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实成因与数字化治理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Actual Causes of Rural “Hollowing Out” Phenomenon and Digital Governance Pa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3179, PDF, HTML, XML, 下载: 377  浏览: 3,644 
作者: 秦雨柔: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Hollowing Digital Governance
摘要: 农村“空心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现实难题。农村空心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必然会给乡村振兴带来治理主体缺位、基层组织涣散、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引用促进产业振兴的数字化治理技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化治理机制、搭建人才引进培育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数字化治理文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Rural “hollowing”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governance, but also a practical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formation of rural hollowing is not accomplished overnight, but is the result of economic,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If this problem is not solved, it will inevitably br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governance subjects, lax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hind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rural hollowing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rain high-quality new farmers, vigorously promote local culture and buil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文章引用:秦雨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实成因与数字化治理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3): 1299-130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179

1. 问题的提出

自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来,农村“空心化”现象便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如何解决好农村空心化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三农”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流出农村、涌向城市,形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村拓展,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和机遇。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数字化治理,对于农村“留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现象的认识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治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学者对有关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形成原因、治理对策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本研究将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产生原因、治理对策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空心化的数字化治理作必要的理论铺垫。

第一,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空心化的概念界定目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学者对于农村空心化内涵的研究主要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角度展开。如有学者从地理学视角指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从而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 [2] ,有学者则从人口学视角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就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从而使整个农村地区的不同产业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出现人才严重空缺的现象 [3] ,它的本质是人口的空心化 [4] ,也有学者从综合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如土地、人口、地理空间、传统文化等 [5] ,它实际上反映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延迟滞后的现象。

第二,关于农村空心化的产生原因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从宏观上来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的产生,而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上升的总体趋势,相比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较慢,长此以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致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流失 [6] ;从微观上来说,教育、思想观念以及个人理性选择都是引发农村空心化的微观因素,农村公共服务缺失、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高、文化生活空虚等无形空心化问题 [7] ,使农民的教育、文化等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选择向城镇进军,加快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 [8] 。

第三,关于农村空心化的治理对策研究。自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以来,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对策建议。统筹城乡发展是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有效路径。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经济、空间和社会三个方面,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 [9] 。要想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系的阻碍,进行相关政策改革,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10] ,同时应该加快农村经济振兴、吸引农民返乡创业,保障农民权益、加大惠农支持,从而调动新乡贤积极性、充实村庄治理主体 [11] 。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已对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界定、形成原因、治理路径等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将乡村振兴和农村空心化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还相对较少,且学者们对于空心化的内涵界定和主要表现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创新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通过数字化治理的理念和路径来解决农村空心化这一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3. 农村空心化的现实成因

3.1. 经济因素

城乡经济收入的悬殊差别是农村空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数以农业为生,经营农业需要投入比较高的成本,付出较多的体力劳动,但农民通过土地劳作获得的收入极低,并且因为农业技术落后、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使得农民难以通过单一的土地劳作所创造的财富来脱贫致富。因此,城市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去大中小城市务工经商,从而导致农村大量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空心化的出现。

3.2. 制度因素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地的流转与管理制度为农村空心化设置了制度壁垒。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选择了“先沿海,后内陆”、“先城市,后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进程。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我国提出了适当放宽农民落户的条件、积极解决农民工户籍的政策,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也成为农村空心化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之外,农村土地的流转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农村空心化形成的深层原因,土地流转难度的增加与流转效益的降低,使得大部分农民选择了土地的生存与保障功能,将土地闲置化,于是耕地抛荒成为了大多数农民的最佳选择,最终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

3.3. 文化因素

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不足是农村空心化的重要思想渊源。乡土文化是农民生存发展的精神寄托与智慧结晶,是产生乡村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精神力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旅游的迅猛发展,人们接触、了解城市的机会逐渐增加,一部分人便开始热衷于对城市文化的追求,而放弃乡土文化的传承,甚至萌生城市文化是先进的、优越的,而乡土文化是落后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乡土文化的传承对于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4. 农村空心化:乡村振兴的现实桎梏

