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Taking Meitan County of 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0.92019, PDF, HTML, XML, 下载: 638  浏览: 4,334 
作者: 柳理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湄潭县协同发展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in Meitan Coun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两个重要的任务,两者关系密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全面分析并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将有效的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简述湄潭县的新农村发展状况,并深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有效的促进湄潭县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are two impor-tant task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in China,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Meit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in Meitan County, and analyzes its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eco-tourism economy of Meitan Coun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柳理珍. 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11-11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2019

1. 湄潭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1.1. 湄潭县简介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境内,大娄山南部,南邻乌江。全县平均海拔大约970米,县城区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 [1]。由于位于北半球北纬27度,地处云贵高原,森林覆盖率大,夏季清凉湿润,冬季干燥寒冷,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4.0摄氏度左右,光照充足,土地十分肥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是湄潭县的主要产业,盛产优质稻稻米、各品类茶叶、油菜、烤烟等,这些优势产业构成了农业产业。行政区规划调整后,湄潭县辖3个街道、12个镇,依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因地制宜,结合湄潭县各村的地理位置及优势产业,发展建设新农村。

1.2. 湄潭县新农村建设状况

新农村的建设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为村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新房舍、各种文化体育新设施以及适宜的新环境。湄潭县是首批国家级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经过将近3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新房舍方面:帮助农民改造危房6500户,农垦区危旧房得到改建,各村各镇因地制宜帮助居民建设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构成的具有黔北民族和地域风格的民居,缺一不可 [2]。新设施方面:为给村民提供更多文化娱乐设施,先后投资建设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个,以及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设施;2016年年底,建成“两横两纵四联线”公路网,通过高速公路将杭瑞、道安连接起来,建设多条国省道,升级改造多条农村公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目标;通过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全面覆盖城乡网络,促进“三网融合”。新环境方面: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治理从全县全面展开,推进湄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协助相关部门全面完成全省第四次森林资源普查、石漠化监测工作和湄江国有林场改革,重点实施林业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从57.6%提高到62.8%,美丽乡村成效明显 [3]。

2. 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

2.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侧重生态、自然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能源的节制开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立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逐步减小发展与生态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协调永续的长远发展目标 [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无限制的索取自然资源,导致稀缺物种灭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类社会遭受损失,阻碍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渐渐的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其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重点。其主要的内容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态意识,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这种针对性措施对农村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和深化,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5]。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村容村貌,最基本的就是保持自家的整洁,尤其是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该怎么解决利用,才能不污染环境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对新农村建设是个难题。其次是保持村容,完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街头到巷尾,路面无随地乱扔的垃圾,农业生产井然有序,饲养的家畜在各自农舍的范围内活动,人人自觉遵守村内规章制度,村内一片祥和。最后,政府要帮助村名完善村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做好对村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支持和鼓励工作,同时,村民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加快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进程。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对村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善 [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保证农村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政府部门应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道路,带头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明白自己的责任,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积极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7];农村居民要树立自觉自律的生态意识,组织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8]。

3. 湄潭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3.1. 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由于湄潭县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湿润的气候,独具民族特色的黔北民居,吸引了众多在繁忙城市中打拼的人士在节假日时前来度假,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修身养性。如湄潭县的偏岩塘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偏岩塘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房屋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利用干净环保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为此,村里每家每户发放了分类垃圾桶,县里配置了11个统一的地埋式垃圾桶。每个体积5立方米的垃圾桶可以容纳一吨垃圾,由县里统一进行深埋处理。建立污水收集池,经过隔栅流进主管网,到终端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水排放到人工湿地生物床,提倡家庭农场可以实现种植和养殖业结合,结合农村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厕所的粪便做养殖,生产沼气,材料循环利用,垃圾有效利用。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发展以生态、度假、养生的等幸福生活文化为主题的偏岩塘村建立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在维持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既促进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为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有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2. 以历史文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茶化石在湄潭的出现印证了茶最先是在湄潭生产的,茶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茶叶试验场搬迁至湄潭以及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为湄潭茶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茶是湄潭的特产也是湄潭的标志,湄潭拥有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茶海,品类众多的茶叶,屹立于火焰山并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壶,湄潭境内生长的品种占贵州生长茶树品种的79%,可谓全省之冠。依据其茶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如七彩部落结合其周围的茶园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脱贫新路,探索建立了“户户是股东、家家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开业以来,“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帮助并解决了400余人的就业。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相融合的田家沟建立特色产业型新农村。同时,湄潭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留下了诸多的革命遗址,包括不少的红军歌谣和红军故事,根据其革命历史,发展红色旅游。

