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经络脏腑脑功能关系浅谈中西医结合郁证研究方向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Depress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s, Zang-Fu Organs and Brain Function
DOI: 10.12677/TCM.2020.95062, PDF, HTML, XML, 下载: 704  浏览: 1,273 
作者: 董 晶*, 陈桂芳*, 张玉琪#, 刘破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
关键词: 脏腑经络脑功能郁证中西医结合Zang-Fu Organs Meridians Brain Function Depression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摘要: 中西医结合一直以来是大家的研究热点, 但是如何结合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精神卫生领域,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至今进展缓慢。郁证与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而脑功能异常与经络脏腑密切相关,故将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与西医的脑功能联系起来,是一个探索中西医结合预防与诊治郁病的新方向。故我们从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与脑功能进行了探讨,探索未来郁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思路。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but how to integrate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Mental disea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bnormal brain function, while abnormal brain fun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ridians and zang-fu organs. Therefore, it is a new direction 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zang-fu organs and brain functions of western medicine. Therefore, we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meridian, zang-fu and viscera and brain function of TCM, and explored the new idea of the integr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syndrome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董晶, 陈桂芳, 张玉琪, 刘破资. 从中医经络脏腑脑功能关系浅谈中西医结合郁证研究方向[J]. 中医学, 2020, 9(5): 410-41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0.95062

1. 郁证、经络、脏腑

中医郁证经络脏腑含义

郁病有脏躁、奔豚、百合病等病名,其在汉代以前《内经》就有“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后张仲景将郁证归为情志病;再金元时期提出“六郁” [1] 辨证治疗;清代提出郁证病名并沿用至今 [2] [3]。广义郁证指因内、外感伤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形成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的郁滞疾病。狭义的郁证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 [4]。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其诊断依据:以忧郁不畅,精神不振等为主症。既往有情志所伤史,排除器质性疾病。需与癫病、狂病鉴别 [5]。

藏象学说脏腑(“藏府”):本指仓库,最初指胸腹腔内的器官,后来根据“藏”与“泄”的区别以及“空”与“实”的区别,结合对“藏”这个词原意的理解把“实”的“藏”的器官称为脏,“空”的“泄”的器官称为腑,脏主贮藏精气,腑主储藏运化水谷之物,这样脏腑解剖位置通过隐喻思维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被赋予新内涵,参与构建脏腑功能、脏腑间关系 [6]。

经络最早出现在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灵枢·经脉》提出经络对于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7]。中医学认为经络对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脏腑学说及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他们不但包括脏器本身,在中医学里还包括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医生对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认识和研究的理论总结,经络及脏腑辨证皆起源于《黄帝内经》,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不可分割 [7],均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中医经络脏腑与西医脑功能相关,认为心、脑、内分泌、体液、神经系统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8],故而有医家建议中西医结合可从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着手 [9]。遂我们郁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从郁证与经络脏腑脑功能相关着手进行探讨。

2. 从中医经络脏腑脑功能关系探讨郁证的依据

2.1. 从脏腑脑功能相关着手探讨郁证依据

脏腑与脑功能密切相关。脑为神府属于脏,对人体有主宰作用,脑是精神、灵智、思维的源泉及物质基础 [10]。主神志,与五脏密切相关,脑是生命的中枢,主精神思维、感觉运动,与心相通,主神明 [11],与肺相应,与脾相关,与肝相系,与肾相济 [12]。且五脏六腑之精化生髓,而脑为髓海。综上脏腑与脑功能密切相关。

而脏腑脑功能与郁证密切相关。历代医家提出郁证与五脏相关 [13],五脏六腑皆令人郁 [14],诸病皆起于郁 [15],张景岳《景岳全书·郁证》提出“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等。且医家们治疗常用方法均为调理脏腑,如汉唐肝脾“木土生克乘侮”理论、宋金元“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明清肝脾“气血阴阳”论(肝气有余,疏肝解郁,舍肝救脾、肝体阴用阳论)、近代“肝主疏泄”论之说、现代从肝脾论治疏肝行气解郁理论 [16] [17],郁证诊疗发展到现在逐步成熟,研究者在治疗郁证时已将脑的功能结合起来 [18] [19] 等。如有研究者探讨郁病与肝脑的关系 [18] [19],有研究者探讨郁症“脑郁”病机 [18] [19],有研究者探讨郁证发病的藏象学基础与脑等脏腑相关 [20] 等,均体现了脏腑脑功能与郁证诊治密切相关,故而我们建议郁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从脏腑与脑功能相关着手。

