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货币贬值
On the Devaluation of Currency in the Tang Dynasty
DOI: 10.12677/ASS.2023.1212965, PDF, HTML, XML, 下载: 124  浏览: 189 
作者: 翟羽彤, 周美玲, 兰 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关键词: 唐代货币贬值原因影响Tang Dynasty Currency Devaluation Cause Effect
摘要: 唐代货币政策在中国货币史上非常具有典型性。而唐王朝为了解决因为战乱、政局混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货币币值变动,强制干预唐代货币价值。虽然解决了一时的困难,但最终又导致了更严重的钱荒问题。分析唐代货币概况、货币贬值的原因和影响,以此了解货币币值波动对唐王朝经济的影响。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monetary policy is very typical in Chinese monetary history. And the Tang dy-nasty intervened in the value of Tang dynasty currency forcib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the currency due to war, political chaos,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 on. Although it solved the temporary difficulties, it eventually led to a more serious money shortage problem. We analyze the overview of the Tang Dynasty currency,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currency devalu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urrency fluctuations on the economy of the Tang Dynasty.
文章引用:翟羽彤, 周美玲, 兰岚. 浅谈唐代货币贬值[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7075-707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65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货币体系促进了古代的社会经济,增加了国家财政。而货币体系的崩盘往往伴随者社会经济的紊乱和政治形势的巨变。“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管理形式,它有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1] 。”唐朝的货币承袭两晋南北朝的传统,结合时代需要也进行了部分改革。虽然货币贬值在唐朝的厉害程度不如其他朝代严重,但货币贬值在唐朝货币史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研究唐朝货币贬值问题,有利于了解唐朝货币发展特点以及唐朝经济政治发展状况。

2. 唐代货币的概况

如果要研究唐朝的货币贬值,首先要对唐朝的货币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唐朝虽然出现在结束几百年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的隋朝之后,但因为隋朝持续时间比较短,经济发展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恢复。所以在唐代初年,国家经济仍然处于一种凋敝状态。然而此时的唐朝币制还遗留以往的弊端,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唐朝统治者认为整顿币制迫在眉睫。

2.1. 钱币

废除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自从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出现,之后历代货币基本上都以五铢钱为主。但是由于各个朝代对货币的管理控制都不太一样,所以到唐朝初年五铢钱的制度已经非常混乱了。“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发行开元通宝钱,暨‘富国强民,开辟新纪元’之意。” [1] 自此开始了用通宝字样铸钱的先例。通宝钱的出现取代了之前币制体系中钱币以自身存在价值为标准衡量的规则,而是以朝廷所认定的法定价格为准。

唐朝的钱币种类与其他朝代相比属于较少的。“主要钱币是开元通宝。年号钱只有乾封泉宝、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重宝、大历通宝、建中通宝等几种,使用的时间都很短暂 [2] 。”从秦朝开始的历朝中,钱币最主要的是半两和五株。王莽时和南北朝时因为制度改革和朝代众多的原因有许多特殊的钱币,虽然流通的时间都很短,但一个朝代的钱币大多不因皇帝的更迭而变换。再加上高宗主动废除自己下令铸造的钱币“乾封泉宝”,认为不得改变高祖定下的钱币制度。并且下达诏令将“开元通宝”定为万代之法,保证了唐代始终以开元宝为钱币的基本形式,由此约束了之后的钱币种类的增多。

唐朝钱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名称的变化,而且还反映了中国书法的演变。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为名称,唐朝开始就有所不同,从“通宝”二字也能看出来,钱币的价值增加了,“钱币就作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 [3] 。秦朝以前,钱币上的文字一直以大篆为主,从秦朝到隋朝就以小篆为主。直到唐朝,钱币上的文字就改为隶书,虽然也有个别篆书但也是个例。

2.2. 绢帛

唐朝在货币制度上还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由于在大件交易中,铜钱过于笨重而且难以携带,为了给它们提供一个适用的通货手段,唐代采取了绢帛与贵金属通用的方式。“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从而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4]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了自身的缺点。绢帛因为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受到市场排挤,体现出“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

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对“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但政府非但没有改变“钱帛兼行”反而动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它。在法律上保证绢帛的货币地位,还鼓励优先使用实物货币,明确绢帛等实物与铜钱同样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政府还采取行政手段维护绢帛的流通,利用购买的方法来调节市场绢帛供需以此保持绢帛价格。“唐后期还出台实施了‘虚实估’的物价政策确定绢帛等实物的‘虚估’力图提高它们的市场价格竭力维护其货币地位 [4] 。”

