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色
Let the Red Culture Becom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Color of the Moral Tree People
DOI: 10.12677/ASS.2022.1112734, PDF, HTML, XML, 下载: 164  浏览: 257 
作者: 金佳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红色文化以德树人文化底色Red Culture Virtue Teaches a Man Cultural Background
摘要: 红色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下,为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应从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ig pattern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red culture, we should play 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tively organiz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strengt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金佳萍. 让红色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色[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2): 5390-539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2734

1. 引言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高屋建瓴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1],这一科学论断为新时代运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文化深深根植于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土壤之中,赓续于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事业之中。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中,青年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接棒人,培养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追求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亟需讲好红色故事、继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色。

2. 红色文化的意涵

文化脱胎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意涵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也不例外。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旨,在浴血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乘风破浪、激涌前进的一种奋斗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历史写照。它蛰伏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和积淀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辈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涌现了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为民族争气的大庆油田精神、战天动地的红旗渠精神等。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红色文化将勇立时代之潮头,以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发时代之先声。

关于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他们一致认为红色文化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强大助推器。很多学者都论述了红色文化具有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等重要教育功能。王华敏、张玄益认为红色文化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具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的价值 [2]。韦红霞着重论述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功能、理想信念的塑造功能、文化自信的培养功能 [3]。

3. 红色文化赋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和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制度、理论的自信,培养具有爱国之情感、强国之理想、报国之践履的时代新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既有利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更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3.1. 助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

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休戚相关。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长期贫困、落后的泥潭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民族独立的重任扛在肩上,以浴火重生的精神意志、坚如磐石的战斗决心、忠于党国的政治定力、勇于牺牲的担当精神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红色文化的光芒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愈发闪亮,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大庆油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创新精神”,在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因此,红色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天然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为增进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3.2. 助推新时代道德教育,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辈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生动写照,蕴含着革命英雄们崇高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红色文化展示了夏明翰、赵一曼等人为国牺牲的道德品质,焦裕禄、钱学森等人为民奉献的道德大义,对于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将情感共鸣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大有裨益。当前,异常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使得道德教育的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的错误思潮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弱化了政治认同。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运用红色文化可以帮助“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系好“扣子”,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引领道德教育价值走向。

3.3. 助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精神境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某些错误、反动思潮扰乱人心,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想信念是总开关,它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4]。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心轴。他认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了共产主义信念、忘记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会得“软骨病” [5]。红色文化述说着革命英雄的铮铮铁骨、赤胆忠心,刻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诉说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等,都是化解精神上困惑的“良方”。红色文化具有两重性,在新时代运用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非物质文化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内容,能够重塑、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不忘先辈之艰辛奋力实现中国梦 [6]。

4. 红色文化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理路

4.1. 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寓红色故事于“立德树人”教育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桥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传统的思政课堂常以理论灌输为主,理论与实际无法紧密结合,往往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反感与抵制,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减效甚至是失效,进而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深挖红色故事推动思政课的创新,使思政课的理论性与红色故事的感染性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站在理论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综合分析红色故事的内容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红色故事的深度,以达到“寓理于事”的目的。特别是要以理论的逻辑讲明白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逻辑使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领导核心的逻辑使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的逻辑使然。通过将红色故事“讲透”,大学生可以在听红色故事的过程中,理解红色故事背后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4.2.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寓红色基因于“立德树人”教育

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7]。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契合,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辅助环节,也是承续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在大学生心中植入红色基因。这不仅要求高校开展日常思政课程,而且必须在课外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与互补,实现理论灌输与实践践履的有机结合。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和精神内核,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实地参观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切实感悟其中所内隐的革命精神。为此,高校应该坚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统一,组织大学生瞻仰革命遗址、重温红色故事、“打卡”英雄故居,使大学生在红色基因的力量中汲取养分,在社会实践中锻造自我。此外,高校可以举办“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的体验活动,通过实地学习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江山之难能可贵、新中国之难能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难能可贵、今天的幸福生活之难能可贵,以红色基因强大的感召力引领大学生内心的共鸣。

4.3.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寓红色文化于“立德树人”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场地,校园文化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现有资源相整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以多样化的载体与形式来展现红色文化延绵不绝的魅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8]。首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将其作为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2019年浙江理工大学开设国内首家“红色文化讲习馆”,运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地呈现了红色文化发展历史脉络。大学生可以感悟这些景观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体会革命之艰、建设之艰、改革之艰,并内化为激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能量,实现校园文化力量与红色文化功用的有机统一。其次,在校园内部环境创设上,将红色文化资源嵌入校园环境之中,如在校园橱窗中展示红色图像、在建筑物前摆放雕塑等,在全校营造以景育人、以史化人的红色氛围,使学生接受翔实的红色文化教育的熏陶,激发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3.
[2] 王华敏, 张玄益.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5): 32-38.
[3] 韦红霞. 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1): 89-91.
[4] 裴恒涛, 王爱华. 论遵义会议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3): 12-16.
[5] 习近平. 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J]. 求是, 2021(21): 1.
[6] 王春霞.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5): 132-135.
[7]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8] 范方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6):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