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合发展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Vocal Music Courses of Senior Teachers
DOI: 10.12677/ASS.2023.127553, PDF, HTML, XML, 下载: 133  浏览: 18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吕佳伟: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红色音乐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Red Music Culture Mu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摘要: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师的声乐课程与传统红色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论述以红色声乐作品为媒介的高校声乐课程与红色文化传承二者融合发展的教育价值、发展的意义、特色优势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此达到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合创新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课程之中,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具有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Abstract: The reform of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l music courses of senior teachers and traditional red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his views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vocal courses and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with red vocal works as the me-dium. In this way,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reform of the vocal music curriculum of senior teachers are achieved,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vocal music curriculum, so as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successors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greatness.
文章引用:吕佳伟. 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合发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4059-406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7553

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课程学习,对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合发展的课程创新改革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价值的熏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拥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 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价值

2.1. 社会重要性

红色文化蕴含着庞大的精神力量,而红色音乐作为红色精神内涵的物化载体之一,这样的红色经典的广泛传播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方面,红色音乐文化是历经我国近百年历史时期重要精神财富与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老一辈革命先驱舍己为人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蕴藏在这些宝贵的红色音乐财富之中。这些正向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当代社会集体主义观、爱国主义观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当代社会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当代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认可。

审美方面,红色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可以满足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学生能够在大量红色艺术作品中通过旋律、歌词、艺术形式等体会到革命时期艺术作品时代性的同时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极大的满足当代社会人民群众对艺术内涵的索求。

社会价值方面,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产业对经济产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红色经典文化作为中国特殊文化形式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经济价值。至疫情解封后出现“五一出游浪潮”,延安、南昌、长沙等红色城市纷纷“出圈”。人们在传唱红歌学习感悟红色文化的同时同样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

2.2. 文化教育性

音乐自古以来便被世界各个民族视为最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有着抒发民族情感的作用与教育思政的价值。在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中就已经肯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乐记》认为在音乐同政治的关系上,音乐是反映政治的,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的。我国有着大量的红色音乐文化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反抗压迫、建设中国、救亡图存的精神。且音乐有着社会教育的作用,能够通过音乐感染民众的情绪。直到如今,音乐教育也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红色音乐文化,其蕴含着丰富饱满的精神力量。时代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音乐作品作为文化的物质外化展现形式之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二者关系紧密难以分割。

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重要的精神财富与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究其根本属于红色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老一辈革命先驱舍己为人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蕴藏在这些宝贵的红色音乐财富之中。例如:《红星闪闪》电影中的声乐作品《映山红》优美婉转的旋律下隐埋的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下的血与泪;《我和我的祖国》此类的歌曲,满怀着是演唱者的赤子之心与祖国心心相印,不可分割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咱们工人有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感受到的是革命战乱时期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与毅力。每一部经典的红色作品中都埋藏着不同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些红色声乐作品蕴藏着革命先辈红色精神内涵,它是以音乐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一步步将中国建设成如今泱泱大国的历史,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故此,将这些优秀的红色声乐作品以高师的声乐课堂为桥梁,实现教育传导价值,品味红色声乐作品的红色文化的内在能量,将德育美育蕴藏在潜移默化的课堂实践中常态化,推动红色文化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改革的长效机制发展,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发掘红色文化的能力的目的。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2.3. 艺术实践性

