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On the Alienation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DOI: 10.12677/ACPP.2022.116287, PDF, HTML, XML, 下载: 272  浏览: 707 
作者: 吴 镝: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当代价值Marxism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马克思在批判总结黑格尔精神异化观和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异化论等前人哲学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现实社会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成为该著作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为当时欧洲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它主要包括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过程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四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指引着世人对当今社会乱象进行反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不断深入探讨的永恒课题。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summarizing Hegel’s view of spiritual alienation and Feuerbach’s theory of humanistic materialism alienation and other predecessor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arx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which became one of the core viewpoints of the book. It not only enriched Marx’s research on political economy, but also provided a powerfu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oletariat’s class struggle in European society at that time. It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 alienation of labor products, alienation of labor process, alienation of human essence and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is not out of date, but guides the world to reflect on the current social chaos, which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king it an eternal topic that is constantly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Marxist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文章引用:吴镝.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680-168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87

1. 引言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基础上,积极吸收前人关于“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从经济学的角度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虽然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部分,劳动异化概念似乎被马克思舍弃,但是它仍然以隐性的方式见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中,对于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而且,这种启发作用并非是囿于时代的,相反地,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持之以恒地散发出真理性的光芒,为无产阶级夺取劳动主动权解放全人类,进而解放自身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也为揭露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变过程中资产阶级不变的劳动剥削本质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批判武器,对于新时代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矢志不渝地坚守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

任何一个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异化问题上也经过了一番摸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之前,马克思还停留在研究精神异化和政治异化的阶段,通过对前人异化理论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意识到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异化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异化,并进一步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暴露出的根本矛盾揭示了异化的本质,即劳动的异化。

2.1.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

1) 劳动与人的本质。16~18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为人们对于人的思考提供了前提条件,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依据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由此揭示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劳动,并且这种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相互联系从事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反过来作用于人自身,不断地改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所以,恩格斯指出,人类在劳动实践中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恩格斯通过劳动创造人这个环节,把自然界和社会联系起来,揭示了自然界向社会历史过渡的辩证法。同样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那里,无法自由、自主支配的劳动活动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从人的本质中脱离开来,成为人生存的唯一使命,退化到与动物机能别无二致的原始状态,将本应该作为对象的生活变成了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夺走了人关于自己类的意识,进而使人完全丧失了人的本质。

2) 劳动与价值。劳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核心,更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有机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虽然认识到商品或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赋予其价值的,但是却未能从根源上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2]。在资本家手中更是将工人创造的商品价值对立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劳动力一旦转换为商品,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就异变成了物化的货币,从而肆无忌惮地剥削、压迫工人的劳动,竭尽所能获取廉价的剩余价值。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因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出现而被异化成物与物的关系,而劳动异化论则是破解资本主义社会虚假之物与物关系的一把钥匙,是物与物的关系回归到人与人的关系的一个阶梯” [3]。

2.2. 异化概念的发展

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历史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因此,在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哲学家那里,社会异化现象被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解释,而异化概念的普泛化就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开始的。

1) 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包含了抽象化和道德,具有具体的普遍性。黑格尔尤为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是上帝在地上的行走,国家的产生弥补了市民社会的缺陷。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具有特殊性的、相互独立的、不具有同一性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而且个体之间是机械的联系而非有机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得不和他人发生关系的联系,这样一来,个体的自私性和趋利性发挥到极致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国家的产生或者说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非但没有使这种社会矛盾得以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这种国家与社会应然关系的背离和异化,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这种异化现象被掩饰为绝对理念的异化,即精神的异化。也就是说,虽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黑格尔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唯心地设想为人的劳动的结果,然而他只片面地看到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资本家控制下的劳动早已叛离了人的本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被认为是精神走出脑海的过程。

2) 费尔巴哈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是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内核的又一理论表现,而费尔巴哈则在其人本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下,开辟了另一条思维路径,探讨了宗教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意识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凌驾于人自身的力量,给人的思想捆上精神枷锁。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4]。因此,费尔巴哈的贡献也局限于此,他没有从社会的其他领域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也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出黑格尔异化观点问题的本质并加以扬弃。

2.3. 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大体上经历了从“精神异化”、“政治异化”到“经济异化”再到“劳动异化”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精神”、“政治”异化主要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思想的影响,而从“经济异化”到“劳动异化”也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其原因在于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更本质、更具体的深化。

起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信奉的马克思在接触一系列社会问题之后,开始发现黑格尔提出的国家和法所代表的普遍利益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与此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异化观点使马克思从精神领域转向社会物质生活领域,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政治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政治这一关系的颠倒使得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走向对立,进而也使得政治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人的异化,这也就形成了马克思关于政治异化的主要观点。为了进一步探索政治异化的根源,马克思将视野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资本主义制度治理下的社会广泛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经济异化”现象,而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要素便是私有制,本应属于广大工人群众的创造出来的私有财产却魔法般地转移到少数资本家手中,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类劳动的异化。

3.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过程异化、人自身的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并指出异化现象并非是不可消灭的永恒现象,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无产阶级所取代时,其寄生的异化现象也就荡然无存了。

