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n Marxist Epistem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DOI: 10.12677/ASS.2021.1011442, PDF, HTML, XML, 下载: 465  浏览: 1,696 
作者: 朱小梅: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马克思认识论当代价值文献综述Marx Epistemology Contemporary Value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入中国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文以前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巨大成果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比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品质,为我们在理论研究上提供了更好的理论立场与研究视域,在实践中也能为我们提供基本的认识立场、方法与价值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into China,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Marxist epistemology research angle of view,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Marxist epistemology contemporary value, etc.,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ner quality of Marxism epistemology. It provides us with a better theoretical standpoint and research horizon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a basic understanding standpoint, method and value principle in practical life.
文章引用:朱小梅.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文献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1): 3229-323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1442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研究

随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不少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梳理了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论述一般比较浅显。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入手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原则。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渊源研究

马克思的认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形成的。目前国内对此研究的学术成果并不是很多,但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批判继承的。例如,刘文杰 [1] 认为马克思的认识论思想接续德国古典哲学而来,其中康德关于经验性感觉的观点引发了费希特先验主观唯心论、黑格尔客观唯心论两条不同路径的探讨,构成了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渊源,实现了其认识路线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回归。崔磊磊 [2]、张梅艳 [3] 认为马克思对康德和黑格尔的认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扬弃”,马克思让实践成为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的工具,认识一方面是先验的,另一方又基于现实的经验世界,是先验和经验的结合,为认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李淑梅 [4] 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思想的超越。他指出马克思肯定了近代哲学家们用人的理性思维论证人具有把握世界本质、认识存在的能力,追求具有客观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但是他们把人从现实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从自我封闭的意识主体出发去建构认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通过把认识奠定在实践基础之上,终结了依靠终极基础一劳永逸地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幻想,创立了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新形态。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过程研究

马克思的认识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日益丰富起来的。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认识论的建构过程的研究更多从马克思各时期著作关于实践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杨河 [5] [6] 提到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阶段是他逐步提出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的认识论基本思想的重要时期。他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劳动和人的本质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然保留着某些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人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认识论。徐双溪 [7] 在研究从实践概念演变来分析马克思认识论形成过程时更为细致,他将这一过程细分为马克思大学理性主义认识时期、唯物主义认识转向的过渡时期、以及马克思认识论的形成时期三个阶段来进行阐释,并具体分析了《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不同著作所体现的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与认识思维方式的转变。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容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容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广度与深度,展现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新世纪我国当代现实生活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原则以及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1. 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视角

高清海教授曾在《高清海文存》(第5卷)明确指出,认识和实践关系是最为基本的关系,因为认识和实践关系既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活动内容,同时也决定了主观和客观的本质关系。因此,研究认识和实践关系是实践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孙利天 [8] 指出,生存论和实践论转向不能完全消解认识论问题,只有基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认识才能真正地解决认识与实践、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问题。王南湜 [9] 教授分析了国内学者理解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认为这将导致不同的实践观、实践认识论。同时,他也指出了人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是人的两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活动方式,其中,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并对人的理论活动具有奠定性的作用与地位。可以看出,将认识与实践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核心主题,是学者们普遍重视的研究视角,体现了当时国内学者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一种科学的判断。

2.2. 经济学视角

许多学者对马克思实践思维的分析,重点突出他的经济维度,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是“经济决定论”,他把经济归为实践,从而把经济从机械的、唯理主义的认识论中提升出来。一些学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研究立场与方法,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经济问题进行关联性研究,希望为研究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视野与新思路。而程恩富 [10] 明确指出马克思经济学所包含着实践认识内在品质与人民大众利益的价值性。可见,从经济维度研究马克思认识论,也是近年研究该主题的一个热点、重点,这类学术成果注重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是注重通过马克思文本分析、以提炼出马克思分析经济问题的实践认识论立场、方法与价值目的。

2.3. 基于中国实际问题的视角

当前许多学者非常重视基于当前中国实践问题的立场研究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的中国化。任平、陈忠 [11] 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能仅仅面对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而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当前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相关研究方向众多。王红梅 [12] 等人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范式》一文中,通过研究毛泽东、艾思奇、李达,从历史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梁金贵、孙丽娟 [13] 等人则以当代中国“一带一路”为主题进行研究。罗川、倪志安 [14] 试图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构成的实践与理论关系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生态思想,从而为科学认识和处理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也有一些学者从价值论角度研究马克思实践认识论中国化问题。任平、陈忠 [11] 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指出核心价值体系着重体现了人和现实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就是包含着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可以看到,这类学者不仅仅重视马克思实践认识论中的实践与认识关系研究,还进一步延伸到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构建视域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具有的理论创造性。

2.4. 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近年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方法论把握,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等不同方式以及相结合的整体方式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如何更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国内许多学者提出重视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如刘寒 [15] 认为,文本研究尤其是文本解读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只有基于马克思的文本分析,才能够真正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其中,文本分析方法有单一文本研究、文本比较分析研究以及文本的纵向关联性研究等多种方式,除了研究马克思的专著、也开始重视对马克思笔记、信件进行研究。通过学术期刊搜索可看到,近年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取得的学术成果颇丰。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比较研究

