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与防御方式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ense Style and Loneliness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DOI: 10.12677/ASS.2020.94074, PDF, HTML, XML, 下载: 496  浏览: 808 
作者: 孟巾金, 牡 丹: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留守妇女孤独感防御方式Rural Remaining Women Loneliness Defense Style
摘要: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心理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西部留守妇女进行调查。结果:1) 留守妇女情绪状况为一般孤立,情绪感受为一般孤独;2) 留守妇女孤独感与防御方式中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2个因子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1),情绪孤立、社交孤独与掩饰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1);3) 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对不成熟防御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解释度为13.6%。结论:农村留守妇女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与孤独的情绪和社交的缺失有关。
Abstract: Purpos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ense Style and Loneliness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Methods: A total sample of 600 Rural Left-Behind Women was selected.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the Defensive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Emotional-Social Loneliness Inventory. Results: 1) Emotional status of women is generally isolated, lonely emotion is also generally isolated. 2) A sense of lonelines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mmature defense style and intermediate defense style (p < 0.01). Status loneliness, social loneliness and conceal factor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p < 0.01). 3) 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social loneliness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immature defense style. Conclu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mature defense style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is related to loneliness and lack of social interaction.
文章引用:孟巾金, 牡丹. 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与防御方式的关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4): 486-49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4074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留守妇女已接近5000万人。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这使得农村生产出现了一定女性化的倾向;家庭日常生活与照料出现实际的“单亲化”倾向;留守妇女与丈夫的感情出现孤独倾向。留守妇女群体是农民工外出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是农村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妇女不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工的困境,她们自身也承担着生理、心理、安全等多重负担。本研究主要对留守妇女的情绪、社交、孤独感和防御方式进行关注。

本研究除了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和防御方式在婚姻情况、子女情况、居住地、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段等统计学上变量的分析,来探讨他们的特点,还试图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和防御方式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出有效的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留守妇女综述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丈夫长期(6个月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这一类群体相比一般农村妇女有一些属于她们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留守妇女由家庭生活的配角转为主角。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丈夫的缺席,留守妇女拥有了更多权力,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决策者。第二,留守妇女承担起了本应由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在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承担了孩子抚育、老人抚养、生产活动、家务活动等各项职责。第三,夫妻长时间的生活在两个地方,半年以上不能见面,心理上长期处于孤独和空虚状态。

在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 研究普遍表明,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1]。相对于非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2]。主要表现为孤独、抑郁、焦虑、躯体化、睡眠问题、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低 [3] [4]。郭克建等对山东省某县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水平低于非留守妇女 [5]。吴惠芳、叶敬忠指出,农村留守妇女情感空缺,情感压抑,心理失衡,脾气暴躁、食欲下降,睡眠不畅、失眠、暴睡、多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年期妇女症状较为突出 [6]。

2.2. 孤独感综述

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他认为,孤独感是二维结构的,存在性质和类型上的不同,他将孤独感分为两类: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 [7]。目前,国内学者已逐渐开始重视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对于留守妇女孤独感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研究显示,与非留守妇女相比,留守妇女的孤独感体验最为明显 [8]。孤独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总体健康水平 [9]。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和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且主观支持对留守妇女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10]。

2.3. 防御方式与孤独感

1983年,Bond认为防御机制描述的不仅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也是行为的外显表现,这种行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得内在动机和外部要求相一致。因此,他把这种行为表现称为防御方式。目前国内对防御方式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向:意识人们对于具体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二是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4]。对于留守妇女的防御机制研究还很少,所以其他群体为例。Andrews等(1989)在一项以焦虑障碍妇女为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广场恐怖症病人的神经症性(中间型)防御方式得分显著较高;社交恐怖症病人的成熟型防御方式得分较低,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得分较高;强迫症病人的成熟型防御方式得分较低,而不成熟型和神经症性(中间型)防御方式得分较高 [11]。

有关防御方式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熊翔对超生寄养子女的生命早期依恋特点及其成长后自尊、孤独感、防御方式进行研究,却没有揭示孤独感和防御方式的问题 [12]。刘静雯在研究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应对方式时指出,孤独感会导致负面的应对方式 [13]。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产生的孤独感越多,留守儿童面对困难时,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 [14]。留守妇女的孤独感是非常明显的,其防御方式亦存在明显的不成熟,但从心理学角度对留守妇女的孤独感和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致力于从定量的角度上研究农村留守妇女情绪现状及其与防御方式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西部地区,如四川、重庆、甘肃等进行社区调查和走访。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378份,其中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63%,有效率为80.4%。被试在婚姻情况、子女情况、居住地、受教育情况、职业、年龄段等基本信息的分布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分布(N = 304)

