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中医药外治法最新研究进展
Research New Progress on External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0.92024, PDF, HTML, XML, 下载: 802  浏览: 1,966 
作者: 廖冠雄, 林嘉豪, 刘明艺, 张俊曦, 文曦儿, 黄历恒, 叶俊宏, 张艶波, 孟 炜: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香港;中西医结合妇科教研基地(香港分中心)俞瑾名中医传承工作站,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香港;温 熙, 梁 莉, 冯奕斌, 陈海勇, 张樟进: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香港;梁栢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药剂系,香港;邓智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系,香港;俞 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香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李启辉: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妇产科系,香港
关键词: 大肠癌中医药外治法灌肠法外敷法针灸法耳穴刺激Colorectal Cancer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Enema Method External Sticking Method Acupuncture Method Auricular Pointstimulation
摘要: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香港社会中,大肠癌为最常见之癌症。2016年,在香港新确诊癌症病例中有17.3%均为大肠癌,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肠癌的中医药外治法受到关注。外治法优点在于避开手术及放疗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易操作又经济的新疗法。本文论述近年有关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大肠癌之研究进展,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及耳穴。
Abstract: Colorectal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In Hong Kong, colorectal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ncer. In 2016, 17.3% of newly diagnosed cancer cases in Hong Kong were colorectal cancer, an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ended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The advantage of external treatment is that it avoids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t is a new therapy method with safety, effective, fast, easy to operate and economical fea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with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enema, external sticking, acupuncture and auricular point stimulation.
文章引用:廖冠雄, 林嘉豪, 刘明艺, 张俊曦, 文曦儿, 黄历恒, 叶俊宏, 温熙, 梁莉, 冯奕斌, 梁栢行, 陈海勇, 邓智伟, 俞瑾, 李启辉, 张樟进, 张艶波, 孟炜. 大肠癌中医药外治法最新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0, 9(2): 185-190.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0.92024

1. 背景

在香港,大肠癌为最常见之癌症。2016年,香港新确诊癌症病例中有17.3%均为大肠癌,而且从1983~2016年间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1]。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中国,近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 [2],可见大肠癌之防治在香港及中国均为急切之公共卫生议题。

由于大肠癌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早期诊断率较低,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而目前大肠癌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复发和转移。中医认为大肠癌是由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畅以致水谷不化,导致痰、湿、热、瘀、毒内阻而形成。目前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虚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毒内阻、湿热蕴结、气血两虚居多。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早已记载了多种防治大肠癌的方法。

在过去相关的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研究中,学术界多以中医内治研究为主,本文将重点回顾近年在中医界倍受关注的外治法,包括中药灌肠、外敷、针灸及耳穴等方面之研究进展。外治法在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生存质量、降低经济负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防治大肠癌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2. 外治中药灌肠法提高体内药物浓度

中医对大肠癌的外治法中,中药灌肠是一个比较有特色之治疗手段。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已有记载以中药灌肠治疗便秘之方法,如「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中药灌肠即利用中草药煎成水剂,从肛门灌入直肠。灌肠法治疗肠癌可令药物可直达病所,使药物之有效成份从肠黏膜中吸收,并绕过肝脏之首过效应,提高体内药物浓度。

雷麸尔 [3] 在50例大肠癌肠梗阻患者中使用中药灌肠治疗配合胃肠减压和补液支持。灌肠方药内容为生大黄15 g、熟大黄15 g、菜菔子50 g、厚朴30 g、枳实30 g、木香10 g、青皮10 g、陈皮10 g、丁香10 g、炮姜10 g;伴证为血瘀较甚之患者,加赤芍15 g、红花10 g;热毒较甚者,加蚤休30 g和败酱草30 g,每日保留灌肠2次,每次一剂。研究以腹痛腹胀感、排便情况、肠鸣音及腹部X线片作为判断有效率之参数,结果显效者3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表示中药灌肠可有效减轻大肠癌肠梗阻患者之症状。李智菊 [4] 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大肠癌伴肠梗阻33例,处方为生大黄(后下)、枳实、厚朴、蒲公英、大腹皮各20 g,莱服子、木香、廷胡索各15 g,芒硝9 g;每日以水煎剂100~200 ml灌肠两次。治疗7日后,总有效率及排气、排便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郑玉玲等 [5] 将12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病例分为三组,当中50例采用5-Fu针剂及肠达顺灌肠液(组成为大血藤、苦参、败酱草、生地榆、薏苡仁)灌肠;40例单用肠达顺灌肠液灌肠;30例单用5-Fu针剂。结果发现单用肠达顺灌肠液效用与5-Fu相当,两者联合应用则有明显增效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粟艳琴 [6] 将5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配,治疗组采用加味大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及中脘穴,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灌肠。结果显示治疗组之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之76%。指出中药灌肠结合针灸可促进直肠癌术后之胃肠功能恢复。王爱华等 [7] 在27例老年大肠癌急性肠梗阻病例上使用大黄液灌肠,当中只有1例发生创口感染。作者认为大黄液灌肠可减低手术感染机会并缩短手术时间。

