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对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对策分析
Analysi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Urban Residents
DOI: 10.12677/AEP.2022.126140, PDF, HTML, XML, 下载: 240  浏览: 60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滕 威, 王 花*: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环境教育环保意识对策分析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发显现,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但环保意识是长期培养的,环境保护的路漫长而艰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影响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因素,探讨环境教育对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对策,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brooks no delay. Only by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urban residents can we realiz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ever,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cultiv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roa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long and arduo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urban residents,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urban resident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文章引用:滕威, 王花. 环境教育对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对策分析[J]. 环境保护前沿, 2022, 12(6): 1135-1140.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2.126140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全球变暖、自然资源加剧破坏、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已经在全世界演变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社会平稳、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

环境问题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制造生活垃圾等一系列污染源,使城市居民成为直接污染者与间接污染者 [2]。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受环境问题的影响,比如空气污染问题直接导致居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所以干净的环境亦能带来健康,城市居民也能成为受益者。可见,环境问题最好让公民一起参与 [3],因为城市居民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

环境教育在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保护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改善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促进城市居民环保行为不可缺少的一环 [4] [5]。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来改变个人对环境的内在表达和理解,最终激励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 [6]。环境意识的提升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环境教育来实现 [7]。环境教育如果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必须要让居民接受环境教育 [8]。目前,环境教育对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一直被探索,结果尚未可知。因此,明确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个体环保意识和行为的途径,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环境问题。

2. 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环境问题受到关注的同时,环境教育领域迅速发展。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境会议。会议不仅正式确定了环境教育这一名称,建议世界各国认可并推进本国环境教育,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环境教育发展。次年,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研究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和政策,最终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教育事业的开端,也奠定了中国环境教育概念的基本框架 [9]。自此,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在国内蓬勃发展起来,这算是中国环境教育的起步点。

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地位是需要长期努力和建构的,所以环境教育应该从各级各类的学校中开展,学校环境教育是基础 [10],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做到相辅相成。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就推出了《环境保护概论》选修课的课程,直到目前为止,环保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共开展了40余年 [11]。我国环境教育的成效还算显著,积累了一定量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上百所大学设立了环境类院系或专业,为环保事业培养众多优秀的人才。

环境类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等,目前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展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式 [12],其内容难免会发生杂乱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 [13]。这类学科往往容易被学校、老师和家长所忽视。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教育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公众环保意识的践行度仍不高 [14]。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是重点,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为家长乃至社会树立环保观念,才能进一步带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3. 影响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因素

环境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 [15],共同构成了环保意识 [16]。环保意识能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行为选择和判断等心理过程,也能反映出城市居民与生存环境关系观念的形态 [17]。意识决定行为 [18],城市居民环保意识水平的高低,与生存环境状况能否改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19],同时也影响着区域环境政策的规划、制定和实施等 [17]。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0],所以想要知道如何提高环保意识,需要知道环保意识受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对环保意识的研究,主要是从居民的环境意识及行为开始的 [21],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发现影响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因素很多。

3.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工业经济也在高速增长,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威胁,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占据总污染负荷的约70% [22]。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对于生活垃圾、三废等城市垃圾的治理,都成为了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质量的衡量标准。随着这些难题的出现,人居环境质量也在逐步下降。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所生活的环境质量更加关心。一旦居民和自然产生了联系,可能引起心理学的“刺激–反应” [23],就能激发其对生态的维护行为 [24],进而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也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往往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生态发展会为经济发展让路,恶化了的环境再慢慢治理,居民的生活生产受到威胁时,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才会被关注。

3.2. 学校环境教育的程度

环境教育对环境意识具有正相关的影响,但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并不密切 [21]。有研究表明,女性因为特殊的社会地位,更注意身边的环境质量以及后代的教育过程,其环境意识高于男性 [21] [25]。朱丹等人在2011年的研究中发现,学历高的人受教育程度虽高,环保意识和环保活动参与度却是最差的 [26]。

环境知识是产生主动进行生态行为思维的前提 [27],也是生态行为的驱动力。获取环境知识的过程中,居民可能会对了解自然环境和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所以具有较高环境知识的人,能表现出更高的环境意识。城市居民不需要学习复杂的知识,受到良好的基础环保教育,会让居民形成成熟的环保意识并主动展现环保行为,进而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不仅仅对环境问题来说是教育,还与社会、人口、发展等方面的教育相融合。环境教育在改善环境问题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能抵御环境问题带来的各种风险。从眼前来看,环境教育是在为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和概念,但从长远来看,环境教育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水平,让人类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3.3. 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

环保工作的宣传推广任重道远,其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与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关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居民生活环境周围的环保宣传活动,主要由社区居委会、政府部门举办、环保组织,形式单一,效果不太理想 [26]。所以应该对应不同人群,制定合适的宣传方法,尽可能体会居民的心理,要有针对性地宣传环保工作。优化环保宣传渠道,使环境宣传达到边际效用最大化,这应该是政府及其他组织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26]。积极推行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和行为、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4. 环境教育对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对策

环境教育是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有力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必须要通过环境教育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 [26],进而增加居民的环保行为 [28]。

4.1. 建设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

我国的环境教育大体上分为三类,学校环境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环境教育 [29]。我国的环境教育重视对于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落实到学校课堂当中。课堂教学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基础,若想有效提升全体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必须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他们是社会未来的主人,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目前,环境教育正在中小学广泛深入地开展,注重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培养,就是环保参与主动性养成最主要的途径。学校作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场所,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学校环境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从青少年的知识建构开始,然后再到中学生和大学生,慢慢建构学校的环境保护体系,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有一定的见解,环境教育才能真正落实。所以建设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抓环保 [30]。