红色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性,在高师的声乐课堂之中以红色声乐作品为载体,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以此来展现红色音乐文化的艺术实践性。其中以著名的红色歌剧《白毛女》中的选段《杨白劳》为例。教师能够通过分析《白毛女》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词曲作者方面入手对经典唱段《杨白劳》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杨白劳”的人物形象,对中国红色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民族性与戏剧性进行实践,在作品的解读与实践中体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民族自信,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其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将党的思想、革命的事业与艺术作品相互联结,作品的产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物质化,艺术化的体现。是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根据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其结合了陕北、山西等西北地区的民歌小调等群众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些曲调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思想情感的变化融合在一起,抓住了旧社会与新社会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点,以“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为主要的思想主题将中国传统戏剧、地方特色、曲调等中国元素与西方歌剧形式相结合,以此来歌颂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中国红色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民族性、歌剧性以及演唱实践性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红色音乐文化从而走进时代 [1] ,学习传承红色精神有着巨大价值。学习其中选段《杨白劳》通过其四个唱段主要刻画了《白毛女》中重要角色喜儿父亲“杨白劳”的人物形象,在四个情境时,情绪的变化随着音乐的流动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推动行进。抓住其戏剧的冲突、情绪的冲突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杨白劳善良淳朴却被旧社会地主压榨逼迫至死的普通农村老人形象从而体会作品内涵。在课程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解读,更好的对中国红色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民族性、歌剧性以及演唱实践性进行探究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红色音乐文化从而走进时代,学习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其爱国情怀。

3. 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的重要意义

3.1. 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不断转化调整,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家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而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领域的摩擦也愈演愈烈。互联网成为舆论输出的“战场”,这时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成为了一个国家文化自信,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国家软实力,不仅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 。而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其中蕴含着庞大的精神内涵,以挖掘红色作品的高师声乐课程有助于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发扬红色文化,从而达到提升我国文化的自信的目的,进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以积极的精神面貌直面其他文化的挑战。

3.2. 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高校的音乐教育与红色文化相融合更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高校有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能使命,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将思政红色文化融入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之中的课程改革,立足实践逐步实行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改革创新,能够使原本单一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仅能吸收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能提升对红色文化音乐的理解,体验老一辈人的红色时代精神,挖掘学生自身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以此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3.3. 构建健全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的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健全,容易受到近来互联网以及周边“十条诫令”“利己主义”“崇洋媚外”“摆烂文化”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被舆论裹挟的恶意侵袭,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时优秀的、正能量的红色文化对他们构建良好身心健康的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师的声乐课程之中学习红色音乐作品,体会作品中蕴含革命先辈们爱国主义情怀、长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精神能量 [3] ,感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价值取向,让青少年感受红色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主义精神等红色精神,更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守卫主流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 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的特色优势

4.1. 红色文化传承与声乐课程融合的基础

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合有着充足的基础条件。首先红色文化在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入中,其着充足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大量承载红色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可供教师进行选择借鉴,充足的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为高师声乐课堂提供了基础;其次在学生方面,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有丰富内涵营养的文化知识奠定健康的价值趋向。于此同时,高校高师声乐课程的融合发展,由于学生本身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水平,和自我探究学习能力,能够在高师声乐课程中跟随教师引导式的启发教学进行自我探究,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感受到音乐课程带给自身的艺术美感和审美情趣;最后,在时代的背景下,红色思政教育是当前音乐课程体系建立的潮流趋势。国家以及学校大力的推动红色文化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融合,以此来实现丰富课程内涵的目的,建立更为完全的高校课程体系,打造有内涵有知识技能的课程教学,以红色文化融入素质课程应立足于艺术情操及道德素质培养,从而构建起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 [4] 。

4.2. 授课材料的选择灵活丰富

红色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教育资源既有着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性,又拥有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我国有着庞大的红色体裁的艺术作品,如:红色歌剧《白毛女》《江姐》《沂蒙山》等;红色艺术歌曲《歌唱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太行山上》等;红色戏曲《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作品都蕴含着革命先驱们救亡图存的时代性,以及五十六个民族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民族性,充斥着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之情。红色音乐体裁的作品往往都蕴含着清晰明确的红色主旨,这也给予了高师声乐课程作品教材的众多的选择性,为高师声乐课程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改革提供了便利的资源,高师授课的教材选择上结合学校的办学主旨,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灵活的选择不同的红色歌曲资源,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教材的选择,进行因材施教,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声乐课程中的实效性。

