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初中生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Causes of Inter-Generational Rear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EPS Data
DOI: 10.12677/AE.2023.137697, PDF, HTML, XML, 下载: 273  浏览: 462 
作者: 刘 琦: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隔代抚养初中生学业成绩心理健康Inter-Generatio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chool Achievement Mental Health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但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他们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而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适龄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很多家庭选择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老人,隔代抚养也就随之产生。本文利用CEPS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隔代抚养的影响因素,以及隔代抚养对初中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发现早期隔代抚养的比例较高,已经超过了1/4,迫切需要得到关注。第二,相比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容易接受隔代抚养,相比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更容易接受隔代抚养。另外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隔代抚养,而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更不容易产生隔代抚养。第三,从影响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ressure on young people’s lives has increased,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and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choose to go out to work. However,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many factors, they can’t take their children with them.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aging problem, more and more school-age retired elderly people choose to hand ov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to the elderly, 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will follow. This paper uses CEPS data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generational rear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rear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data analysis. After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early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s high, which has ex-ceeded 1/4, and it needs urgent attention. Second, compared with boys,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only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han non-only children. In addition, the higher the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the easier it is to have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while the better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less likely it is for families to have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e, inter-generational rearing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but the impa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
文章引用:刘琦. 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初中生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432-443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697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日益加大。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而与此同时在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下,很多年轻人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教养,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便成了很多年轻人面临的巨大挑战。而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适龄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选择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老年人,老人带孩子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隔代抚养也就随之产生,隔代抚养产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目光,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调查,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抚养;在上海,0到6岁的孩子中有50%~60%左右在接受隔代抚养;而在广州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也占到总数的一半 [1] 。祖辈的照顾和陪伴虽然能解决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问题,弥补父母角色的缺失,减少儿童的孤独感,但是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来说,父母角色的缺失和祖辈较为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使儿童出现偏差行为。隔代抚养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不利于家庭和谐,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人才。因此,了解隔代抚养对初中生的影响不仅是孩子高质量生活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隔代抚养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以观察和描述对隔代抚养的现状和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少,且多集中在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上,对初中生这一处于关键成长阶段的群体的分析较少 [2] ,而且对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也分析较少。因此,本文选取初中生这一较有代表性的青少年群体,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探讨隔代抚养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相比父母抚养而言隔代抚养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2. 文献评述

目前,我国隔代抚养已成为普遍现象,隔代抚养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问题,隔代抚养的普遍出现引起的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关于隔代抚养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隔代抚养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影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并且大多数学者认为隔代抚养的影响弊大于利。

2.1. 隔代抚养的成因

隔代抚养现象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并受到学者关注的,因此在研究隔代抚养的成因时,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了经济因素。国外学者在研究隔代抚养出现的原因时同样指出:隔代抚养是由于经济压力,父辈外出打工后,祖辈非自愿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 [3] 。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血缘文化也是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成因,由于老人对于“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期盼,老人更加疼爱自己的孙辈并且热衷于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 [4] 。并且孙辈的陪伴可以减少他们老年的孤独感 [5]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年轻父母观念的转变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认为随着时代的转变,年轻父母追求自由,因此祖辈就承担了照顾和教育孙辈的责任 [6] 。

2.2. 隔代抚养的影响

2.2.1. 积极影响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祖辈有照顾儿童的经验,教养经验丰富,祖辈对幼儿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比较了解,而父辈往往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遇到问题时容易手忙脚乱。另外祖辈身上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容易对儿童产生影响,例如勤俭节约,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 。而且祖辈相比于父辈来说对待儿童更有耐心,并且陪伴儿童的时间也更充裕 [8] 。从教育者来说,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祖辈普遍都热衷于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并且孙辈的陪伴也可以为祖辈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减少孤独感。从家庭关系来说,老人帮助父辈照顾孩子可以减少家里的开销,减轻经济压力,因此父辈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同时老年人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己的养老问题,精神上得到满足,加强了家庭的情感联系,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 [9] 。