环境教育的课程还需进一步调整其系统的知识理论和框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做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环境科学的未来教育发展打基础。同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教方法,革新普通教育方法。可以把课堂直接设计在自然中,或者接近自然状态的地方开展,不仅能让学生立刻获取自然界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会激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逐步引导环境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培养他们对世界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和环境教育理论知识相结合,为世代环保理念的增强提供切实基础。

4.2. 拓展环境保护活动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与环境相关的节日、周期性活动陆续开展,像“爱鸟周”、“植树节”,几乎成了全国各地定期组织的活动,新闻媒体在各个渠道也会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让居民时刻感受到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我国当前的环保现状来看,城市居民参加环境保护的渠道主要有三种,由官方组织的环保活动、由民间团体组织的环保活动、公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实施的环保行为。这三个渠道中,公众参与最多的是最后一种环保行动,因为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意义的环保行为。但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受到很多局限。所以必须从法律、制度、管理规定等方面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公众提供最大限度的活动支持和参与渠道,让更多的人走进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

4.3. 加强宣传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相应部门的配合,让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来,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1]。宣传的方法有很多,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力量,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专栏,着重突出环境保护的成效和重要性。同时,进一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环保道德规范,逐步将保护环境常态化。在此基础上创新方法,开辟新的渠道,探索新的可能性,将会对环保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城市居民不论以任何渠道参与到环保工作中,都会积累一定的环保知识,提高一定的环保意识,居民对环保宣传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也会相应提升。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环境宣传的基本任务。在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政策方针和科普知识工作中,需要注重群众与组织多方合作,找到大众更容易接受和信任的媒体形式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为保护环境做好事、做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5. 结语

环境教育随着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城市居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环保意识和生态行为之间的枢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环境教育的程度、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都是影响环保意识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发展环境教育,建设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拓展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宣传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让环境教育深入人心,让生态环境全面有效地恢复。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20BE0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白建华. 市民环保意识及其影响要素分析[J]. 纳税, 2017(30): 122+124.
[2] 周东洋. 城市居民在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多重身份探析——以W市XS河为例[J]. 知识经济, 2010(8): 65.
[3] Programmer UNE.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J]. 环境保护, 1992(8): 4-5.
[4] Potter, G. (2009)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Where Do We Go Now?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1, 22-33.
https://doi.org/10.1080/00958960903209975
[5] Palmer, J.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Routledge, London.
[6] McClelland, C.D.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14.
https://doi.org/10.1037/h0034092
[7] 王文略, 王倩, 余劲. 我国不同群体环境教育问题调查分析——以陕宁渝三地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6): 37-42.
[8] Jeana, K. (2005) Key Issu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 Critical Review Scott William and Gough Stephen (Editors),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2004, 274 pp ISBN: 0 415 276500.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 274-130.
https://doi.org/10.1017/S0814062600001014
[9] 黄宇.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 环境教育, 2003(2): 8-16.
[10] 矫承轩. 高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途径初探[J]. 教育现代化, 2018, 5(18): 171-172.
[11] 张超兰. 推广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J].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z1): 2.
[12] 徐琦. 环境教育与环保意识初探[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1(2): 177.
[13] 姚逸, 孙利娟. 论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对策[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7(4): 9-16.
[14] 杨昕.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17, 45(7): 68-72.
[15] Ernst, J. and Theimer, S. (2011)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ing on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7, 577-598.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2.2011.565119
[16] Kollmuss, A. and Agyeman, J. (2002) 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 239-260.
https://doi.org/10.1080/13504620220145401
[17] 刘敬奇, 张宝森, 王红旗, 等. “绿色奥运”对提高北京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研究——世界城市环境教育机制与途径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S1): 71-74.
[18] Dienes, C. (2015) Actions and Intentions to Pay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Factors. Ecological Economics, 109, 122-129.
https://doi.org/10.1016/j.ecolecon.2014.11.012
[19] 生活质量课题组. 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J]. 管理世界, 1991(6): 171-173.
[20] Chan, K. (1998)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Waste Recycling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2, 317-325.
https://doi.org/10.1006/jema.1998.0189
[21] 欧阳斌, 袁正, 陈静思. 我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11): 179-183.
[22] 秦炳涛, 葛力铭.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4): 133-136.
[23] 洪大用, 卢春天. 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J]. 社会学研究, 2011, 26(6): 154-170+244-245.
[24] 冯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4): 48-53.
[25] 洪大用, 肖晨阳.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7(2): 111-135+244.
[26] 朱丹, 高晶晶. 市民环保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技, 2011, 24(6): 60-63.
[27] Otto, S., Kaiser, F.G. and Arnold, O. (2014) The Critical Challenge of Climate Change for Psychology: Preventing Rebound and Promoting More Individual Irrationality. European Psychologist, 19, 96-106.
https://doi.org/10.1027/1016-9040/a000182
[28] 马燕, 李志萍. 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1): 82-83.
[29] 张进. 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研究会. 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3: 354-359.
[30] 李凡军. 我国居民环保意识影响因素分析[J]. 城市地理, 2017(14): 205.
[31] 徐冬梅, 陈雪松, 许晓路, 王凯雄. 环境教育的由来及发展现状[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11(1):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