不同研究表明,中药灌肠对于治疗大肠癌,及大肠癌手术后恢复都有正面效用。另外,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在医生指导下熟练后,可以自行给药。灌肠法药物目前价格相对低廉,深受患者青睐。

3. 中药外敷法对肠癌术后恢复有正面效应

中药外敷在现代用途广泛,如在跌打损伤中就有多种不同之外敷方剂。《黄帝内经·灵枢》就有记载以动物脂肪作外敷,如「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在大肠癌之中药外敷法中,中医学界普遍会结合中医针灸穴位理论,配搭热力刺激,选取体表穴位外敷。对于术后恢复以至大肠癌并发肠梗阻均有良好效果。

陈小菁等 [8] 在40例结肠癌手术患者中使用中药热奄包外敷腹部(大血藤、炒枳殻、厚朴、吴茱萸、大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之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提早;术后第三天胃液引流量亦明显减少,反映中药热奄包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李阳 [9] 收集60例腹腔镜肠癌术后患者,分为吴茱萸热熨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前者利用吴茱萸制成热敷包,加热后放于脐部神阙、天枢穴之位置进行热敷,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结果吴茱萸热熨治疗组之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均早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可见吴茱萸热熨对于肠癌术后恢复有正面作用。李艳春 [10] 选取92例结肠癌手术后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及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上加以中药热奄包外敷,方药包括大血藤50 g,吴茱萸、炒枳壳、大黄、厚朴各30 g,加热后放于距离患者脐部10~20 cm处蒸熏,每次30分钟,每天2次,并观察两组患者之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胃液引流量。经治疗后,观察组之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三天,观察组之胃液引流量较对照为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显示热奄包外敷可帮助结肠癌患者之术后回复。周雪玲等 [11] 将100例大肠癌手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疗方案,观察组则在标准化疗外并用白醋调合半夏及生姜药泥外敷神阙穴,早晚一次,每次不超过4小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预防恶心及呕吐之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反映中药外敷在预防化疗副作用亦有一定疗效。邢芳等 [12] 在5例结肠癌根治性切除结肠造口术后,以生大黄5 g及75%乙醇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并以红外线灯照射。指出有助于药物吸收并调节胃肠功能。肠梗阻为大肠癌手术后常见之并发症,瞿媛媛 [13] 采用中药煎膏外敷治疗30例结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当中21例持续进行胃肠减压。中药煎膏方药内容为:生大黄50 g,大腹皮50 g,延胡索50 g,丹参50 g,当归30 g,赤芍30 g,蜈蚣3条,制附子50 g,肉苁蓉50 g,肉桂末3 g,生甘草30 g,外敷于神阙穴附近,并用温水暖敷,每日3次,每次约50~60分钟。结果痊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文章指出中药煎膏外敷对于结肠癌术后肠梗阻具良好疗效。应智慧 [14] 选择128例结肠癌术后肠梗阻随机分为观察及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中药制成膏剂(生大黄、延胡索、大腹皮、枳殻、厚朴、赤芍、当归、肉苁蓉),热敷于神阙穴(肚脐)周围治疗。与对照组比较,中药外敷在腹痛腹胀缓解、排便、排气、肠鸣音恢复之表现均较佳,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比对照组之78.1%为高。