2.3. 金银

金银作为货币在唐朝并不占据主要地位。货币最重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但唐代文献中并没有提到能够用金银直接表示价值的,它们的货币性还比不上绢帛。唐朝文献中称值若干金的话,往往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铜钱。“当时有阿拉伯人来中国游历过,回去写成游记,说中国只用铜钱作为货币,金银只作为贵重品 [3] 。”

政府也经常不铸造金银钱。类似开元通宝银钱和金开元也大多用于宫廷的赏赐或者带有吉祥寓意。“银钱流通的一般形式并不是一枚钱,而是重量为50两的一锭。金也用锭或者是沙金的形式进行流通 [5] 。”

3. 唐代货币贬值的原因

货币贬值就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大致等同于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货币超额供给现象。那在货币购买力不变情况下的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中交易的商品量、利率、收入等因素。虽然以往研究中似乎最为突出的“钱荒”问题,但唐代货币贬值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其出现的原因也具有研究价值。

3.1. 政府变革币值

安史之乱时期就出现过货币贬值现象。玄宗末年愈渐荒淫糜烂,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幸而以前国库丰盈,所以国家社会并没有出现经济困难。直到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朱砂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南下。安禄山本就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而玄宗等人因为安逸太久不堪一击。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曾经不可一世的唐王朝被摧残得千疮百孔,朝廷和民间的财富损失殆尽,物价纷纷上涨。

安史之乱期间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肃宗就根据第五琦的建议发行了“乾元重宝”,按照一当十的比价与“开元通宝”一起流通。后续又为了筹措军费,填补财政亏空,政府又发行了“乾元重宝”当五十的大钱。此时市面上流通着“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钱三钱。但这很快就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市面混乱,通货贬值,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私铸盛行。

于是为了改变社会经济即将崩溃的局面,政府又下令改变乾元钱币值。上元元年新上任的铸钱史刘晏立即实行新的货币政策,调整三钱的比例。将重轮乾元钱改为一当三十,提高“开元通宝”币值,与“乾元重宝”一样一当十流通。的使得重量远远低于乾元二式钱的开元钱和乾元钱币值平齐。

代宗继位时,刘晏又改“乾元重宝”为一当二,重轮乾元钱以一当三,基本上使各种铜钱都按照它的实际价值流通。使“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的币值贬值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使这两种乾元大钱成为良币,有意识地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恢复了原来“开元通宝”钱的正常流通制度。

3.2. 政局混乱

唐朝末期,政局的混乱也导致当时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但这并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下降,而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物资短缺和物价上涨。币制的混乱和币值的波动都与当时政局的不安定有关。咸通九年,爆发了庞勋为首的桂州戍卒起兵事件,起义军队控制了江淮地区,切断了江南的经济通道,这时的米价就升到两百一斗。僖宗即位,农民起义军开始广泛活动,王仙芝、黄巢等人率领起义军四处扩张,战争所及之处断井颓垣、弃耕抛荒。“光启年间,每斗自三十千到五十千,甚至黄金一斤,也买不到五升米 [3] 。”这完全是因为粮食缺乏,因为当时政府不像安史之乱时期有大批军费的负担,并且也承担不起大批军费。币值的下降完全因为商品量的匮乏。

3.3. 货币自身的材质

当货币自身材质和重量远远低于标准货币并进入市场流通时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是由市场决定的,只要政府不刻意调控,贵金属货币的币值总会趋近于它所含有的贵金属价值,当政府强制规定不等值得兑换关系,比如最开始的乾元二式钱,民间就会私熔小钱铸大钱,最终导致贬值。币值价格大大高于自身价值,就构成大钱的外部特征。“货币价值含量与其名义价值相脱离并远远低于其名义价值,从而扩大货币内部价格与价值的矛盾,使大钱成为价值极低而价格甚高的劣币 [6] 。”

不管铸大钱还是铸小平钱都会引起货币体系内部价格标准的混乱。标准货币和大钱、小钱的比例关系,使货币价值与价格的矛盾、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矛盾、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等货币职能之间的矛盾充分表面化、极端化。当标准货币和大钱、小钱一起在市场上流通时,就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妨碍标准货币的流通,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4. 唐代货币贬值的影响

