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刍议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DOI: 10.12677/VE.2020.93026, PDF, HTML, XML, 下载: 738  浏览: 3,890 
作者: 张继红*: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河南 焦作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策略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trategy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突出人文精神培育,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Abstract: The task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to train secondary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its core task is to “educate people”, not to “make instruments”.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and improv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become modern people with all-roun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Therefor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ust actively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mprove the cultural taste of the campus,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张继红.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刍议[J]. 职业教育, 2020, 9(3): 155-16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0.93026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突出人文精神培育,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 。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更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高中阶段)教育的“半边天”,是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任重道远,责无旁贷。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制器”。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较差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养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其应有的位置,积极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既要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精神,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社会越是进步,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文精神的弘扬就越重要。世界近现代史上,曾经出现了一大批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哲学家,他们往往具有非常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厚的人文素养。数学家莱布尼兹从小对诗歌和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博古通今,在哲学、数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十几个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是西方近代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他曾经多次说过,如果在科学上不成功,他或许会成为一名音乐家。居里夫人十分爱好诗歌和文学,并喜爱欣赏舞蹈和绘画。奥地利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波动方程的发现者薛定谔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十分热爱于戏剧评论,并发表过一些诗作,1957年曾获得奥地利艺术与科学勋章。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也是一个文学家,有多部小说集出版发行,令许多专业作家望尘莫及的是,非科班出身的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科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都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常常出口成章,一生写了许多诗词。著名学者、数学家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少年时期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唐诗三百首》和《史记》、《汉书》中的名篇,他一生与诗结缘,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长达七十余年,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与《数与诗的交融》等著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不仅爱好文艺,还从事美学与思维科学的研究,并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

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一个既有深厚专业造诣,又拥有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就更大的事业。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倡人文精神,目的是克服职业技术的过度专门化造成的科技与人文的分裂,改变专业人才的“单向度”倾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4]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当重视和发挥人文学科的作用,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2. 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相当多的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注重单一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严重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连最基本的语文课的教学时间也难以保障,而职业道德教育也流于形式,更不必说其它的人文课程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多是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来,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口升学指挥棒的左右,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依然扼杀着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学校虽然口头上依然高喊着“改革”,但往往不支持教师标新立异,大胆革新,教学上也仍然是应试教育和常规教学的老一套。许多中职学校选择压缩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时间来充实专业课教学,甚至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也沦落为“鸡肋”。有些学校比较重视语文课,也只是由于部分学生要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需要——语文是必考科目之一。中职学校对专项职业技能培养的过度强化与引导,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按实习就业岗位需要对课程和知识进行取舍的倾向,许多学生几乎放弃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从而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淡薄。

2.2. 人文学科支离破碎,存在随意增减现象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文类课程主要有语文、思政、历史、地理等,这些人文类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语文和思政是教学计划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由于政治的高度敏感性,每周2节的思政课程一般不会再压缩。思政课的教学也无非老师照本念经、学生照搬照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已。由于思政课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每周5节压缩到每周4节,甚至每周3节,日常教学也不过是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的枯燥训练,文学的价值、情感的体验不复存在,最具有人文特征的语文课也就几乎丧失了人文气息。历史和地理课程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不再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美术类专业,为了学生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化课采用了普通高中的教材,还需要开设历史和地理。多数中职学校的历史和地理教师大都选择调离,没有调走的也改行做了其它工作。更过分的是,一些中职学校任意增减文化基础课,甚至在学生进入二年级后直接砍掉所有文化基础课。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文课程可以说是支离破碎,根本不成体系。

2.3. 缺少人文知识教材,无法开展人文教育

当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在逐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仅仅依据现有的文化基础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门的人文知识读本或教材。不少中职学校自行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或乡土文化教材,如《经典晨读》、《国学经典诵读》,由于编写者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校本教材难免有失偏颇,也难以推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加强统一指导,组织人力编写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人文知识教材,以期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4. 教师人文素养欠缺,难以引领学生发展

