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会通视角下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Shared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OI: 10.12677/ASS.2023.121037, PDF, HTML, XML, 下载: 239  浏览: 419 
作者: 杨文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 义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 义乌;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浙江 义乌
关键词: 国际学生文化休克跨文化管理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ure Shock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摘要: 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友人的积极响应,我国高等国际教育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国际学生群体面临“文化休克”难题,难以顺利实现跨文化适应,对其学业、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管理,也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立足于中西文化传统,从中西文化会通的视角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索国际学生跨文化教育管理策略,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国际学生,帮助其顺利融入中国社会。
Abstrac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lthough China’s highe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growing in influence,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ten suffer from a phenomenon known as “culture shock”, which make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difficult, resulting in adverse effects on their studies and personal lives.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based on cross-cultural and service-oriented approaches in a multi-cultural setting. Based on the shared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 the author explores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combining practical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student administrators with guidance on implementing better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facilitate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Chinese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文章引用:杨文强. 中西文化会通视角下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262-2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37

1. 研究背景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作为扩大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四个自信”的窗口,是展现大国担当的具体体现,必须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1]。2015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大量国际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纷纷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国际学生在国内1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其中有6.3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占来华国际学生总数的12.8%。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重要留学目的国 [2]。目前,高校国际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对国际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对广大国际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从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大局,成为管理老师们的紧迫任务。

2. 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主要问题

国际学生来华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往往或早或迟、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差异产生某种不适应。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借鉴生理学提出了“文化休克”概念,以解释上述现象。他将“文化休克”界定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新环境下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3]。国际学生“文化休克”现象可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恢复阶段、适应阶段。引发或加重“文化休克”的主要因素有;第一,语言关:目前有的高校尚未具备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的条件,汉语不达标影响国际学生学业进步,也易导致其难以融入中国社会。第二,宗教:大多数中国人是无神论者,国内宗教氛围不浓厚。国际学生初来乍到,容易对中国社会环境不适应,同时不同信仰的学生之间也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第三,生活关:很多国际学生在饮食、住宿、交往习惯等方面与中国人迥异,很容易产生不适应和不满。

为了降低文化休克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来华国际学生成功渡过这个适应期,必须清楚地了解“跨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一种与自身文化相异的文化环境中,逐步获得交际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化模式发生了变化。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al-cultural adaptation)。心理适应是指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以情感反应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了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人有效进行接触 [4]。当国际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和陌生的文化时,他们原来的文化受到了质疑、重新评估和改变。为了适应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他们必须学会与人交际和相处共事的新方法。因此,这个过程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面对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尤其是多发的“文化休克”现象,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高校国际学生管理老师提供支持、加强指导、有效沟通和及时疏解,因此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与策略至关重要。

3. 中西文化会通视角下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跨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化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组织中不同文化背景团组或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文化差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外部干扰。对国际学生的跨文化管理其实并不是指对任意选定的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管理,而是指两种文化间建起某种关联机制的管理和研究 [5]。

关于中西文化的会通之处,霍普金斯指出,从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中可以提炼出三种值得学习的类型即,和平、富足、和谐。基督教文明追求的是在对神的信仰关系中治愈人和解放人,儒家则是通过修身的方法来实现健康的自我、家庭和政府,两种文明都能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填补精神、情感和智慧的空虚来稳定社会,对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世界都有实际的效果。何光沪指出,“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理念,最基本或最低层次的普世价值是“和平、公平、诚信、友善”,中间层次即精神层次的普世价值是“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最高层次即宇宙层次的普世价值是“天下一家、众生平等、万物一体、敬天爱人” [6]。

中西文化会通视角为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并对提出具体管理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3.1. 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3.1.1. 制度先行,奖罚分明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德斯鸠说过“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制度是国际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执行各项国法、校规的过程中,管理老师应循序渐进,做好宣传、讲解、沟通工作,使国际学生认识到国法、校规都是基于中国国情而制定,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引导其自愿接受 [7]。管理老师应严格依据《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7)》和学校国际学生管理规定,对国际学生在校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开学伊始,即对所有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招生、费用、居留证件办理、医疗保险办理、校内住宿、校外住宿、考勤考试纪律等)。对于各种国际学生违纪行为,应坚持原则,视其情节严重程度,采用批评教育、开除等方式进行处罚,如国际学生行为触犯法律,则将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同时对于成绩优异、作风优良的国际学生先进个人,可以允许其优先获得学校奖学金或学校“三助”岗位。实践证明,制度重在落实,只有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树立制度权威;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落实不到位,就会使制度形同虚设,不仅难以起到应有的正面作用,还会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不利,甚至失控 [5]。通过制度约束,有利于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纠正思想偏差,更好地自我约束,更顺利地从校园走向中国社会,进而促进文化认同。