在以比较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的认识论方面,学者主要将马克思的观点同德国古典哲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内涵及发展演化。

3.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家认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曾摇摆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其认识论思想有着与德国古典哲学类似的发展历程,但最终又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在这里,笔者通过梳理粗浅归纳了以下要点。

1) 马克思与康德的先验认识论

关于康德的认识思想与马克思认识论二者在认识论上的内在关系研究,目前国内对此研究的学术成果并不多,但也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王时中 [16] 教授在对康德与马克思进行比较分析时,强调康德与马克思对理性都存在着肯定的立场,并且都具有一种批判认识及其理想主义的价值向度。可以说,马克思与康德的认识论之间是一种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崔磊磊 [2]、张梅艳 [3] 则从两者的差异性角度研究,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在本质意义层面上是不可知论,永远停留在观念与存在的区别中,将认识论视为某种主体观念寻求外部现象映证的行为,从而陷入二元论泥潭。而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强调了认识论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从而有力驳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2)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认识论

关于两者之比较,学者们更多结合康德认识论对其进行分析。如崔磊磊 [2]、张梅艳 [3] 同时指出,黑格尔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的认识论中缺少实践这一环节。黑格尔将认识看作过程,相对于康德是一大进步。虽然黑格尔的观点只是在“绝对精神”统摄下的思维范畴内部运行,远离现实世界,但至少黑格尔为马克思指明了破除康德的“二律背反”的道路。马克思正是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对实践范畴作出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解释,把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徐双溪 [7] 强调黑格尔的实践认识虽然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包含着许多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些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实践对人类追求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人的实践能够统一主体与客体关系三个方面。

3)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认识论

国内学者在对此研究的学术成果中一致认为费尔巴哈在对人的认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对实践及其相应的认识理论,做过许多积极的和有缺陷的理论分析。徐双溪 [7] 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识立场为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的形成奠基了研究方向,但其感性、直观的认识方式也导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内涵认识的不彻底,更缺少黑格尔的辩证认识思维和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崔磊磊 [2] 在肯定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上的不彻底性的同时更强调了他对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的启发性。他指出,黑格尔认识论在改变世界上的消极作用和青年马克思强烈的革命精神抵触,所以当费尔巴哈哲学出现后,深受枯燥晦涩黑格尔哲学困扰的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大踏步“倒退”回现实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中。

3.2. 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识论的比较研究

以卢卡奇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回到德国古典辩证法的方式重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质,却终因过度诠释或片面放大某些方面而走入变相取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误区。因此,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两者的关系。

1) 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

学者将卢卡奇与马克思认识论比较时较多结合黑格尔的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徐双溪 [7] 认为,卢卡奇所强调的总体性或“具体的总体性”,既受到黑格尔的“真理即整体”的影响,但更是继承了马克思唯物辩证认识论的影响,强调实践具有的辩证思维。但是缺乏对个体的实践活动与主体性的重视,与马克思重视“一些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差距。杨伍栓 [17] 着重探讨了卢卡奇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他指出,卢卡奇把黑格尔的总体性思想运用于认识论领域,认为黑格尔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理论使马克思成功地在历史内部找到了统一的主体和客体,这就是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但是卢卡奇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片面强调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没有看到客体对于主体的决定性的作用。而马克思则强调人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受对象的属性和规律制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主客体理论。

2)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认识论

哈贝马斯的认识论思想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一致认为哈贝马斯的认识论是以反思批判为特点,以解放的认识兴趣为标志的。铁省林 [18] 着重探讨了哈贝马斯通过批判马克思劳动综合理论以达到其对社会理论的认识论观念。他指出,哈贝马斯肯定了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主观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的观点,但是在他看来,由于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综合的基础限定在劳动这个带有局限性的概念上,从而使他对反思的理解陷入了工具主义。李淑梅 [19] 同样指出,哈贝马斯批判了马克思把实践仅仅理解为劳动这种人支配自然的技术活动而忽略主体间语言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维度,从而为实证主义提供了有利的理论背景。王秋辉 [20] 着重探析了哈贝马斯认识论四个方面的特征:对唯科学论进行批判;重新审视理性、价值理性;探求价值和理性的内在统一;建构实践和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认识论相比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点可补足之处:一是缺少人类解放的色彩,二是兴趣的提法没有充分体现价值理性。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代价值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我们在理论研究上提供了更好的理论立场与研究视域,在实践中也能为我们提供基本的认识立场、方法与价值原则。

4.1. 理论价值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

孟伟 [21] 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依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成果及其相应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成功的,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及其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武晓亮 [22] 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态,新事物,它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代表了历史前进方向,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受到主管条件的限制,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定充满了曲折。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武晓亮 [22]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有助于深入对认知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历史认知的理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会给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认识论上讲,就是忽视了某一具体历史规律的特殊性。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人们自觉地处理同对象世界的关系提供基本规范和准则,而且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行为起到积极的向导和激励作用。

