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英语专业人文阅读中的应用——以The Good Short Life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Close Reading in Humanistic Reading for English Majors—Taking The Good Short Lif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0.86183, PDF, HTML, XML, 下载: 512  浏览: 78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文玉, 黄乐平: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文本细读人文阅读英语专业英语阅读Close Reading Humanistic Reading English Major English Reading
摘要: 近年来,学界对英语专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定位颇有争议,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似乎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新一轮英语类专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在达成基本技能和人文情感并重的培养目标中责任重大。本文围绕新的文本细读理论,对2012年The Best American Essays中的一篇文章The Good Short Life进行语言结构以及人文性细读,并探索人文性在英语专业阅读文本中的体现。创新后的文本细读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人文阅读,使学生既能掌握文本语言与结构层面的阅读技巧,又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和思想,由此引发思想对话和碰撞。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tic English major has been dis-puted, and it seem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rou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for English major, reading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in achieving the training goal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basic skills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Focusing on the new close reading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lose reading of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humanity of an article. The Good Short Life, in The Best American Essays in 2012, and explore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ism in reading materials for English majors. The innovative close reading theory is applied to humanistic reading of English majors, which enables students not only to master reading skills at the level of language and structure, but also to activate students’ knowledge, experience, emotion and thoughts, which leads to ideological dialogue and collision.
文章引用:王文玉, 黄乐平. 文本细读在英语专业人文阅读中的应用——以The Good Short Life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6): 1120-112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6183

1. 引言

在英语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阅读不仅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目前,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基本都开展阅读课,包括精读、泛读、基础英语、高级阅读等形式,其目的是让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对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文本的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既能掌握阅读技巧,同时又可以领略文章的美感。然而,随着对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得到迅速发展,尽管英语本科专业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专门性以及技术多样性在大幅度提高 [2],但思辨厚度却愈发单薄,阅读课堂上思想碰撞、人文体验越来越少。因此,有学者提出建议,有必要在英语本科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引入人文阅读的理念,避免阅读课成为简单的信息采集过程 [3]。在新一轮英语类专业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阅读教学既要包括语言细读的基本技能掌握,又要达成情感修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 [4]。本文将从新的文本细读理论出发,以2012年The Best American Essays [5] 中的一篇文章The Good Short Life为例,从语言与人文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探索英语专业阅读材料中人文性的体现。

2. 概述

2.1. 文本细读概述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新批评派(The New Criticism)提出的。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俄国形式主义率先把研究的重点由以往的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新批评派紧步其后尘,其崛起正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的反拨。其中的代表人物,批评家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一种研究和分析作品的方法,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以各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利用语义学方法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虽然其内部存在分歧,但大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文本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封闭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而存在的“本体” [6],这种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作者和读者,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种种联系;第二,主张将文学文本“放到显微镜之下”,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语言的研究高度重视;第三,深入细致地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特征,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新批评派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以及一味强调作品的内部因素,忽视、摒弃其与社会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它最终由盛及衰,随着结构主义等学派的崛起而日趋衰落 [7]。

尽管新批评派走向衰落,其文本细读的理论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与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8]。近年来,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文本细读与人文阅读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文本细读的理论范式。不仅立足于文本本身,还兼顾作者与读者,实现作者、作品与读者并重;对文本的分析不局限于语言与结构,而是以此为起点,加之情感与价值观念,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读者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鼓励个性化阅读,打开阅读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与技巧,让读者从中接受熏陶与感染,发挥想象和创造。

2.2. 文章概述

本文对2012年The Best American Essays中的一篇文章The Good Short Life进行语言和人文两方面的细读。The Good Short Life是由记者兼作家Dudley Clendinen撰写的一篇感人而又充满力量的文章。文章详细讲述了其本人为了避免因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而死亡,做出最后选择的过程。他选择了在疾病剥夺自己生存的权力之前,体面地自己离开,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和累赘。其中,文章详细描述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困扰、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自杀、医疗保健政策以及临终关怀的前景等话题,坦率而诚实地讲述了一个男人凝视着自己最后的日子,并选择自己结束这美好又短暂的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这个故事时而有趣,时而辛酸,时而引人入胜,时而令人心碎,深受读者喜爱。