案例介绍:某高校巴基斯坦籍学生在假期回国后,便处于失联状态,管理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均未与其取得联系。几年后,该生从巴基斯坦返校,要求继续修读学业。该生向管理老师讲起了这几年的经历,比如家乡有战乱,舅舅、表弟均在战乱中丧生,讲得声泪俱下。管理老师耐心地告诉他,老师曾尽最大努力与其联系,但是该生在有条件回复的情况下,对管理老师的各种通知置若罔闻,因而耽误了时间;并且该生已在入学教育期间学习过学籍管理规定,对规定内容并不陌生,其情况已满足自动退学资格条件。为了实现规范化管理,管理老师坚持原则,对该生作自动退学处理。该生最终表示服从学校决定。临走告别时,该生向管理老师表示,以后自己会端正态度、遵守规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申请其他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

以上案例表明,只要确定合情、合理、合法的规矩,并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就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制度育人方面,中西方价值观是一致的。

3.1.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孔子曰:“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管理老师的心胸与格局一定要比学生大,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职业操守,才能不断拓宽职业道路,最终如河水一般奔流入海。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老师要能够欣赏学生优点、包容其缺点。遇到问题时,要站在国际学生角度看问题,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对立和争吵。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包容与爱护,会直接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培养师生情,对其实现跨文化适应也大有裨益。

案例介绍:某高校利比里亚籍国际学生在国际学生公寓内为电瓶车充电,给公寓带来安全风险,管理老师协同学校保卫科,将其电瓶没收。此后该生前来管理老师办公室索要其电瓶,态度极为冲动蛮横。管理老师稳住阵脚,心平气和地向其解释学校政策以及火灾隐患的严重性,并严肃告知该生,必须写检讨并保证不再出现此类行为,否则不会归还其电瓶。自始至终,管理老师虽然坚持严正立场,但不生气、不吵架,未出现一丝过激行为。最终,“纸老虎学生”面对这个形势,只好写了检讨,并保证不再出现此类行为。此后,该生遵守学校规定,对管理老师心服口服。

以上案例表明,一个心理成熟的管理老师能够认识到,把“问题学生”教育好是百年树人的大事业,正是自己的使命所在。所以他能够始终努力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接纳国际学生的无理、偏激,从来都不存在打击、报复的想法和行为。国际学生会对这样的管理老师肃然起敬,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很多国际学生毕业后,最怀念的是那些对其“严管加厚爱”的管理老师。

3.1.3. 仁者爱人,提升温度

孔子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中国儒家思想中,有着丰富而鲜明的“泛爱众”思想,即爱世间众生,这给当代国际学生管理提供了精神养分。《马太福音》中也讲到“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你们不愿意人们恨你们,愿意人们爱你们,那么你自己要做到先爱人,而不恨人。”

优质高效的管理要以“情”为基础,管理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践行服务型管理理念,做有仁爱、有温度的管理老师。应尊重每一位国际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问题国际学生,主动帮扶有困难国际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管理老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当国际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有条件的应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尽快予以回复,向其解释清楚。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协商解决,必要时发挥国际学生自律组织的桥梁作用,争取达成多赢局面。

案例介绍:新冠疫情期间,某高校印度籍学生多次在宿舍安全卫生检查中不合格,管理老师对其批评教育,该生有逆反情绪,其宿舍内务安全卫生始终摆脱不了脏、乱、差。管理老师仔细观察该生,发现该生热爱运动,但家境较差,存在自卑情绪。恰好在疫情封校期间,学生生活单一、缺乏活力,于是管理老师决定组织晚间系列文体活动,比如丢沙包、跳绳、拔河等,并把活动时间地点通知了该生。管理老师惊喜地发现,该生频频出现在运动场上,运动技能优异,并且开始在路上热情地向管理老师打招呼。突然有一天,该生主动找到管理老师,请管理老师重新检查其宿舍安全内务情况。一进门,管理老师眼前一亮,整个房间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以上案例表明,唯有爱才能战胜一切隔阂和误解,仁者爱人是一生的操守。世间芸芸众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对爱的感知是相通的。我们“投以木瓜”,别人可能就会“报以琼琚”。之所以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缘爱在管理老师的心中。