中药外敷法治疗肠癌是基于内病外治的中医理论,这种方法最大优点在于不用通过开刀手术、放疗、化疗,彻底解决了中西医传统疗法的各种弊端,只通过中药外敷即可治愈,治疗成本低,病人无治疗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易操作又经济的新疗法。

4. 针灸缓解症状及减轻治疗副作用

中医学界在治疗大肠癌之针灸取穴上,多以近端取穴选取腹部上之相关穴位,并配合与脾胃相关之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等。研究指明,针灸治疗在减轻治疗副作用、术后恢复等方面都有正面疗效。

金哲秀 [15] 在66例大肠癌患者中使用针灸二步法治疗,即先辨患者寒热,在二间及阳溪使用相应之补泻手法,然后再在虚证病人之穴位(膻中、中脘、神阙、关元)或实证病人之肿瘤局部体表使用黄土饼灸法。针灸组之总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为58.97%,针灸组无论总有效率或症状缓解均比对照组为佳。刘猛等 [16] 将63例大肠癌化疗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及治疗组32例,两组均进行化疗治疗,并在化疗前给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则同时采用针灸疗法,选取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针刺,进行5日,并追踪其呕吐程度、呕吐持续天数及使用止呕药情况、恶心程度、腹泻程度。结果发现,在化疗首日之呕吐及恶心程度上,两组患者之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在第2~5日,治疗组患者之呕吐及恶心程度较对照组为轻,并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P < 0.05);在呕吐持续天数及使用止呕药情况上,治疗组之患者在天数及用药量上均较少(P < 0.01, P < 0.05);而腹泻程度上,两组就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此研究结论指出,针灸治疗结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可有效减轻大肠癌患者接受化疗之毒副作用。黎治平等 [17] 使用热敏灸改善大肠癌化疗不良反应,亦收良好效果。相关研究将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及观察组各30例,两者都进行FOLFOX化疗,并以MDASI-C标准评估不适症状;观察组同时在化疗基础上使用热敏灸,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脾俞、肾俞、悬钟、大椎、膏肓俞等穴进行艾灸,手法包括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结果发现,观察组之MDASI-C不适反应率为50.4%,低为对照组之53.3% (P < 0.05);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之60% (P < 0.05),可见热敏灸治疗亦可减低大肠癌化疗之副作用。穆立新等 [18] 将60例大肠癌术后病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于中脘、内关、足三里针灸治疗,便秘、腹泻者加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恶心配下脘、公孙;食欲不振配脾俞、胃俞。对照组则以口服西药治疗。经14日治疗后,针灸组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40%,可见针灸疗法在大肠癌术后亦有良好效果。殷克等 [19] 将156例大肠癌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施以同样基础治疗,针灸组患者则同时取足三里、天枢、中脘、上巨虚、下巨虚针灸治疗。结果针灸组患者之术后肠臑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早,显示针灸治疗在术后恢复的正面作用。在大肠癌术后癃闭中,针灸亦有良好效果。李玉莲等 [20] 在50例大肠癌术后出现癃闭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取穴三阴交、膀胱俞、太溪、阴陵泉,利用平补平泻手法刺激。经一个月治疗后,临床治愈11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84%。

在大肠癌的治疗上,针灸治疗是其中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中医一部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通过经络穴位全身调理改善症状,也可以做到全身与局部治疗。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

5. 耳穴刺激方便快捷可辅助治疗

《黄帝内经·灵枢》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穴与经脉之联系。透过在耳部穴位进行刺激,可对相应部位产生治疗效果。耳穴之优势在于可给予患者较长时间之刺激及治疗,过程无侵入性,方便快捷,容易被患者接受,常可在手术后恢复上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陆金英等 [21] 将78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及观察组,在手术后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或于常规护理之基碍上采用耳穴贴压。耳穴贴压之选穴为主穴:脾、胃、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皮质下,配穴:三焦或直肠。结果发现接受耳穴贴压之患者在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开始进食流质食物之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且术后腹胀发生率为15.38%,比对照组之56.41%为低。谭双等 [22] 之研究亦有相似结论。76例大肠癌手术患者平均分为对照及观察组,分别在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或于常规治疗之基碍上配合耳穴贴压及针刺足三里。观察组在探查耳穴敏感点后在相应位置贴压,并针刺足三里。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之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为5.3%,低于观察组之31.6%。张孝云等 [23] 将80例大肠癌手术后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外兼予耳穴贴压(胃、大肠、小肠)及穴位按摩(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发现观察组患者之各种恢复指标,包括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开始进食流质食物之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而且术后并发症(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头晕)之发生率亦较低。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刺激耳部相应的穴位可以对肠道产生一定的良性刺激,增强胃肠道的蠕动以及促进胃肠道内消化液的分泌,同时胃肠道蠕动促进了胃肠道内的气体排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产生积极作用。