3.2. 研究工具

防御方式问卷(DSQ) [15] 是由M. Bond (加拿大)于1983年编制的一种自评问卷。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两次修订。现介绍的是最后一次修订的问卷。共包括88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9的九级评定方法,施测时问约20~25分钟。问卷有四个因子,因子1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因子2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因子3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期望;因子4掩饰因子,掩饰因子的分越高其掩饰度越低,分数越低其掩饰程度越高。各防御机制分及均分各防御机制分为反映该机制项目评分之和防御机制均分目的在于了解评定者在某防御机制上,越接近9应用此种防御机制的频度越大。DSQ的重测信度为0.9。

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 [16] 是为区分Weiss提出的4种孤独/孤立类型而设计的多维度量表,它包括4个分量表:情绪孤立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孤独与社交孤独(感受)。共15对描述,每对中“生活中的状况”的一项描述孤立,“生活中的体验”的一项描述孤独。情绪孤立与情绪孤独由前八对条目评定,社交孤立与社交孤独由后七对条目评定。共30个题项,采用4级计分法。该量表的孤立和孤独两大类总分的重测信度均为0.80。对内部一致性研究表明,四个分量表均大于0.80。对孤立的评分分级如下:得分<6表示无或几无孤立;得分6~8表示一般的孤立;得分9~12表示高于一般人的孤立;得分≥13表示孤立问题严重。情绪孤独得分<6表示无或几无孤独;6~10分表示一般的情绪孤独;11~14分表示高于一般人的孤独;≥15分表示情绪孤独问题严重。相应的社交孤独分值为0~4,5~9,10~13,≥14。

3.3. 研究方法

将基本信息收集表、《防御方式问卷》、《情绪–社交孤独问卷》三个量表装订成册,在西部部分地区进行走访并分发试卷。测试时间在30分钟,问卷当场收回。

3.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对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留守妇女孤独感现状

表2可知,留守妇女处于一般情绪孤立和一般社交孤立的状况,有一般情绪孤独和一般社交孤独的感受(表2)。

Table 2. Scores of left behind women’s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 (M ± SD)

表2. 留守妇女情绪社交孤独感得分(M ± SD)

4.2. 留守妇女孤独感与防御方式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特点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和防御方式在人口学变量:婚姻情况、子女情况、居住地、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段等维度上的特点分析,具体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loneliness and defense style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F)

表3. 孤独感和防御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F)

注:*P < 0.05; ** P < 0.01; *** P < 0.001(下同)。

表3中可以看出,孤独感和防御方式在婚姻情况、教育程度、年龄段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子女个数在社交孤独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一个子女的得分低于没有子女、有两个子女和三个以上子女的得分。不同职业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不成属性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上都呈现显著性差异。在情绪社交问卷四个维度和中间型防御方式上个体经营者及商业经营者得分高于农民和其他职业从业者。在不成属性防御机制上,个体经营者及商业经营者得分高于农民。

4.3. 防御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分析

将孤独感问卷四个维度,既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与防御方式问卷的四个维度,既不成属防御、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因子做相关分析得出: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在孤独感四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掩饰因子与情绪孤立、社交孤立和社交孤独上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详见表4

为进一步探讨不良情绪如孤独感对不成熟防御方式有怎样的影响,以不成熟防御方式为因变量,以情绪--社交孤独感的四个因子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具有显著性,其F = 24.911,说明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与留守妇女性不成熟防御方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和预测,其解释度为13.6%。详见表5。有根据逐步回归得出,对于留守妇女的不成熟防御方式,情绪孤独因素的解释度为12.5%,社交孤独因素的解释度为1.1%。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oneliness and defense style of left behind women (R)

表4. 留守妇女孤独感各维度与防御方式各维度的相关分析(R)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oneliness to immature defense

表5. 孤独感对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农村留守妇女的情绪现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呈现一般水平,并在职业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体经营者或经商者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和其他职业。这可以表明个体经营者或经商者的孤独现状和孤独的情绪感受更加浓郁。