3.1. 人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通过原始积累在人的欲望驱动下无限扩张,掌控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挤占无产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其被迫沦为资本的奴隶、机器的零件。而工人通过自己劳动产生的劳动果实被资本家劫取,本应属于个人创造所得的价值也被资本家所占有。这样一来,工人越是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资本家就获得越多的本不属于自己的价值去控制更多的无产者,劳动产品日益化为一种异己力量,失去了本来面目。

3.2. 劳动者、生产者和生产过程的异化

人作为劳动主体,应该自主进行生产活动,结果在市民社会当中被生产过程支配。在大机器生产的流水线工厂中,工人只是机器配件的一部分,机械化的操作、泯灭的自主意识使得工人逐渐丧失劳动者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属性,成为人化的“动物”。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过程的产物,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也必然反映在劳动过程之中,否则丧失了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中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强迫劳动,而非人本身发展的需要,这种畸形的劳动使得其与人日益分裂,外化为一种不依赖于劳动者、不属于劳动者本身且日益与劳动者发生对抗的活动。

3.3. 人的异化

人从本质上能动地改造主观、客观世界,在市民社会受各种其他因素约束,不再具备完全能动性,也就是人的本质异化。具体来说,在市民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沦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不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甚至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工人们开始厌恶劳动本身,而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当人类在劳动面前沦落到仅仅为了维持生存的地步,也就与动物无二了,人也就成为非人了。劳动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慢慢地由证“人”的存在变成了证“物”的存在,即证明人的物质资料生产价值的属性,从而走向人自身的对立面,使人从自然社会中剥离开来,异化为商品社会下的物的附庸或物本身。

3.4.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及其自身的异化最终都将导致人与人的异化。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还是劳动产品交换领域所呈现出的种种异化,都是通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得以实现和表现的。上述三类的异化使得在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被个体之间的对立性所取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异化以及资本家之间的异化,这也就意味着市民社会的全面异化。而使全面异化产生的根源仍然只能是人本身,也就是凌驾于普通劳动者之上的异己力量,即资产阶级的统治——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始作俑者。由此也可以窥见为何马克思称资产阶级亲手塑造了自己的掘墓人的缘由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根本对立的重要原因。

4.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以其高度的科学性,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异化的本质,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时,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以其深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深入考察与剖析,揭露其剥削本质,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理论的一把重要钥匙。尤其是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度剖析起着重要启发作用,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引起社会严重两级分化和两大阶级之间矛盾的经济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所创造的一切社会财富最终都转化为异己力量、与自己相对抗的东西,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均表现为物化的商品关系、货币关系。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后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深化认识《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第二,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对于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转型时期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近年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重要历史战略机遇期,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在两个百年征程的历史交汇期,仍然存在较多的诸如权力异化、数据异化、文化异化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跨时代的社会洞察力和理论穿透力,凭借其极强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为解决这些时代痛点、难点和堵点提供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实践指导原则。

4.2.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人从事劳动活动的本来需要与实际状况之间相割裂的异化实质,对于站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交汇路口的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经济短时期内大幅增长,社会改革大刀阔斧,其背后也孕育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必然要求生产关系进行积极的调整以期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 全面深化改革,巩固社会主义本质。各种社会异化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私有制经济体系下劳动成果的异化与人的本质背道而驰。然而,受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也存在不少物支配人的现象。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深水区”要敢于动真格,在改革关键领域要巩固好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消除物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根基,巩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 加强市场监管,预防资本主义弊端。当今社会,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依托的新兴信息技术渗入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新技术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异化、风险泛滥和人的主体性迷失等问题。比如,在外卖平台系统的算法与大数据驱动下,外卖骑手成了高危职业。外卖骑手的劳动原本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时间控制、投诉机制却驱使其做出与自身生命安全相异化的危险操作。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之中,反映出本来是为了服务于人的算法,异化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对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以及精神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关主管部门决策、施策必须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两者相脱节,让劳动者困于劳动过程之中。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幸福感。马克思在揭露出人自身的本质异化的同时,也为化解这一问题指出一条道路,即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理想状态,实现人全面、自由自觉的发展,自己解放自己,使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机器,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发展都应当是人的发展,一切发展成果也应当由其创造者共享。只有使生产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人们才能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中去,这也是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解决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矛盾的必要途径。

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全体社会成员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2020年的长租公寓暴雷事件就是不受管控的资本从中作梗,裹挟全社会开展的一场冒险游戏,而游戏失败的风险却由房东和租客接盘,资本扩张的获益者一声“破产”得以逃脱,留下房东和租客陷入尴尬的处境。无论是资本操纵者与房东、租客之间,还是房东与租客之间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追根揭底还是经济利益驱使人们同一本质属性的分化,一旦利益关系链破裂,彼此之间的对立性便显露无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旧被物质化的结果。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人们的共同意识、共同追求,对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异化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远大理想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也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真理的光芒仍旧照亮前行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向新征程,为适应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时代价值,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88.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5.
[3] 贾淑品. 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与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8(4): 14-21.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4.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