货币贬值造成的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让百姓生活需要持续得不到满足。但唐朝的货币贬值还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其他的影响。

货币贬值后的应对措施也对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乾元二式钱从开始铸行到退出流通市场也就仅仅五年的时间,而政府在此期间为了应对货币贬值实行的新货币政策并没有注意到货币自身的实际价值。在达到统一币制后,乾元二式钱退出流通领域,但“开元通宝”反而成为大钱,市面价格提高三倍以上。这样货币币值并没有上升,物价仍然居高不下。

安史之乱时期的货币贬值导致了一些特有的现象。首先是官吏收入增加了。开元二十四年一品官月收入只有六七十贯,安史之乱时权臣月俸有到九千贯的,各郡刺史,都是千贯。其次是税收增多,肃宗初年年税收六十万贯钱,晚年就增长到了数十倍以上。货币价值降低了,数量就必须增加。待遇的提高,总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再加上战乱时期生产效率低下,物资更加缺乏,从而加強了通货对商品贬值的程度。可是百姓和官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所以一般百姓生活困苦艰难,奸人则趁机取巧,贪污腐败也就增多了。这样导致国家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吏治受到影响。

币值的变动对官私铸钱币业的影响也很大。当乾元二式钱降到与开元钱币值平齐时,大规模的销钱行为出现。每销一千钱就可以获得二千六百两的利润,这种销钱行为最盛行的地区就在具有全国私铸业中心地位的江淮地区。当乾元二式钱贬值,私铸钱币行业就受到成本上的损失。在不确定未来政策的情况下,私铸者只能继续降低私铸钱币的质量。在发现币值比例关系不合理后,他们又开始进行销钱活动。“于是,自唐初以来一直兴旺繁荣的江淮私铸业至此由于政策的不良导向和更大的利益驱使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7] 。”江淮地区的官营铸币业的情况,因为销钱铸器活动兴起,政府大规模鼓铸钱币。但因为安史之乱使国内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再加上钱币铸造本身的成本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于是江淮地区的官营铸币业逐渐没落。

货币贬值引发的后果又导致了社会上通货数量严重不足。首先是币值变动引起的销钱行为,再加上江淮地区的官私铸币业的没落,新的钱币来源就减少了。这时唐朝还不断受到周边民族和藩镇的冲击,所以通货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了钱荒的局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锦帛交换实物相易的货币制度向完全的金属货币转换。但政府还一味地维护钱帛兼行的政策,落后的货币制度反而成为了阻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甚至影响了我国最初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导致信用崩溃,社会一直无法形成有效的诚信体系。

5. 结语

货币贬值的出现对于一个国家或者说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不单单全是负面影响,它可以成为提醒政府调整经济政治政策的警示灯。货币政策如果存在时滞,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不能及时根据政策的生效程度灵活调整,容易造成前期的货币扩张不能及时发挥效力而累积到后期造成货币过量,最终发展成货币贬值。

唐朝的货币贬值现象,最开始可能是由于战乱、气候导致粮食歉收等因素影响的,而长期内持续的货币贬值则是货币过度增长造成的。如果货币单位的增长速度快于财富的增长速度,则出现通货贬值。“货币贬值是一个长时间跨度的概念,是相对于社会总财富量而言的,同作为蓄水池的货币贮藏等手段无关,是货币在经济领域中的过量供给,而导致的单位货币中包含的社会财富量下降的结果 [8] 。”

唐朝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作为是货币贬值的主要因素,政府试图理顺货币流通渠道,加强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总体上是依靠国家政权,运用法律、财政、行政的多种手段强力推行,表现出政治权力对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的强制及干预。唐王朝一味坚持钱帛兼行,不肯变革,于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落后的货币制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唐政府不仅不能解决后期货币短缺的问题,还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娄晓兵. 唐代货币制度浅析[J]. 青春岁月, 2012(8): 349.
[2] 叶世昌. 对唐代若干货币政策的思考[J]. 中国钱币, 1992(3): 27-30.
[3]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4] 刘玉峰. 唐代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浅论[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 52-56.
[5] 杜希德. 唐代财政[M]. 丁俊, 译. 上海: 中西书局, 2016.
[6] 孙文泱. 中国古代铜铸币货币贬值的特征[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5): 87-94.
[7] 杨心珉. 钱货可议——唐代货币史钩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8] 谢圣远, 李亚莲. 货币贬值成因考察[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