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下维吾尔语动词Ö t-的一词多义现象
Polysemy Phenomenon of the Verb Ö t- in Uyghur Language under the Prototype Theory
DOI: 10.12677/ML.2022.1011380, PDF, HTML, XML, 下载: 345  浏览: 489 
作者: 林雅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关键词: 维吾尔语动词Ö t-原型范畴理论一词多义意象图式Ö t- in Uyghur Language The Prototype Theory Polysemy Image Schema
摘要: 维吾尔语动词öt-在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且表达的意义多样。通过考察öt-的26个释义,发现其各个义项之间存在联系和派生关系。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根据该理论可将öt-的所有义项分为外部经过、经界标转移、静态居上、内部经过四大义丛,并绘制出对应的意象图式。图式显示,将注意力聚焦在关系发生的不同阶段时,öt-的语义会产生细微的变化,且几种意象图式之间的转换十分自然,是自然的语义引申过程。其词义引申结构既含有辐射式又含有链锁式,属于综合式。并进一步归纳出öt-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及特点:1) 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是由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决定的;2) 一词多义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特征;3) 词义范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即范畴内的各成员地位不平等,与原型义项的相似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即范畴中心位置;4) 词义范畴没有明显的边界,随着范畴的扩展,边缘越来越模糊,甚至可能出现与其他词义范畴交叉的情况。
Abstract: The verb öt- in Uyghur language, which expresses a variety of meanings, is used frequently in the daily life of Uyghur people. After studying the 26 interpretations of öt-,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connections and derivations among its various senses. According to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theory tha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all the senses of ö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clusters of senses: external passing, transferring via landmarks, static dwelling, and internal pass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age schema can be drawn. The schema shows that when focusing on different stages of relationship occurrence, the senses of öt- produce subtle changes,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everal image schema is a natural semantic derivation process. Its lexical derivation structure contains both radial and chain-linked patterns, which is an integrated one. Moreover,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of the word öt- is further summarized: 1)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is determined by the human cognitive-psychological process; 2)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shows family resemblances; 3) the semantic category shows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primary sense identity, which means the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have unequal status, an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with the primary sense, the closer it is to the prototype, which is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category; 4) the semantic category has no obvious boundary. Therefore, as the category expands, the edges become more and more blurred, and may even appear to cross with other semantic categories.
文章引用:林雅琛. 原型范畴理论下维吾尔语动词Ö t-的一词多义现象[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803-28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80

1. 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针对维吾尔语多义现象所展开的深度研究较少,运用认知语言学方法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及意象图式来讨论维吾尔语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维吾尔语动词öt-在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且表达的意义多样。通过绘制意象图式来分析öt-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进而总结öt-的词义引申结构及特点,可以丰富维吾尔语的词汇研究,深入探索语言词汇概念与维吾尔语母语者的认知机制之间的潜在关系。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öt-的语义网络,以更科学的方法掌握和使用维吾尔语。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维吾尔语词汇的多义研究相结合,完善此前的研究,为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指导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促进汉语、维吾尔语对比翻译的应用实践研究。

2. 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传统经典范畴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在这一时期,范畴被认为是可以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的,即一个实体必须同时满足所有条件才能被认为是该范畴中的一员,各成员在范畴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类认知中的归类,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进行建构的,并随着成员相似性程度的递减向外扩展,直至模糊的边界;所有的范畴都是模糊性的,没有具体明确的界限,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共同享有部分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但每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相似性大的是该范畴中典型的或中心的成员即原型,相似性小的是非典型成员甚至边缘成员。

3. 维吾尔语动词öt-的多义

3.1. öt-的义项分类

本文根据《维吾尔语详解词典》(卷五) (1996)中对动词öt-的释义,整理归纳其所有义项及例句,见表1

Table 1. Sense classification of öt-

表1. öt-的义项分类

3.2. 维吾尔语动词öt-的意象图式与语义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从客观现实到语言需要认知能力作为中介,并将认知能力进一步细致分为互动性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可见意象图式来源于身体经验,是形成认知范畴的关键步骤。