情绪孤独主要是由于确实密切的一对一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比如友情和爱情。从事个体经营或经商的留守妇女正处于这样一个需要密切人际关系的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完全达到成熟水平,心理上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尤其是自己的丈夫,而又得不到满足,故而留守妇女普遍处于情绪孤独。社交孤独测量的事个体的同伴交往情况,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社会整合度。从事个体经营的留守妇女较务农或其他职业的留守妇女相比,缺乏一个较轻松的环境,这是个体经营的留守妇女没有充裕的时间、共同的话题和有相似性的人交流,她们的生活充斥着竞争和利益的冲突,很难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社交孤独。

5.2. 农村留守妇女防御方式的特点

对于农村留守妇女防御方式的特点分析,从四种不同的防御方式进行考察。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留守妇女,其防御方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从防御方式的形成或者特点表现来看,婚姻的状态的不同不会造成防御方式的显著差异。另外年龄的大小和学历的高低对于防御方式进行差异比较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进行方差分析之后显示,四种不同的防御方式的显著差异多体现在中间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上。

不同居住地的留守妇女在不成熟防御方式有显著差异,居住在县城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居住在农村,这可能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居住在县城中的人在遇到同样的事件时,与住在农村的人相比,被动攻击会多一些,多出现忍让退步的方式;同时可能会伴随出现抱怨、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具体行为出现。在中间型防御方式的维度上,不居住地的留守妇女,来自县城的留守妇女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和乡镇的留守妇女,压抑可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职业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从事个体经营业和经商者的得分高于务农和其他职业。这可能是环境因素所致,务农和其他职业所处环境较单纯,而个体或经商要与很多人进行脑力较量,长期如此,其防御方式出现不成熟的倾向。

5.3. 留守妇女孤独感对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影响分析

孤独感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与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情绪孤立、社交孤立、社交孤独与掩饰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孤独感的四个维度与成熟防御方式无相关关系。这表明孤独感体验越强烈的人越倾向于不成熟型的防御方式,其中,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留守妇女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都是留守妇女内心的负面感受,这些感受阻碍了留守妇女感情的升华。长期感到情绪上的孤独会使他们抱怨、幻想、退缩;而且长期感到社交上的孤独,会使他们遇到艰难的问题无人可以商量,甚至人身经济都会受到伤害。这一结果对于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妇女的切入点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对留守妇女进行政策鼓励的同时,应该重视为留守妇女重建社会支持网络,避免消极负面情绪,消除孤独感。

6. 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留守妇女的孤独感处于一般水平,且在职业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婚姻状况、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妇女的社交孤独情况在子女个数上呈现显著差异,有一个子女的留守妇女得分低于没有子女或两个以上子女。

留守妇女的不成熟防御方式与中间型防御方式在居住地和职业上呈现显著差异,居住在县城的留守妇女和从事个体经营或经商的留守妇女更趋向于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留守妇女的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与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并且情绪孤立、社交孤立、社交孤独与掩饰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

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对留守妇女不成熟防御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丽娜, 刘霄, 马会霞, 等. 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与抑郁的相关性[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7): 1217-1221.
[2] 苗春霞, 颜雅娟, 王问海, 等. 江苏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比较[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1(1): 63-67.
[3] 顾红霞.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1): 47-49.
[4] 钟斌, 姚树桥. 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9(3): 93-96.
[5] 郭克建, 赵洁, 肖丽伶, 等.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25(11): 1043-1045.
[6] 吴惠芳, 叶敬忠.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3): 138-147.
[7] Peter, S. and Weiss, R.S. (1975)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MIT Press, Cambridge.
[8] 吴慧芳, 叶敬忠.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 认为社会科学版, 2010, 40(3): 138-147.
[9] 李丽娜. 孤独感对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 223-224.
[10] 汪全海, 祁秦, 康耀文, 金岳龙, 贺连平, 姚应水. 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8): 1180-1182.
[11] Pollock, C. and Andrews, G. (1989) Defense Style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Anxiety Disord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6, 1500-1502. https://doi.org/10.1176/ajp.146.11.1500
[12] 熊翔. 超生寄养子女生命早期依恋特点及其成长后自尊、孤独感、防御方式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 汕头大学, 2012.
[13] 刘静雯.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14] 景小爽.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9.
[15] 刘国华, 孟宪璋. 防御方式问卷(QSD)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4): 352-353.
[16] Vincenzi, H. and Grabosky, E. (1987) Measuring the Emotion-al/Social Aspects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 25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