2.2. 从经络与脑相关着手探讨郁证的依据

经络沟通内外,是人体运行气血的联络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络主要作用是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和机体完整统一;而脑功能实现的纽带和桥梁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21];如有研究者提出经络–中枢神经相关学说 [22],认为经络是大脑皮质各部位之间特有的机能联系,穴位在大脑皮质上各有相应的点。还有研究者提出“经穴特异性与脑相关”认为“人体对针刺经穴干预的反应和调节作用必须经过脑作为中枢(即信息的传导和转导的枢纽)的调整和整合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故而经络与脑功能密切相关。

而经络脑功能与郁证诊治密切相关,历代医家探讨郁证病机及治疗均涉及到了经络。如有研究者的有研究者从经脉与脑相关着手,发现将针刺与走罐疗法相结合作用于与脑关系密切的经脉,对抑郁症躯体不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3],还有研究者发现针刺联合中药可治疗肝气郁结型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24] 等。均体现了经络脑功能与郁证诊治密切相关,故而我们建议郁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从经络与脑功能相关着手。

3. 脑功能成像技在郁病与经络脏腑脑功能相关研究上的运用

3.1. fMRI、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郁病与经络脏腑脑功能相关研究上的运用

因MRI、PET-CT等脑功能成像技术发展成熟有无创、较客观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而且针刺穴位前后进行脑功能成像可直接反映经络脏腑与相应发生变化的脑区功能的相关性,目前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开展了少部分郁证与经络脏腑脑功能相关性的研究。有研究者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低频振幅(ALFF)技术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脑功能活动变化,发现CBT对抑郁症患者脑功能有双向动态平衡调节作用 [25]。有研究者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杏仁核功能连接存在异常改变,经抗抑郁治疗后杏仁核脑功能连接较治疗前有改变且抑郁症状改善 [26]。也有研究者探讨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静息态和任务态脑功能磁共振结果,发现经短期抗抑郁治疗,抑郁症患者处理负性情绪的相关脑区较前部分好转,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损害 [27];还有研究者运用磁共振多模态分析针刺抗抑郁机制 [28];有研究者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检测,发现抑郁症中医辨证肝郁气滞和心脾两虚患者与正常人的脑功能存在差异 [29] 等。而应用PET/CT脑功能成像探讨经络脏腑与脑功能关系的研究较少,如米健国等 [30] 应用PET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治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改变有关。吴志国等应用PET/CT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存在旁边缘系统代谢增高和皮质代谢降低的交互性改变的异常代谢模式等。因此,我们建议运用这些技术在郁证中西医结合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3.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郁病与经络脏腑脑功能相关研究上的运用

近红外脑成像(NIRS)通过测量脑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31],间接反映神经元活动和脑认知活动功能,相比于其他影像技术(fMRI、PET等),具有成本低,便于携带、实时监测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推动及促进认知神经科学向应用转化的关键技术手段。已有研究表明,fNIRS测得的皮层动力学反应与fMRI定量的BOLD反应之间具有较好的时间、空间一致性 [32]。而且NIRS被认为具有辅助诊断及评估疗效的作用 [33]。将近红外技术在郁证(包括西医的抑郁发作或者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等疾病)与脑功能相关的研究较多。如郁证患者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与抑郁和健康对照不同 [34];郁证患者双侧前额皮质功能障碍 [35];即使郁证患者在正常的心境下,其在VFT任务中的PFC功能也会降低 [36];其社会功能和前额叶激活之间存在关联 [37];郁证患者的额颞叶皮质持续下降,且左颞区血流动力学反应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38];其右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LPFC)、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双侧前额叶皮层(PFC)的激活降低 [39];其双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FT明显受损,氧血红蛋白(OXY-HB)活化降低 [40] 等等。

但是将MRI、PET-CT、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郁证中西医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将其从经络脏腑脑功能相关着手,运用在郁证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而郁证与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故我们建议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郁证的发病机制,并探索郁证影像学诊断指标这一新思路。

4. 结论

综上,在郁证的诊治方面,脑与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脏腑证候的临床表现来看,许多证候表现与脑功能紊乱有关。而脑功能成像技术在脏腑证候研究中的运用价值已被肯定 [41]。故我们建议诊疗郁证可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以经络脏腑与脑功能相关理论为切入点,观察不同任务下不同条件下以及治疗前后受试者脑功能活动变化情况,从神经学影像学角度,客观、系统地阐释郁证发病机理及影像学改变并监测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有望进一步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探索郁证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的影像学依据,从而为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治郁病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NOTES