3. 语言与结构细读

3.1. 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社论作家,作者Dudley Clendinen的词汇使用准确、恰当,使读者更加理解文章大意。在写到六十六岁的自己因为病痛的折磨而体重下降20磅时,作者收到了别人投来的“Hey, there, Big boy.”的眼神,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当时的样貌,令人心碎。在描写自己确诊时的情景时,作者通过对医生的动作以及对停车场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令人崩溃的下午。仅仅一句“He shook my hand with a cracked smile and released me to the chill, empty gray parkinglot below.”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绝望与无奈。可以想象,医生在宣告病人确诊后,握着病人的手,脸上带着安慰的笑容。和医生作别后,病人独自一人走在寒意逼人、空荡灰蒙的停车场中的景象,多么令人辛酸又无奈。

而后,在描写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症状时,作者写道“From the outside, it looks like the ripple of piano keys in the muscles under my skin. From the inside, it feels like anxious butterflies, trying to get out.”从外表来看,皮肤下的肌肉像是泛起的钢琴键纹波。而在内心深处,感觉就像有一些焦虑不安的蝴蝶试图从作者的皮肤下飞出来。作者运用两句对仗,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病症的不友善,感受到自己当时的痛苦与折磨。另外,在回想自己二十二年来的生活方式时,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描写治疗师对自己的帮助。他写道:“They helped me deal with being alcoholic and gay. They taught me how to be sober and sane. They taught me that I could be myself, but that life wasn’t just about me. They taught me how to be a father.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they taught me that I can do anything, one day at a time.”通过排比来增强句子气势,强调作者不仅学会了如何保持清醒和理智,如何做一名父亲,也学会了逐渐接受自己会走向死亡的事实,因此作者也做好了准备,迎接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3.2.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为了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路历程,作者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的视觉出发,以“我”的口吻缓缓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真实的故事和自己最真实的反应和体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感同身受作者的经历,构成了文章的焦点和脉络 [9]。读者仿佛成为了作者最后的日子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与作者共同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

另外,在第一人称叙述中穿插对话使得作者更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例如,作者在写到这种病症没有实质意义的治疗方法,无法治愈时,一句“No, thank you. I hate being a drag.”表达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使读者觉得,作者仿佛坐在自己面前,坚决而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体悟:We obsess in this country about how to eat and dress and drink, about finding a job and a mate. About having sex and children. About how to live. But we don’t talk about how to die. (我们沉溺于如何吃喝穿戴,纠结于寻找工作及伴侣,痴迷于做爱及生儿育女,困扰于如何生活。但我们不会谈论如何死。)紧接着,作者用了Believe me的字眼来说服读者,死亡确实是人生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它并不乏味枯燥。

3.3. 严谨的文章结构

The Good Short Life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看似没有层次分明的文章结构,实则结构严谨,段落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文章开篇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作者首先讲述了朋友们对自己的关怀,然后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们的爱意,进而引出自己得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作者简单介绍了这种病症的症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及治疗方式。因为没有有效的治愈方式,作者选择了顺其自然,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在合适的时候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制定了计划并且有条不紊地实施,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来临。全文脉络清晰,引导读者一步步见证生命的逝去,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3.4. 独特的行文方式

通读全文,除了被作者真挚的情感与不幸的遭遇所打动外,其独特的行文方式——段首句句式的穿插使用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善于以简单句和复杂句穿插作为段首,甚至用简单句单独成段。既避免了通篇复杂句的冗余和沉闷,又摆脱了全文简单句的单调和短小。

Figure 1. Histogram: sentence pattern of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图1. 全文段首句句式类型统计图

图1可知,全文共28段,以复杂句为段首的有10段,占全文的36%,而以简单句为段首的有14段,占比64%。其中,以简单句单独成段的有4段,占全文段落的14%。作者通过运用这种简单句与复杂句穿插来作为段首的方式,使得整篇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文章既不冗长复杂,又脉络清晰,给读者一种完美的阅读体验。