孟伟 [21]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尽管可能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研究形式,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一向具有着实践的功能导向。

4.2. 现实价值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雪 [23]、程颖、张聪 [24] 指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公式作为指导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全面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通俗化地走向人民。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是正确的领导方法和政策。我们党要继续贯彻好这一群众路线,为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奋斗。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奠定了哲学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中国教育道路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加强。韩华 [25]、王永斌 [26]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遵循、历史使命、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从认知、实践和价值等多个维度,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和创新发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孙迎光 [27] 则从具体方法论意义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为把握教育规律,揭示教育本质,确立教育目标三个方面。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大数据知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苏玉娟 [28] 探讨了大数据知识的当代价值,指出大数据知识论作为当代知识论发展的新成果,对传统知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具有重大的变革作用。相比于传统认识论,其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更强,客体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客体的解蔽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大数据知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彰显认识论的整体性;创新了实现知识的方法论,彰显为多种方法的有机统一,发展了知识的确证方法,融合了人类认知与机器学习的优势;大数据知识论为当代知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彰显知识发现、辩护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知识的真、效、善等多元确证理论,以及多学科性和广义语境性。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指引。

张郭男 [29] 从认识论视域下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解读。他指出,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探索,采用了“批判—发现”的哲学方法论原则,一是把它建立在对人与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二是它所倡导的新生态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等新观念新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深刻体察和批判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针对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霸权政治、恐怖主义等世界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切实的解决之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尚未从否定、超越近代认识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角度加以理解,仍不同程度地受到近代认识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识与实践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二是在理智主义的框架中理解实践。三是片面追求客观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四是对实践理性的狭隘科技化理解。

5.2. 拓展与展望

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

1) 要建立总体性的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现实生活的总和,把认识理解为人的生活实践的一个部分和环节。在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实践被解释为与具体历史情境无关的、抽象的、一般化的范畴。有的学者进而对实践进行逻辑化、理论化的理解,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逻辑前提,把理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理解为逻辑上贯通一致。

2) 要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将一般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普遍知识只是关于一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因素、共同规定的抽象,是把事物的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以免重复研究。这种一般认识是不能代替对事物的具体研究与分析的,是不能为实践提供具体指导的。既然人的认识是具体的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就要重视对在现实实践情境中运用的知识的研究,重视对实践理性的考察。

3) 应当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把握实践理性。近年来,人们受传统认识论的影响,人们在对实践理性、实践目的的理解上带有片面性,往往只是在人改造自然的目的性方面理解实践理性,只是把实践理性理解为技术性目的、工具理性,而对反思、批判社会交往关系方面重视不够。

参考文献

[1] 刘文杰. 马克思认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J]. 理论月刊, 2019(6): 13-18.
[2] 崔磊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及现实意义浅探[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4): 1-2.
[3] 张梅艳. 试论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2(3): 25-30.
[4] 李淑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形而上学的超越[J]. 教学与研究, 2002(12): 22-27.
[5] 杨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1): 30-35.
[6] 杨河. 马克思认识论基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 64-69.
[7] 徐双溪. 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7.
[8] 孙利天. 让马克思说中国话[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98.
[9] 王南湜. 实践观的变迁与哲学的实践转向[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6): 43.
[10] 程恩富, 何干强. 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4): 5-16+159.
[11] 任平, 陈忠.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681.
[12] 王红梅, 冯飞龙.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范式——试析毛泽东、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实践[J]. 理论与改革, 2016(1): 27-31.
[13] 梁金贵, 孙丽娟.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一带一路”发展研究[J]. 实事求是, 2017(1): 5-8.
[14] 罗川, 倪志安.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实践的三重维度”[J]. 理论月刊, 2016(1): 11.
[15] 刘寒. 马克思文本解读方法探析——基于对“分析目的论”的反思[J]. 甘肃理论学刊, 2016(3): 89-94.
[16] 王时中. 从“消极辩证法”到“积极辩证法”——《资本论》主题的“近康德”阐释[J]. 哲学研究, 2016(8): 18-23.
[17] 杨伍栓. 略论卢卡奇的认识论[J]. 高校理论战线, 2004(8): 34-36.
[18] 铁省林.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重构[J]. 齐鲁学刊, 2007(2): 118-122.
[19] 李淑梅. 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及其启示[J]. 教学与研究, 2004(8): 5-12.
[20] 王秋辉. 哈贝马斯认识论特点探析及追问[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7): 117-118.
[21] 孟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88-92.
[22] 武晓亮.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16.
[23] 李雪. 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话语担当——基于对群众路线的多维分析[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3): 11-18.
[24] 程颖, 张聪.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述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7(13): 6-7.
[25] 韩华.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论视野[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8, 4(4): 139-147.
[26] 王永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34(4): 95-99.
[27] 孙迎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构[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82-91.
[28] 苏玉娟. 大数据知识论的当代价值[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 13(3): 129-136+128.
[29] 张郭男, 曾祥云.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定位、理论承继及特质——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5): 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