*并列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苏鑫童, 刘琪. 论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4): 521-522.
[2] 王文凯, 等. 郁证病名的古代文献考辨[J]. 江苏中医药, 2019, 51(10): 76-79.
[3] 朱文锋, 朱正华.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2) [J]. 辽宁中医杂志, 1995(2): 57.
[4] 焦倩倩. 古代针灸治疗郁病症状的选穴规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11): 209.
[6] 赖敏, 贾春华. 脏腑部位与功能关系的隐喻分析[J]. 中医杂志, 2020, 61(5): 392-395+405.
[7] 黄斌, 董树永. 经络辨证思路的应用探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 31(6): 1013-1016.
[8] Yang, W. and Chae, Y. (2014) Investigation of the Lower Resistance Meridian: Speculation o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Acupuncture Meridians. 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ondon.
https://doi.org/10.1155/2014/107571
[9] 周逸平, 等. 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1): 1-7.
[10] 邱根全, 刘昳, 旷欲胜, 党莉莉, 孙烨, 杨晓峰. 脑归属于脏的理论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 上海: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2006: 3.
[11] 王新陆. “脑主神明”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性[J]. 天津中医药, 2007(6): 441-444.
[12] 厐沛, 等. 论中医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2): 120-122.
[13] 王丽媛, 朱伟宁, 史玲. 抑郁症发病与五脏阳气相关的理论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13): 101-104.
[14] 周天寒. 五脏六腑皆令人郁[J]. 陕西中医, 1988(4): 161-163.
[15] 史玲, 等. 从五神脏理论探讨抑郁障碍发病机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 14-15.
[16] 杨业兰, 张青萍.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 2018, 20(9): 66-68.
[17] 杜捷, 姜默琳, 江琪. 从肝论治抑郁症的中医诊治思路[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46(11): 1261-1264.
[18] 张金生. 郁病与肝脑相关的探讨[J]. 新中医, 2008(7): 106.
[19] 蔺晓源, 等. 抑郁症“脑郁”病机探讨及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 27(3): 10-13.
[20] 刘庆宪, 马晓玲, 马卫平. 抑郁症发生的藏象学基础[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 43(10): 53-55.
[21] 张新普, 等. 针灸促进脑功能可塑性作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五脏、经络与脑的相关性探析[J]. 四川中医, 2017, 35(5): 50-52.
[22] 王永正, 龚洪翰. 脑功能活动磁共振成像与经络中枢神经相关学说[J]. 实用临床医学, 2002(4): 133-134.
[23] 马朝廷, 张捷. 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探讨经络与脑的关系[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6(2): 45-46.
[24] 齐建华, 等.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针刺疗法联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临床疗效[J]. 上海针灸杂志, 2019, 38(11): 1219-1224.
[25] 王洋, 等. 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变化[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9(6): 495-499.
[26] 李飞燕. 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杏仁核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9.
[27] 宋筱蕾. 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静息态和任务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滨州医学院, 2018.
[28] 李晶. 基于磁共振多模态分析的针刺抗抑郁机制探索[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29] 韩玉, 杜仪, 李宝金, 王永志, 张银凤, 贺永, 夏明睿, 李丽. 肝郁气滞与心脾两虚抑郁症患者的任务态脑功能改变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 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14: 6.
[30] 米健国, 等. 中医综合疗法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的PET研究[J]. 河南中医, 2011, 31(6): 683-685.
[31] 张小芊, 刘晓敏, 刘破资.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2, 39(2): 133-136.
[32] 史洁. fNIRS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功能区定位和神经可塑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15.
[33] 李洪娟. 医用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C]//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昆明: 《红外技术》编辑部, 2013: 3.
[34] Shimodera, S., et al. (2012)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Bipolar Disorder May Be Distinct from That of Unipolar Depression and of Healthy Controls. Asia-Pacific Psychiatry, 4, 258-265.
https://doi.org/10.1111/j.1758-5872.2012.00218.x
[35] Matsuo, K., et al. (2004) Prefrontal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Verbal-Fluency Task and Hyperventilation in Bipolar Disorder Measured by Multi-Channe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2, 85-92.
https://doi.org/10.1016/j.jad.2003.10.004
[36] Matsuo, K., et al. (2007) 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of Prefrontal Cortex Activation during a Verbal Fluency Task and Carbon Dioxide Inhal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9, 876-883.
https://doi.org/10.1111/j.1399-5618.2007.00473.x
[37] Nishimura, Y., et al. (2015) Social Function and Frontopolar Activation during a Cognitive Task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Neuropsychobiology, 72, 81-90.
https://doi.org/10.1159/000437431
[38] Mikawa, W., et al. (2015) Left Temporal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Severity during a Verbal Fluency Task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 Multichanne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73, 193-200.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4.10.051
[39] Fu, L., et al. (2018) Reduced Prefrontal Activation during the Tower of London and Verbal Fluency Task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epression: A Multi-Channel NIRS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214.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18.00214
[40] Sun, J.-J., et al. (2018) Abnormal Prefrontal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a Verbal Fluency Task in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Symptoms Using Multichannel NIRS.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14, 3081-3090.
https://doi.org/10.2147/NDT.S176153
[41] 王爱成, 等.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脏腑证候研究中的运用价值[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3):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