6. 总结及展望

在中医的外治范畴上,中药灌肠、外敷、针灸及耳穴等方法均被证明对大肠癌的治理有正面作用,当中尤以舒缓症状及术后恢复方面应用较多。但现时学术界对于中医外治之研究多定位于辅助术后恢复及舒缓症状,较少用于手术前之主要治疗,未来学界可继续探讨中医外治法在大肠癌手术前可能的帮助。另外,在中药灌肠及中药外敷方面,学界使用之方剂各有不同,但都以行气、活血药为主,未来学界可继续探讨相关之方剂使用。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健康信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防护中心. 卫生防护中心——大肠癌[EB/OL].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5/51.html, 2019.
[2] 周总光, 杨烈, 李园, 于永扬, 王存, 胡建昆, 卢铀, 莫显明. 我国结直肠癌30年变迁与应对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9): 693-696.
[3] 雷麸尔. 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9): 85-86.
[4] 李智菊.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治疗大肠癌伴肠梗阻33例及护理体会[J]. 中国药业, 2015, 24(12): 120-121.
[5] 郑玉玲, 王新杰. 肠达顺灌肠液治疗湿热蕴结型大肠癌的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 2002, 22(1): 12-14.
[6] 粟艳琴.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针灸促进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5, 21(17): 26-28.
[7] 王爱华, 王青庭, 王铎, 赵旭东, 周胜. ⼤黄液灌肠在⽼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时的应用[J]. 陕⻄中医, 2004, 25(9): 94.
[8] 陈小菁, 胡晓晴, 黄怡. 热奄包促进结肠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7): 46-47.
[9] 李阳. 吴茱萸外敷对腹腔镜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10] 李艳春. 中药热奄包外敷结合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6(24): 139-141.
[11] 周雪玲, 蔡蕾, 黄师菊, 李晓玲. 白醋调姜夏外敷神阙穴预防大肠癌术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 2017, 3(2): 61-62.
[12] 邢芳, 方雪飞, 张艳波. 5例大肠癌术后结肠造口应用生大黄脐疗影响造口排便的护理[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6): 94, 98.
[13] 瞿媛媛, 楊新中. 中药外敷治疗结肠癌术后肠梗阻30例[J]. 吉林中医药, 2006, 26(2): 31.
[14] 应智慧. 中药外敷治疗结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64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7, 24(2): 232-233.
[15] 金哲秀. 针灸两步法治疗大肠癌27例临床分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5): 48-49.
[16] 刘猛, 沈卫东, 程少丹. 针刺治疗对大肠癌化疗患者胃肠道毒副反应的疗效[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1(4): 38-42.
[17] 黎治平, 郑智, 王丽君, 肖卫云, 曾纪权, 郝晶, 陈日新, 谢丁一. 热敏灸治疗改善大肠癌化疗患者症状群疗效评价[J]. 中国针灸, 2015, 35(10): 1010-1013.
[18] 穆立新, 姜军作, 范杰华. 针灸治疗大肠癌术后 30 例疗效观察[J]. 大连大学学报, 2006, 27(6): 100-101.
[19] 殷克, 孙特, 宫爱民. 针灸治疗对肠癌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4): 379-380.
[20] 李玉莲, 李凌, 宋冰冰. 针灸治疗肠癌病人术后癃闭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03, 19(1): 10.
[21] 陆金英, 金惠明. 耳穴贴压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12): 2061-2062.
[22] 谭双, 郑婵美. 耳穴贴压结合针刺足三里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 北方药学, 2015, 12(12): 112-113.
[23] 张孝云, 陆静波, 李春婷. 耳穴埋豆配合穴位按摩对大肠癌术后病人首次排便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6, 14(25): 2593-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