做表面功夫,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注意形式主义危害,在课程建设上象征性地加入劳动教育内容,具体实施上只是增加劳动体验等,这是没有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的体现,是不可取的。

首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最重要的是组织劳动课程实践。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构建实践性劳动教育课程时,注意渗透意志品质的锻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困难和挑战中完成任务;规范程序制度开展劳动活动,强化规章制度意识,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各环节操作准确到位;注重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持之以恒;增强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认识到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劳动实践过程实质上是外部实践与内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劳动价值观不断建构和深化的过程。创造校外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生产、服务和创造性劳动的直接经验,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和经验转化和应用到生活中。内部实践是指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学生们通过完整的劳动过程,硬化劳动技能的同时内化理解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这是劳动教育的实践特色所要追求的。其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实践的平台和载体。一是发挥课堂作为第一载体的重要作用,将劳动观念渗透在课堂每一环节,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效。二是依据学生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4] ,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劳动创造能力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为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6. 结语

新时代下,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趋势。全面把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间的契合点、切入点、着眼点,发挥二者有机融合的实效,拓宽渠道不断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 2020-03-20.
[2] 任凤桃.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J]. 阴山学刊, 2022, 35(4): 108-112.
[3]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4] 王琳.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路径探析[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6):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