Lakoff (1987)认为意象图式突出了不同的射体(trajector,简写为tr)、界标(landmark,简写为lm)和路径(path)。射体作为发出动作的主体,是最突显的参与者,是被定位、被描述的实体,因此是侧显关系中的首要焦点(primary focus)。次要参与者界标作为参照物,为射体的动作发出提供参照,是次要焦点(secondary focus)。射体经过的路线为路径。动词是语义极标示过程(process)的象征表达式,过程性述义具有确定的时间侧面(positive temporal profile),即它在虚拟时间(conceived time)中的展开是通过序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1]。öt-作为动词表示一个动作完成的过程,过程的概念化伴随着相关情景时间性的变化,而射体和界标具有不对称性,即通过凸显同一动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本文根据该理论将öt-一词所有义项所表示的主要意义归纳为四大义丛:1) 射体从界标外部经过;2) 射体经过界标转移;3) 射体静态居于界标之上;4) 射体从界标内部经过。这四大义丛代表的意象图式涉及表征过程不同阶段的一系列连续状态,被识解为虚拟时间上的一系列连续的点。

3.2.1. 射体从界标外部经过

Figure 1.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1

图1. 原型意象图式1

öt-的原型义项(或基本义项)为birär närsiniŋ ičidin, arisidin, üstidin yaki yenidin yürüp, učup yänä bir täripigä yätmäk“从一个东西的内部、中间或上面或旁边跑或飞到另一边”即义项(1)经过、越过。把öt-动作的发出者标记为射体(tr),将另一个次要参与者标记为界标(lm),射体先靠近界标,再逐渐远离,由远及近路过界标产生路径(path),此时射体的运动状态为从界标的外部经过,如图1。界标的形状、大小、范围等因素对射体路径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可将界标看作质点,以实心圆点表示。动词öt-的其他义项均在此原型义项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因此该意象图式为öt-的原型意象图式。

义项(2) waqit, päytni bildüridiğan sözlärdin keyin kelip, uniŋdin aŋlišilğan waqit birlikiniŋ dawam qilip tügišini bildüridu“(时间)过去”是在时间轴上有方向的位移,与原型义项的具体位移存在动作相似性,因此义项(2)是通过义项(1)的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隐喻而来的结果。义项(3) turmuš käčürmäk, yašimaq“过日子、生活”和(4) čiqiwalmaq; jenini jan ätmäk“度过、安身立命”都是通过用“时间过去”这一时间上的单向位移来代表“生活”的大概念,即在义项(2)的基础上通过转喻引申而来,义项(5) ötküzmäk, käčmäk“经历”在语义上隐含时间积累和叠加的意义,故从义项(3)引申而来。

原型义项“经过”蕴含“过了、进行一遍(即完成)”的意义,义项(6) köz aldida päyda bolmaq; gäwdilänmäk; käčmäk; käzmäk“出现、呈现”,(7) šahit bolmaq, ispat bolup bärmäk“作证、证明”,(8) birär iš-härikätni qilišqa kirišmäk“开始进入做某事的状态”和(9) hes qilinmaq, sezilmäk, körülmäk“被感觉”聚焦于射体经过界标之后的结果或变化,虚化射体经过这一动作过程,其“经过”的语义隐藏在结果之中,具体语义由语境来决定。这四个义项都由原型义项直接派生而来,且彼此之间不存在明显关联。

在动词öt-的意象图式中,原型意象图式1给出了öt-所表达概念的最大范围,即它的整体。通过聚焦的这一方法,可以得到新的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是整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性质的凸显,也就是说意象图式中的聚焦,实际上解释了转喻的认知过程。

3.2.2. 射体经过界标转移

义项(12) bir kimgä, birär täräpkä täwä bolmaq; bir kimgä täälluq bolmaq, mülkigä aylanmaq“转入、转归”,(13) birär närsigä täsir qilmaq, yuqmaq“传染、感染、沾”和(14) tälim bärmäk, ögätmäk“教”,注意力的焦点落在事物发生位移的前后即射体的两端。界标的形状和大小等因素对物体移动前后状态几乎无影响,故可将界标看作质点,以界标所在位置的垂直中线为界,强调射体从区域A移动到区域B,如图2

