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研究
The Study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是青年价值观培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本文通过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分析其现实困境,继而从借助载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育、拓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育的育人效果。
Abstract: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condense the common value pursuits of all peop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front line of youth value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work,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effec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s of integr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mbining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carriers, carrying out the integr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cultivation with the students as the foundation, and expanding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by clar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ing the reality of predicament.
文章引用:孙晓瑜, 冯琳琳, 李丽荣, 王艳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0): 3273-327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481

1.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巨大动力,更是促成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培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本质上是育心、育德、育人的过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高度一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有必要着力于在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青年价值观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使大学生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践行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切实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涵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在于使大学生可以因此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学会从政治角度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在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审视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伦理道德思维从而做出理性价值判断。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加以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多重途径来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化涵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大学生能够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相结合,在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热爱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身素养的进一步升华与深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达成以及提升教学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助于建立全新的话语体系和育人理念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自身理论性束缚,始终以灌输和说教的方式展开,致使整个教育过程过于严肃枯燥,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下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拥有海量信息和便捷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平台打破了知识壁垒,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提供了渠道,有效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巨大冲击。此外,网络舆论自由传播、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尚未具备成熟的价值判断与分辨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错误引导。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论性,以灌输和说教方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往往会由于过于枯燥不足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拥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广泛的信息,更加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各种舆论的传播以及信息的混杂,在大学生还没有具备成熟的价值判断、分辨能力之前,非常容易被不良思潮所影响。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变革来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促进全新话语体系和育人理念的树立 [1]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无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引导大学生不仅仅是在言语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在行为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实践中,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行为习惯。然而,目前在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其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主要体现在融入方法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以及生活气息贴合不够的问题。

3.1. 融入方法缺乏创新性及针对性

高校中,理论性的灌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培育过程中的主要形式,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播使得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并且缺乏实践活动带给大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我反思,以及缺乏与教师的沟通所带来的言传身教的榜样影响效果。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理论灌输性的教学方式的话,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形成被动的心理,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考并且容易形成依赖教师传授的问题。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指向大学生,由于在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个体对知识不只是掌握学习,更要将所学所能投入到实践中,承担各自社会责任和义务,面对新的社会任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变得辩证性、相对性、实用性。可以看出这样的理论灌输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一群体,缺乏针对性,也就很难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转化为大学生更能理解和感兴趣的话语体系出现,因此也为实现真正走进大学生内心世界增加了难度。

总体来说,单一理论传授的形式,并不能针对性地将宏大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知识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大学生的切实感受,这也使得其在教育过程中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回应不充分。

3.2. 生活气息贴合不够

生活世界是价值观产生和成长的土壤,如果没有生活,那么世界价值观就变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其效果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标准,以此为准则来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然而,目前高校并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没能在实践中让大学生理解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其次,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生活环境不仅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够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但当前校园生活环境包括实体生活空间和网络生活空间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存在生活气息贴合不足的问题,需要将其贯穿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使大学生自觉践行,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而应该是全过程的教学。从形式维度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包括显性课程以及隐性课程,也包括着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从场所维度来分析,应包括上课的教室以及生活的环境。本文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教学,从借助载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育、拓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进行分析。

4.1. 借助载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协同的模式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主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并可以借助多种载体的作用。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生命力,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的有效性,确保培育开展的活力。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加以明确,传统教育要做到不违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不脱离实际情况,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性 [3] 。其次,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设备有助于开发出新型的网络学习模式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效果,并且可以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媒介平台,持续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4] 。再次,新媒体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创新培育载体,拓展培育途径。新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强、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等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但我们在享受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把控、不可预估的问题,而如何将这一“双刃剑”进行有效处理,还需要灵活运用和分析。一些国家借以新媒体的这种特征将本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理念包装了起来,以“普世价值”的名义,通过新媒体传输到我们生活中,并逐步蔓延在各个领域 [5] 。因此,我们应该用好这一新媒介,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意义,避免其消极影响,从而助力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可以设计积极向上的视听节目、综艺以及纪录片等文化作品,使优质的文化作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浸润作用;通过“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加强阵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构建能力,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并加以巩固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性爱国话语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够渗透进生活中,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并且更具亲和性 [6] 。

4.2. “以学生为本”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培育

站在生命视界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对其做出积极主动的理解与认同,要立足于关注人的角度,构建主客体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并且在教育中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使得大学生做到主动地参透、理解、践行 [7] 。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断找寻自身价值的状态,并继而依据自己的价值体系来确立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成年早期青年人格的完善。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规律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再展开相关的融入培育工作,可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和服务学习式教学方式,要将学生置于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模糊、疑难到清晰、连贯。同时,在校园文化精神宣传话语的表达中也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主观偏好、表达风格和行为习惯相结合,创造生活情境,是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的方面之一。这样做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让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更好地实现入脑入心。总之,要扩大视野,力求达到综合有效的育人效果。

4.3. 拓展实践教学活动

要想提高教育的效果,高校应该创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对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的扩展,促进学生们达到知行合一。

在学校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多元性是需要着重的方面。为了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效性效果,可以通过开设高校特色文化活动、师生共建文化活动、线上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来实现线上和线下活动同时开展、实效并举。校内文化资源如校史校训墙等文化场所也应被充分利用,应该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的实效性。

在学校外,应该充分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活动范围。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革命老区、革命圣地以及纪念场馆等场所,增加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提升其感性认识,从而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应鼓励推进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从志愿服务这类实践过程中领悟真谛;加强指导和集中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活动,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体验和深入理解。

5.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地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引导着大学生正确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期,各类文化和思想动荡,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高校教育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其他错误思潮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然迫在眉睫。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并确保其实效性,助力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自我认知,明确未来成长和发展的方向,逐步成长为符合国家与社会要求的人才。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包志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19): 103-104.
[2] 范丹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维度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2): 19-20.
[3] 刘书林.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9): 60-67.
[4] 杨晓军. “互联网+教育”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 28(3): 81-83.
[5] 李克周, 刘强, 王春宇. 利用新媒体增强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基于山东某高校大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报业, 2018(14): 40-42.
[6] 侯勇, 孙君. 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现实境遇及对策建议[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4): 33-42.
[7] 马新民, 顾友仁.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二维视界[J]. 学术论坛, 2016, 39(2): 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