2.2.2. 消极影响

学者们对隔代抚养消极影响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对受教育者即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关于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部分研究认为受到祖辈文化水平有限的影响,其很难科学及时地对儿童的学业进行辅导,使得孙辈在学习成绩上通常较为落后;从儿童的性格品质来说,祖辈对孙辈大多存在溺爱心理,处处迁就儿童,使儿童出现自理能力低下、刁蛮任性等不良品行。在祖辈的溺爱教育下,儿童容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缺乏合作精神和独立人格 [10] 。另外,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照顾者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也不了解刺激儿童发展的必要性,不利于儿童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发展 [11]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在隔代抚养中,儿童的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给儿童的人格和情绪造成不良的影响 [12] 。而且隔代抚养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13] 。从家庭关系来说,隔代抚养会造成亲子隔阂和家庭矛盾。父母与子女长时间的分离会产生亲子隔阂,造成子女对父母的信任降低。另外由于祖辈和父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家庭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那么会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14] 。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尽管学界对隔代抚养的探讨已初具规模,但关于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基于CEPS数据,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大型微观调查数据,首先探究隔代抚养产生的影响因素,并从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视角分析隔代抚养对初中生产生的影响。

3. 数据、变量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所获的2013~2014基线数据,该调查旨在追踪收集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四个层面的数据,揭示影响个人教育产出的可能因素及具体过程,以为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数据具有全国代表性。该调查以7年级和9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调查起点,根据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比例,使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8个县级单位作为调查点,并在入选的县级单位中随机抽取了112所学校中的438个班级进行调查,被抽中班级的学生全体入样,学生样本量为19,487人。根据本次研究需求,剔除部分不适用样本和缺失值后,进入本研究分析样本的个案数是15,432。

3.2. 变量

本研究关键自变量为隔代抚养经历。通过家长问卷中“孩子上小学以前,主要由谁来带?”进行测量,剔除“保姆、孩子其他亲属和其他非亲属”等选项,保留孩子父母、孩子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选项,其中孩子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隔代抚养选项取值为1,父母抚养取值为0。数据分析发现,在孩子上小学前主要由祖辈照料的比例为26.5%,该比例与国家卫计委调查数据相对一致,可见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15] 。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本研究的自变量选择包括个人人口学特征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具体来看,个人特征包括性别(男 = 1,女 = 0)、户籍(农业户口 = 1,非农户籍 = 0)、独生子女(独生子女 = 1,非独生子女 = 0);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包括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四类: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和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经济地位考察早前经济条件和当前经济条件,取值1~5分别代表非常困难、比较困难、中等、比较富裕和很富裕)。

另外在分析隔代抚养产生的影响时引入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两个变量。学业成绩的测量采用学生问卷中对自己目前成绩的自评,共分为五类,包括“不好”“中下”“中等”“中上”“很好”,采用正向赋值,依次赋值为1~5。心理健康的测量是在CEPS的学生问卷部分,设计了心理健康量表,询问其“在过去的七天里,你是否有以下感觉”:“沮丧”“抑郁”“不快乐”“生活没有意思”“悲伤”,将选项“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依次赋值为1~5。我们将这五项得分加总生成心理健康变量作为本文的变量之一,分值范围为5~25,分值越低则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经检验,该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系数α为0.86,且已被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16] 。

3.3. 研究设计

本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呈现隔代抚养的初中生比例,以及其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与父母抚养的初中生之间的差异性;其次,运用logit回归法分析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之后分析隔代抚养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所示,隔代抚养组和父母抚养组在学业成绩上无显著差别,但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体与家庭特征方面,也有部分因素在父母抚养和隔代抚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初中生个体因素中,女生、非农户口和独生子女隔代抚养的可能性更大。在家庭特征中,父母抚养组和隔代抚养组在初中生早期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前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都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更容易产生隔代抚养。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variables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隔代抚养产生的影响因素

隔代抚养现象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并受到学者关注的,因此在研究隔代抚养的成因时,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了经济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隔代抚养的产生也逐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深入了解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运用logit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这种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其中,P代表隔代抚养的概率, 1 P 代表父母抚养(非隔代抚养)的概率, P / ( 1 P ) 指隔代抚养的机会比率。Xi是代指表1中提到的影响隔代抚养的各个自变量,主要包括性别、户口类型、家庭前期和目前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等。α是模型的截距项,指各数值自变量为0且各分类自变量为参照组时机会比率的对数值,βi为各项自变量的系数,代表不同自变量对隔代抚养的影响。本文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根据表2回归结果发现性别、独生子女、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目前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影响隔代抚养产生的原因。具体来说,相比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容易接受隔代抚养,相比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更容易接受隔代抚养。另外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隔代抚养呈正相关,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进行隔代抚养,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母亲相对来说工作会比较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因此会选择将孩子交给祖辈进行抚养。而目前家庭的经济条件与隔代抚养呈负相关,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更不容易产生隔代抚养,这是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选择雇佣他人进行照料,而且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更重视老人老年生活的舒适度,不愿意让老人承担照料孩子的压力和负担,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的父母则更有可能因为工作原因而将抚养孩子的重任交给祖辈。