4.3. 课程实践与红色思政教育相结合

高师的声乐课程应“以音乐为载体,美誉为前提,创新为手段,综合发展为目的”。以红色声乐作品为载体,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中达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师应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学情等方面贯彻知行合一的文化教育理念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与红色音乐文化的统一。利用音乐丰富的创作性,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红色声乐作品为切入口,走进作品的时代背景,突出红色文化的感染能力,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构建红色思政教育与实践的融合的课程。粗略的来说,可采用声乐红色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歌曲的红色背景之下,逐字逐句的分析词曲作家所要表达的写作意图与情感,演唱形式上可采用独唱、多重合唱、歌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融入红色声乐课堂之中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设置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我们应该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设立小组进行创编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红色舞台剧、歌剧的表演,在表演的实践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从中学习红色人物的宝贵精神特质。

在课堂实践中以歌剧《白毛女》中选段情节创编为例。在学习和演唱分析这些选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歌剧中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着浓郁的民族性色彩。例如:选段《杨白劳》该唱段多是男中音演唱为主,刻画了一位原本善良淳朴却被旧社会地主压榨逼迫至死的普通农村老人形象。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是喜儿在寺庙遇到仇人黄世仁之后异常悲愤,唱出了该段作品,描述了喜儿在山间受难头发变白的过程,以及对仇人黄世仁的痛恨。在演唱实践学习中我们能感受到,在延安时期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就是一部民族气息浓郁的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一部经典的革命文艺作品。其作品不单单局限于表面的抨击地主对农民的迫害,更深层次的蕴含着当时延安“鲁艺”作曲家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文艺实践探索。《白毛女》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高师红色文化课堂感受红色精神文化,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教育的媒介作用,能让学生更直观的在实践中体会歌剧中的人物心理,熟悉歌剧故事情节从而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4.4. 推进融合改革的长效发展机制建设

党史的教育内容基本源于我国的近代历史,历史拥有着真实性、客观性,而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主观性,笔者依此认为,应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立足创新实践,将红色作品《白毛女》以及诸如此类的红色作品融入党史的长效机制教育之中。通过红色作品来展开党史教育,挖掘红色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价值,在提升学生艺术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能力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方式,进一步的发挥红色艺术歌曲的魅力价值。于此,高校也可通过选修课程、课程讲座、活动渲染等美育教育的方式扩大课程授众人群,将红色文化歌曲的学习内容从内容讲授、艺术实践、舞台表演等方面,融入学生党史知识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政学习方式,结合高校的办学特点,将红色文化、党史理论由虚转实,更加直观的对高校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融入红色作品的艺术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思政与人才思政结合形成长效的机制发展 [5] 。

学生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塑造完善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间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而中国红色作品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的宝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以红色声乐作品为媒介将红色文化在作品的学习中传承发展,发挥其隐形教育的功能,推动红色文化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改革的长效发展机制。

5. 总结

发展红色文化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是为了将红色思政教育与高师声乐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党史教育,贯彻党史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红色音乐的教育价值,从红色文化传承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的重要意义与特色优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认识到红色文化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以“音乐为载体,美誉为前提,创新为手段,综合发展为目的”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以高师的声乐课堂为桥梁,品味优秀红色声乐作品的红色文化内涵,潜移默化的将德育美育实践常态化,推动红色文化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改革的长效机制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发掘红色文化的能力,从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实现美育教学目的,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红色文化与高师声乐课程融合的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JGZ1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段妍橦.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3): 45-48.
https://doi.org/10.16279/j.cnki.cn34-1214/z.2022.03.024
[2] 眭依凡, 俞婷婕. 大学文化及其思想演进: 一种历时的观照[J]. 教育研究, 2023, 44(1): 118-127.
[3] 徐翠娟, 柳旭, 李怡.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6): 20-23.
https://doi.org/10.16145/j.cnki.cn23-1531/z.2022.06.024
[4] 欧家玉. 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J]. 农家参谋, 2020(16): 173.
[5] 杨卓. 发挥湖湘红色歌曲特色优势推进高校党史教育探析[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 40(3): 27-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