当前,教师不读书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读书现象更突出。很多老师缺乏主动阅读意识,除了不得不读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外,一年到头能读几本流行杂志就很不错了。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强大魔力,许多年轻教师的日常阅读局限于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苏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没有大量阅读,何来“人文素养”?怎能引领学生成长?许多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本身的文化素养就先天不足,又没有自觉读书的好习惯,怎么提升自身素养?教育界人士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是,如果教师不读书、不学习、不进步,天长日久,那“一桶水”不是枯竭,就是发臭。

2.5.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缺少人文精神内涵

我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中,大多是由原来的普通中学改办而成。有些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有中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更多的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生存艰难,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滞后,而且水平不高。或一味模仿和复制普通中学的校园文化模式,缺乏鲜明的职教特色;或倾向于校园物质文化,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学校只重硬件建设,轻视内涵发展,以为挂几幅名人画像、扯几条标语口号、贴几句名人名言,就是校园文化了。有的学校甚至连所谓“校训”都是随意抄袭、胡乱拼凑而成。

2.6. 学生培养畸轻畸重,因材施教尚待强化

中职学校许多学生自己根本不愿读书,只是在家长逼迫利诱下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积极性,文化知识贫乏,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学生心比天高,争强好胜,表现欲较强。这种状况,正是中职学校大有可为之处。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忘记因材施教原则,往往一筹莫展,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相当多的学校为了确保个别学生能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赛上获得名次,不惜以牺牲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能力为代价,抽调参赛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尤其是在备赛期间,完全停止学习其它课程,专门组织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强化训练,以期取得好成绩,靠几个学生的“佳绩”为学校撑门面。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道德水平不高、自我防范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水平低等问题。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社会公德意识差,更谈不上有社会责任感。少数学生人文素质低下,言行举止不文明,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适应国内外教育改革新趋势的必然要求。目前,少数中等职业学校已不同程度采取专业渗透、环境熏陶等形式开展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但还存在着内容的全面性、时代性不强,实施形式和方法欠佳,活动零散、收效不大等问题。

3.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为一体,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从人文知识的传授入手,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抓好对学生自身实践的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1. 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当前,重视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适应这一趋势,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否则,我们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功利主义,越来越实用主义。

3.2. 积极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大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人文学科是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可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强烈的功利主义背景下,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大多狭窄单薄,连基本的人文课程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得到完整的、适当的人文精神的启蒙和培养,距离培养健全人格、陶冶思想情操、传承文化传统的人文教育的要求相当远。越是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重要。如果少了人文精神作根本,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民族精神的不健全。人文学科(如文、史、哲、艺等)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应大力开设人文课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不仅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良好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培育人文精神为核心,应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3.3. 积极编写人文知识教材,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具有人文知识并不必然具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能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即使有了人文知识教材,也并不等于有了人文素质教育。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但仅仅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是不够的。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而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学生即使把知识因素都接受了,也未必能真正具备人文精神。仅仅传授一些零星的人文知识,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但是,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作为基础,人文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目前,普通高级中学已经有了较多的人文知识教材,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阅读的人文知识教材,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3.4.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学识修养,具有对学生发展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以及对民族进步负责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是教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朱熹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唯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把自身文化素养化作“一溪活水”,引领学生成长。当前,已经有了供教师阅读的人文书籍,如张民生、于漪主编的《教师人文读本》,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学习。

3.5. 大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优化校园人文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突破,需要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以塑造人文精神为核心,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特色,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职业学校更要结合专业特点,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唤醒学生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

3.6. 突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强化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人文精神指向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理想体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本源。人文知识仅仅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知识必须经过内化和整合过程才能变成人的意识、思想、情感,形成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并不能等同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可以呈现在口头上、试卷中、文章里;人文精神却只能体现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知识的内化更主要的是一种自省的过程——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有自省的精神和勇气,这正是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职业学校在抓好人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不断引导学生把人文知识逐渐内化为人文精神。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完善自我、塑造人格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用。其实,人文素质教育有大用。人文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促成个人作为生命主体、精神主体的完全独立与自我完善,从终极意义上解答“如何做人”、“做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这并不等于说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用。从根本上说,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而且能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文导向,塑造诚实、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的人文精神,塑造文明、开放、民主、平等、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中等职业学校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应当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人文教育内涵,正确定义全面发展理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整合人文学科与专业课程,培养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精于技能、勇于创新、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94.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4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530.
[4]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M]. 许良英, 赵中立, 张宣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