Table 2. Regression result

表2. 回归结果

4.3. 隔代抚养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隔代抚养和父母抚养的初中生在学业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隔代抚养组在心理健康的评分上高于父母抚养组,这说明隔代抚养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由父母抚养的初中生。但是隔代抚养并未对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我们不必过分担心隔代抚养产生的不利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多个因素造成的,首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内卷的严重,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都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其学业要求也更加严格。其次,由于祖辈的认知观念和认知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此祖辈对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重视会高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另外,隔代抚养产生的消极影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家庭会更重视其学业成绩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从而使隔代抚养的负效应大大降低 [17] 。

5. 结论与讨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但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而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适龄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很多家庭选择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老人,隔代抚养也就随之产生。本文利用CEPS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隔代抚养的影响因素,以及隔代抚养对初中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发现早期隔代抚养的比例较高,已经超过了1/4,迫切需要得到关注。第二,相比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容易接受隔代抚养,相比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更容易接受隔代抚养。另外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隔代抚养,而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更不容易产生隔代抚养。第三,从影响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

随着隔代抚养现象的普遍化,其对儿童造成的消极影响可能会长期存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一定程度上关乎中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隔代抚养产生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相关部门对隔代养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要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做好应对和预防措施,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以讲座和宣传视频的方式倡导祖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孙辈建立平等的关系,祖辈监护人要认真积极地对自我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并积极改正。倡导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儿童进行联系,而且要多与儿童进行沟通,关心儿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同时要创造条件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即使没有条件回家看望也要经常与老师或者祖辈监护人进行通话,了解儿童近期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不是一走了之,就放任孩子由祖辈和老师进行照顾。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儿童能够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另外从学校层面来说,班主任要经常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电话联系,沟通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将孩子最近的表现传达给父母,使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家校之间保持联系可以互相沟通儿童的表现和成长,有利于儿童在家校之间的良好过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6): 30-34.
[2] 曾迪洋, 洪岩璧. 早期隔代抚养对初中生教育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96-107.
[3] Kelley, S.J., Whitley, D.M. and Campos, P.E. (2010) Grandmothers Raising Grandchildren: Results of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of Nursing, 42, 379-386.
https://doi.org/10.1111/j.1547-5069.2010.01371.x
[4] 马晓霞, 张丽维.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6): 13-15.
[5] 郑观蕾. 隔代照料者视角下的隔代照料——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4(2): 78-85.
[6] 冯丽, 蔡畅. 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原因[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40): 279-280.
[7] 陈艺玲.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J]. 科技视界, 2016(22): 143+170.
[8] 宗羽, 秦大伟. 隔代抚养对个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7): 36-40.
[9] 王敏. 隔代养育对家庭关系的影响[J]. 心理月刊, 2020, 15(8): 71.
[10] 卢富荣, 宋煜静, 刘路培, 方选智, 张彩. 隔代教育对孙辈和祖辈的影响: 双刃剑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0): 1733-1741.
[11] Choi, M., Sprang, G. and Eslinger, J.G. (2016)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 Synthetic Review and Theoretical Model for Interventions.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39, 120-128.
https://doi.org/10.1097/FCH.0000000000000097
[12] 刘丹丹. 隔代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7, 39(S2): 80-82+85.
[13] 胡成杰. 促进隔代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6(5): 9.
[14] 毕扬, 黄贵英. 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利弊探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5): 29-31.
[15] 姚植夫, 刘奥龙. 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 人口学刊, 2019, 41(6): 56-63.
[16] 姚远, 张顺. 家庭地位、人际网络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 青年研究, 2016(5): 29-37.
[17] 邢敏慧, 张航. 隔代抚养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0): 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