4. 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

恩格斯认为,物质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破坏任何一个元素,将会导致自然界失去平衡。人们在改造世界以求发展的同时,不断战胜改造过程中的不良结果,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趋于一种平衡状态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9]。新时期,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新起点,新农村的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10]。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能促生态文明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共同发展。此外,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同发展能有效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11]。正如湄潭县的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将农业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减少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浪费,突破生产发展的资源瓶颈,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生活、农业化肥、产业污水等方面的污染问题,缓解农村生态恶化的压力 [12]。

5. 湄潭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建议

5.1.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由于自然界资源的共享性,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到位,村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够,导致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被动的,只能靠政府引导村民去做,如政府不带头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村民自主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就不高。环境是大家的,资源是共同的,政府要加强对村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与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意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一人的行为破坏或是污染环境,大家共同承担单后果,与其先破坏后一起承担后果,为何不携手共同建设,追求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不在乎谁做的多谁做的少,人人都应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加强生态道德观的宣传,定期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自身道德素养。也可建立农村的科技服务体系,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运用科技与环保技术为农民解决农业及生态建设方面的帮助,提高农业产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个人、社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等相关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基地。

5.2. 健全长效环境监管机制与生态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时的,而是世世代代的,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重视未来的、长久的。由于新农村的地理位置,国家无法处处关注到,对建设的进程无法实时监督,对发生的问题鞭长莫及,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起带头作用,及时向村名传达政府的政策,鼓励村民参与其中,并将问题、意见及时反馈给上级,做到上通下达。适时给予村民一定的激励,村名就会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性就高,如偏岩塘村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兑换生活用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村民就有可能不再关注生态问题。如果想要坚持长期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农村环境治理监管体系,需要专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部门或者人员监督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工作制度化。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给村民和政府,在对结果的分析中,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不足,只有让村名和看到付出的努力确实回报给村民一个优美的环境,以及没有成功的改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后果,村名才会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8]。

6.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的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较重,受地域、技术及文化的限制,农民无法自主进行污染治理,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带动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湄潭县历史文化深厚,并且有206个农村示范点,在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中有一定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湄潭县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阐明生态文明与新农村的建设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并相互促进,两者结合可有效的促进农村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的协同发展模式很多,根据农村的环境与产业,对协同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夏雪飞, 胡中扬.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 湄潭县科技局: 贵州茶叶, 2009, 37(3): 18-19+41.
[2] 欧阳海南. 农村小康建设的余庆解读[N]. 贵州日报, 2012-02-07(007).
[3] 李勰. 湄潭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R]. 湄潭: 湄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
[4] 王婷婷, 蒋知栋, 杨耀淇, 余洋, 乔志勇, 林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10): 203-208.
[5] 罗贤宇, 俞白桦.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5(3): 19-23.
[6] 孟宜林. 美丽乡村背景下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7] 霍高智, 王佛全. 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8] 石绍鹏. 吉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9] 王先菊. 河南省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 27-28.
[10] 邓剑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16): 31-33.
[11] 于少东. 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13(9): 82-85.
[12] 俞姗姗. 浅谈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M]. 铜山: 江苏省铜山县环境保护局, 2010: 58-59.