3.1.4. 注重细节,小中见大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也说过:“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两句名言均强调细节的作用,这在国际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介绍:某高校一名埃及籍国际学生前来学校报到,恰好管理老师对埃及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当管理老师向该生谈及“pyramid (金字塔)”、“mummy (木乃伊)”、“Ramesses II (拉美西斯二世)”时,该生眼神放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此后,该生把管理老师当作可信任的朋友,不仅亲切礼貌,还主动帮助管理老师处理日常事务。

以上案例表明: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感知到管理老师的真诚与同理心,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 尊重差异与趋同管理相结合

3.2.1. 尊重差异,有的放矢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法国作家蒙田说过:“世上没有两根头发是一样的,没有两颗谷粒是一样的,也没有两种观点是一样的,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样化。”

管理老师应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国际学生的集体人格、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秉持“尊重差异”、“有的放矢”的原则和态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国际学生克服“文化休克”,顺利实现跨文化适应。

案例介绍:在新冠疫情期间,某高校处在封校状态,所有学生、教职工不得进出校园。由于饮食习惯特殊,国际学生们急需各种蔬菜、蛋类、生肉。对于国际学生的此项诉求,管理老师立即联系校区领导,申请为国际学生配备食材,校区领导随即同意。于是,管理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摸清国际学生所需食材名称和数量,随即将信息提交给校园餐厅,由校园餐厅人员负责采购,国际学生们对此高度评价。虽然大多数国际学生崇尚自由,不愿意受管束,但是看到学校为其所做的一切,他们都尽量配合学校各项防疫措施,在封校50天的时间里,大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以上案例表明,面对各种背景的国际学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精准发力,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2.2. 有教无类,趋同管理

孔子曰“有教无类”。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其著作《简爱》中写道:“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要积极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引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学生了解、热爱中华文化,遵守中国法律和学校规定,以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遵循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先后顺序,最终形成中国情怀。语言沟通是缓解“文化休克”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凡是汉语水平较高的国际学生,其文化休克期一般较短,过渡较为平稳顺畅;凡是汉语交流存在困难国际学生,其情绪波动较大,文化休克期也较长,所以强化汉语教育是克服文化休克的重要方法 [8]。此外,可通过安排中外学生一同上课、一同参加体育活动,帮助国际学生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另外,可开设中国文化通识课程、举办中国文化沙龙、共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建立校外中华文化教育基地(比如京剧院、中医药基地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外出参观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介绍:某高校每逢冬至都会举办“饺子节”,有专业厨师进行指导,饺子馅料有清真和非清真之分。各国国际学生组队比赛,比哪个小队包饺子又快又好。国家学生们有的擀皮,有的调馅,技术好的直接包起饺子,现场气氛热闹非凡。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国家学生们大快朵颐,纷纷对此项活动称赞不已。正如一位国际学生所言“这次包饺子活动,不仅让我品尝到美味,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习俗的热爱。”

案例介绍:为了让国家学生近距离感受国粹魅力,某高校组织国际学生参观京剧院。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演员各自表演了经典剧目,生角的扎实唱功,旦角的柔媚风情、净角脸谱的变化多端、丑角的滑稽可笑都让各位国际学生眼界大开。演出结束后,各位国际学生纷纷找到管理老师,请求为他们开设课堂,学习自己喜欢的行当。一些非洲学生在敲京剧鼓时无师自通,节奏感很强,可能与他们常敲非洲鼓有关系,这份游刃有余让他们倍感自信、欣喜。

以上案例表明,无论来自哪个文化背景,每位国际学生都是一个“富矿”,只要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主动学习吸收中华文化。

3.3.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3.3.1. 中庸适度,把握分寸

孔子曰:“中庸之道,各安其所。”中国儒家学派将“中庸”解读为“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恰到好处”。“适度”是《圣经》中的“七德”(谦卑,温纯,善施,贞洁,适度,热心及慷慨)之一。

对于国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老师不可以放任自流,否则学生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同时要避免过多或过度的干预,老师充当“全职保姆”的角色不利于其人格独立与能力提升。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管理老师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审时度势,宽严得当。既发挥引导、教化的功能,又要避免过犹不及的现象发生。适度管理与干预会促进国际学生人格成熟与完善,增强其适应新环境的意愿、意志和能力。