Figure 2. Image schema 2

图2. 意象图式2

义项(12)的例句指的是具体事物的转移或移交,是由原型义项通过聚焦的方法转喻衍生而来的次原型。而(13) (14)中,疾病和经验、知识并不是具体的实物,不存在一方将具象实体转交给另一方这一动作,动作发出者即射体及其移动路径并不是实体,而是抽象概念上的移动,其移动过程被虚化,焦点落在“染上疾病”和“获得知识经验”的前后双方,是由次原型(12)从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转喻而来的结果。义项(13)和(14)均由次原型派生而来,彼此之间没有明显联系,但具有动作上的相似性。

3.2.3. 射体静态居于界标之上

Figure 3. Image schema 3

图3. 意象图式3

义项(15) birär artuq täripi, artuqčiliqi, üstünlüki bilän bašqilardin üstün turmaq“超过”,聚焦界标代表的量或限度,是通过隐喻“经过界标等于超过其代表的量”由原型义项衍生而来的次原型。(16) yašap, mälum bir yašqa kirip, uniŋdin halqimaq, ašmaq“超过(年龄)”,(17) birär därijigä, täläpkä, ölčämgä tošmaq; därijigä tošup setilmaq“达到、够等级卖”,射体超过界标这一路径过程被虚化,焦点落在射体路径的尾端,即射体达到界标所代表的标准,表示一种静态居上的存在状态,如图3。这两个义项都是由次原型转喻引申得来,彼此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3.2.4. 射体从界标内部经过

义项(18) närsiniŋ yänä bir täripigä tešip čiqmaq“钻到、穿过”,是由原型义项派生出来的次原型,与原型义项具有动作相似性,但射体从界标内部穿过这一路径过程被聚焦,如图4。此时射体动作发出与界标的范围和大小有关,故不能看作质点。

Figure 4. Image schema 4

图4. 意象图式4

义项(19) inawätkä elinmaq, aqmaq“流通、被承认”,(20) täsir qilmaq; aqmaq“影响、管用、顶用”,(21) birär xatağa yol qoymaq; xata qilmaq; sadir bolmaq, yüz bärmäk, ötülmäk“允许、发生、产生”,(22) razi bolmaq, unimaq; tästiqlanmaq, maqullimaq“同意、愿意”,(23) käčürmäk, äpu qilmaq“原谅、宽恕”,(24) kütülgän birär täläp yaki čäktin ašmaq, halqiliq päyttä sinalmaq“通过考验”都是基于“从界标内部经过”的意象图式,通过隐喻“可以通过等于接受”从具体域投射到抽象域引申而来。义项(26) qobul qilinmaq, kirmäk“被接受、进入”,射体进入界标内部这一过程被聚焦,而穿出界标的过程被虚化,语义重点落在“进入”这层意思中,是由义项(18)从具体域投射到抽象域引申而来。

3.3. 意象图式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意象图式具有动态性,即射体和界标的位置关系虽然相同,但将注意力聚焦在关系发生的不同阶段,语义会产生细微的变化,且几种意象图式之间的转换是十分自然的,是自然的语义引申过程。

Johnson (1987)也特别指出了意象图式结构的动态性特点。图式结构虽然是确定的,但它们是动态的,而不是像直观图所显示的静止固定的模式。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意象图式是一种能动性结构,它们来自经验但不是被动容纳经验的容器,人们可用其来组织、构建经验;其次,与模板不同,它们是相对灵活的,可作适当调整以适应众多基于同一图式的相似而又不同的情境。图式结构的动态性对揭示词汇的多义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词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所用语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 [2]。

意象图式来自于身体经验,再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就可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便可建立更多的CM和ICM,进而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关键,因为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特别是通过相似性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或通过相关性由部分代替整体时,意象图式在其间发挥着关键作用,绘制图式能够重现基本语义的完整面貌,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

4. öt-词义演变的结构模式

意象图式之间的转换促动了大量的多义现象,对辐射性范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根据四种意象图式以及动词öt-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构建动词öt-的语义网络,并揭示其词义引申机制。

