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道路思想探析
An Analysis of Chinese Road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I: 10.12677/ACPP.2022.114097, PDF, HTML, XML, 下载: 336  浏览: 468 
作者: 曹 亭: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道路思想探析Marxist Philosophy Chinese Road Thought Analysis
摘要: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围绕治国理政的思考中形成了中国道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群众史观、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等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熏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深入剖析中国道路思想的哲学意蕴,对于认识、坚持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Abstract: The Chinese road is a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manner formed in practi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inking about governing the Chinese roa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m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history, theory of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party, the socialist ideology theory and theory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deeply from the springs of Marxist philosophy wis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ly analyze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Chinese roa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dhering to the Chinese road.
文章引用:曹亭.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道路思想探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4): 545-54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97

1. 引言

当今中国发展的成就已经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道路思想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但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道路思想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四个方面,下面本文从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四个方面,逐一论述。

2.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科学实践观的提出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立足点。马克思认为,理解事物和现实要从实践的方面理解,从主体的方面理解。他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两种错误的思想方法,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 理论观点。而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根据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那从事实践的主体又是谁呢?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直是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心系民生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2020年防控疫情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最多的即是人民安全与健康的问题。自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举全国之力为武汉提供各方面的救助,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各县也采取封闭措施,不惜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换取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 [2]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同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科技工作者不分昼夜,加速疫苗研发;400多万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坚守,以及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闭门不出的普通群众,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我们才能迅速控制住这次疫情,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用生动的实践和铁一般的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3.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代表,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包括以下两点:(一) 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带领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政治组织。(二) 无产阶级政党拥有先进的理论,并且无产阶级在实践中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就是从反封建的同盟开始的,而后同盟逐渐发展,形成资产阶级,最终推翻封建制度。因此,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必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对于党内思想建设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坚决同“左倾”右倾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他们认为,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日益壮大,一些党员干部受环境影响易产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教育,保持政党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对于党组织内部制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制定党的纲领,在党内实行民主制度和集体领导制度,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权威,他们认为没有权威就没有集中行动,也就无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中国共产党是在1921年成立的,自党成立以来,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一个过去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可见,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国家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党组织内部亦出现许多不正之风,例如个人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等,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辜负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期盼。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治党管党。” [3] 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风建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生活。笔者认为,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筑牢不敢腐、不能腐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是习近平中国道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意识形态下过准确的定义,他们最初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这一概念,而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最多。《德意志意识形态》使用该词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的,专指当时德国流行的、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思辨唯心主义;“另一种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把它作为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阐述意识形态时,多使用后一种涵义。 [4] 笔者同意上述观点,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理论,它既包括在特定时期站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掩盖事实真相的“虚假的观念体系”,还包括冲破思想牢笼的一种革命意识形态。这种革命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与人类根本利益的紧密相连,同时也在于它对于唤醒民众和教育革命者自身具有重要作用。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其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的意志,因而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于我国当前而言,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如何破除旧思想、旧观念以便推动生产力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纷纷传入我国,且方式更加隐秘,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产生极大干扰,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领力、渗透力,进而危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 [5] 由此可见,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尤为重要,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结与集中表述,因此要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必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 亦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的中国化表达。

5.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6]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认为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人类利用自然,而是人类利用自然的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马克思指出,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实现人类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因为在科技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下,人类可以更好地把握自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关于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的密切联系的思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动体现,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时代的中国表达。我国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阶级斗争矛盾转化为新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但问题出在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手段上面,当时我们喊出的是“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改天换地”等口号,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对自然毫无敬畏之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对自然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利用方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激化,关系紧张,究其原因在于当时未能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提出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了党的十七大时,又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基本路线,而后到了党的十九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美丽”加入了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才能少走弯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3.
[2]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9-09(002).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第3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88.
[4] 邢贲思. 意识形态论[J]. 中国社会科学, 1992(1): 63-7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36.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