4. 人文性细读

4.1. 情感细读

作者与自己的朋友们有着深厚而又真挚的情感,其相互之间的爱意贯穿文章始终。在这篇结束生命、与世界告别的文章中,作者也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不舍。文章开篇,作者与朋友们之间相互的情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得知作者身患病症之后,朋友们有的带他去旅行,送他巧克力和支票,有的为他举行感人的临终关怀仪式,甚至还有的开玩笑说送他一把手枪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自己也写道:“I have wonderful friends.”,“I lovethem all.”,“I am acutely lucky in my friends.”由此可见作者与朋友们之间深厚又真挚的情感与爱意,这种友情并不是出于礼貌的问候,而是双方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在生命的最后,一位老朋友带给了作者他此生听过的最伟大的音乐会的录音,震撼人心而又令人难以忘怀,其中一首“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正是作者当时的内心写照,只有真正相互了解又彼此真心相待的朋友才会对对方的境遇如此了解并感同身受,使作者在生命最后的韵律中感受快乐。然而,当音乐停止的时候,生命也正在落下帷幕,也就意味着该是离开的时候了。

除了朋友们,作者对母亲、女儿等家人们也表达了自己真挚的爱意。当作者准备好离开时,他首先选择了母亲的陪伴,在母亲身边呆了很久。他的母亲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她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就像注视着天边飘过的浮云。看着母亲这个样子,作者陷入了沉思,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也有同样的经历,也不想让任何爱他的人遭受这种经历。出于对亲友的爱,作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但是,想到自己的女儿,选择离开也让作者很难过,他写道:“I have a bright, beautiful, talented daughter who lives close by, the gift of my life. I don’t know if she approves. But she understands. Leaving her is the one thing I hate.”作者连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女儿的美好,又称她为自己生命的礼物。读完这句,读者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一位父亲在选择离开时对自己女儿深沉的爱与不舍。

4.2. 死亡观细读

细读完整篇文章,读者除了在语言结构以及情感两方面有所收获,对于生命和死亡也会有崭新的认识。死亡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人类文明对死亡充满了敬畏和神秘感,作为人生至关重要的终点,死亡是难以回避的事实 [10],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我的认识与看法,该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在得知自己确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之后,作者也经历了一番挣扎。得知消息时,他是沮丧和无法接受的。但经过自己的考量,最终决定在恰当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浪费不必要的资源和金钱,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和累赘。他写道:“I’d rather die. I respect the wishes of people who want to live as long as they can. But I would like the same respect for those of us who decide—rationally—not to.”作者对待生命和死亡有自己的态度,非常乐观和积极。他认为,不管做出的决定是什么,所有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力,所有人的决定都值得被尊重。生命美好而短暂,我们要珍惜有限的时光;死亡确实是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死亡也并不可怕。作为一个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是逃跑,而是一种解脱。与其痛苦地过完一生,不如提早规划,体面而又不留遗憾地自己离开。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也是身为患者的一种权利。

5. 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推崇实用的社会思潮以及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下,英语专业人文阅读正逐渐处于边缘地位,经典文学阅读在高校内被逐渐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程中完成基本技能和人文情感修养的培养目标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文本细读理论摆脱了文本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增加了与作者读者、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外部联系,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范式。将这种新的文本细读范式应用到高校英语专业阅读中,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分析的同时,融入个性化情感体验,领略文章中美的内涵,并且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体系,提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基金项目

天津商业大学2020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商务英语口语‘以评催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机制研究”(TJCUJG202053)。

参考文献

[1] 林斌. 文学阅读的专业内涵及教学策略——也谈外国文学教学的人文思想渗透[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1): 1-8.
[2] 曲卫国. 国家标准能让英语学科走出困境吗?——谈谈英语专业改革与英语学科建设的关系[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3): 11-13.
[3] 曲卫国, 陈流芳. 谈谈英语本科专业阅读教学指导理论选择出现的偏颇——兼议人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3): 34-41+17.
[4] 冯光武. 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 外语界, 2017(1): 2-6.
[5] Robert, A. and David, B. (2012) The Best American Essays.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67-69.
[6] 李屹. 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 外语教学, 2006(2): 80-84.
[7]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68-92.
[8] 黄光伟. “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J]. 学习与探索, 2009(2): 188-191.
[9] 王占斌. 高级英语课应为欣赏课[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4): 62-64.
[10] 王景云. 死亡话语研究综述[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2): 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