4.1. öt-词义引申结构

Lakoff总结出多义词的引申义包含链锁式、辐射式以及综合式(即链锁与辐射结合的方式)三种结构。辐射式是指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各个子义项向四周辐射、扩散,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关联,但都与原型义项保持一定的关联性,如图5

Figure 5. Radial pattern

图5. 辐射式

链锁式指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衍生出子义项1,再从子义项1衍生出其他子义项,形成一种链条式的语义扩展过程,如图6

Figure 6. Chain-linked pattern

图6. 链锁式

综合式是由辐射式和链锁式两种模式交叉衍生新词义,一方面由原型义项通过向四周辐射、扩展语义,各子义项间的意义相对独立;另一方面从原型义项开始,衍生出子义项1,子义项1又衍生出子义项2。

根据原型义项(1)绘制出原型意象图式,再根据其聚焦的侧重点不同以辐射式引申出次原型(12) (15)和(18),又通过动作相似的隐喻扩展模式以链锁式引申出义项(2),义项(2)又引申出义项(3)。可以看出,öt-一词的词义引申结构属于综合式,如图7

Figure 7. The lexical derivation structure of öt-

图7. öt-的词义引申结构

4.2. öt-一词多义的原型范畴化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以词汇的基本意义为原型,通过认知意象图式的联结作用及隐喻和转喻机制的转换,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语义范畴,其各个义项是相关范畴的成员。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以原型为基础的范畴化过程的特例,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4]。

1) 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是由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决定的。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最先范畴化形成的概念即为原型义项。但客观世界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表达的需要,必不可少地需要采用原型义项来表达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从而衍生出更多相关义项。认知思维以词汇的基本意义为原型,通过意象图式的发散和联想作用,把已知概念隐喻或转喻到新概念中,从而产生多个相互关联的意义。

2) 一词多义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特征。

通过表1可以看出,öt-各个义项成员的语义不完全相同,并不共享所有特征,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形成范畴概念。根据四大义丛绘制出的意象图式都包含射体靠近界标再远离这一共同的路径过程,也就是说所有义项基于动作相似这一特征范畴化,只是由于注意力聚焦的位置不同而导致语义不同。

3) 词义范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即范畴内的各成员地位不平等,与原型义项的相似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即范畴中心位置。

öt-词义引申的结构为综合式,根据典型程度围绕原型义项衍生为次原型,再向四周扩展,各义项之间的相似性根据词义结构引申图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4) 词义范畴没有明显的边界,随着范畴的扩展,边缘越来越模糊,甚至可能出现与其他词义范畴交叉的情况。

如义项(26) qobul qilinmaq, kirmäk“被接受、进入”就是先由原型义项(1)衍生出次原型(18),然后将注意力聚焦在射体进入界标这一过程引申而来。在例句u axiri partiyigä ötti.“他终于入党了”中,öt-一词与维吾尔语另一动词kir-“进入”基本可以互换,说明öt-词义范畴的相似性由原型中心至四周降低,范畴边缘逐渐模糊,已经涉及同其他词义范畴的交叉情况。

5. 结语

本文将《维吾尔语详解词典》中动词öt-所有义项所表示的主要意义归纳为四大义丛,即射体从界标外部经过、射体经过界标转移、射体静态居于界标之上、射体从界标内部经过,并绘制出四种意象图式,总结出意象图式是具有动态性特点的能动结构,在理解词义引申的转喻和隐喻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从图式之间的自由转换中可以看出多义词的词义之间存在理据性关系,通过构建动词öt-的语义网络,揭示其词义演变的结构模式为综合式。根据öt-一词多义的原型范畴实例论证可知,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维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表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分析维吾尔语多义现象能够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母语者的认知机制,更好地掌握词义之间的关系,以更科学的方法掌握和使用维吾尔语。

注释

① ICM: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Lakoff于1987年提出的认知理论术语。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简称CM)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特定方式,是在与客观世界反复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文化背景之中的认知经验的心理表征,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特定方式,是相关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一个“场”。所谓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参考文献

[1] (美)兰盖克. 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 理论前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师璐. 试论意象图式及其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5): 112-114.
[3]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 敖世翠.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4): 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