4.1. 主体缺位:人力资源短缺

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农村地区顺利实施,农民是最重要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性力量,只有充分激发每一位农民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才能有强大的支柱型力量作为支撑。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向城市迁移,从而导致农村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人力资源流失更加严重,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使乡村振兴缺乏主体,而且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大多数青壮年人口,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妇、幼,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乡村振兴缺乏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4.2. 组织困境:基层组织涣散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起着调动人员、整合资源、组织领导的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者、落实者。当前,由于大部分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村干部队伍人才匮乏。一方面,在留守人员中,缺乏具有文化知识、政治素养的知识群众,大部分留守人员知识水平偏低,对于如何管理村务、监督组织并不了解,缺乏参与热情,难以行使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村干部的权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村干部队伍大多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新思想和新知识,难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不仅限制了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权威性。

4.3. 资金压力:经济发展受阻

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提供经济支持。然而,农村空心化现象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资金难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拦路虎”。一方面,养殖业、种植业等传统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大多数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低龄化问题更加严重,老人、妇女、儿童的劳动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限制了农业产业发展,导致农业产品的供给不足,难以实现经济上的增收。另一方面,农村空心化造成了大量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了保证留守人员不再迁移以及吸引各种人才回归,就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这也需要更强大的资金支持。

5. 数字化治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重大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要想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数字化治理是必然选择,是对传统空心化治理模式的创新和重塑。

5.1. 引用促进产业振兴的数字化治理技术

城乡收入差距悬殊是农村空心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去留选择,因此,大力振兴乡村经济、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便成为空心化治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业振兴,必须积极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针对新型农业生产设备与技术的应用问题,县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培训,既可以在线上上传设备与技术的操作视频,又可以在线下组织农民进行实践,并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来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农产品的产出数量和质量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实现农产品增收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推进电商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需要发挥农村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电子商务和农民相衔接,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了便利条件。三是要立足当地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很多村庄的现实选择,要从乡村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有根据地开发旅游业,发展农家乐、特色庄园、生态旅游等产业,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

5.2.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化治理机制

农村空心化治理需要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形成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的治理格局。探索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的信息采集、平台建设、系统维护等工作,激励广大村民参与到空心化治理进程中来,形成“政府领导、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数字化多元共建共享机制。政府要出台关于数字化治理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防止数据的丢失、泄露。数据需要开放共享,也要维护数据的安全。同时,要将空心化治理的资源和权力下放到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在社会方面,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空心化治理进程中,不仅要吸引企业投资村庄产业,也要利用互联网等企业的技术力量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带动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从村民方面,政府要把治理空间让渡出来,激发村民开展自治行动的内生动力,村民对村庄的了解是最全面、深刻的,调动他们参与空心化治理进程中来,成为村庄发展的中坚力量。

5.3. 搭建人才引进培育的数字化治理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要搭建人才引进培育的数字化治理平台首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招聘平台,将人才的招聘信息及时公布到信息平台,鼓励引导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进村,吸引城市中人的回归。其次,应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人,将数字化技能的培训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乡村中“农民的振兴”,大力加强农村青年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民的创业渠道。最后,积极“乡村振兴讲堂”,引导农民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平台学习农业发展知识、村务管理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人,为农村空心化治理贡献自身的力量。

5.4. 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数字化治理文化

乡村是村庄记忆、村民情感的重要依托,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数字化手段提供技术支撑。然而,文化空心化使乡村精神面貌涣散、乡村文化边缘化,从而使乡村发展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因此,在未来的空心化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形成数字化的治理理念和文化,还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通过特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政府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乡土文化,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特色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行动上自觉传承,对乡村有更深的情感依赖,便会更加愿意扎根乡村。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地方政府应引进社会化力量助力文化资源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向民众宣传和普及,在考虑民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并提供具有乡土民情的文化产品,更便于村民了解、熟知乡土文化,逐步提升村民的公共精神 [12]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2.
[2]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3] 林孟清. 推动乡村建设运动: 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5): 83-87.
[4] 许彦彬. 人口学视角下的空心村治理研究[J]. 西北人口, 2012, 33(5): 75-78.
[5] 戴攸峥, 易文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治理[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46(5): 65-70.
[6] 张桂凤, 丁巨峰. 浅谈农村“空心化”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4): 248-248.
[7] 王志敏. 高青县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8] 李河辉, 莫国芳. 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6): 1883-1885.
[9] 朱道才.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进展与启示[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2, 28(5): 75-79.
[10] 于水, 姜凯帆, 孙永福.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 42-49.
[11] 屈均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2(5): 58-63.
[12] 丁世华. 数字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 41(4):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