案例分析:新冠疫情期间,某高校巴基斯坦籍学生深夜给管理老师打来电话,声称自己肚痛难忍,声音颤抖、焦躁。管理老师抓紧安排在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显示正常。管理老师认为,学生的健康安全高于一切,于是晚间火速将学生送往医院,诊断为普通肠胃炎。第二天该生再次紧急来电,声称自己头痛,怀疑自己有血液疾病,经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这两次事件引起了管理老师的深思,也许该生“病在心”而非“病在身”。管理老师找该生谈话,谈话过程中,该生面容憔悴、神情紧张,慢慢地吐露真情,原来他对疫情极度恐惧,对亲人十分想念。鉴于此种情况,管理老师决定帮助其回乡探亲。抵达巴基斯坦后,该生第一时间与管理老师联系报平安。此后与其保持沟通,他在家乡状态良好。一个月后,该生返校,管理老师发现其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于是专门找到该生交流,引导其认识到,作为一个成年博士生,要时时刻刻准备与困难作斗争,以此锻炼强大的内心,进而完成与父母的心理脱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走的一段路程。同时也亲切地告诉他,在其成长过程中,老师、同学、朋友都会支持他,他不会孤单。在交谈过程中,该生的神情越发凝重认真,最后该生明白了管理老师的良苦用心。此后管理老师对其所说最多的话是“你自己决定”、“你可以的”,经过一年的观察,管理老师发现,该生不仅没有再出现之前的恐惧、焦虑、唯唯诺诺,而且变得越来越有担当,还主动要求帮助管理老师开展抗疫工作,当志愿者教中国小学生英语,整体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

以上案例表明:不同于机器,人是有丰富情感的高级动物,教育工作需要管理老师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和策略。在学生面临重大危机时,要果断干预,防止其受到伤害。但是育人的根本是赋能,即帮助学生培养起面对世间坎坷的能力,有些路是必须由学生自己走的,管理老师不可越俎代庖,否则对其成长极为不利。“中庸适度”是比较科学理性的策略。

3.3.2.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大学》有言:“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说过“管教的目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可成立国际学生联谊会及其他国际学生自律组织。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国际学生自律组织可以向国际学生宣传法律制度、学校规定;另一方面,国际学生自律组织可以把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传达给管理老师,从而有利于管理老师了解学生动态,进而及时处理各种情况。通过激发国际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其在行动中适应中国社会,融通中外文化。

案例介绍:某高校为了对国际学生公寓进行网格化精细管理,由每一楼层在住学生推举一位国际学生层长,组建国际学生社区自治委员会,协助宿管阿姨进行公寓管理。具体工作包括:和宿管阿姨一起晚间查房、协助宿管阿姨处理紧急事件、提供公寓管理建议与意见等。在设置层长之前,很多国际学生对晚间查房存在抵触情绪,并且由于语言不通、威严不够,宿管阿姨即使碰到卫生差、有大功率电器的房间,也难以与国际学生交涉处理,这对公寓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设置层长之后,层长担当起了解释、沟通、交涉的任务。相较于宿管阿姨,在住学生与层长更加认可自己选举出来的层长的管理措施,沟通更加顺畅。通过他们的努力,公寓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公寓社会生态持续向好发展。

以上案例表明,赋予国际学生管理职能,充分激发国际学生自身的德性,是管理的重要方法。国际学生自律组织培养了广大国际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了国际学生的劳动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了一支高素质国际学生干部队伍。

4. 结语

从中西文化会通的视角出发,对国际学生进行管理,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符合中国国情。建议广大管理老师以科学、灵活的管理思路,采用中西文化会通式管理理念与策略,构建“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跨文化管理体系,提升广大国际学生的中国情怀,克服“文化休克”,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

参考文献

[1] 郭凯琳, 赵宝永, 高佳佳, 郝建鸿. 新时代来华留学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9): 156-159.
[2] 新华社. 实现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相关问题答记者问[Z].
[3] Oberg, K. (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7, 177-182.
https://doi.org/10.1177/009182966000700405
[4] 张秋红. 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2011(5): 4.
[5] 文李黠. 文化间性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基于暨南大学国际学院的个案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科版, 2012(12): 3.
[6] 霍普金斯.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 和平、富足与和谐[J]. 文史哲, 2010(6): 7-9.
[7] 张继桥. 刍议留学生管理工作[J]. 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1(3): 1.
[8] 才越, 李永明, 陈群戈, 邹勇. 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与调节问题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1997(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